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委公文寫作知識科室和個人代表測試習題
第1至24題出自市農委公文寫作學習培訓題庫第一套題
1、行政機關公文的特點是什么?
答:公文是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聯系公務、溝通信息、交流經驗、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特點:①法定的作者;②法定的權威;③鮮明的立場;④規范的體式;⑤嚴格的程序。
2、行政機關公文有哪些作用?
答:公文在行政機關公務活動中起著溝通、聯絡、維系的作用,是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重要工具。其主要作用有:①組織指導的工具;②宣傳教育的手段;③規范行為的準則;④交流信息的渠道;⑤留存考查的資料。
3、怎樣擬制公文的主題詞?
答:主題詞應先標反映公文內容的詞,再標反映公文文種的詞。行政機關公文主題詞一般不少于3個詞為宜,最多不要超過5個詞。主題詞位于公文尾部的橫隔線之上,詞目與詞目之間空一格,不標標點。
《國務院公文主題詞表》規定了行政機關公文主題詞的選詞范圍,應熟練掌握運用。
4、行政機關公文格式包括哪些方面?
答:行政機關公文格式包括書面格式、用紙格式和印裝格式。
5、公文的主體包括哪些內容?
答:公文的主體包括:標題、主送機關、正文、附件、印章、成文日期、附注等。
6、行政機關公文的行文關系有哪幾種?
答:行政機關公文的行文關系有以下幾種:①上下級關系;②隸屬關系;③平級關系;④非隸屬關系。
7、請說明行政機關公文中“通知”的適用范圍。
答:適用于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傳達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需要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任免人員。
8、請說明行政機關公文中“通報”的適用范圍。
答:適用于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或者情況。
9、請說明行政機關公文中“報告”的適用范圍。
答:適用于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答復上級機關的詢問。
10、請說明行政機關公文中“請示”的適用范圍。
答:適用于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準。
11、請說明行政機關公文中“函”的適用范圍。
答:適用于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準和答復審批事項。
12、請說明行政機關公文中“會議紀要”的適用范圍。
答:適用于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
13、行政機關公文的種類主要有哪些?
答:行政機關公文的種類主要有:命令(令)、決定、公告、通告、通知、通報、議案、報告、請示、批復、意見、函、會議紀要,共13種。
14、公文格式中對公文標題有什么要求?
答:公文標題應當準確簡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內容并標明公文種類,一般應當標明發文機關。公文標題中除法規、規章名稱加書名號外,一般不用標點符號。
15、法定公文的書面格式是否可以變通?
答:法定公文的書面格式不可以變通。
16、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按期”的含義。
答:按照規定的期限。
17、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報請”的含義。
答:用書面報告向上級機關請示或請求。如“報請上級批準”。
18、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報送”的含義。
答:向上級呈報。
19、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不宜”的含義。
答:不適宜。如“不宜操之過急”。
20、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不予”的含義。
答:不準許;不給。
21、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參照”的含義。
答:參考并仿照。如“參照執行”。
22、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草擬”的含義。
答:起草和撰擬。如“草擬文件”。
23、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呈報”的含義。
答:用公文報告上級。如“呈報省政府批準”。
24、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純系”的含義。
答:純粹是。如“純系無中生有”、“純系無理取鬧”。
第25至48題出自市農委公文寫作學習培訓題庫第二套題
25、為什么說公文主題決定著公文材料的選擇?
答:材料的選擇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能說明主題的材料就可以用,不能說明主題的材料再吸引人也不能用,因此說公文主題決定著公文材料的選擇。
26、為什么說公文主題決定著公文結構的安排?
答:結構是公文的框架,要圍繞主題的表達安排好公文的頭怎樣開,尾怎樣結,過渡照應怎樣安排,層次段落怎樣劃分。處理好以上幾點,形成的公文就會成功。
27、為什么說公文主題限定著公文語言的色彩?
答:公文的語言應準確、簡潔、得體,具體到某一篇公文,如公文主題是表彰先進的,公文語言應是熱烈和富有感召力;如公文的主題是批評錯誤行為的,其語言應是嚴厲和富有威懾力。
28、為什么說公文主題控制著公文的表達方式?
答:公文在表達方式上主要使用敘述、議論、說明等方式,極少使用描寫或抒情。這是受公文主題的政策性和法規性的限制。如公文的主題是反映情況、匯報事項,應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如公文的主題是知照、布告,應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
29、為什么說公文的主題要正確?
答:公文主題確立的首要原則是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及上級指示精神保持一致,切實符合實際工作的需要。這是對行政機關公文最基本的要求。
30、公文材料選擇原則是什么?
答:選擇公文的材料,應該以行文目的需要,在所占有的大量材料中進行精益求精的篩選,一要注重準確性,二要注重典型性,三要注重新穎性。
31、公文材料的概念是什么?
答:公文材料是寫入公文中用來說明行文機關的意圖和觀點的,它是包括具體事實、背景、根據、數據等的統稱。
32、《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中關于排版規格是如何規定的
答:正文用3號仿宋字,一般每頁排22行,每行排28個字。
33、《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中關于公文標題的格式是如何規定的?
答:紅色反線下空2行,用2號小標宋體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時,要做到詞義完整,排列對稱,間距恰當。
34、《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中關于公文正文的格式是如何規定的?
答:主送機關名稱下一行,每自然段左空2字,回行頂格。數字、年份不能回行。
35、《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中關于單一機關制發的公文的落款是如何規定的?
