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害事故停產撤人演練方案
一、目的
1、進一步提高調度指揮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
2、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檢查預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修改補充完善。
3、檢驗井下職工對避水災路線的熟悉程度。提高井下職工及現場管理人員現場應急處置能力及自救、互救能力。
4、增強干部員工水患意識,檢驗相關部室應對突發事件反應速度和處理事故能力。
二、演練范圍
范圍:本次演練涉及井下所有施工地點的人員,采掘區隊、輔助區隊、生產部室及地面有關部室人員。
三、組織機構
公司成立水害事故停產撤人演練領導小組,礦長張明任組長,副礦長李吉軍、楊學強、鞠新利、楊新華、總工程師武新文為副組長,各專業副總、調度室、地測科、技術科、機電部、總經辦、農事保衛部、
供應部、醫院、黨工部等主要單位負責人為成員,下設停產撤人演練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調度室,副礦長李吉軍為停產撤人演練辦公室主任,負責整個演練過程中的工作安排。
四、停產撤人演練方案
一演練背景
假想掘進五區81000泄水巷迎頭發生突水。由于地質構造復雜,掘進過程中揭露一條斷層而發生底板出水,水量逐漸增大,現場已無法生產,可能對井下各地點作業人員及礦井的安全構成威脅。
二停產撤人計劃演練時間
演練時間:20**年5月1日6:30~8:00。
三撤人演練程序
第一幕,突水事故匯報
20**年5月1日6:30時,掘進五區跟班干部王守棟利用電話向調度室匯報,81000泄水巷掘進迎頭底板突然出水,水量逐漸增大,現場已無法生產,可能威脅礦井及施工人員的安全。調度員柳方柱接到電話,立刻記錄突水時間、地點、水情,立即命令王守棟清點現場施工人員和安監員一起組織職工沿避水災路線上井,上井后到區隊集合。
第二幕,停產撤人
調度員柳方柱根據調度員十項授權,立即下達撤人指令,3分鐘內通知到井下所有地點,按照路程由遠到近及受水害威脅程度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通知各地點。
通知順序:
1、首先通知直接受水威脅掘五區81000泄水巷施工人員。
2、通知掘五區、防治水工區-550m泄水巷、-550m避災硐室以及該區域零星施工地點人員。
3、通知采二31237工作面,掘六31239出口、31200皮帶巷修復、31200深部避災硐室,巷修工區31200東翼深部軌巷、皮帶巷及零星施工地點人員。
4、通知掘三區31227機巷修復、31228出口及該區域零星施工地點人員。
5、通知準備隊2900
1#工作面、掘進二區3900探巷、3900殘采機巷等相關地點及零星地點施工人員。
6、通知掘一區3900下部2#面出口、掘四區3Ⅱ914出口、3Ⅱ914機巷、掘六區3Ⅱ913機巷、巷修工區3900軌巷、皮帶巷及該區域零星施工地點人員。
7、通知防治水工區81000采區上部施工人員。
8、通知掘五區下組煤-350m東大巷擴修人員,掘一區施工的-350m探水巷施工人員。
9、通知采三區8603工作面及該區域零星施工地點人員。
10、通知采一區3下4001#工作面、掘三區34002#面機巷施工人員以及該區域零星施工地點人員。
11、通知掘一區施工的5500上部軌巷。
12、通風工區、維修工區、運轉工區、運搬工區人員比較分散,安排附近區域人員通知。
調度員將通知各地點時間、接電話人員姓名、單位、該地點施工人數要詳細記錄。并通知工區值班人員認真統計本單位上井人員,全部上井后及時向調度室匯報。
第三幕,通知有關領導,同時向相鄰礦井預警
調度員趙進忠分頭電話通知礦當日值班領導、礦長及礦班子其他成員,采煤、掘進、機電、運輸、通防、防治水專業組成員,總經辦、黨工部、農事保衛部、醫院、供應部等主要負責人到調度室東會議室集合,井下生產單位值班人員區隊待命,并同各自的施工現場進行電話聯系。井下各水平泵房水泵工堅守崗位,高度警惕,做好啟動所有排水泵的準備,每隔半小時向調度室匯報泵房排水情況。同時向肥礦集團公司調度室匯報,向相鄰礦井白莊礦、鑫國煤電公司、馬坊礦調度室下達突水預警。
第四幕,水情觀測及泵房排水
防治水副總工程師姜華接到通知10分鐘到調度室,向調度員報到后,在地測科會議室準備好圖紙資料,對井上下水動態監測數據及出水點周圍的地質條件進行分析。
地測科水文組長趙振升和水文組劉春國,接到通知10分鐘內來到調度室,向調度室報到后,立刻下井趕赴現場,在81000泄水巷設立水情觀測點,觀測水量的變化。觀測情況每隔半小時向調度室和水文組匯報一次,發生變化隨時匯報。
通知機電礦長楊新華、機電副總范利、維修工區及泵房,做好泵房排水供電維修等工作。
第五幕,啟動《新查莊礦業公司井下水害事故應急處置方案》
礦長張明接到通知10分鐘內到調度室后,礦班子其他成員隨后趕到。
調度員柳方柱向礦長報告現場撤人、泵房排水、水情觀測、事故上報等工作已安排完畢,水情變化較快,-550m泵房告急,7臺泵現已全部開啟??傊笓]張明在第一時間宣布立即啟動《新查莊礦業公司井下水害事故應急處置方案》,向肥礦集團公司及救護大隊報告水情。調度室按照《新查莊礦業公司井下水害事故應急處置方案》的要求,下達工作指令。
1、通知運搬工區停止一切與救援無關的運輸工作,保證運輸線路暢通,在井口維護好上下井人員秩序。
2、通知維修工區礦燈房和各單位清點統計下井人數,調度室根據人員定位系統確定井下人數,核查后報指揮部。
3、嚴把入井關,副礦長鞠新利負責簽發入井許可證,嚴把入井關。
4、各水平泵房、-250m水平信號工堅守崗位,沒有接到調度室命令,不得擅自離崗。
5、安監處在井口外設立采煤、掘進、機電、輔助上井人員登記站,每半小時統計一次總人數,及時向調度室匯報。井下人員升井后及時到區隊集合,人員到齊后立即向指揮部匯報。
第六幕-第八幕、應急救援預案中成立了7個小組,根據總指揮要求分頭開展開展工作。
第九幕,下井搶險救災人員到位,井下應撤人員全部上井,恢復生產
調度員趙進忠向指揮部報告,81000泄水巷水情測水人員、-250m、-350m泵房盯班人員、關閉水閘門人員全部到位。水情觀測人員現場匯報81000泄水巷出水量減小,對-550m泵房排水不構成威脅。井口及各區隊匯報下所有施工人員全部安全上井??傊笓]下達停產撤人演練結束命令,本次撤人演練圓滿結束。
五、演練總結
演練結束后,調度室組織各區隊跟班干部、安監員,以及參與這次演練各級管理人員召開總結會,對這次整個演練過程進行認真的總結,查找存在的問題,以達到提高井下所有人員應對突發水害事故的避險能力,從而降低人員傷亡和財產的損失。同時針對演練出現的問題對應急救援預案進行修改補充,增強其操作性。
六、實施演練各部門工作及演練期間的安全措施
一、實施演練各部門工作
1、調度室
?、艡z查井下各地點的通訊設施,確保通訊暢通。
