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公文寫作中的注意事項與經驗

974

  公文寫作中的注意事項與經驗

  新到辦公室工作的同志經常帶著一股寫好公文的熱望向我討教寫材料的經驗。其實寫好材料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既有寫作技法上的積累,也有工作方法上的覺悟,因為行文的表述依賴于行為做事,做事成熟了,也會帶來行文的老道。不過,有沒有一種明確的自覺培養意識,對于一個寫手的成長快慢還是有影響的。從我十來年的寫作體會看,我認為做好公文起草工作

  要有四種“自覺意識”:

  一、要有明晰的效果意識

  公文是一種應用性*,是讓人看、讓人聽,要對實際工作起指導、推動作用的。在起草公文時,寫作目的至關重要,它決定著公文的行文方向、結構設置、內容組織和語言表述。起草公文,必須有明晰的效果意識,就是說你按領導指示起草一篇公文,對這篇公文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整體效果,主標題給人留下什么印象,分標題給人留下什么印象,每段內容給人留下什么印象,都要有明晰的效果預期。我的體會是,有明晰的效果預期未必能寫成好公文,因為寫好公文還需要其他重要條件,但沒有明晰的效果預期,必定寫不出什么好公文。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世界上沒有這樣的好事。所以,在起草公文時,我建議大家嘗試“效果導向機制”,即根據所要達到的效果,去決定是否需要設置主標題,設置什么樣的主標題;去決定是否需要開場白,需要什么樣的開場白;去決定是否需要分標題,確定什么樣的分標題;去決定每一段落寫什么,寫到什么程度;去決定敘述風格、用語習慣,從而讓公文管用而不是無用,讓受眾愛聽而不是反感。要根據“需要寫什么”去寫,而不能根據“會寫什么”去寫,尤其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想到哪寫到哪。起草一篇公文,總得給人留下一點什么,或者主題選定上有特色,或者工作舉措上有創意,或者理論闡釋上有新高度,或者用詞用語上有新亮色。全部達到上述目標當然很難,而且有時時間也不允許,但至少要達到其中的一兩個,否則,所起草的公文味同嚼蠟,寫了等于沒寫。

  二、要有深厚的思維修煉意識

  寫公文、抓工作,關鍵靠思維。我認為,一篇好的公文必須做到“與眾不同”,而不能“與眾雷同”。從一定意義上說,成功就是“與眾不同”。你想的、說的,跟別人完全一樣,說不說、講不講還有什么意義?公文作品是智慧的結晶,要做到與眾不同,必須以深厚的思維能力作支撐。我體會,作為公文起草者要著力提高以下幾種思維能力:一要提高直線思維能力。對一個事物、一項工作,要往縱深處思考,就像徐志摩《再別康橋》中說的那樣,要“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蔓溯”。當然,我們所撐的是思維的長蒿,要尋的不是情感纏綿的美夢,而是理論的新境界、工作的新層次,是超越常識、形成見識。

  二要提高逆向思維能力。硬幣的正面和反面給人的印象絕不相同,然而它們都是硬幣的組成部分。這提醒我們,在起草公文、研究工作時,有時要從反面去想,要找到隱藏在成績經驗背后的另一種真相,把問題說出來;思考應對挑戰的正確方案,把矛盾解決掉。這樣就能形成關于這項工作的新表述。

  三要提高側向思維能力。即要從第三種角度看問題、看工作,形成對問題的新見解,找到推進工作的新途徑。我在一篇思考體會中談過,化解矛盾、實現和諧,關鍵在于找到第三條路徑。因為,生活中的確有黑白分明的事,這時必須堅持白的,反對黑的;但有時,也有赤、橙、藍、綠、紫等其它過渡色,這也是允許的,是多樣生活的組成部分。我想,在必要和可能時,我們要走出單純的二元對立的思維邏輯習慣,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這同樣是公文起草中一條重要的思維路向。