答:單一機關制發的公文落款處不署發文機關名稱,只標識成文時間。
36、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待”的含義。
答:等待。
37、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當否”的含義。
答:是不是恰當合適。
38、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定于”的含義。
答:決定在。
39、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反之”的含義。
答:與此相反。
40、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廢止”的含義。
答:取消,不再行使(法令、制度等)。
41、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發布”的含義。
答:宣布(命令、指示等)。
42、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該”的含義。
答:指示詞,指上文說過的人或事。
43、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概用”的含義。
答:一律用。
44、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公布”的含義。
答:公開宣布,讓大家都知道。用于政府的法律、命令、文告及團體、單位的通知事端。
45、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還須”的含義。
答:還必須。
46、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核對”的含義。
答:審核查對。
47、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會同”的含義。
答:同有關方面會合在一起。
48、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匯總”的含義。
答:匯集到一起。多指資料、數據、表格、文件等。
第49至72題出自市農委公文寫作學習培訓題庫第三套題
49、公文結構的概念是什么?
答:公文的結構是公文內容的組合構造,是公文的骨骼。
50、行政機關公文結構的基本內容包括那幾方面?
答:一、開頭;二、段落;三、過渡和照應;四、結尾。
51、簡述公文語言的特征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答:一、準確性;二、簡潔性;三、莊重性;四、規范性。
52、要使公文語言做到準確無誤,要注意哪幾點?
答:一是概念準確,避免歧義。二是措詞得體,防止誤用。三是把握分寸,褒貶適當。四是前后照應,杜絕矛盾。五是細心檢查,排除錯漏。
53、公文語言的常用詞匯主要包括哪幾類?
答:主要包括四類:一、稱謂語;二、起首語;三、承啟語;四、結尾語。
54、公文的基本表達方式有哪幾種?
答:記敘、說明、議論三種。
55、公文中記敘方式有哪幾種?
答:有六種:一是順敘;二是倒敘;三是插敘;四是補敘;五是總敘;六是分敘。
56、公文中的說明主要有哪幾種方式?
答:有八種:一是定義說明;二是舉例說明;三是比較說明;四是分類說明;五是數字說明;六是引證說明;七是比喻說明;八是圖表說明。
57、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基于”的含義。
答:根據。如“基于以上理由”。
58、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即可”的含義。
答:就可以。
59、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即日”的含義。
答:當天。如“本條例自即日起施行”。
60、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鑒于”的含義。
答:覺察到;考慮到。
61、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屆時”的含義。
答:到時候。表示預定時間準時做某事。如“請屆時參加”。
62、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就”的含義。
答:靠近;從事。
63、“全;都”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均。
64、“可不可以”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可否。
65、“誠懇地邀請或請求”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懇請。
66、“一個一個地舉出來”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列舉。
67、“另外進行(某種活動)”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另行。
68、“實踐自己答應做或應該做的事情”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履行。
69、“起草文稿”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擬稿。
70、“打算在”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擬于。
71、“對下級來文的批示答復”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批復。
72、“切合實際,實實在在”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切實。
第73至96題出自市農委公文寫作學習培訓題庫第四套題
73、決定的概念及使用范圍是什么?
答:決定是行政機關對某些重要事項或重大行動做出決策和安排,具有規定性和領導性的下行文種。決定的使用范圍很廣,除行政機關外,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均可使用。
74、簡要說明決定的種類。
答:決定的種類有:①法規政策性決定;②重要事項或重大行動的決定;③獎懲性決定;④任免性決定。
75、簡要說明公告分為哪幾類?
答:公告分為要事性公告和決定性公告兩大類。
76、通告與公告的區別是什么?
答:通告的發文單位具有廣泛性,一般的國家機關、社團及企事業單位都可發通告。而基層行政機關是無權制發公告的。通告是在事發之前提出要求和規定。公告涉及的內容大都是通過或確定的,是事后告之。通告內容適用范圍較小,是“有關方面”。而公告內容的適用范圍大,是“國內外”。
77、通知的概念是什么?
答:通知是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傳達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需要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以及任免人員時使用的一種公文。
78、簡要說明通知的特點。
答:通知的特點是:①指導性;②廣泛性;③時效性。
79、簡要說明通知的種類。
答:通知的種類有:①發布、指示性通知;②廣告性通知;③轉發、批轉性通知;④任免通知。
80、轉發、批轉性通知適用于何種情況?
答:下級機關對上級機關或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可用轉發性通知下發,轉發時可帶有評論介紹性的內容供受文者參考。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上報的公文或材料,可用批轉性通知并附原文下發,其中批轉性的文字是上級對原文的態度,是用來指導下級工作的。
81、簡要說明通知的格式。
答:①標題;②受文者名稱;③正文;④落款。
82、如何寫作通知的正文部分?
答:開頭要先寫制發本通知的因由、根據或者目的和意義,然后用過渡詞語轉入主體部分。主體是通知的重點,要寫明要求受文者應遵守什么或貫徹什么。如內容較多的,可以分開層次、劃清段落,便于閱讀和理解,利于下級遵照執行。如果內容較少,可用貫通式寫法一氣呵成。結尾一般多注明貫徹落實本通知的時間要求、希望等,用語因通知內容而異,如:“請參照執行”、“希遵照辦理”等。
83、通知的標題格式分為哪三種?
答:一為發文行政機關加介詞(或不用)加通知內容加“的通知”;二為通知內容加“通知”;三為僅寫“通知”二字。
84、通報的概念是什么?
