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讀后感
《教育的目的》這本書是英國19至20世紀杰出的思想家、數學家和哲學家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收錄了其在日常工作講演中的六篇稿件及80歲時在哈佛大學寫下的一篇自述生平。懷特海老師一生始終浸潤于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環境中,他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提出了一系列新穎的獨到見解,他那深刻而富有創見的教育思想在歐美教育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書中仍具現實意義的一些教育思想深深地引起了我的認真思考。
“教育是一種掌握種種細節的需要耐心的過程,一分鐘,一小時,日復一日的循環。企圖通過一種虛幻的方法做出高明的概括,學習上絕無此種捷徑。我們知道有一句諺語“見樹不見林”,這正是我要強調的一點。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使學生通過樹木看見森林。”在“教育的目的”一章中,懷特海老師提到了這段話,從我個人自己的理解,我想可以概括兩點,一是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二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通過樹木見到森林。
首先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我認為教育不僅僅是慢的藝術,更是一種運用精雕細刻、行中有為、潛移靜化的慢工活。李希貴校長曾在解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時指出:切不可把遠期目標當作近期目標,把美好藍圖當成指日可待的現實。教育需要時間,教育改革需要耐心。面對教育理想與宏偉藍圖,我們要學會“慢”下來。這里所說的“慢”,并非不進取、不作為,而是指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辦教育。所以我們要明白教育是服務人的一生的,功利的教學都是短視的,是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特別是我們在做教學研究時,也要把研究當成是一種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這個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用心做好教育。
其次,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通過樹木見到森林。書中懷特海老師所說的“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因為它扼殺了現代課程的生命力……那時他還沒有決定如何將它們合為一體”(P10),為主講述了孩子學習課程之間的融合問題,他認為應把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及課程中產生的系列問題之間的內在關聯融會貫通,就能夠“通過樹木見到森林”。這與我國經常闡述的一句名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含義是相似的。*主席曾把這句話從哲學上的理解認為它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即用孤立的眼光看待問題;而詞解為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部。確實,遠大的眼光和淵博的學識(森林)并非憑空產生的,而是在學習一個個具體問題(樹木)的過程中升華出來的。只有當孩子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合為一體,教育才會達成同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
還有,使學生接受全面的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特別提倡,教育家們特別關注的問題。而通過對此書的閱讀學習,讓我了解到在八十幾年前,懷特海在他教育的講演中就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見解,如:
他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提倡引導他們自我發展。曾提到“令人悲哀的是,兒童時代的金色年華卻常?;\罩在為應付考試而進行的填鴨式教學的陰影里”,他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是使學生透徹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這些原理適用于各種不同的具體事例。還讓我們要記住,教育絕不是往行李箱里裝物品的過程,而是生物有機體吸收食物的過程。
他還提出了智力發展的節奏性階段論,將智力發展的過程描述為三個階段即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運用階段。認為浪漫階段覆蓋了兒童生活最初的12年,精確階段包含青少年在中等學校接受教育的整個時期,而綜合運用階段則是青年邁向成人的階段;指出在浪漫階段,必須永遠側重于自由,讓兒童獨自去領會,獨自去行動。認為對于正在成長的兒童來說,浪漫階段的自然發展尚未結束時就對精確性進行訓導,必然會妨礙他對知識的吸收,要求要對浪漫應有的地位進行認真的研究。這不正是在小學階段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么,教會孩子什么的問題嗎?我想只有我們明白了,才不會出現“學業過剩”,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孩子,讓孩子“浪漫”成長!
他還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德教育便無從談起”;還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學生智力發展和人格培養中的重要性等等。這些精辟的論述,讓我們認識到了一位教育思想豐富和教育意識超前的智者對教育的認知。
而至今尚有很多學校還在糾結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表面上、口號上實行的是素質教育,而骨干里、實際教育過程中卻還是放不開應試教育的做法,確實是值得我們新一代的教育人深刻思考呀!
篇2:物業員工《禮儀金說》讀后感
物業員工《禮儀金說》讀后感
禮儀是現代人的處世根本;禮儀是成功者的潛在資本。禮儀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行為科學,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是一種為時代共識的行為準則或規范,即大家認可的,可以用語言、文字和動作進行準確描述和規定的行為準則,并成為人們自覺學習和遵守的行為規范。
在人際交往中,禮儀不僅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和魅力,還體現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修養和價值。禮儀是一種潛在資本,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人們就能取得豐碩的成就?!按笮胁煌氈?,大禮不辭小讓”,若禮儀不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別人看作是“烏合之眾”!
