土木工程測量實習報告
本班于近兩周內進行了土木工程測量,具體區域是紅樓后于坐標(*,Y)=(81800,41250)以北200米,以東250米。說實在話,這片區域有點復雜,主要是落差太大,不規則地界太廣,灌木林間小道測量不便等。不過還好,成員的努力加上班級的相互討論,本組拿出了一個還算不錯的測量方案,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測量工作、數據處理、繪圖等工作,可算完工。
一、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這次測量遇到的主要困難,除了天氣帶來的測量不便,主要是誤差的控制。測量過程中由于讀數,儀器架設,儀器的搬動導致的誤差甚至錯誤在測量剛開始那會屢見不鮮。
第一個發現的明顯錯誤,如下圖:
C己知點與1、2、3控制點分屬于兩個閉合路線,在測量時,∠C12、∠312、∠C13是三次測量的結果,可能由于儀器的搬動的原因,三角之和測量值之和為358°56'59〃,很顯然,1度的差距己不是誤差的范圍,這是一個測量中的錯誤。當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全組進行反思,并把以前所有測點進行了檢驗,進一步減小誤差,并將測量時全站儀的十字叉絲嚴格對正棱鏡正中,激光斑點嚴格對正控制點正中。最后將圖示圓周角誤差減小到09〃。
這次錯誤,有同學認為是因為儀器搬動后對正整平的失誤造成的,但是我認為不然,就算對儀器搬動后,正確整平后也不會產生1度的差值,這很大的原因是測量的粗躁造成的。最后的控制點檢驗也證明了這點。不過正于同學所說,如果不將儀器進行搬動,對四點的數據進行測量,誤差就不會有那么大——這話也成了我們測量中得到的經驗之一。
第二個遇到的問題,雖然不是因為自己原因造成的,可也算是測量中的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細節-----控制點(或者說圖根點)的保護,端午節其間,測量開始沒多久,天降大雨,測量被迫暫停,結果雨停后由修正液標出的測點讓雨淋壞了,雨前測出的三到四個點的數據只能重來,這造成了時間的浪費,對測量工作的情緒也有一定的影響,這些點的失去對以后碎部測量也會帶來巨大的麻煩,甚至無法進行測量。所以保護控制點很重要。
第三個大的問題出現在碎部測量環節,在1:500的地圖上,像臺階那樣寬僅一米的物事,在地圖上僅有2mm。而在測量中,我們所測量區域像這樣的小地物,極其之多,碎部測量數據記錄后,畫圖的時候,細點太多,以至于沒法弄清楚哪個點表示哪個東西了。當然,我一直認為像這樣的情況,碎部測量畫圖應當是與測量工作者一同進行的,但是由于控制點的標注滯后,人員的不足(為了節約時間,本組六成員分為兩組,一組進行碎部測量,一組進行高程測量),碎部測量繪圖沒有跟進。最后我們使用的方法是:測量時對所測量碎部畫草圖,在草圖上標出所測點。這也確實解決一些問題,但不是全部。繪圖中經常要對實地進行驗證。
第四個問題,也是最讓我們焦頭爛額的問題,就是左右角。
測量中,那些書本中的原話“順時針轉動照準部,瞄準右目標*”并沒有太多地讓我們加以注意,角度像銳角直角還可以反應出來,可是在那些點中間像170+度數的肉眼不是很好確認的,測量的同學,有兩到三個點“逆時針轉動了照準部”。錯將170+度讀成了180+度數,其結果可想而知----我們的閉合導線坐標計算中,fВ=5°+,f*=+10m.當得出這個數值的時候,全組駭然----這值可是容許值的近百多倍呀?。?!兩次檢驗,這個值很固執地定格在這個數上。于是,對所測數據進行駭對,可是那近似直線的三個點,誰又曾想到就是左右角相差的那么三四度可以引起那么大的錯誤。
在算內角時,肉眼無話分出的兩角,在計算可就是讓人哭死了也沒人理會的兩度呀,誰讓你們不注意咧?