答:通報是行政機關把工作情況、經驗教訓、典型事例及有教育、指導、規范意義的事件向下級或公眾發布的周知性公文。
85、通報與通知的區別是什么?
答:通報用于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情況;通知用于傳達指示、發布法規、批轉文件、安排部署工作。通報用于讓下級了解情況、知曉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通知用于要求下級執行什么或怎樣去做。通報是事后發布的,而通知卻是事前發布。通報要求有較具體的敘述和分析、議論、評價;通知一般只用概述性的語言。
86、情況性通報適用于何種情況?一般如何寫作?
答:情況性通報適于(是)領導機關告知重要情況,傳達會議精神,溝通信息,使所屬單位和干部群眾了解有關情況、相互借鑒、統一認識、協調動作、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等。主要是據實反映,擺明情況,分析問題。一般把情況、分析、要求等綜合起來,分幾個問題來寫作。
87、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訖”的含義。
答:完結;截止。
88、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確系”的含義。
答:確實是。如“經查證,此案確系錯判”。
89、解釋公文常用詞語“任”的含義。
答:擔負;使用。
90、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清樣”的含義。
答:最后一次校改后的校樣。
91、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進行敘述,被稱為哪種記敘方式?
答:順敘。
92、把事件結局或突出部分先交待出來然后再按順序敘述的,被稱為哪種記敘方式?
答:倒敘。
93、暫時中斷敘述的主線,插入別的敘述,被稱為哪種記敘方式?
答:插敘。
94、在敘述之后對有關情況做補充敘述的,被稱為哪種記敘方式?
答:補敘。
95、對全部的人或事進行整體敘述的,被稱為哪種記敘方式?
答:總敘。
96、對兩個以上的人或事分開敘述的,被稱為哪種記敘方式?
答:分敘。
第97至120題出自市農委公文寫作學習培訓題庫第五套題
97、報告的概念是什么?
答:報告是向上級匯報工作、反映情況、提出建議、答復上級機關詢問或要求時使用的一種陳述性上行文。
98、如何寫作報告的正文部分?
答:開頭要先交待發文的原因和目的,概述主要內容和結果,然后用過渡詞語“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或“為此,提出以下意見”等來承上啟下。主體部分要敘述報告的具體內容,如內容單一,可分自然段敘述;若內容較多,可分條列項,逐條敘述并考慮加小標題。結尾處一般使用公文的專用語“請審閱”、“特此報告”,建議性報告可用“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執行。
99、寫作報告要注意些什么?
答:上級機關對報告沒有答復的責任,把請示事項夾在報告中容易誤事,是寫作報告的一大忌。如需要上級批準或幫助,應該另外用“請示”這一文種單獨行文,以免受文機關不作答復。
100、請示的概念及其相對文種是什么?
答:請示是下級機關或個人請求上級給予指示、批準、答復、幫助、解決、審核事項或問題時使用的請求性公文。它的相對文種是批復。
101、簡要說明請示的特點。
答:請示的特點是:①目的性;②前置性;③單一性;④時效性。
102、寫作請示要注意些什么?
答:請示與報告類似,曾經屬于一類中的兩種,易被人混淆。一是標題和正文都不能寫成“請示報告”;二是堅持“一文一事”的原則;三是事前請示,不能先斬后奏;四是不能越級請示;五是不能多頭主送;六是不能向下級或平級下發和抄送;七是一般不宜直接呈送領導者個人。
103、簡要說明批復的特點。
答:批復的特點是:①明確的針對性;②鮮明的決斷性;③篇幅的短小性。
104、寫作批復要注意些什么?
答:批復的篇幅一般不長,將上級機關的意見表達清楚即可,不必做具體的分析和詳盡的闡述。堅持一請示一批復的原則,這樣才能增強針對性,切忌一文多批現象。批復的意見要言簡意明,態度明朗,不可含糊其辭、模棱兩可,更不能答非所問。
105、意見的概念和使用范圍是什么?
答:意見是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的公文。它的使用范圍很廣,任何行政機關、職能部門或個人都可以使用。
106、函的概念是什么?
答:函是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準和答復審批事項的行政公文。
107、簡要說明函的特點。
答:函的特點是:①靈活性;②單一性。
108、函的主送機關可以是哪些?
答:可以是平行機關、下級機關,還可以是上級機關。
109、如何寫作函的正文部分?
答:開頭要先說清楚為什么要發此函,寫明商洽什么、告知什么、請求什么,向對方介紹自己的意愿和方案并陳述相關理由和依據及背景材料。主體部分要使對方一目了然,要突出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目的,行文宜直述,不宜用命令的口吻和粗暴的語氣。結尾處用語樣式較多,隨內容而定。請求性的用“請大力協助為盼”、“望能同意”、“請研究函復”、“特此函達,請復”等。
110、簡要說明函的種類。
答:函的種類有:①商洽函;②請求函;③知照函;④答復函。
111、如何寫作會議紀要的正文部分?
答:開頭要先寫清會議的概況:會議名稱、起止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列席人、主持人、會議的主要議程、會議的指導思想及主要成果、基本評價等。主體部分要敘述會議的核心內容,主要記載會議研究討論的意見,會議的基本精神和形成的決議、決定等。結尾處一是用鼓動性和有號召力的語言作結束語,二是正文寫完自然結束,不用明顯的結束語。
112、簡要說明按會議性質劃分,可以將會議紀要分為幾種?