與一般禮儀類圖書最大的區別是,本書的風格幽默、風趣,非常生活化,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對不同行業的讀者均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本書的目的就是給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值得參考的讀本,直接可以修正自己日常言行中的錯誤部分,進而用規范禮儀約束自己,成為一個有尊嚴、有教養現代公民。
讀完全書,對問候、握手、介紹、交談、待客、拜訪、溝通、裝束、儀表等諸多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有的禮儀更了解,并且會做得更規范。在日常生活與商界往來中,更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社交氛圍,促進雙方了解,塑造自己和公司的良好形象。
“中國人,便后請沖水”,“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這種僅以簡體中文標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國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國--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頻現。當大批游客成為中國的最新出口品時,“中國人”卻成了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近幾年來,一些中國公民的旅游陋習,嚴重損害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引起海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和批評。中央文明辦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增強國家的“軟實力”。
我覺得整本書可以用幾句話來概括,就是交往中,一定要以對方為中心,多換位思考,多替別人著想,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同時,對別人的尊重要通過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也是很重要的。
就這點來說,我覺得對于象我們這樣的服務業來說尤其顯得重要,我們的所提供的良好服務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禮儀上的,如故光有好的服務而不重視禮儀,那我們服務的結果勢必會大打折扣,在觀看了《禮儀金說》之后,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禮儀對于我們的工作、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而又無處不在,同時覺得在今后有必要更多的學習禮儀,使自己的修養能更上一層。
篇3:《向解放軍學習》讀后感:創建高效率組織
《向解放軍學習》讀后感:創建高效率組織
很多的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的時候,隨著人數的增多、機構的增加,基于工作流程的效率卻越來越低,對市場的應變能力也就越來越慢,如何使組織高效運轉,已成為很多企業的一大困擾的一大難題。
解放軍有80多年的軍史,是中國最有效率的一個組織。向解放軍學習,成為現今企業界比較流行的一句話。聯想的柳偉志、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華潤集團的寧高寧、杉杉集團的鄭永剛等等,他們都是中國優秀的企業家,都出自解放軍,他們都用軍隊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從市場、競爭、制度建設、傳承、員工忠誠等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的模仿與復制,提高組織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加速組織的成長,創建了中國最有效率的企業。
那么,如何才能創建高效率組織呢?讀完《向解放軍學習》,體會如下
1、有效溝通
“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宣傳隊”。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再到解放軍,每戰必作思想動員,是這支軍隊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一個重要保證。政治思想工作是部隊各級軍政主官必會的一項工作?!跋虏筷牎本褪擒婈牳骷夘I導深入基層,了解真實情況、傾聽廣大基層官兵心聲的一個好制度和方式。
對于企業來說,當今年代是個溝通的時代,溝通是組織賴以生存的重要過程。一個企業要實現高速運轉,要讓企業充滿生機和活力,有賴于下情能為上知,上意能迅速下達,有賴于部門之間互通信息、同甘共苦、協同作戰。良好的溝通能讓員工感覺到企業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從而產生極大的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員工以強烈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為企業工作.
2、建立健全競爭機制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在軍隊里面,除去一般性、日常性的競爭,還設計了“大練兵”、“大比武”、紅藍軍對抗和實戰演習等等科目,在部隊中不僅同年兵在競爭,而且班與班、連與連、團與團之間都有競爭,以此來帶動官兵的訓練熱情和士氣,在對抗性演練中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生存能力和處突應變能力。從組織管理策略上說,在企業內部制造“鯰魚效應”,進行自己人與自己人競爭,有時候其實比自由市場競爭更能符合公司利益。對企業來說,能夠形成一個內部競爭的戰略布局,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可以培養企業內的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夯實企業的“內功”,在市場上才更有競爭力。在成功的企業中都有內部展開競爭的辦法和途徑。海爾的“賽馬不相馬”,是海爾人力資源戰略成功的一個標志。競爭沒有身份的貴賤、年齡的大小、資歷的長短之說,只有技能、能力、活力、創造精神、奉獻精神之比。
3、完善激勵機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在解放軍組織中具有現實意義。在部隊中按照規定,要懸掛張思德、雷鋒、黃繼光、董存瑞等我們能耳熟能詳的英雄模范的照片。解放軍這個組織深信,只要有了模范,就有了學習的榜樣,就有了規范--這是組織最有效、最好的激勵。
在現代軍隊管理中,精神激勵占有主要地位,物質激勵只起輔助作用。精神激勵還包括滿足官兵的情感需要,鼓勵他們參與管理,增加他們的工作興趣等內容。工作目標是工作激勵的主要源泉。工作目標告訴員工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作出多大的努力。具體化的工作目標可以使員工預期自己行為的目的和結果,減少行為的盲目性,提高員工自我控制的程度。如果工作目標的設定超出了員工個人的能力水平,則會令員工產生挫折感,喪失信心;如果過于簡單,又會缺乏挑戰性。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表揚和鼓勵。在組織中,對待自覺性比較差的員工,無須一味地為他們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去幫助他,并不一定非讓他們感受到“胡蘿卜”的重要,有時還離不開“大棒”的威脅。偶爾利用你的權威對他們進行“威脅”式的激勵,會及時制止他們消極散漫的心態,激發他們發揮出自身的潛力。自覺性強的員工也有滿足、停滯、消沉的時候,也有依賴性,適當的批評和懲罰能夠幫他們認清自我,重新激發新的工作斗志。
4、監督檢查機制
組織的效率來自組織的執行能力。執行力的具體表現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 ,解放軍的執行力更源于督促與檢查形成了制度。部隊團以上的司令部、政治部、聯勤部和裝備部四大機關,主要職責之一是對所屬部隊執行命令、軍官履行職務進行督促、檢查,表現在對所有工作的落實上。做得好的部隊希望通過上級首長、機關的檢查,對工作有一個肯定;首長、機關也希望通過督促檢查,發現問題,為指導部隊改進工作提供依據。
在企業外部,是市場配置資源;在企業內部,則主要是計劃配置資源。由于這個特性,在企業內部,強調了一致和統一,強調了服從。在企業中,不是你愿意做什么,更多的是企業需要你做什么。海爾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張瑞敏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之所以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因為比別人更有效的通過上層對下層的有效介入--監督檢查。因為人們通常不做你所希望的,他只做你檢查的,你布置了什么,就要檢查什么,不檢查就等于不重視?,F代企業管理者往往通過監督和檢查來實現對企業的控制。
需要闡明的是:《向解放軍學習》指明了組織必須根據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不斷地及時調整組織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以組織與其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任何組織來說,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的秘訣在于管理者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采取合理的行動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