?、茩z查人員定位系統,確保人員統計數據準確,演練期間利用定位系統統計上井人數。
?、菂⒓友菥毜恼{度員提前分工(誰通知井下各地點撤離,誰通知地面各級領導,誰記錄)。井下通知的的地點,地面通知的人員提前列表,防止遺忘。
?、葯z查通訊系統的錄音功能。
2、安全監察處
?、啪诰S持上井、下井人員秩序。
?、凭诮y計上井人員
在井口外設立上井人員登記處,分采煤、掘進、機電、輔助4個登記處,將上井人數半小時向匯報調度室一次(安監處提前安排好由誰向調度室匯報)。
?、菄栏窨刂葡戮藛T
沒有指揮部的通知,原則上演練期間沒有特殊情況,不允許人員下井。
3、技術部
在調度會議室分析撤人演練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演練期間,加強瓦斯異常區的管理,恢復生產時,通風工區瓦斯檢測人員提前檢查各頭面的氣體是否異常,無異常施工人員方可進入作業地點。
4、黨工部
安排人員對撤人演練過程進行錄像,為分析演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資料。
5、保衛部
負責上井人員秩序,在澡堂門口監督職工上井后回區隊點名登記。
6、區隊
?、?、各區隊5月1日夜班將施工地點、出勤人員、聽電話人員、電話號碼按附表格式填寫打印,值班人員簽字后23:00前報調度室和安監處。
?、?、技術員組織職工學習演練方案和避災路線。
?、?、教育職工注意演練過程的人身安全。
?、?、區隊提前安排專職聽電話人員,現場撤離時的安全負責人負責通知附近零星崗點施工人員,確保撤人演練有序進行。
?、?、本單位人員上井后在井口相應登記處登記,然后到到區隊簽名,方可進入澡堂洗澡。區隊夜班所有人員全部上井后向調度室匯報。
7、防治水專業組
演練期間設督察員,監督職工沿避水災路線上井情況。
?、?、上組煤-350m東大巷1000m處,監督人:郭慶國。
?、?、下組煤-350m東大巷1#皮帶聯絡巷,監督人:高天順。
?、?、下組煤-350m西大巷上2#皮帶聯絡巷,監督人:張建。
?、?、下組煤-350m西翼皮帶巷上倉皮帶聯絡巷,監督人:趙振升。
?、?、4200回風巷,監督人:劉春國。
(二)實施演練要求
1、演練前公司召開演練動員會,安排部署該項工作,要求各單位高度重視,組織干部員工認真學習演練方案和避災路線,確保演練順利進行。
2、演練期間調度室、井口設置演練全程錄像,以便分析演練情況。調度室要設專用記錄本,對演練發生的事件進行全程記錄。
3、參加演練的各部門、指揮人員要熟悉職能、掌握操作要領,各環節、步驟的人員職責要落實到位。
(三)、演練期間的安全措施
1、防治水專業組提前安排人員檢查井下各巷道的避水災路線牌板是否齊全、清晰,對于不符合標準的牌板提前更換。
2、通修專業組安排人員對井下的所有巷道完好程度進行檢查,存在隱患的地點,演練前要全部進行一次整修。
3、調度室對井下各地點的通訊設施、人員定位系統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各頭面電話是否齊全、完好,確保通訊暢通。
4、恢復生產時,通風專業人員和瓦斯檢測人員提前檢查各頭面的氣體是否異常,無氣體威脅時施工人員方可進入作業地點。
5、演練時井口布置警界,嚴禁無關人員進入。
6、31200東藝采區泵房演習前將水倉水位排至最低,各區隊施工地點具有排水任務的,有提前將水排至最低水位。
7、組織職工提前學習各地點的避水災路線。
各區隊技術員組織職工學習各地點的避水災路線,水災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和安監員、跟班干部接到調度室撤人通知后,立即清點現場作業人數并匯報調度室,組織職工沿避水災路線上井。
七、關于搞好演練的幾點要求
1、井下各單位5月1日夜班分完工后,23:00前將各單位人員安排情況按附表要求打印,同一個施工地點人員名單要在一起,不要分開,值班領導簽字后報調度室、安監處,人員名單打印,一律用A4紙。
2、各地點接到調度室撤人指令時,跟班干部、安監員必須組織現場的人員按照要求進行撤離,接到調度室指令不組織人員撤離的,對跟班干部、安監員各罰款500元,當日值班干部罰款300元。
3、不按照要求沿避災路線撤離的對有關人員罰款200元,跟班干部、工長各罰款200元。
4、各單位員工上井后在井口登記,然后到各單位簽到后,方可進入澡堂洗澡。
各單位員工全部上井后,區隊值班干部向調度室匯報。
八、各地點的避水災路線如下:
?、?、-500m泵房
-500m泵房→-500管子道→-350m下組煤西大巷→-350m下組煤西大巷2#聯絡巷→下組煤-350m西翼皮帶→-350m上倉皮帶聯絡巷→-350m上倉皮帶→4200回風巷→-250四層煤探巷→-250m繞道→副井→地面。
?、?、三水平、5500采區、81000采區
三水平猴車下山→三水平石門→下組煤-350m東大巷→下組煤-350m東翼皮帶3#聯絡貫眼(東翼皮帶2#聯絡貫眼)→下組煤-350m東翼皮帶→下組煤-350m西翼皮帶→-350m上倉皮帶聯絡巷→-350m上倉皮帶→4200回風巷→-250四層煤探巷→-250m繞道→副井→地面。
5500采區各地點→5500軌下山→下組煤-350m東大巷→下組煤-350m東翼皮帶3#聯絡貫眼→下組煤-350m東翼皮帶→下組煤-350m西翼皮帶→-350m上倉皮帶聯絡巷→-350m上倉皮帶→4200回風巷→-250四層煤探巷→-250m繞道→副井→地面。
81000采區各地點→-450水文補勘巷→下組煤-350m東大巷→下組煤-350m東翼皮帶1#聯絡貫眼→下組煤-350m東翼皮帶→下組煤-350m西翼皮帶→-350m上倉皮帶聯絡巷→-350m上倉皮帶→4200回風巷→-250四層煤探巷→-250m繞道→副井→地面。
?、?、31200東翼深部
施工地點→31200深部軌巷→31200猴車下山→-350m東大巷→-350m石門→北翼2#皮帶聯絡巷→北翼2#皮帶巷→下組煤-350m西翼皮帶巷→-350m上倉皮帶聯絡巷→-350m上倉皮帶→4200回風巷→-250四層煤探巷→-250m繞道→副井→地面。
?、?、3900采區
施工地點→3900軌下山→-350m東大巷→-350m石門→北翼2#皮帶聯絡巷→北翼2#皮帶巷→下組煤-350m西翼皮帶巷→-350m上倉皮帶聯絡巷→-350m上倉皮帶巷→4200回風巷→-250m四層煤探巷→-250m繞道→副井→地面。
?、?、8600采區
8600采區各地點→8600軌巷→-350m下組煤西大巷→-350m下組煤西大巷2#聯絡巷→下組煤-350m西翼皮帶→-350m上倉皮帶聯絡巷→-350m上倉皮帶→4200回風巷→-250四層煤探巷→-250m繞道→副井→地面。
?、?、3Ⅱ4001#面、34002#面出口、機巷
3Ⅱ4001#面→3400軌巷→250m四層煤探巷→-250m繞道→副井→地面。
?、?350探水巷
-350探水巷→-350m石門→-350m上倉皮帶聯絡巷→-350m上倉皮帶→4200回風巷→-250四層煤探巷→-250m繞道→副井→地面。