答:按會議的性質,會議紀要可以分為兩種:①決議性會議紀要;②情況性會議紀要。
113、會議紀要與會議記錄的區別是什么?
答:會議紀要是正式的公文文種,而會議記錄只是會議情況的記錄,是原始材料,不是正式公文。會議紀要有選擇性、提要性,不能包括會議的全部內容,而會議記錄則是把會議的情況全部記錄下來,即“有聞必錄”。會議紀要是會議后期或會后加工提煉之后才能形成;會議記錄則是隨著會議的進程同步進行的。
114、“審查核定”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審核。
115、“實施執行。多用于公布法令規章的生效時間”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施行。
116、“事情的安排和處理”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事宜。
117、“本件公文的主要內容”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事由。
118、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特予”的含義。
答:特地給以。
119、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提要”的含義。
答:從全文中提出要點。
120、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妥否”的含義。
答:是不是恰當。
第121至150題出自市農委公文寫作學習培訓題庫第六套題
121、事務性行政公文的概念是什么?
答:事務性行政公文也稱通用性行政公文或普通事務文書,它雖然不是國家行政公文法規內的正式文種,但在日常公務活動中使用頻率較高,使用范圍很廣泛,常以行政公文中的某一文種作為載體正式發布。
122、簡要說明事務性公文與機關公文的關系。
答:事務性公文與機關公文的關系是:①根本用途一致;②基本特征一致;③要求不同;④內容不同;⑤作用不同。
123、講話稿的概念是什么?
答:講話稿也稱“發言稿”,是講話者在會議、*、儀式等公眾場合宣講時使用的文稿。它能幫助講話人準確地表達意思,避免講話的隨意性。
124、簡要說明講話稿的特點。
答:講話稿的特點是:①貼近性;②鼓動性;③通俗性。
125、寫作講話稿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答:一是要完整準確地領會領導意圖,了解上級行政機關的精神,掌握全局的工作重心,把講話稿寫成領導人認識的豐富和觀點的完善。二是要體現出領導者個人的特色,要考慮到領導人的具體身份和平時講話的特點,寫成領導人想講、愿講的講話稿。三是重要的講話稿應由領導人親自動手或主持起草。
126、起草講話稿時,如何選擇稱謂?
答:講話是面對聽眾的,所以要根據對象選擇用哪種稱謂,如:“各位代表”、“同志們、朋友們”等。用稱謂要注意周密得體,不能遺漏一部分與會者,以免引起這些人的不快。
127、述職報告的概念是什么?
答:述職報告是擔任公職的人員向上級機關和群眾陳述匯報自己履行職務責任的書面總結材料。
128、如何寫作述職報告的正文部分?
答:開頭應先寫清述職人的自然情況,如任職時間、負責某項工作、職務責任并簡要敘述工作是否稱職等情況。主體部分要寫清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及總結出的教訓,以及對工作規律的認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29、寫作述職報告時要注意些什么?
答:一是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事實,更不能無中生有。忌文過飾非、推過攬功。二是要突出重點,分清主次,把主要成績或問題講透徹就可以了,不能面面俱到。三是要文風樸實,用事實說話,不要追求文字上的華麗,以詞害義。
130、如何寫作計劃的正文部分?
答:開頭要對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和對計劃作概括性的說明,它是制定計劃的基礎,要講清根據什么制定計劃,制定什么樣的計劃。主體部分要寫清計劃的總體目標、完成的具體措施和步驟,應該把內容交待清楚,不能太簡略。目標的描述要真實,這樣才能提高可信度。措施要具體可行,合乎情理,經得起論證,盡可能量化,步驟要清晰,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達到什么程度和目標,具體責任人是誰,安排須合理、合情,環環相扣,步步落實,這是實現計劃的保證。結尾比較靈活,一般不寫總結性的話,有的可寫些表示希望的詞語。
131、簡要說明總結的特點與作用。
答:總結的特點與作用聯系緊密,一般有以下兩方面: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②深入認識,提高工作水平。
132、如何寫作總結的正文部分?
答:開頭部分應概述某一段時間內的情況,包括工作背景、基礎、成績、效果等;接著寫經驗和體會,包括具體的做法、事例、數據等;然后寫清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寫明今后的設想及要努力的方向。根據內容的多少及復雜程度,可分列小標題陳述或用先總后分的結構來寫,也可并列展開寫;還可以按基本情況、主要成績、問題及意見三大塊來組織。
133、寫作全面總結應把握哪些主要方面?
答:它要求比較全面地總結一個單位或一個部門的各方面的工作情況,其中包括情況介紹、成績和經驗、缺點和教訓、表揚與批評等方面。這類總結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點,防止面面俱到而又面面說不透徹。這就要求作者掌握較全面的材料,具有較高的綜合分析能力,否則是做不好這篇文章的。
134、寫作專題總結應把握哪些主要方面?
答:專題總結也叫經驗總結,它是對某一方面的經驗專門進行的總結,因此內容單一,針對性較強。經驗總結,一定要有思想深度,能高度概括出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內容上要具體、詳細,說理性強。
135、寫作個人總結應把握哪些主要方面?
答:個人總結是對個人在學習、工作和思想方面的情況總結,應該抓住主要問題,突出經驗、教訓及個人思想認識上的收獲和體會,不能是生活過程中的回顧和一般優缺點的檢查。
136、簡要說明調查報告的特點與作用。
答:調查報告的特點與作用是:①針對性強;②用事實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137、寫作調查報告應注意哪些事項?