篇2:對公文寫作的一些粗淺認識和體會

  對公文寫作的一些粗淺認識和體會

  郭永明

  提高公文寫作水平,是提高黨政機關施政水平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四力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根據部內的安排,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寫材料,說實在的,由于水平有限,只能談一點對公文寫作的粗淺任何和體會,供大家參考。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起草公文應具備“三要素”

  黨政機關的文字秘書,是黨政領導的重要參謀和助手。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起草公文。怎樣才能起草好種類繁多的公文呢?最主要的是具備三個條件,即政策水平、熟悉情況和寫作能力。這也可以說是起草公文的三要素。

  (一)政策水平是起草公文的重要前提

  文秘工作者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在他起草的文件中表明自己的立場觀點,滲透著自己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思想感情,當然,也反映出自己的政策水平。他對方針、政策理解得越深,在自己起草的文件中所闡述的問題就越深;反之,對方針、政策理解得很膚淺,那么在自己起草的文件中所闡述的問題就必然一般化。假如對黨的方針、政策很不明確,那他就無法起草文件。

  一個文秘工作者的政策水平,直接關系到他起草的各種文件的水平,就以寫工作經驗總結來說,同是這么些素材,落在政策水平較高的文秘工作者手里,他可以提煉出具有真知灼見的經驗來。而一個政策水平不高的文秘密工作者,卻只能將這些素材拼湊成一篇說明不了多少問題的文字材料。即使是同一個文字秘書,在對有關的方針、政策比較明確時,起草的文件水平就較高;反之,起草的文件水平就較低,甚至不能符合要求。

  政策水平是政治思想水平的體現??梢哉f,它是文字秘書的靈魂,無時不刻的在支配著文字文字秘書的筆桿。衡量一個文字秘書是否成熟,首相應以他的政策水平作為最重要的標志。不斷提高政策水平,是文秘工作者始終要堅持的努力方向。對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新擔任文字秘書的同志并不一定很快能領會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認識和體會必將越加深刻。

  (二)熟悉情況是起草公文的堅實基礎

  黨政機關的文件,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產物。文秘工作者必須熟悉情況。對現實情況毫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斷然起草不好公文的。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熟悉情況可以說是起草公文的基礎。

  搞文秘工作的同志,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起草文件時,假如情況了解得很全面,就會感到心里很踏實,也較有把握,尤其是起草經驗總結和調查報告之類文件,只有掌握大量的情況,才能進行分析和概括,從而也保證所闡述的問題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我看過兩份有關鄉鎮領導班子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一份寫得很具體生動,作者運用豐富的第一手材料,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從德能勤績全面衡量,分別指出優秀、稱職、比較稱職的領導干部占多少比例,并且各舉典型事例加以說明,這樣的調查報告,就具有科學性,因而可供縣委領導在判斷這方面的問題和作出決策時參考。另一份調查報告,卻寫得抽象空洞,既沒有必要的定性定量分析,又沒有生動的典型事物,一看就知道作者沒有掌握多少情況,因而無法進行科學分析和概括,當然起步了調查報告應有的作用。

  文字秘書一定要有從客觀實際出發的牢固觀念。就是說,當他起草公文時,腦子里就要考慮掌握的情況是否充分可靠。如果離開了這一顛隨意行筆,就有可能出紕漏。要使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充分可靠,除了常深入基層向基層干部了解外,還要傾聽各方面的意見及反映,因為有些情況看來似乎沒有問題,或者不起眼,但往往經多方面反映和當事人核實后就顯露出差錯來。只有對實際情況的充分掌握,才能使公文變得準確扎實,以保證它的質量。

  (三)寫作能力是起草公文的必要條件

  對公文的起碼要求是文字通順。公文是黨政機關傳達黨的方針、政策,指導工作和上下左右溝通情況的重要手段。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如果文字表達不清楚,甚至語病很多,內容顛三倒四,亂用標點符號,那么人家有看不懂,或者產生誤會。