××××單位夜班出勤人員統計表
下井前統計(人名打印)
上井后簽名(本人簽字)
序號
姓名
地點
電話
區隊值班簽字:
時間:*年*月*日
篇2:主石門水害防治專項預案
貴州世紀公司挖隴溝煤礦970主石門
水害防治專項預案
挖隴溝煤礦地測部
二零一二年十月
目錄
1總則2
1.1指導思想2
1.2編制目的2
1.3《預案》的貫徹落實2
1.4適用范圍3
2工作面概況及水文地質情況3
2.1工作面概況3
2.2施工區域地質及水文地質情況4
2.2.1地層含(隔)水性4
2.2.2構造及其導水性分析5
2.2.3涌水量預計7
3防治水技術措施7
3.1組織措施7
3.2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9
4水害事故應急處置方案13
4.1水害現場應急處置程序13
4.2現場應急處理14
4.3災區人員撤離15
4.4現場救援17
4.4.1災區人員自救與互救17
4.4.2制定現場搶險救援方案17
4.5實施現場救援18
4.6工作面發生水害事故的注意事項18
4.6.1現場遇險人員注意事項18
4.6.2其它事項19
1總則
1.1指導思想
以“***”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安全發展,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煤礦水害防治“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十六字原則,落實“防、堵、疏、排、截”五項措施,有效遏制水害事故,結合我礦當前防治水的現狀及970主石門施工區域的復雜水文地質條件,特制定本預案。
1.2編制目的
制定本預案的目的是970主石門設計施工區域水文地質極其復雜,施工期間發生突水的系數較高,為了防止水害事故的發生所制定的防治水技術措施及相關規定,以及在掘進施工期間萬一發生水害事故,應該采取的緊急措施和應急方法,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水害事故發生后迅速控制事故發展,并盡可能排除事故,保護掘進施工區域人員及財產安全,將水害事故對人員和財產及環境造成的損失降低至最小度。
1.3《預案》的貫徹落實
1、已批準的《預案》由礦長負責貫徹執行;
2、批準的《預案》應立即向本礦全體井下管理人員及川南建工項目部全體員工貫徹,組織學習,并進行考試。沒有學習或考試不及格的員工,不準下井工作?!额A案》如有修改或補充,還應組織員工重新學習;
3、貫徹本《預案》時,要將集中學習與現場抽查相結合,必須作到人人都熟悉工作面的避災線路,各種自救措施及自救設備的使用方法等;川南建工項目部施工隊隊長、跟班隊長及班組長應熟悉事故匯報程序并負有現場組織實施本《預案》的責任;
4、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第12條規定,配齊各種圖紙,以備救災時使用;
5、礦長、安全副礦長、生產副礦長、總工程師、機電副礦長、礦各職能部門及川南建工項目部負責人應經常檢查《預案》的貫徹執行情況。
1.4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挖隴溝煤礦970主石門掘進施工期間的防治水工作及發生水災事故時,用于指導事故搶險與救災處理。
2工作面概況及水文地質情況
2.1工作面概況
970主石門位于挖隴溝井田中部、9~10勘探線之間,巷道開口段位于三疊系中統關嶺組松子坎段(T2g1)強含水地層內,該巷為穿層掘進施工,將穿過三疊系下統茅草鋪(T1m)強含水層、最后在三疊系下統夜郎組(T1y)含水地層中完成巷道施工。施工區域巖層產狀296°∠38°~41,井下標高+971.6m~+973.6m。20**年7月26日,原970主石門(已廢)在掘進施工至里程K0+110.5m處巷道迎頭發現溶蝕構造后,礦上對970主石門掘進前方地質異常區域進行了補充鉆探,同時輔以地面物探,并開展礦區全面水文地質調查,初步查明該區域發育一較大范圍巖溶裂隙破碎帶,破碎帶內富含大量泥砂及水,破碎帶內補給水源主要為茅草鋪地層層間含水及礦區北部的紅堰煤礦通過暗河排出的工業廢水。鑒于復雜的水文地質情況,強行掘進通過破碎帶存在的安全風險性極大,為保證施工安全,經川煤集團、廣能、世紀公司及礦相關職能部門討論決定,在原970主石門以北重新布置970主石門,以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2.2施工區域地質及水文地質情況
2.2.1地層含(隔)水性
970主石門設計施工區域將在三疊系中統關嶺組(T2g)、三疊系下統茅草鋪組(T1m)及三疊系下統夜郎組(T1y)地層中掘進施工,現就其含、隔水特征敘述如下:
1、三疊系中統關嶺組(T2g)
主要為灰色薄-中厚層生物碎屑灰巖、泥質白云巖、泥質灰巖及灰色塊狀灰巖構成,厚>505m,出露于井田西部,與下覆茅草鋪組地層整合接觸,根據井巷實測水文地質資料,該組地層內巖石溶孔、巖溶、巖溶裂隙極其發育,20**年4月,在副斜井施工超前探水鉆孔時,單孔最大涌水量達35m3/h,經過約8小時鉆孔自然疏放,水量逐漸衰減并穩定至15m3/h,該涌水量一直連續保持一個月,可見關嶺組地層富水性極強,可視為強含水層。
2、茅草鋪組巖溶含水巖組(T1m)
巖性為灰白-灰色薄-厚層細晶石灰巖,局部夾泥灰巖。出露厚大于400m。分布于井田及整個中金礦區西側,井田內出露面積2.08km2。該層為碳酸鹽巖裂隙溶洞水,含水極不均一,富水性極強。
3、夜郎組(T1y)
(1)夜郎組一段(T1y1):灰色-綠灰色煤層泥巖,風化后為黃色泥巖,局部夾泥灰巖。厚3.0m~15.0m,平均厚9.0m。風化后呈粘土狀,其透水性、含水性微弱,可視為弱含水層(隔水層)。
(2)夜郎組二段(T1y2):
為深灰-灰白色厚層粉晶灰巖,上部及下部夾鮞狀灰巖及豆狀灰巖,向下含泥質增多而成為泥質灰巖。厚210~278m,平均厚249m。含巖溶裂隙水,含水不均,富水性強。
(3)夜郎組三段(T1y3):
紫紅、青灰、灰白色薄-中厚層粉砂質泥巖,含鈣粉砂質泥巖,含鈣粉砂巖夾少量泥巖及薄層灰巖。厚155~228m,平均厚度192m。含水性微弱,可視為一弱含水層(隔水層)。
2.2.2構造及其導水性分析
井田構造位置位于安底背斜北段北西翼,基本形態為一單斜層,巖層走向北北東,傾向280~310°,傾角30~34°,多為32°。在這一單斜層的基礎上次級褶曲不發育,除在9線附近發育有一條北東向的長650m的正斷層F1外,未見其它規模較大的斷層存在,但根據井巷已有地質資料分析,礦區巖溶裂隙、節理及褶曲等次級構造極其發育。地表巖層溶蝕現象明顯,溶孔、溶穴等隨處可見,對970主石門掘進區域直接有影響的地質構造主要有以下三個:
1、原970主石門停頭位置對應地表發育一溶蝕洼地(巖溶漏斗),垂距工作面170.6m左右,匯水面積估算約6000m2,根據實地調查走訪當地村民,洼地內近幾年較難蓄水,12年7月,在對礦區范圍進行水害調查時,發現洼地有蓄水,蓄水量估算約1500m3,7月26日,洼地匯水未曾漏失,8月1日,其蓄水亦未曾漏失,在8月3日下午再次對其進行觀測時,發現洼地內已無蓄水,考慮短時間內洼地蒸發量應小于蓄水量,故推測洼地蓄水應多為漏失、直接補給970施工區域發育的巖溶裂隙破碎帶;
2、原970主石門停頭位置以東398m處對應地表發育一巖溶漏斗,估算面積約200m2,能見深部距離15m左右,漏斗內無水,通過實地勘探及物探資料綜合分析,其深部發育標高已至970水平及以下,補給水源主要來自其東側地表降水產生的坡集水,據此可以推斷漏斗對970主石門施工區域有一定充水影響,但其充水量較小、所產生的水害威脅性亦較小;
3、根據水文地質調查資料,在工作面以北1697m、紅堰煤礦以西740m處地表發育一巖溶漏斗,估算面積約250m2,紅堰煤礦生產所產生的工業廢水及紅堰煤礦北、東兩側的坡集水均集中于該漏斗進行排泄,漏斗標高+1280m,位于茅草鋪組底界,綜合分析地表水文地質調查資料,推測該漏斗應為970主石門所發育暗河天窗,井下鉆孔涌水觀測資料亦充分印證了該觀點,據此可以推斷,紅堰煤礦生產所產生的工業廢水及紅堰煤礦北、東兩側的坡集水對工作面巖溶裂隙破碎帶有直接充水影響。
2.2.3涌水量預計
根據貴州煤田地質局為我礦出具的《挖隴溝煤礦專項水文地質調查報告》,其中對970主石門涌水量作出了以下預測:
1、茅草鋪組(T1m)地層涌水量預算結果:正常涌水量為912m3/h,最大涌水量為1258m3/h;
2、夜郎組一、二段(T1y1+2)地層涌水量預算結果:正常涌水量為441m3/h,最大涌水量為610m3/h。
根據其對不同地層涌水量的預算結果可知,970主石門先期掘進施工期間正常涌水量為912m3/h,最大涌水量為1258m3/h;進入夜郎組地層施工后,正常涌水量將達1353m3/h,最大涌水量為1868m3/h。
防治水技術措施
3.1組織措施
1、成立970主石門防治水領導小組
組長:樊建勇
副組長:劉華林、周奇、彭勇、劉中華
成員:張孟軍、肖海、張達強、楊濤、譚崇正、杜川、龔秀龍、曾平、楊宇
2、職責
樊建勇:負責該巷防治水工程的全面組織、協調工作。
劉華林:負責組織制定防治水方案。組織審查防治水措施,從技術上全面把關。
周奇:參與審查防治水措施,負責組織監督,檢查措施實施情況。
彭勇:參與審查防治水措施,負責嚴格按措施組織實施。
劉中華:參與審查防治水措施,確保防治水設備運轉正常。
張孟軍:負責組織編制防治水措施,組織水文地質資料的收集和及時進行水情分析工作。
肖海:參與審查防治水措施,協助生產副礦長搞好組織、協調工作,確保嚴格按防治水措施組織實施。
張達強:參與審查防治水措施,負責監督、檢查現場防治水措施的執行情況,確保嚴格按防治水措施執行。
楊濤:負責編制防治水措施,及時收集、分析研究水文地質資料,搞好水情水害分析工作。
譚崇正:參與審查防治水措施,組織制定專項防治水工程通風的技術安全措施。
杜川:參與審查防治水措施,確保防治水設備運轉正常,并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
龔秀龍:參與防治水措施的制定和審查防治水措施,編制貫通測量專項設計,并組織實施。
曾平:負責嚴格按措施組織施工。
楊宇:負責向全項目部員工貫徹防治水技術措施,現場指導、檢查措施落實情況。
3.2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
1、編制依據
依據挖隴溝煤礦地質報告、970主石門設計施工區域已有地質及水文地質資料,以國家防治水“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掘)”為基本原則,以防治水“防、堵、疏、排、截”五項措施的綜合防治水辦法為手段進行本工程防治水技術安全措施的制定。
2、技術安全措施
2.1、加強水害知識教育,提高施工人員的水害預防意識,提高對水害的辨別能力和處理能力;
2.1.1、在施工前,組織員工進行有關水害知識學習,特別要掌握突水預兆知識。教育員工在施工中必須嚴格按《煤礦安全規程》防治水之規定和本措施的有關規定執行,不得違章作業;
2.1.2、發生水害的預兆:當工作面或其他地點發現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來壓、底鼓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水色發渾、有臭味等。當工作面出現上述突水預兆之一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撤出人員,報告調度室,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2.2、加強水文地質的預測預報工作;
2.2.1、由地測部安排專人對井下涌水情況及礦區內降雨情況進行監測,并及時發出水情通報,按《挖隴溝煤礦20**年度水害防治預案》中相關規定安排井下人員撤離;
2.2.2、做好工作面地質及水文地質預測預報工作,分析掘進區域水文地質情況,劃定掘進工作面探水區域,確定探水警戒線;
2.2.3、及時對工作面的巖層情況、地質構造情況及水文地質情況進行實測編錄,并進行資料整理分析,特殊情況必須及時到現場收集資料,分析原因,對出現的異常情況,及時報告調度室;
2.3、實行防治水專項調度制度;
2.3.1、值班隊長負責每班向礦調度室實行水文地質情況三匯報,調度室負責作好防治水專項記錄,安監部負責監督檢查。防治水匯報內容如下:
(1)班前匯報內容:根據上一班交班情況,進班時的水文地質情況,當班安排完成哪些具體工作。
(2)班中匯報內容:匯報水文地質情況(包括巖層、涌水情況),探眼實施情況(孔數、孔深、布孔位置、有無異常等),探眼超前距離控制情況(炮眼深度、預留探眼超前距離)。
(3)班后匯報內容:匯報當班水文地質情況(包括巖層、涌水情況),當班實際進尺,剩余探眼超前距情況,下一班注意情況等。
2.3.2、及時、如實地填寫工作面探放水掛牌,安監部及地測部負責監督檢查,每發現一次漏填、假填,按規定罰款200~500元,項目部經理、項目部技術負責人至少承擔40%的罰款,其余由當班的跟班隊長、班長共同承擔;
2.4、掘進施工中的防治水措施:
(1)970主石門在關嶺組強含水層中開口,將穿過茅草鋪組(強含水層),最后在夜郎組強含水地層中完成掘進施工作業,根據井田地質資料,關嶺組地層內巖溶及巖溶裂隙發育,巖層溶蝕現象明顯,且原970主石門停頭區域發育一較大巖溶裂隙破碎帶,破碎帶內富含大量泥砂及水,現970主石門仍然位于破碎帶影響范圍內,巷道掘進施工有一定水害威脅,因此,在掘進施工前,必須先采用鉆探等超前探測手段,詳細查明施工區域水文地質情況,做到“先探后掘”。
(2)970主石門穿過巖溶裂隙破碎帶前,必須先處理好排放水系統,即清理好水溝,正式水溝必須及時澆筑至耙矸機后,當工作面出現積水或涌水時,立即采取“抽、排、引、堵”等措施,將積水抽引至放、排水溝排出地面??傊?,只有在形成良好排水系統后才能進行掘進施工。