答:①要深入實際,詳盡地占有資料;②實事求是,如實反映情況;③認真分析,科學概括。
138、簡報的特點與作用是什么?
答:簡報要求篇幅簡短,內容簡要,無套話廢話,直截了當,突出一個“簡”字。編寫簡報要求一個“快”字,慢了就失去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快”是簡報的生命。堅持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是編簡報的起碼要求,要突出一個“實”字。編簡報要在“新”字上下一番工夫,應該把最新的動態、經驗、見解及新事物的萌芽和錯誤傾向的苗頭及時寫入簡報,傳遞給有關方面。
139、簡要說明簡報的種類。
答:簡報的種類有:①情況簡報;②會議簡報;③專題簡報。
140、如何寫作會議記錄的正文部分?
答:開頭先寫清召開會議的時間、地點;出席人員姓名、職務;列席人員姓名、職務;缺席人員姓名、職務及缺席原因;主持人姓名、職務;記錄人姓名、職務。主體部分包括:會議的議題;領導人的講話內容摘要記錄;與會者的發言、討論情況應按先后順序記錄;最后是會議議決的內容,這時要做詳細的記錄,可采用分條式記錄。
141、“希望;盼望”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望。
142、“是妥當或適當的”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為宜。
143、“沒有經過”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未經。
144、“必須;一定。主要用于下行文,屬指令性用語”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務必。
145、“表示禁止或勸阻”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稱之為?
答:勿。
146、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悉”的含義。
答:①全;都。②知道。
147、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下達”的含義。
答:向下級傳達或發布(命令、指示、意見)。
148、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現”的含義。
答:現在;此刻。
149、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行”的含義。
答:①做或實行。②將要。
150、解釋公文寫作常用詞語“行文”的含義。
答:發公文給(某個單位或某些單位)。如“行文各地”。
篇2:對公文寫作的一些粗淺認識和體會
對公文寫作的一些粗淺認識和體會
郭永明
提高公文寫作水平,是提高黨政機關施政水平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四力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根據部內的安排,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寫材料,說實在的,由于水平有限,只能談一點對公文寫作的粗淺任何和體會,供大家參考。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起草公文應具備“三要素”
黨政機關的文字秘書,是黨政領導的重要參謀和助手。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起草公文。怎樣才能起草好種類繁多的公文呢?最主要的是具備三個條件,即政策水平、熟悉情況和寫作能力。這也可以說是起草公文的三要素。
(一)政策水平是起草公文的重要前提
文秘工作者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在他起草的文件中表明自己的立場觀點,滲透著自己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思想感情,當然,也反映出自己的政策水平。他對方針、政策理解得越深,在自己起草的文件中所闡述的問題就越深;反之,對方針、政策理解得很膚淺,那么在自己起草的文件中所闡述的問題就必然一般化。假如對黨的方針、政策很不明確,那他就無法起草文件。
一個文秘工作者的政策水平,直接關系到他起草的各種文件的水平,就以寫工作經驗總結來說,同是這么些素材,落在政策水平較高的文秘工作者手里,他可以提煉出具有真知灼見的經驗來。而一個政策水平不高的文秘密工作者,卻只能將這些素材拼湊成一篇說明不了多少問題的文字材料。即使是同一個文字秘書,在對有關的方針、政策比較明確時,起草的文件水平就較高;反之,起草的文件水平就較低,甚至不能符合要求。
政策水平是政治思想水平的體現??梢哉f,它是文字秘書的靈魂,無時不刻的在支配著文字文字秘書的筆桿。衡量一個文字秘書是否成熟,首相應以他的政策水平作為最重要的標志。不斷提高政策水平,是文秘工作者始終要堅持的努力方向。對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新擔任文字秘書的同志并不一定很快能領會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認識和體會必將越加深刻。
(二)熟悉情況是起草公文的堅實基礎
黨政機關的文件,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產物。文秘工作者必須熟悉情況。對現實情況毫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斷然起草不好公文的。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熟悉情況可以說是起草公文的基礎。
搞文秘工作的同志,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起草文件時,假如情況了解得很全面,就會感到心里很踏實,也較有把握,尤其是起草經驗總結和調查報告之類文件,只有掌握大量的情況,才能進行分析和概括,從而也保證所闡述的問題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我看過兩份有關鄉鎮領導班子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一份寫得很具體生動,作者運用豐富的第一手材料,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從德能勤績全面衡量,分別指出優秀、稱職、比較稱職的領導干部占多少比例,并且各舉典型事例加以說明,這樣的調查報告,就具有科學性,因而可供縣委領導在判斷這方面的問題和作出決策時參考。另一份調查報告,卻寫得抽象空洞,既沒有必要的定性定量分析,又沒有生動的典型事物,一看就知道作者沒有掌握多少情況,因而無法進行科學分析和概括,當然起步了調查報告應有的作用。
文字秘書一定要有從客觀實際出發的牢固觀念。就是說,當他起草公文時,腦子里就要考慮掌握的情況是否充分可靠。如果離開了這一顛隨意行筆,就有可能出紕漏。要使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充分可靠,除了常深入基層向基層干部了解外,還要傾聽各方面的意見及反映,因為有些情況看來似乎沒有問題,或者不起眼,但往往經多方面反映和當事人核實后就顯露出差錯來。只有對實際情況的充分掌握,才能使公文變得準確扎實,以保證它的質量。
(三)寫作能力是起草公文的必要條件
對公文的起碼要求是文字通順。公文是黨政機關傳達黨的方針、政策,指導工作和上下左右溝通情況的重要手段。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如果文字表達不清楚,甚至語病很多,內容顛三倒四,亂用標點符號,那么人家有看不懂,或者產生誤會。
當然對公文的要求,不僅僅是文字通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三性”,即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這“三性”是以科學性為前提的,主要表現為觀點正確、鮮明,材料豐富、典型、生動,結構嚴密緊湊,說理透徹有力,文字精煉得當,這是就整體而言,對不同的文體,要求不完全一樣,例如通告、決定之類文件,要以極其概括精煉的語言將內容表達清楚;情況簡報之類文件,必須用事實說話,即主要用典型事例來反映一些本質問題;經驗總結之類文件,必須將具體的材料提煉成經驗,要有嚴密的邏輯性,論證材料也要典型生動;調查報告則要求有大量可說明調查所得結論的事實材料,既有面上的,也有典型的。
二、文書寫作要做到“三性”
文書寫作怎樣才能取得實效,達到預期的辦事目的呢?這就要求文書寫作者采取各種有效的手段,總結長期實踐的經驗,文書寫作經常采取的有效手段主要是要做到主題的單一性、內容的可行性和文字的可接受性。這就是文書寫作的“三性”。
(一)主題的單一性
一件文書必須有一個主題并且只能有一個主題,這就是主題的單一性。我國文書工作歷來有“一文一事”的優良傳統。從唐宋開始,一文一事制度就已普遍推行。文書工作的長期實踐證明了“一文一事”的必要性,所以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一文一事也就是主題的單一性。
怎樣才能做到主題的單一性呢?