偶然的機會,我們發現了這個致命的細節問題,成功將錯誤改回。這等錯誤,我保證這樣的錯誤我們再也不想犯,也再也不會了----它實在是太難檢查出來了。
二、實踐所得
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實踐的最大好處,就是把課本中所講到的那些抽像的東西真正的掌握與吸收。
1、儀器
雖然以前的測理試驗可以接觸到各類測量工具,可是還沒有哪一次可以這系統地長時間地把這套測量工具交給我們摸索。以前一節課上用不到幾次的棱鏡架,我可以在三到五秒內調平,這還是在實習修煉出來的。其它儀器,如全站儀、水準儀、經緯儀也運用得很是熟煉。
2、測量工作
在這實習以前,我們的測量都是試驗型的,所測的東西也是方方正正的教學樓。而這次,窄到圍墻,廣到田徑場;方正到貼了地板磚的小坪,復雜到連地界類線都不好找的灌木林;斜坡,陡坡也是應有盡有,地型的豐富給測量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不過還好,萬變不離其宗,儀器的得當使用,測量還是進行得很順利。
這里倒是想記下水準尺使用中的一些細節。立水準尺,除立直外,還要選在重要的地方,最好不要有障礙物阻擋。因此,選點就非常重要,同時并非點越多越好,相反選取的無用點過多不但會增加測量、計算和繪圖的時間浪費,而且會因點多而產生較大的誤差。
3、計算
我一直認為計算是最讓人糾結的步驟,這次測量也果不其然,因為開始的時候的那個左右角的區分不正確,第一次計算誤差太大,負責我們組計算的同學一臉愁態,因為測量進行得還算正確,無論怎么樣也不會引起那么大的誤差,他m.airporthotelslisboa.com一玩直把原因歸結到自己的計算錯誤。
計算是為繪圖服務的,但是數據的計算反過來可檢查測量的準確性,這次的計算工作不是我進行的,但是這反過來告知我們,測量的準確性真的是太重要了,它會影響到測繪過程的全過程。
4、繪圖
只要坐標計算得當,繪圖還不是什么很難的事,就是圖根比例太小引得圖上一些較小地物在圖上的距離太小,碎部測量數據使得那些地物不太精確。
而且由于繪圖本身不可避免的誤差,使得有些地方有細小的出入。
三、測量后的反思
這是一次還算成功的測量,但是卻不是十分圓滿的,主要是誤差不能滿足對應的精度。
數據計算時便是正確分辯了左右角后的誤差也有將近一度,而我們的容許值為±60〃√12=207〃=3'+,這與我們的測量值40'差距還真不是一般的大。測量精度是我們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我們所測量的還只是一個很小的范圍,控制測量也僅只有十二個測站,可是如若加大測量范圍民測站,以我們這樣的精度,又如何可以勝任工作后要求更加嚴格的測量任務。雖然在儀器使用更加熟煉,細節更加注意的第二個閉合路線,閉合差測量值僅5',K=1/1860,很接近容許值±60〃√11=3'19〃,K=
1/2000,但是這個值還是在容許誤差之外的。這個差值我想不完全是測量中引起的,還有更多的測量細節值得我們注意,還有更多的測量技術還待我們掌握,可惜時間說充足也還好,說短少也還真是短少。這次測量真真讓我們知道了我們的缺陷,知道了我們的差距,以后還有類似的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另外,在測量過程中,還有一些工具我認為是可以補充的一個棱鏡架。在測量中完全可以在前視與后視方向各架一個棱鏡架,這樣就不必要每測完一個點就得移動棱鏡,可以節省不少的時間。
四、結束語
本次的測量實習歷時14天(兩周),雖然下了好幾天大雨,加上端午間同學回家后沒能及時返校,平均出勤天數只有10天左右,時間很是緊張。女生宿外其實還得過去50m,,測量區域可能要延長到校內湖中間去,不過班上認為那塊區域地型太過復雜,而且只能從繞很大的圈子才可以進行對那塊區域的測量,而且那片區域沒有太多明顯的建筑物與地物,故只到達女生宿舍外的小路便告結束。
這次測量并不完美,有很多的漏洞與缺陷,但是組員們收獲還是頗豐,對測量技術也有一定層次的提高。
實習報告結束
篇2:酒店土木工崗位工作職責
酒店土木工崗位職責
一、層級關系
直接上級:專業工程師、值班工程師
二、任職要求
1、初中以上學歷,有上崗證.