(3)掘進施工前,必須先進行鉆探施工,探明掘進前方巖溶及巖溶裂隙發育情況,鉆孔布置4個,分別布置于斷面上、下及左、右位置,所有鉆孔均沿巷道方位布置,鉆孔終孔位置控制巷道輪廓線以外至少3m范圍,鉆孔深度不宜超過80m。只有確定掘進前方無水害威脅后才能進行掘進作業。施工隊必須在距上次鉆孔允許掘進距離完前15~20m做好鉆場以備鉆探作業使用。
?、佼斻@探探測為正常情況時,施工隊按規定允許掘進距離施工,嚴禁超掘,每超掘1m,處罰項目部1000元,項目部經理、技術負責人至少承擔40%的罰款,超掘進度大于5米時,按重大未遂責任事故追究項目部經理責任。施工隊每班掘進施工前,必須先進行釬探工作,釬探孔布置三個,即巷道頂部一個,方位與巷道方位相同,同時外岔30度角鉆進,其余兩孔分別布置在巷道兩幫頂部輪廓線上,并以外岔30度角鉆進,所有探眼深度保證放炮后≥3m。
?、诋斕綔y為異常情況或先期已知異常帶時,在距離異常帶20m處開始用風鉆打5個探眼,分別布置在斷面四周輪廓線和中部,在輪廓線上的4個孔以外岔30度角鉆進,巷中部探孔方位及傾角與巷道方位及坡度相同,探眼深度保證放炮后≥3m;當工作面掘進施工完異常帶后,按地測部發放的探眼通知單規定的探眼個數和技術參數施工,如在釬探眼施工中出現探眼個數不夠、深部不符合規定、角度偏差大及開孔位置偏差大的情況時,均按未施工釬探眼處理,按2000元/孔處罰,項目部經理、技術負責人至少承擔40%的罰款,其余由當班的跟班隊長、班長及瓦檢員共同承擔。
(4)在穿過巖溶富水區前20m時(即超前鉆探確定的巖溶富水區域),應加密鉆孔對富水區域進行補充探查,探查方案由地測部提出,每次探查結束后,由地測部水文地質技術人員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并發出預測預報和允許掘進進度通知書,由項目部施工隊嚴格控制允許掘進距離,安監部督查。
(5)在風鉆探測發現前方有裂隙或溶洞積水時,必須停止掘進,進行鉆探作放水鉆孔,鉆孔參數另行設計。
(6)放水鉆孔施工完成后,裂隙或溶洞積水排放完,確定無安全威脅(即孔內流水無壓力),由礦防治水領導小組驗收后,允許掘進才能進行掘進作業。揭穿和處理含水裂隙或溶洞由掘進隊負責編制專門的技術安全措施,經審查批準后實施。
(7)揭穿含水裂隙或溶洞后,必須首先進行支護處理,只有支護處理驗收合格后才能進行掘進施工。
(8)掘進施工時,當工作面遇滴水、淋水、巖壁掛汗、水響、空氣變冷等特殊情況時,應停止掘進作業并撤出人員,報告調度室。必須采取鉆探施工探水鉆孔進行探測,鉆孔深度不小于60m,鉆孔個數不少于5個。探測到巖溶含水體后,則按上述(4)、(5)、(6)條進行探水、揭穿含水巖溶及巖溶支護之規定進行施工。
(9)每隔200m施工一個水災避災硐室,并配齊自救物資和設備,項目部技術負責人必須對本部職工講解避災自救知識,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礦本部下井人員培訓由安監部負責并考核。
4水害事故應急處置方案
4.1水害現場應急處置程序
1、井下發現水害預兆后,發現水害預兆的人員應及時匯報現場負責人,經確認確有可能發生水害威脅之后,現場作業人員應在現場負責人或有經驗的老工人的組織帶領下及時撤到安全區域?,F場作業人員有緊急避險的權利,在現場負責人拒不撤離或猶豫不決的情況下,可由現場人員集體表決,若有半數以上人員同意撤離危險區域則現場負責人須無條件同意并組織撤離,在撤離至安全地點后應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現場情況;
2、井下發生水害事故之后,現場負責人或有經驗的老工人應及時組織現場遇險人員撤離至安全地點,在撤離至安全地點后應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現場情況;
3、水害現場遇險人員到達安全地點后有義務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事故發生的時間、水害預兆或水害發生的地點、水害預兆的表現形式或出水的方式、出水的淹沒速度等情況并匯報清楚。
4、當工作面出現水災威脅時,必須按《20**年度挖隴溝煤礦水害防治預案》的規定進行抗災自救,礦必須啟動搶險救災應急預案進行搶險救災。
4.2現場應急處理
1、地表水導致的透水事故現場應急處理
在作業區域發生地表水導致的透水事故(主要為地面匯水沿導水構造滲入井下)時,現場跟帶班人員、跟班副隊長或班組長、有經驗的老工人應立即組織施工人員撤離到安全地點,到達安全地點后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現場情況,值班調度員接到匯報后立即下達施工區域人員沿避水災路線撤離的指令,并立即匯報值班領導、總工程師等相關礦領導。并立即通知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圖紙資料和下井現場實際查看分析,制定救災搶險方案。
2、巖溶、裂隙含水層突水事故現場應急處理
現場發生巖溶、裂隙含水層突水,現場跟帶班人員、跟班副隊長或班組長、有經驗的老工人應立即組織人員撤離到安全地點,并立即匯報礦調度室。若工作面涌水量較小,低于1m3/min,可由地測部或相關技術人員進行連續水文觀測,水量無明顯變化且工作面排水暢通,經礦防治水領導小組會審同意,在制定詳細可靠的安全技術措施后工作面可以試生產,生產過程中須加強水文觀測。工作面涌水量增大至2m3/min以上時,工作面必須停工,由地測部牽頭組織相關人員采用物探、鉆探設備對水源、通道條件進行探查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采取相應的治理方案。當工作面發生突水量10m3/min以上的大型和特大型突水事故時,現場跟帶班人員、跟班副隊長或班組長、有經驗的老工人應立即組織施工人員撤離到安全地點,到達安全地點后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現場情況,值班調度員接到匯報后立即下達該區域施工人員沿避水災路線撤離的指令,并立即匯報值班領導、總工程師等相關水災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并立即通知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圖紙資料和下井現場實際查看分析,制定救災搶險方案。
3、水害治理段出現突水預兆現場應急處理
工作面水害治理段出現突水預兆時,現場跟帶班人員、跟班副隊長或班組長、有經驗的老工人應立即組織作業人員撤離到安全地點,并立即匯報礦調度室,在不危及作業人員安全的情況下組織人員加固治理段支護,在確保人員安全的情況密切觀測突水預兆的發展變化。地測部負責牽頭組織進行必要的物探、鉆探工程,采取疏水降壓和注漿加固等手段確保工作面安全。