1、要提煉主題。撰擬文書往往要涉及許多有關的材料、文體和觀點。擬稿人必須對它們加以整理、加工,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綜合工作,從中找出全文的主題,提煉主題的過程也就是擬稿人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擬稿人對某一事物有一理性認識,就能住住這一事物的整體、本質和內部規律性,他在擬寫處理這一事物的文書就能抓住主題,做到“意在筆先”。
2、要寫好標題。文書的標題應當準確、簡要地概括全文的主體,使讀者以看標題就知道這件文書是講什么事的,標題必須確切地反映主題的內容,做到“名副其實”。不要寫得籠統含糊甚至“題不對文”,使讀者看后不得要領或者發生誤解。
所謂“確切”,就是說標題要扣合主題,這正如每個人戴的帽子要扣合頭部一樣。目前寫標題的通病是喜歡用“大帽子”。例如某銀行為了加強對各建設單位自籌基本建設資金撥款管理,擬定了一套會計核算具體處理辦法,準備印發,原擬的標題是“關于加強自籌基本建設資金管理,嚴格控制基建規模的通知”。但是正文里只講了會計核算具體辦法,根本沒有“控制基建規模”的內容。這個標題就是犯了籠統含糊和“題不對文”的毛病。后來把標題改為《關于加強自籌基本建設資金撥款管理的會計核算具體處理辦法的通知》,就比較確切了。
一件文書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并且還要有一個能夠確切地反映主題的標題。擬稿人做到了以上兩點,就把握好了主題的單一性。
(二)內容的可行性
一件文書所提出的要求、規定、措施、方案、辦法等,必須在實際工作中行得通,做了可以取得實效,這就是內容的可行性。文書只有內容切實可行,才能達到行文的目的,否則,即使主題明確、言之成文,也只是紙上談兵,于事無補。
要使文書具有可行性,必須吃透兩頭:一頭要吃透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令和上級機關的指示精神:另一頭要吃透有關的實際情況。這兩頭缺一不可。
對方針、政策、法律、法令和規定,平時要努力學習、積累,搞好檢索:運用必須認真查對原文,領會其精神實質和適用范圍。在引用時要寫明引文的文號,并盡可能逐字逐句抄引原文:不能憑記憶或“想當然”隨便轉述原文大意,以防歪曲原意或斷章取義。對領導同志的講話要注意這是在什么情況下講的,是否代表組織決定。凡未經正式文件下達的講話,一般不宜隨便引用。
對實際情況,擬稿人在草擬文書時,首先要搞清楚有關案件的整個來龍去脈。為此,他必須收集一切有關的事實材料并逐項核實。對關鍵問題要深入基層進行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選用材料時既要掌握全面數據又要掌握典型事例;防止用個別事例代替全面情形或者羅列事實,“眉毛胡子一把抓”。對涉及其他部門、單位或地區的問題,特別是對涉及對方的缺點錯誤的問題,在行文以前務必要同有關各方核實材料并交換意見,如有不同意見應該在文中寫明。
(三)文字的可接受性
一件文書在具備了主題的單一性和內容的可行性的前提下,還必須在文字上采取受文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受文者一讀就懂,愿意讀下去,并且越讀越感興趣。這就是文字的可接受性。如果一件文書雖然主題明確、內容切實,但是在文字上卻寫得晦澀冗長,使受文者讀不懂,讀不下去,接受不了,那么這件文書也就起不到行文的目的。
要使文書具有可接受性,首先,要認清對象。對不同的對象要采取不同的寫法。例如:上行文書是寫給領導看的,一般要多寫事實,少講道理。下行文書則既要擺事實又要講道理,既要有明確的指示,又要給下級一定的機動權。平行文書則要尊重對方的職權,采取平等協商的態度:不要自以為是,越俎代庖。又如發給內行看得文書多用“行話”和“術語”,發給外行看得文書則必須力求淺顯通俗。
其次,要寫好導言。導言就是正文開頭第一段。導言應該具有“引導”受文者通讀全文的作用?,F行文書的導言一般包括兩個部分:(1)說明行文的目的(為了……)和根據(根據……);(2)揭示全文的主題。近幾年來,文書的導言正在逐步突破上述模式而試行采取新聞導言的寫法,如概括式、結論式、提問式、對比式、引喻式等等。無論采取哪種,導演都應該抓出最新鮮、最吸引讀者的事實、信息、觀點或問題,發揮引人入勝的引導作用。
第三、要寫得精煉。使文書寫得精煉,一是要克服“文章越長越好”的錯誤觀點,樹立“以少勝多”的正確觀點;二是在寫作過程中要“擠干水份”,要舍得“割愛”,把與主題無關的部分全部刪去,把次要部分改用略寫。
第四、要靈活多變。有的文書經過精煉以后篇幅還是很長,怎么辦呢?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把正文中的某些專題或具體細節部分抽出來作為附件,而使正文壓縮成為一個簡潔的提要,二是在正文前面寫一個《內容提要》,揭示全文的主題和要害,這是我國歷史文書制度中“貼黃”和“案由”的發展?,F代每本長篇著作的扉頁都有一個《內容提要》。目前國內外新聞指導中也廣泛使用《內容提要》的寫法,這些都是值得學習的。
三、寫材料必須先立提綱