  當然對公文的要求,不僅僅是文字通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三性”,即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這“三性”是以科學性為前提的,主要表現為觀點正確、鮮明,材料豐富、典型、生動,結構嚴密緊湊,說理透徹有力,文字精煉得當,這是就整體而言,對不同的文體,要求不完全一樣,例如通告、決定之類文件,要以極其概括精煉的語言將內容表達清楚;情況簡報之類文件,必須用事實說話,即主要用典型事例來反映一些本質問題;經驗總結之類文件,必須將具體的材料提煉成經驗,要有嚴密的邏輯性,論證材料也要典型生動;調查報告則要求有大量可說明調查所得結論的事實材料,既有面上的,也有典型的。

  二、文書寫作要做到“三性”

  文書寫作怎樣才能取得實效,達到預期的辦事目的呢?這就要求文書寫作者采取各種有效的手段,總結長期實踐的經驗,文書寫作經常采取的有效手段主要是要做到主題的單一性、內容的可行性和文字的可接受性。這就是文書寫作的“三性”。

  (一)主題的單一性

  一件文書必須有一個主題并且只能有一個主題,這就是主題的單一性。我國文書工作歷來有“一文一事”的優良傳統。從唐宋開始,一文一事制度就已普遍推行。文書工作的長期實踐證明了“一文一事”的必要性,所以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一文一事也就是主題的單一性。

  怎樣才能做到主題的單一性呢?

  1、要提煉主題。撰擬文書往往要涉及許多有關的材料、文體和觀點。擬稿人必須對它們加以整理、加工,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綜合工作,從中找出全文的主題,提煉主題的過程也就是擬稿人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擬稿人對某一事物有一理性認識,就能住住這一事物的整體、本質和內部規律性,他在擬寫處理這一事物的文書就能抓住主題,做到“意在筆先”。

  2、要寫好標題。文書的標題應當準確、簡要地概括全文的主體,使讀者以看標題就知道這件文書是講什么事的,標題必須確切地反映主題的內容,做到“名副其實”。不要寫得籠統含糊甚至“題不對文”,使讀者看后不得要領或者發生誤解。

  所謂“確切”,就是說標題要扣合主題,這正如每個人戴的帽子要扣合頭部一樣。目前寫標題的通病是喜歡用“大帽子”。例如某銀行為了加強對各建設單位自籌基本建設資金撥款管理,擬定了一套會計核算具體處理辦法,準備印發,原擬的標題是“關于加強自籌基本建設資金管理,嚴格控制基建規模的通知”。但是正文里只講了會計核算具體辦法,根本沒有“控制基建規模”的內容。這個標題就是犯了籠統含糊和“題不對文”的毛病。后來把標題改為《關于加強自籌基本建設資金撥款管理的會計核算具體處理辦法的通知》,就比較確切了。

  一件文書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并且還要有一個能夠確切地反映主題的標題。擬稿人做到了以上兩點,就把握好了主題的單一性。

  (二)內容的可行性

  一件文書所提出的要求、規定、措施、方案、辦法等,必須在實際工作中行得通,做了可以取得實效,這就是內容的可行性。文書只有內容切實可行,才能達到行文的目的,否則,即使主題明確、言之成文,也只是紙上談兵,于事無補。

  要使文書具有可行性,必須吃透兩頭:一頭要吃透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令和上級機關的指示精神:另一頭要吃透有關的實際情況。這兩頭缺一不可。

  對方針、政策、法律、法令和規定,平時要努力學習、積累,搞好檢索:運用必須認真查對原文,領會其精神實質和適用范圍。在引用時要寫明引文的文號,并盡可能逐字逐句抄引原文:不能憑記憶或“想當然”隨便轉述原文大意,以防歪曲原意或斷章取義。對領導同志的講話要注意這是在什么情況下講的,是否代表組織決定。凡未經正式文件下達的講話,一般不宜隨便引用。

  對實際情況,擬稿人在草擬文書時,首先要搞清楚有關案件的整個來龍去脈。為此,他必須收集一切有關的事實材料并逐項核實。對關鍵問題要深入基層進行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選用材料時既要掌握全面數據又要掌握典型事例;防止用個別事例代替全面情形或者羅列事實,“眉毛胡子一把抓”。對涉及其他部門、單位或地區的問題,特別是對涉及對方的缺點錯誤的問題,在行文以前務必要同有關各方核實材料并交換意見,如有不同意見應該在文中寫明。