4.3災區人員撤離
1、撤離順序
礦調度室應先通知受水害威脅地點的相關作業人員沿避水災路線撤離,以及所有受水害威脅及可能受威脅區域的人員,人員撤離本著以下原則撤退:
(1)發生水害災害應先避過水頭,然后本著“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原則沿避災路線撤退。
(2)避水災時應根據水量大小選擇不同路線按就近原則選擇撤退或臨時避難。
2、970主石門施工區域內的撤人預警線規定如下:
(1)地面降雨量達到50mm/24h時應立即撤人。
(2)工作面涌水量持續加大,或出現突水預兆時應立即撤人。
3、撤離路線
(1)副斜井未與970主石門貫通前,970主石門發生水害事故時,工作面或相鄰區域水害避災按以下路線進行撤退:
主斜井→地面;
副斜井→地面;
排水平硐→地面;
970主石門→主斜井→地面;
970主石門→聯絡巷→副斜井→地面;
(2)副斜井與970主石門貫通后,970主石門發生水害事故時,工作面或相鄰區域水害避災按以下路線進行撤退:
主斜井→地面;
副斜井→地面;
排水平硐→地面;
970主石門→副斜井→地面;
4.4現場救援
4.4.1災區人員自救與互救
1、在突水水流急速的情況下,現場人員應立即避開出水口和泄水流,按避災路線撤退至安全地點。如情況緊急來不及轉移躲避時,可抓牢電纜線、風筒或其他固定物體,防止被涌水打倒和沖走。一旦突水后,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在不能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冒險進入災區。否則,不僅達不到搶險救災的目的,反而會造成自身傷亡,擴大事故;
2、來不及撤退的人員應迅速進入附近硐室避難。必要時,可設置擋墻或防護板,阻止涌水及有害氣體的侵入;
3、盡可能選擇“三條線”(通訊、壓風和防塵供水系統)設施附近區域作為避災場所;
4、當現場有人員被困時,被困人員應耐心等候救援。地面應積極進行搶險救援。
4.4.2制定現場搶險救援方案
1、加強突水期間的水文地質工作。工作面突水后,可采取壘墻封水、強排水、注漿堵水等方案,一般情況下三種方式結合進行。無論采取何種方式的搶險救災方案,均應加強突水期間的水文地質工作,要及時清楚的掌握水情資料,對水情的發展變化趨勢及時做出預測,為編制有針對性的搶險救援方案提供依據。
2、制定方案。水害事故發生后,在水情調查和人員搶救的同時,邊救治、邊制定、邊調整方案。方案制定由總工程師負責,組織水災應急救援指揮部相關成員根據水害類型、水害原因、危害大小等因素制定搶險救災方案。
4.5實施現場救援
礦山救護隊等救援力量到達事故現場后,要了解災區情況、水源、水害類型、突(透)水量及事故前人員分布,并根據搶險救災方案和實際被困人員所在地點的空間、氧氣以及救出被困人員所需的大致時間制定相應的救援方案,實施現場救援。
4.6工作面發生水害事故的注意事項
4.6.1現場遇險人員注意事項
1、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突水地點,突水類型及水量大小。加強對氣體的檢測,遇險人員應立即佩戴好自救裝備。在未確定所在地點的空氣成分能保證人員的生命安全時,禁止任何人隨意摘掉自救器的口具和鼻夾;
2、突水初期,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迅速組織搶救工作。如突水地點周圍圍巖堅硬、涌水量不大,可組織力量,就地取材進行加固,盡快堵住出水點;
3、在涌水較大、頂幫松散的情況下,決不可強行封堵出水口,以免引起作業地點大面積突水,造成人員傷亡,擴大災情;
4、對于受傷的人員,應迅速搶救轉移到安全地點,并立即進行急救處理;
5、撤離前,應設法將撤退的行動路線和目的地告知應急救援指揮部值班室;
6、行進中,應靠近巷道一側,抓牢電纜線或其他固定物體,盡量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滾動的矸石和木料撞傷;
7、撤退時應保持好秩序,不要慌亂和爭搶。行動中,手要抓牢,腳要蹬穩,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8、撤退中,如因冒頂或積水造成巷道堵塞,可尋找其他安全通道撤出。在唯一的出口堵塞無法撤退時,應組織好災區避災,等待救援人員的營救,嚴禁盲目潛水等冒險行為。
4.6.2其它事項
1、工作面發生突水事故后,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在不佩戴防護器具的情況下冒險進入災區,嚴防有毒有害氣體中毒和污染物傷害救援人員;
2、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設置在調度室)應備齊以下救災用圖:礦井采掘工程平面圖、排水系統及管路圖、井上下對照圖、通風系統圖、避災線路圖。
3、事故發生后,礦各相關單位及項目部要根據礦燈房下井人員登記信息準確統計出入井人員和井下遇險人員情況,如發現人員被困井下,則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并制訂防止二次透水的措施,礦就近醫院要及時做好救災工作。
其它未盡事宜按《煤礦安全規程》和《煤礦防治水規定》相關規定以及上級有關規定執行。
篇3:煤礦年度水害防治報告
習水縣振興煤礦20**年度水害防治報告
一、前言
我礦認真貫徹落實《煤礦防治水規定》和習煤安發[20**]22號文件“關于轉發《市安監局關于印發的通知》的通知”,認真貫徹落實習水縣安監局、鄉安監站關于防治瓦斯、防治水、加強頂板管理和運輸管理的安全工作會議精神,組織職工認真學習。按照文件和安全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本礦實際,為進一步加強水害防治工作的力度,制定了20**年度水害防治報告:
二、水害防治安全機構設置
1、成立20**年度水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技術部,由地測副總呂相強擔任辦公室主任并負責水害防治日常工作。
2、成立20**年“雨季三防”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雨季三防”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調度室,由調度主任袁仁發擔任辦公室主任并負責“雨季三防”的日常工作。
三、礦井水文地質情況概述