從多年的動筆中我悟出一個小道理:寫小材料要立簡要提綱(見于紙或記于腦);寫大材料須先立細提綱。“磨刀不誤砍柴工”。寫大材料的提綱要立的自己滿意。提綱見紙,材料也完成了七成。因此,可以說:“七分提綱,三分寫作”。
(一)寫提綱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不明確,提綱式寫不好的,材料也就無從著手。我以為,指導思想就是領導同志交待的意圖,這個意圖一定要吃透。一般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領會:(1)材料派什么用場;(2)材料給什么對象看(或向什么對象講);(3)材料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領會意圖是些好材料的前提。
必須多下點功夫,多動點腦筋。指導思想搞偏了,寫出來的就是失敗之作;稿錯了,就是工作中的失誤。
(二)準備工作
準備工作要圍繞指導思想去進行。主要是:
1.收集素材。這是最主要的準備工作。素材是寫好提綱的基礎,決定著提綱的好壞。實踐告訴我們,收集素材的范圍要廣些。數量要多些,以便有選擇的余地。素材主要包含兩個內容:一是能說明問題的各種情況;二是能說明問題的各種數字。收集中,應在能說明問題上多動腦筋,多想辦法。
2、上級、本級負責同志的有關講話。
3、有關文件和簡報。
4、有關參考資料。
5、報刊的有關文章。
(三)提綱的寫作
1、提煉觀點。觀點要鮮明,不落俗。觀點從素材中來,為此,必須將大量的素材通過粗選、細選、精選,挑出最生動、最深刻、最有說服力的部分。在依據這部分素材進行分析、比較、概括而得出觀點。
2、選定結構。按照所寫材料的指導思想,依據提煉出的觀點,進行排列,設想幾種結構。再將它們進行比較,最后決定最佳結構。結構的內容是:材料一共分級部分,每部分由幾大點,每大點中又有幾小點。大點應能充分說明部分,小點應能充分說明每大點,安排結構的原則是能較全面、完整地說明通篇材料。要求既層次分明,又緊湊。應該明確,大點、小點都是觀點。它們都是為體現指導思想服務的。一定要使人看了清晰,有說服力,不勉強,不羅嗦,這一點十分重要。
3、安排素材。必須將精選出的素材恰到好處地安排在有關的大、小觀點中,如果把文章的觀點喻為紅花,那么,豐富、生動的素材就是片片綠葉。它們是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的。我的體會是,待到素材在提綱中安排得妥當,通篇材料已在腦子中形成,只差“搬”到稿紙上去了。素材安排得當頗不易。它可以說是一臺衡量筆者業務水平、工作經驗,寫作能力的天平。
(四)提綱的好處
1、保證了不誤事。秘書工作者誤事就是失職。寫作水平較低,由于按提綱寫作,每偏離領導的要求,雖然質量差些,幾經修改也能通過。寫作水平較高,按提綱寫作,一定能寫出領導同志很滿意,或比較滿意的材料。比較好地發揮了參謀和助手作用。
2、保證了文章的質量。提綱如骨骼,使文章未成先立,文成后立得更穩;提綱如血管,保證豐富、生動的素材四通八達,使文章有生機、活力;提綱為建筑師制作的建筑模型,可供審檢、修改、防患于未然。
3、促使材料寫得快;不走彎路,事半功倍。
4、鍛煉筆者分析、提煉、綜合能力,使不斷提高寫作水平的一格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寫簡報務必達到言簡
簡報是交流情況、匯報工作的一種形式。由于它似一支輕騎兵,建窯、靈活、不拘泥于一定格式,所以為機關、單位、工礦等各部門、各行業樂用。
近年來,好的簡報越來越多。但是也有些簡報叫人望而生畏,其通病的簡報不簡。三千來言,四五千言,個別的更甚。有人戲言:簡報變成繁報了。
簡報貴簡。多年來我曾作過種種嘗試,也征詢過不少意見??偟目?,一份簡報,一般以一千字左右為宜。真正要長點的,也要控制在二千字以下。要做到這一點,可否從這幾方面努力:
(一)多典型、少綜合
簡報就形式而言大體即典型與綜合兩種。綜合簡報文字較難控制,搞得不好就較長,工作中應盡量不用。但也有它的長處,即以簡報形式向上級或單位、部門領導匯報工作,此形式較佳。然而,日常工作中,寫簡報主要是為了交流情況。運用典型的形式就遠優于綜合的形式。簡報介紹的典型一般都是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單位。內容集中,主題鮮明,通篇一千字左右足以說明問題。閱讀這種簡報,不要花較多時間,讀得進,受啟迪。達到了印發簡報的預期目的。
(二)精選材、少堆砌
即使注重了多典型,少綜合還不夠。精選材是做到“簡”的關鍵。因為,精選材可使綜合簡報易控制文字;更可保證典型簡報內容更集中,事跡更突出,文字更精煉。
選材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
粗選。將手頭大量、紛雜的素材,理一理,梳一梳,列成幾類(或叫幾個方面);
第二步
細選。對每類素材,再進行分析、比較,挑出每類中較優者;
第三步
精選。對照簡報的指導思想、目的、要求,在各類較優素菜中再挑出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素材。