2、25周歲以上,身體健康,能吃耐勞.
3、三年以上土木,油漆裝修經驗,有綜合維修能力強者優先.
4、溝通協調能力強,具備良好的團隊素質,工作細心認真.
三、崗位職責
1、負責飯店內所有土建、木質、油漆等裝飾裝修的維護工作,按飯店各部門改造新增項目的方案 施工工作。
2、認真學習,鉆研業務技能,熟悉各種材料的性能、使用的方法、施工技巧,保障施工和維修的 效果與酒店總體格調相一致。
3、愛護工具,節約材料,做好材料的領用、保管、耗材登記及匯報工作。
4、保持場地衛生,材料物品堆放整齊,不得私自動用材料制作或工作任務無關的物品。
5、工作場地嚴禁吸煙,做好安全防火工作,做到不返工,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6、專業工作沒有任務時,服從值班工程師安排其它力所能及的工作,努力學習其它專業,使自已 一專多能,適應酒店 的不斷發展.
篇3:企業營建制度土木技師盲點
企業營建制度與土木技師的盲點
一、企業經營的預言
任何企業經營均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違背經營基本面法則的企業,一定會被淘汰。最糟的是一群優游在池溫漸漸升高中的青蛙,無法知道環境漸漸改變,最后成為煮熟的青蛙。只有感覺到池溫已改變且有能力跳出去的青蛙,不但看到曙光,且找到了新天地。
經營策略:
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廉,你廉我新。
托佛勒:
未來的世界,知識就是力量。
未來是必須懂得如何駕駛“知識經濟”的管理時代。
比爾蓋茲及理查德奧利佛:
科技主導的信息時代已經來臨,“速度”以及“對信息的掌控”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杰克,威爾許(奇異總經理):
轉變的時刻一定充滿機會。
龜兔賽跑寓言:
自以為聰明又跑得快,但會偷懶的兔子,一覺睡醒時,發現已是跑不快的老兔子,看著被永不停止的烏龜追過去。
ISO的基本精神:
以“誠信”達到“品質”,即“做到我所承諾的,誠實記錄我所做的”。
品質的定義:
做人的品質,便是“人格”,公司的人格與誠信,整體表現在產品上,便是“品質”。沒有“品質”的公司,絕對無法生存。
二、營造業困在制度與觀念形成的淺灘中
營建業包含建筑的規畫與行銷以及營造的現地制造兩大體系。外圍產業如各種建筑材料商、機械商等,由建筑師、各種技師、相關服務產業的專業人才將其串起來。這么多人及相關產業全部加起來只有一個目標:“生產各種達到安全標準、品質有保證、價格較低的各種工程產品,服務客戶,賺得生活的尊嚴與適當的生存利潤”
民國40~60年代,國家百廢待興,其它行業尚在發展中,但基本建設工作量非常大,故當時營造業利潤非常高,酒國英雌皆是營造業認養,而一般公務人員的薪水約300~2,000元/月,但營造業工人薪水約80~120元/天。當時營造工程單純,很多營造廠的監工素質低到看不懂圖,不懂得設計也不會畫施工圖。政府于當時環境條件下便訂下營造工程產品的所有圖由建筑師統管,由規畫、設計至勉強可施工的施工圖;公共工程部份的材料購買及制造品質的監督由公務人員管理;因此當時的營建管理制度(建筑師法、審計發包制度)實際上將營造廠定位為“按圖施工”的大包工頭。