(一)、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區域范圍內無地表河流,溪溝不發育。礦井位于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中底山脈地形,地表水流匯集于赤水河,最終流入長江。地下水主要分為二疊系茅口組含水層與二疊系上統長興組含水層,含煤地層龍潭組為隔水層。二疊系茅口組灰巖和長興灰巖巖溶空洞發育,區域裸露面積較大,為強補給區,徑流以豎向為主,溝谷區域排泄。礦井區域出露泉水很少。礦井北西向有二個季節性泉點,雨季流量分別為0.23L/s和0.56L/s,泉水流量小。
(二)、礦區水文地質條件
1、地表水
礦區最低采高為+850m,礦井最低侵蝕基準面為+736m,高于侵蝕基準面114m。地表水主要為雨源水,流入溝谷匯集于赤水河。雨季流量大,枯季流量減小甚至于干涸,區內無水塘、湖泊,區內泉點分布較少,僅供附近村民飲水之用,涌水量較小,對開采影響不大。
2、地層富水性
礦區面積2.401km2,主要地層為二疊系茅口組、龍潭組、二疊系長興組、三疊系夜郎組、第四系。地層含水狀況簡述如下(由下至上):
1)、茅口組(P2m)
巖溶層間水含水層
出露范圍大,位于龍潭組下部,厚度大于60m,中厚層狀灰巖、塊狀粉晶灰巖、含生物碎屑灰巖。富水性強。匯水面積占總面積35%。布置于該巖層的巷道,要防止巖溶水和層間水。
2)、龍潭組(P3l)
位于茅口組上部,粉砂泥巖夾煤層。匯水面積占總面積10%。該層為隔水層,含少量裂隙水。
3)、長興組(P3c)
長興灰巖位于龍潭組上部,厚約65m。出露于煤礦礦區外南西部,呈北東向陡坡,匯水面積占總面積30%。泉點稀少。流量約0.1—1.0l/s,富水性較弱,含裂隙水和巖溶水,季節變化明顯,為弱含水層。礦井采動影響,裂隙增大,向煤層和空區滲水,為礦井充水的主要水源。
4)、三疊系夜郎組與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層
礦區內三疊系夜郎組與覆蓋的第四系,有一定的厚度,在礦區分布較廣,有一定的蓄水量,在雨季對煤礦開采有較大影響。在地下大面積采空塌陷區形成后,本層的松散巖類孔隙水對下伏基巖裂隙水含水層補給量有所增加,成為礦坑充水間接充水水源。
3、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及動態變化
當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降落在礦區的大氣降水,其流量、水質變化均與降水的季節和強度相對應,雨季流量增大,礦化度減少,枯季則相反,流量減小。地下水以泉或分散流形式補給溪溝,各含水層無直接的水力聯系,且地下水動態變化顯著,周期性較明顯,并具滯后現象。大部分大氣降水轉化為地表水,排入礦區西南部小溪,流入赤水河。少部份降水滲入淺部風化裂隙帶,補給地下水而形成潛水,向礦區西南逕流并向區外排泄,其地下分水嶺與地表分水嶺基本一致,因受地形切割,其逕流途徑甚短,常在地形有利的不遠處即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表現出潛水“就地補給、就地排泄”的特點。
4、廢棄的礦井、老窯積水調查情況
礦區內老窯和小煤礦分布廣泛,且開采歷史悠久,礦井范圍內煤層露頭淺部山地已形成大面積采空區。根據貴州省地質工程勘察院提供的《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振興煤礦水文地質調查補充勘查地球物理勘探報告》和地質資料分析,振興煤礦存在輕度水患預測區2個,中度水患預測區2個,重度度水患預測區2個。目前放上已對重度度水患預測區(廢棄老窯積水)進行過疏放水。廢棄老窯多有積水,至與大氣降水有水力聯系,老窯積水將給礦井開采淺部煤層構成威脅。因此,開采淺部煤層,應預防老窯水涌入,礦井在采掘過程中必須做到“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則。
四、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
根據六枝工礦(集團)恒達勘查設計有限公司提交的《習水縣振興煤礦水文地質調查報告》、貴州省地質工程勘察院提供的《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振興煤礦水文地質調查補充勘查地球物理勘探報告》與本礦根據實際調查編制的《習水縣振興煤礦水文地質及涌水情況調查報告》進行綜合分析論證,1)本礦井最低開采位置高于歷史最高洪水侵蝕基準面100m以上;2)含煤地層上覆長興灰巖含水層與下伏茅口灰巖含水層間沒有水力聯系,沒有導水管道;3)礦井淺部過去老窯開采情況基本查清,老窯積水已經探明,其上部老窯積水已經實施孔隙排水措施,解除了水害威脅,老窯水對礦井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本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為中等類型。
五、水害防治工作布置
1、每月組織一次防治水工作專題會議,把防治水工作列為煤礦重要工作抓緊抓落實。
2、建立礦井涌水觀測站,井下各個涌水點實施掛牌管理,每旬監測一次,做好監測記錄、臺賬。
3、成立探水隊,任命呂良發擔任探水隊長,負責礦井探放水工作。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
4、成立“雨季三防”工作領導小組,抓落實防洪、防雷電、防排水工作。
5、井底水倉三臺水泵經常保證至少二臺完好能夠正常運轉,達到一臺運行、一臺備用、一臺檢修的要求。
6、雨季前要對兩趟排水管進行檢修和刷漆,保證雨季能夠正常使用。
7、采掘工程平面圖上,要據實設置出積水線、警戒線和探水紅線,指導探放水工作。
8、每次探放水作業,必須通知駐礦安監員到現場檢查探放水工作,現場檢測探水管根數,駐礦安監員簽字認可。
9、每次探放水作業必須作好探水基線,探水點懸掛探水牌,數據記錄準確。
10、每次探放水工作完成后,必須報礦長、總工程師簽字審批。批準允許掘進的工程量和保有超前距離不少于30m。
11、新開掘的巷道,首先必須編制探放水安全技術措施,嚴格執行“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
六、探放水工程量計算
20**年計劃巷道掘進工程量2775m,其中煤巷2705m,巖巷70m。
掘進巷道分別為:
1、1082運輸巷830m;(C8煤層巷道)
2、1082開切眼175m;(C8煤層巷道)
3、1082回風巷800m;(C8煤層巷道)
4、1082高位抽放巷通道20m;(巖巷)
5、1082高位抽放巷400m;(C8煤層巷道)
6、1083集中回風巷石門50m;(巖巷)
7、1083集中回風巷500m;(C12煤層巷道)
按照每次探水深度大于90m,探水孔3個,保有超前距不小于30m的要求,按積和公式計算:
N=K.FM[Σ/(M-P)]
N——探孔量,m。
K——不均衡系數,選擇K=1.25。
F——每次探水孔數,個。
M——探水孔深度,m。
Σ——掘進工程量,m。
P——保有超前距離,m。
N=1.25×3×90[2775/(90-30)]=15619m。