依照精選出的素材提煉觀點。然后,觀點與素材恰當搭配,這樣寫成的剪報定然不長,也較生動、形象,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多修改、不怕煩
文章不怕改、不厭改。寫成的簡報一般要修改兩次,如果時間充裕,不妨再多改一、兩遍。華而不實者,啰嗦重復者,節外生枝者統統刪去。力求達到文貴精的目的。因為我們寫的是“簡報”,它的名稱就要求筆者寫短文。
總之,不論是公文(材料),還是信息(簡報),都是概念、數字和例子組成的。不論是寫公文(材料),還是寫信息(簡報),一定要突出“新、精、特”。新就是標題新穎;精就是內容精煉;特就是手法要獨特。
篇3:公文寫作的工作體會
公文寫作的工作體會
上班的時候,曾與局機關及下屬部門從事文秘工作的同志在一起探討過機關應由文寫作的問題。
最近,在清理工作筆記時發現了當年的備課筆記。今天把它放在博客里,主要出于兩點考慮:一是給當年的工作留一個記憶的影子;二是如果正在從事文秘工作的朋友看到,能從中得到點滴啟發,本人將感到欣慰。
為了留下一個真實的記憶,這次錄入時除刪除了例子外,其他未作任何修改。
一、機關應用文寫作應注意的幾個原則
(一)明確目的
機關應用文的突出特點是實用性強。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寫作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確目的。沒有明確的目的,不知道要解決什么問題,寫作時就會心中無數。目的明確了,就能迅速選擇合適的文種,收集相關的材料,有的放矢地進行說明和分析,提出中肯的意見和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措施。例如:1、有利于選準文體。目的不明,也許把該用請示的,寫成了方案。
2、上級部門要聽我們毛項工作的匯報,首先要弄清3個問題:(1)是全面聽取工作和進展情況;
(2)是要對該項工作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3)還是要通過聽匯報了解下步工作的大蒜、安排。
如果是(1),那么要對該項工作的前段情況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匯報;如果是(2),那要弄清前段工作的重點、難點是什么,并對其進行重點撰寫,或專項匯報;如果是(3),在對前段工作簡要匯報之后,重點對下步工作提出安排意見,打算。
由此可見,三者使用的問題盡管相同,但主題各異,所需的材料更不一樣。所以,撰寫材料之前一定要弄清目的,即干什么用。
(二)熟悉業務
機關應用文是應機關工作需要,用于機關實務的*,必然要涉及到本部門工作的實際情況和業務工作的基本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秘人員要比業務處室的人員更要熟悉業務。這里所說的熟悉業務,主要是本部門,本單位的基本情況,包括職能、政策、法規,各處室的業務關系,主要工作流程、法定程序,以及部門的特點,要求,以及當前的工作重點。熟悉這些情況,有利于書寫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有的放矢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言簡意賅地進行表述。反之,寫出的*難以避免泛泛而談,隔靴搔癢,甚至脫離實際,驢唇不對馬嘴。
在熟悉本部門,本單位的業務知識之外,文秘人員還應具備與本部門相關的知識。比如勞動保障部門的文秘人員,除了對上述的知識有比較清晰準確地了解,掌握之外,還應對政治經濟學、哲學、邏輯學、商業保險知識,以及生產、交換、分配方面的知識都應有所了解。由于常常要對一些統計報表進行分析,還應掌握一些統計學、數理統計等方面的知識。當然,必須具備,還應不斷提高的,還有文化素養,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掌握政策
勞動保障工作的政策性非常強,這不僅僅表現在我們下達的規范性文件中,即便是總結、匯報、請示、以至經驗材料中都體現著政策。所以文秘人員,特別是搞綜合的同志一定要掌握政策,熟悉政策,利用好政策(這里說的利用好政策是指用政策來分析問題,認識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用政策指導寫作的全過程。如果寫作人對政策部了解,或了解不深透,那么對問題的揭示程度就會缺乏深度,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缺乏力度。
(四)善于調查
調查有許多方式,除常規的調查方法之外,重點要說的是要做個有心人。注意從平時的工作中,與同事們的接觸中,會議中,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目前,我們的工作特點往往是每項活都是急的,按部就班地去調查,了解情況根本就沒有這種可能。這就要求綜合材料人員要注意從平時的工作中通過觀察來了解情況,積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