在當時的條件下,不用傷腦筋畫圖,也不用傷腦筋培養工程師,只要喝酒套關系,不必談什么創新研發、品質保證、永續經營、制程效率,更不用談MBA、TQM、價值工程、掌控新技術,便可賺20%的凈利潤。此種環境下,吸引了更多敢殺價的公司想分杯羹。如果再請位民意代表或政府官員隱身于營造廠背影中,若可綁標或降低品質(偷工),則利潤??蛇_30~40%。此種環境下,漸漸養成了完全被動不愿學習、創新與改變的習慣,更糟的是,部份的民意代表與部份鄉鎮長已是共同既得利益一員,形成共犯結構,形成了目前的既得利益階級,形成了合理化改革中的一大阻力。
傳統的營造業是勞力非常密集的行業,若不能提高工人效率或創新工法,結果是茍延殘喘的生存。但目前的環境下,工人的薪水隨著整體環境的改變,已達到2,000~3,000元/天,工程師的薪水約40,000~ 80,000元/月。與60年代比較可發現,人力成本的費用增加了平均約30倍,但機械、鋼筋與混凝土等材料費僅增加0~40%而已,如果施工的圖不改變的話,施工方法與程序便亦不能改變,故無法更有效率節省工時,偷工便成為降低成本最佳途徑。偷工關乎一個營造廠能否生存,偷工涉及監工的直接利益與監守自盜,偷工形成了民意代表、代表政府的管理者與營造廠及工人的利益共犯結構,因為是共犯很難有證據,故風險責任很低。更何況低品質的工程產品,并不表示不能用,只是使用壽年減少,提早損壞而已,過幾年又可如法泡制一番,有何壞處,故保固永遠只一年(結構體設計年限一般是六十年),居然比電器產品不耐用。這樣的環境下所有參與的人均獲利,唯一損失的是工程產品的品質,還有所有納稅的無知人民荷包、產生較差的公共環境及危害人民的安全。
很不幸的是目前政府的營建制度中,將建筑師、各種技師視為技工(只有少數人懂得的知識叫技術或核心專長,每個工作者做法都一樣時,便是技工的工作),以固定或最低費用發包設計的制度,且不得有創新的工法及概念(少于三家能執行,即使省錢與省工期,仍構成綁標與圖利包商罪),等于變相鼓勵抄標準圖。其后的發包將營造廠視做包工頭,連營造的制程都規定于圖中,除了傳統性的施工作法外,任何改變皆須監工層層轉報上級核準,在“圖利包商”的重罪下,很少有公務人員敢做適當的研判決定,如此完全殺死了營造廠的改進能力(創新研發與提升效率)。如此制度下的公務官員,一成不變的為政三十年后,已無能力知道營造業的問題癥結;實際是早期適合當時環境下的制度與觀念,因臺灣經濟的進步,人力資源的環境無聲無息已改變,使工人與工程師的平均薪水成長了約三十倍,如今太多沒有效率的工人與工程師反而成了妨礙營造業進步的最大殺手(高薪資人力做低價值、低效率工作),而真正的源頭是政府的管理制度是依據三、四十年前的環境制定,隱含著不準營造廠進步。
目前營造業的發包及管理制度,依據各大師的預言來分析:
?營造業的工程產品與工法是什么?沒有工法與產品如何談改進、品質、效率。
?營造業的創新研發,在那里?沒有創新與研發,便沒有核心專長,便沒有明天。
?不同的營造廠可有核心專長?幾乎都只會“按圖施工”。
?營造業為什么不敢對自己組裝的工程產品的品質保證?沒有品質便沒有誠信,如何建立起品牌?
?營造業執行ISO時,能否依“誠信”原則,“做到我所承諾的,誠實記錄我所做的”,建立品質與品牌。
?營造業發展出可管理的“專業知識價值”嗎?發展出營造業的中衛體系嗎?