七、探水隊人員編制及探放水計劃
根據全年探水工作量來確定人員編制。按照安全規定探水作業每班人數不得少于5人的要求,每班鉆孔不少于100m,定編在冊人數為6人能夠滿足礦井全年計劃鉆孔15619m的探水工作要求。
探水工作計劃表
20**年度分月探水鉆孔工作計劃
單位:
八、探放水設計
1、單孔設計:
單孔深度90m。采用合金鉆頭鉆進,開孔直徑Ф75mm鉆至終孔。
2、警戒線的確定:沿探水線終孔位置外推15m。
3、超前距離:探水鉆孔終孔位置始終超前掘進工作面30米。
4、允許掘進距離:經探水證實無水害威脅,可安全掘進的距離:探水中心鉆孔深度(或鉆孔的最小平距)減去30米。
5、幫距:為使巷道兩幫與可能存在的水體之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布置的最外側探水鉆孔所控制的范圍與巷道幫的距離取30米。
6、鉆孔個數:根據《煤礦防治水規定》,結合我礦實際物探報告提交的掘進工作面磧頭方向有積水威脅時,則根據實際探放水要求布置,一般掘進布置3-5個探水鉆孔,鉆孔沿巷道呈扇形布置。
九、探放水安全技術措施
(一)必須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
結合我礦的實際情況采取探、防、堵、截、排的措施。各掘進巷道在施工掘進前必須實行先物探,后鉆探。查清預掘巷道水文地質情況后方可掘進施工,加強物探工作,及時對掘進工作面進行水文探測,預測預報迎頭含水情況。加強物探工作,及時對掘進工作面進行水文探測,預測預報迎頭含水情況。物探結果出來后,按設計要求施工探放水鉆孔以驗證物探結果。防止水害事故發生。
(二)探放水施工地點、水源性質、鉆機型號、鉆具配備
施工地點:1082運輸巷、1082開切眼、1083集中回風巷、1083回風巷、1082高位抽放巷。
水源性質:預計水源主要為裂隙水、采空區積水等。
鉆機型號:ZBD-1250型煤礦液壓鉆機3臺
鉆具配備:Ф50mm鉆桿,150根,QZB-50/60型氣動注漿泵一臺,Ф75mm合金鉆頭10個,Ф65mm合金鉆頭6個及鉆具3套。
(三)探放水前的準備工作
1、在組織施工前,要求探水隊將施工打鉆所需的材料及工具,設備準備到位,不能因為準備工作的原因而影響施工。
2、在運輸鉆機等大件設備的過程中,運輸人員應注意保護,避免設備因受力碰撞而受損。
3、鉆機及其附屬設施及各部件間連接要牢固可靠,并在每次使用前檢查,確保施工的安全。
4、每次開鉆前,檢查鉆桿接頭的牢固情況,嚴防脫鉆事故的發生;鉆桿要達到不堵塞、不彎曲、絲口不磨損。
5、在組織施工前,要求施工人員對鉆機附近10米范圍內的巷道支護進行檢查,發現巷道支護受損的及時處理并加強支護,并打好立柱和擋板。
6、保持鉆場有足夠的安全空間,便于施工。
7、清理好巷道水溝,確保排水暢通無阻。
8、將Ф50mm的排水管隨掘進向前延接,迎頭20米范圍可使用軟管。
9、在打鉆地點附近安設專用電話、監測監控及報警裝置,并保證隨時與調度室聯系。
10、技術人員和探放水隊長必須親臨現場,依據設計,確定探水鉆孔位置、方位,深度以及鉆孔數目。
11、帶班礦長和當班安全員、瓦檢員必須在探放水地點監督安全和隨時檢查空氣成分。如果瓦斯濃度超過1%或其他有害氣體濃度超過《煤礦安全規程》第一百條規定時,必須立即停止鉆進,切斷電源,撤出人員,并報告礦調度室,及時處理。
(四)安鉆探水前的技術要求
1、安鉆地點與積水區間距離小于探水規定的超前距,或有突水征兆時,應在采取加固措施或用水閘墻封閉后,另找安全地點探放水。
2、鉆窩應避免設在斷層帶或松軟巖層內。
3、鉆機安裝必須平穩牢固。安好鉆機接電時,要嚴格執行停送電制度。
4、按預計流量修建排水溝,清理巷道并掛好風筒、電纜、管道等。
5、確認排水系統安全可能,能按需要啟動排水設備進行排水。
(五)探水施工中的技術要求
1、鉆進時應準確判別煤、巖層厚度并記錄換層深度。一般每鉆進10m或更換鉆具時,測量一次鉆桿并核實孔深,終孔前再復核一次。
2、鉆進時,發現巖石松軟、片幫、來壓或孔中的水壓、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頂鉆等現象時,必須立即停鉆,記錄其孔深并同時將鉆桿固定,不得盲目取出鉆桿。要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3、鉆進中發現有害氣體噴出時,應立即停止鉆進、切斷電源,將人員撤到有新鮮風流的地點、報告礦調度室,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4、鉆孔內水壓過大或噴高壓水時,禁止人員直對鉆桿站立,及時關閉高壓止水閘閥,現場人員撤離到安全地帶,并及時報告調度室,采取措施進行放水。
(六)探放水的技術要求
1、做好探水記錄,探水結束后由探水隊長負責收集整理探水記錄。
2、鉆孔探到水后,不得退出鉆桿,觀測水壓、水質、水量和估計積水量或補給量。根據礦井排水能力及水倉容量,控制放水孔的流量或調整排水能力,并清理水倉、水溝等。
3、加強放水地點的通風,增加有害氣體的觀測次數。
4、必須監視放水全過程,放水結束后,立即核算放水量與預計積水量的誤差,查明原因。
(七)探放水的安全措施
1、探水巷道中間不得有低洼積水段。
2、巷道必須在探水鉆孔有效控制范圍內掘進,探水孔的超前距、幫距及孔間距應符合設計要求。每次探水后、掘進前,應在起點處設置標志,設置探水牌,建立掛牌允掘制度。
3、巷道支護應牢固,頂、幫背實,無高吊棚腳,傾斜巷有撐桿,使巷道有較強的抗水流沖擊能力(若需支護的巷道)。
4、受水威脅地區的施工人員必須學習掌握報警信號及避災路線。
5、探水巷道應加強出水征兆的觀察,發現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出現摻水、水色發揮、有臭味等突水預兆時,立即停止施工,采取措施,并報告調度室,情況緊急時必須立即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區的人員。
6、探放水人員必須按照批準的設計施工,未經總工程師允許,不得擅自改變設計。
十、避災線路
各巷道探放水施工發生水災時避災路線總的要求是:人往高處走,不走獨頭巷。
避災路線:各個分支巷道鉆場→各個分支巷道石門→軌道下山、回風斜井→運輸大巷→地面。
各巷道探放水施工發生火災、瓦斯、煤塵、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時避災路線總的要求是:迎向新風流走,不走獨頭巷。不能脫離災區時,到就近的安全避險硐室避難,等待救援。
避災路線:各個分支巷道鉆場→各個分支巷道石門→軌道下山、回風斜井→運輸大巷→地面。
其他未盡事宜的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執行。
習水縣振興煤礦
二0一五年二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