  (三)文字的可接受性

  一件文書在具備了主題的單一性和內容的可行性的前提下,還必須在文字上采取受文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受文者一讀就懂,愿意讀下去,并且越讀越感興趣。這就是文字的可接受性。如果一件文書雖然主題明確、內容切實,但是在文字上卻寫得晦澀冗長,使受文者讀不懂,讀不下去,接受不了,那么這件文書也就起不到行文的目的。

  要使文書具有可接受性,首先,要認清對象。對不同的對象要采取不同的寫法。例如:上行文書是寫給領導看的,一般要多寫事實,少講道理。下行文書則既要擺事實又要講道理,既要有明確的指示,又要給下級一定的機動權。平行文書則要尊重對方的職權,采取平等協商的態度:不要自以為是,越俎代庖。又如發給內行看得文書多用“行話”和“術語”,發給外行看得文書則必須力求淺顯通俗。

  其次,要寫好導言。導言就是正文開頭第一段。導言應該具有“引導”受文者通讀全文的作用?,F行文書的導言一般包括兩個部分:(1)說明行文的目的(為了……)和根據(根據……);(2)揭示全文的主題。近幾年來,文書的導言正在逐步突破上述模式而試行采取新聞導言的寫法,如概括式、結論式、提問式、對比式、引喻式等等。無論采取哪種,導演都應該抓出最新鮮、最吸引讀者的事實、信息、觀點或問題,發揮引人入勝的引導作用。

  第三、要寫得精煉。使文書寫得精煉,一是要克服“文章越長越好”的錯誤觀點,樹立“以少勝多”的正確觀點;二是在寫作過程中要“擠干水份”,要舍得“割愛”,把與主題無關的部分全部刪去,把次要部分改用略寫。

  第四、要靈活多變。有的文書經過精煉以后篇幅還是很長,怎么辦呢?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把正文中的某些專題或具體細節部分抽出來作為附件,而使正文壓縮成為一個簡潔的提要,二是在正文前面寫一個《內容提要》,揭示全文的主題和要害,這是我國歷史文書制度中“貼黃”和“案由”的發展?,F代每本長篇著作的扉頁都有一個《內容提要》。目前國內外新聞指導中也廣泛使用《內容提要》的寫法,這些都是值得學習的。

  三、寫材料必須先立提綱

  從多年的動筆中我悟出一個小道理:寫小材料要立簡要提綱(見于紙或記于腦);寫大材料須先立細提綱。“磨刀不誤砍柴工”。寫大材料的提綱要立的自己滿意。提綱見紙,材料也完成了七成。因此,可以說:“七分提綱,三分寫作”。

  (一)寫提綱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不明確,提綱式寫不好的,材料也就無從著手。我以為,指導思想就是領導同志交待的意圖,這個意圖一定要吃透。一般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領會:(1)材料派什么用場;(2)材料給什么對象看(或向什么對象講);(3)材料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領會意圖是些好材料的前提。

  必須多下點功夫,多動點腦筋。指導思想搞偏了,寫出來的就是失敗之作;稿錯了,就是工作中的失誤。

  (二)準備工作

  準備工作要圍繞指導思想去進行。主要是:

  1.收集素材。這是最主要的準備工作。素材是寫好提綱的基礎,決定著提綱的好壞。實踐告訴我們,收集素材的范圍要廣些。數量要多些,以便有選擇的余地。素材主要包含兩個內容:一是能說明問題的各種情況;二是能說明問題的各種數字。收集中,應在能說明問題上多動腦筋,多想辦法。

  2、上級、本級負責同志的有關講話。

  3、有關文件和簡報。

  4、有關參考資料。

  5、報刊的有關文章。

  (三)提綱的寫作

  1、提煉觀點。觀點要鮮明,不落俗。觀點從素材中來,為此,必須將大量的素材通過粗選、細選、精選,挑出最生動、最深刻、最有說服力的部分。在依據這部分素材進行分析、比較、概括而得出觀點。