上述答案若都是否定的話,表示營建的制度中已完全限制這一行業的正常發展,它被定位成只會依據傳統圖說組裝工程產品的大工頭與長工的組合。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它是沒有希望的行業。制度代表大環境,那是政府制定的游戲規則
,人民雖無奈,但仍要依游戲規則生存,結果發展出“偷工”,才能茍延殘喘,多么悲哀呀!但“偷工”造成的品質低落、工程產品的不安全、壽年降低,危害全體人民安全、環境品質降低、整體生產率降低。
三、各種技師是營造業的靈魂,目前陷在爭權奪利,但不愿負責任的盲點中
在西方設計技師這制度時,是把各種“師輩”定位為“專業人士”(各種技師,英文皆稱為PE),而不是“專業技工”。不幸的是臺灣目前的制度抄襲的過程,抄對了98%,唯獨漏掉了2%的精華。生物進化的過程中,DNA差2%,便可能由人類變成了黑猩猩。
目前的制度中,工程的過程要求有專業技師執行,但沒有實質的賦予權利與責任不清。Intel公司的基本理念之一:“以結果為導向”,便是強調主其事者必須有權執行,但必須對結果負責。自古以來,皇帝授予主帥最大權利,但亦須負最大責任,“權利與責任”永遠是在一起的。而目前制度中,建管單位仍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當官的便像是老爸,什么事都要管,管不好,亦不愿負責任。直到如今仍沒有像西方完整的制度,把考上的技師像醫生先分出“醫生”與“郎中”,奠定專業人士的地位與權利,然后由保險公司管理各技師的技術信用等級,任何技師的專業工作,必須投?!皩I人士執行業務責任險”,執行結果造成的損失由保險公司理賠,但技術信用的降低、停業及刑事責任仍由技師承擔。如此觀念與制度下,準許技師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而不是處處要技師蓋章后,由主管機關的官員核準。
當技師像醫生時,一部份技師成為統合營造廠中的靈魂人物,像院長、主治醫師負責一專門部門,亦像是軍隊中的將軍,有能力統合一個大的戰區。一部份技師成為整個營建組裝過程中,接受業主的委托,成為工程產品重要施工過程的品質與未來安全的責任人。
目前尚有很多技師的觀念仍停留在技師是一種保障工作,因為政府要求每層樓要技師蓋章,故營造廠要租一個技師牌,完成蓋章文書工作才能營建的觀念。未來大部份技師像醫生一樣是沒有特定頭家的專業人士,必須憑你的技術、能力、誠信、知名度(品牌)爭取客戶的信任,授權你提供專業的服務,你才能機會服務客戶,賺取適當利潤生存,但產生專業錯誤時,必須負起民事賠償、信用等級降低、刑事責任,即身敗名裂。于此種環境下,技師便不是平等的,全部以租牌拿固定酬勞的技工牌照費。
四、政府的營建管理舊觀念與制度是發展的緊箍咒
觀念是達到目標的方向,錯誤的觀念代表錯誤的方向。
制度是達成目標的方法,執行的方法錯了,可能達成目標嗎?
企業經營的最大環境因素,便時不適合的制度。于共產制度下,不管政府如何聲嘶力竭要求人民努力,結果皆是全民皆貧。
營建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從前是一個標準的內需及本土化產業,它的游戲規則即營建過程的采購、發包、品質與安全管理完全受內政部營建署管理,而執行官員又受“公務人員懲戒法”管理。這是一部督導公務人員行事準則的大法;全部以“不需公務人員興利,但須完全防弊”及“寧可錯判一萬,亦不能遺漏萬一”為主軸,間接鼓勵不做不錯,明哲保身觀念。故交辦的事情做對是應該的,一旦有人惡意陷害或有些微過失時,極可能因法官的“自由心證”判很重的刑(中國的法院信奉人之初,性本惡。法官是把送入法院的人先假設有罪,而你必須證明你沒罪。貪婪的民意代表當道的時代,已無真理與正義)。更糟的是民主化的過程,民意代表成了公務人員的衣食父母兼管理者。