  2、選定結構。按照所寫材料的指導思想,依據提煉出的觀點,進行排列,設想幾種結構。再將它們進行比較,最后決定最佳結構。結構的內容是:材料一共分級部分,每部分由幾大點,每大點中又有幾小點。大點應能充分說明部分,小點應能充分說明每大點,安排結構的原則是能較全面、完整地說明通篇材料。要求既層次分明,又緊湊。應該明確,大點、小點都是觀點。它們都是為體現指導思想服務的。一定要使人看了清晰,有說服力,不勉強,不羅嗦,這一點十分重要。

  3、安排素材。必須將精選出的素材恰到好處地安排在有關的大、小觀點中,如果把文章的觀點喻為紅花,那么,豐富、生動的素材就是片片綠葉。它們是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的。我的體會是,待到素材在提綱中安排得妥當,通篇材料已在腦子中形成,只差“搬”到稿紙上去了。素材安排得當頗不易。它可以說是一臺衡量筆者業務水平、工作經驗,寫作能力的天平。

  (四)提綱的好處

  1、保證了不誤事。秘書工作者誤事就是失職。寫作水平較低,由于按提綱寫作,每偏離領導的要求,雖然質量差些,幾經修改也能通過。寫作水平較高,按提綱寫作,一定能寫出領導同志很滿意,或比較滿意的材料。比較好地發揮了參謀和助手作用。

  2、保證了文章的質量。提綱如骨骼,使文章未成先立,文成后立得更穩;提綱如血管,保證豐富、生動的素材四通八達,使文章有生機、活力;提綱為建筑師制作的建筑模型,可供審檢、修改、防患于未然。

  3、促使材料寫得快;不走彎路,事半功倍。

  4、鍛煉筆者分析、提煉、綜合能力,使不斷提高寫作水平的一格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寫簡報務必達到言簡

  簡報是交流情況、匯報工作的一種形式。由于它似一支輕騎兵,建窯、靈活、不拘泥于一定格式,所以為機關、單位、工礦等各部門、各行業樂用。

  近年來,好的簡報越來越多。但是也有些簡報叫人望而生畏,其通病的簡報不簡。三千來言,四五千言,個別的更甚。有人戲言:簡報變成繁報了。

  簡報貴簡。多年來我曾作過種種嘗試,也征詢過不少意見??偟目?,一份簡報,一般以一千字左右為宜。真正要長點的,也要控制在二千字以下。要做到這一點,可否從這幾方面努力:

  (一)多典型、少綜合

  簡報就形式而言大體即典型與綜合兩種。綜合簡報文字較難控制,搞得不好就較長,工作中應盡量不用。但也有它的長處,即以簡報形式向上級或單位、部門領導匯報工作,此形式較佳。然而,日常工作中,寫簡報主要是為了交流情況。運用典型的形式就遠優于綜合的形式。簡報介紹的典型一般都是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單位。內容集中,主題鮮明,通篇一千字左右足以說明問題。閱讀這種簡報,不要花較多時間,讀得進,受啟迪。達到了印發簡報的預期目的。

  (二)精選材、少堆砌

  即使注重了多典型,少綜合還不夠。精選材是做到“簡”的關鍵。因為,精選材可使綜合簡報易控制文字;更可保證典型簡報內容更集中,事跡更突出,文字更精煉。

  選材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

  粗選。將手頭大量、紛雜的素材,理一理,梳一梳,列成幾類(或叫幾個方面);

  第二步

  細選。對每類素材,再進行分析、比較,挑出每類中較優者;

  第三步

  精選。對照簡報的指導思想、目的、要求,在各類較優素菜中再挑出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素材。

  依照精選出的素材提煉觀點。然后,觀點與素材恰當搭配,這樣寫成的剪報定然不長,也較生動、形象,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多修改、不怕煩

  文章不怕改、不厭改。寫成的簡報一般要修改兩次,如果時間充裕,不妨再多改一、兩遍。華而不實者,啰嗦重復者,節外生枝者統統刪去。力求達到文貴精的目的。因為我們寫的是“簡報”,它的名稱就要求筆者寫短文。

  總之,不論是公文(材料),還是信息(簡報),都是概念、數字和例子組成的。不論是寫公文(材料),還是寫信息(簡報),一定要突出“新、精、特”。新就是標題新穎;精就是內容精煉;特就是手法要獨特。

篇3:公文寫作的工作體會

公文寫作的工作體會

上班的時候,曾與局機關及下屬部門從事文秘工作的同志在一起探討過機關應由文寫作的問題。

最近,在清理工作筆記時發現了當年的備課筆記。今天把它放在博客里,主要出于兩點考慮:一是給當年的工作留一個記憶的影子;二是如果正在從事文秘工作的朋友看到,能從中得到點滴啟發,本人將感到欣慰。

為了留下一個真實的記憶,這次錄入時除刪除了例子外,其他未作任何修改。

一、機關應用文寫作應注意的幾個原則

(一)明確目的

機關應用文的突出特點是實用性強。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寫作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確目的。沒有明確的目的,不知道要解決什么問題,寫作時就會心中無數。目的明確了,就能迅速選擇合適的文種,收集相關的材料,有的放矢地進行說明和分析,提出中肯的意見和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措施。例如:1、有利于選準文體。目的不明,也許把該用請示的,寫成了方案。

2、上級部門要聽我們毛項工作的匯報,首先要弄清3個問題:(1)是全面聽取工作和進展情況;

(2)是要對該項工作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3)還是要通過聽匯報了解下步工作的大蒜、安排。

如果是(1),那么要對該項工作的前段情況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匯報;如果是(2),那要弄清前段工作的重點、難點是什么,并對其進行重點撰寫,或專項匯報;如果是(3),在對前段工作簡要匯報之后,重點對下步工作提出安排意見,打算。

由此可見,三者使用的問題盡管相同,但主題各異,所需的材料更不一樣。所以,撰寫材料之前一定要弄清目的,即干什么用。

(二)熟悉業務

機關應用文是應機關工作需要,用于機關實務的*,必然要涉及到本部門工作的實際情況和業務工作的基本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秘人員要比業務處室的人員更要熟悉業務。這里所說的熟悉業務,主要是本部門,本單位的基本情況,包括職能、政策、法規,各處室的業務關系,主要工作流程、法定程序,以及部門的特點,要求,以及當前的工作重點。熟悉這些情況,有利于書寫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有的放矢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言簡意賅地進行表述。反之,寫出的*難以避免泛泛而談,隔靴搔癢,甚至脫離實際,驢唇不對馬嘴。

在熟悉本部門,本單位的業務知識之外,文秘人員還應具備與本部門相關的知識。比如勞動保障部門的文秘人員,除了對上述的知識有比較清晰準確地了解,掌握之外,還應對政治經濟學、哲學、邏輯學、商業保險知識,以及生產、交換、分配方面的知識都應有所了解。由于常常要對一些統計報表進行分析,還應掌握一些統計學、數理統計等方面的知識。當然,必須具備,還應不斷提高的,還有文化素養,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掌握政策

勞動保障工作的政策性非常強,這不僅僅表現在我們下達的規范性文件中,即便是總結、匯報、請示、以至經驗材料中都體現著政策。所以文秘人員,特別是搞綜合的同志一定要掌握政策,熟悉政策,利用好政策(這里說的利用好政策是指用政策來分析問題,認識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用政策指導寫作的全過程。如果寫作人對政策部了解,或了解不深透,那么對問題的揭示程度就會缺乏深度,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缺乏力度。

(四)善于調查

調查有許多方式,除常規的調查方法之外,重點要說的是要做個有心人。注意從平時的工作中,與同事們的接觸中,會議中,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目前,我們的工作特點往往是每項活都是急的,按部就班地去調查,了解情況根本就沒有這種可能。這就要求綜合材料人員要注意從平時的工作中通過觀察來了解情況,積累素材。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