民意代表同時可扮演手拿尚方寶劍的包青天及隱身于借牌背后的貪心和珅。公共工程公開發包、表面是營造廠承包、實際上很多是民意代表借牌,再加上執行官員的配合,黑道的護盤,則更是無往不利。此種制度下,即使工程產品的品質與安全有問題,因品質與安全管理不須像國外須有PE資格的技師負不安全的刑責且必須細到每一單項工作簽證負品質責任及保險公司亦需負賠償的民事責任。臺灣營建制度中,品質是一個模糊的標準,制度沒有獎勵的一面,對于品質不佳的產品,沒有人須負賠償責任;結構不安全,壓死了人亦少有明確的刑事責任,且還可以繼續執行業務的現象;部份工程案件中,涉及重要官員及民代時,總是在漫漫調查中被遺忘或模糊掉。此種管理觀念與制度,再加上將營造廠定位為“按圖施工─營建勞工的招募人及管理者”,不準其研發創新,提升效率而合理的賺錢維生(沒有三家以上的新工法及專利,皆為圖利包商),反過來認為只要執行ISO,品質便會提升,要求每一個被招募的工人賠錢將其工作品質做好,這不是永遠做不到的嗎?結果是逼迫所有的營造廠皆假造文書,應付檢查單位,符合ISO文書上的品質,而不是工程產品達到應有的品質(國外最痛恨的便是沒有誠信)。這種為了生存而不擇手段的現象,最大的障礙是政府與業主(含民間)的觀念及制定游戲制度無法符合現實的環境,及營造業者本身亦不想進步,永遠只想做“按圖施工者”,便想賺得適當生存利潤的觀念。
五、采購法中的“統包”符合產品化的觀念,雖有良法美意,仍脫離現實環境無法執行
綜觀所有的行業中,營造業這行業是最不懂得管理(MBA)的行業,不懂得創新研發、中衛廠專業分工、產品零件化、大量生產。故臺灣的營造業自北一高完成后,便每況愈下,三十年來幾乎少有具體研發創新(包含榮工、中華工、中興、中華顧等,中鼎除外),至民國八十八年,全國前十大營造廠總營業額超過六佰億,但利潤率僅0.26%,且是業外收入,即營造業于目前制度下,皆無法正常營運,品質必然難以兼顧。
公共工程委員會新編采購法中之“統包”允許廠商有自主性工程產品,實屬一大創舉。讓廠商可依市場上固定之工程需求、研發及改進舊的工程產品及工法。
很可惜的是“統包實施辦法”中第六條要求統包產品必須于發包前便須達到設計、圖說及報價均已完成,顯然必須是一個成熟的工程產品或工法才能投標。但第八條第一款中又規定:“得標廠商之設計應送機關或指定機關審查后,始得據以施工或供應安裝”。如此得標后,審查單位有意見修改設計或民代介入威脅,則得標廠商不是死路一條嗎?
類似可零件化產品或工法,如預鑄擋土墻,或千篇一律的地下停車場、學校教室,是否可像生產汽車或汽車零件,由公共工程委員會審查后,確認設計準則、制程規范、制程的品質管理、所應達到之功能、效益或特性及廠商之品質保固責任等,合于條件者給予合乎ISO或品質要求的“認證號碼”(像工業產品、醫藥等),如此優良之設計及制造方法才能廣為其它設計者接受,才能節省重復之設計工期,達到最佳制造效率與品質,而不同廠商可發揮其不同的核心專長,造福社會且能有適當利潤生存與發展。有品質、造價低、有保固責任的工程產品或工法,若全臺灣皆可采用,其對國家整體效率及節省之費用非常宏大。
以目前之泛政治化時代,少部份既得利益民代及白道不希望改變時,“統包實施辦法”中第六條及第八條之矛盾及目前公
務人員戒懼“公務人員懲戒法”環境下,營建業永遠只是執行技術工及包工頭,技師永遠只是技工,而不是可用頭腦研發及改善施工方法。更不幸的是薪水仍將繼續升高,但工程造價不得提升下(發包者只會管此項),營建業絕大部份僅能以“偷工”及降低工程產品的“品質”而茍延殘喘生存。
合理化且具有邏輯思考能力的營造業先進,難道我們真的不懂得檢討觀念、制度、管理上的錯誤嗎?永遠只會爭一些目前的小利,看不到大的目標嗎?WTO快要進入臺灣了,最大的沖擊其實是觀念、制度、態度與管理,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