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讀后感
《長恨歌》賞析
讀白居易《長恨歌》有感
白居易的《長恨歌》膾炙人口,是一部不朽的愛情史詩!全詩“愛”“恨”縱貫,玄宗對楊妃由愛到恨——唐唐一個大唐皇帝竟然保不住愛妃!安史之亂把玄宗與楊妃的纏綿悱惻變成了皇帝心中永遠的痛!變成了皇帝心中永恒的回憶!從此恩愛不再!
玄宗對楊妃的極度寵愛一方面由于“漢皇重色”而又多年求之不得,另一方面,楊妃確實姿色過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雖說是對楊妃的美貌描寫極具夸張,但楊妃畢竟萬里挑一!也正因為楊妃的美貌和嬌滴得到了皇帝的過分寵愛:“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集一身”!“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情愛已刻骨銘心——玄宗的心早已被楊妃帶走。得此嬌妾,“從此君王不早朝”,沉醉在芙蓉帳里度春宵。作者運用夸張的手法極度渲染玄宗對楊妃愛得深,愛得沉,把玄宗對楊妃的寵愛描繪得淋漓盡致,為下文的“恨”的產生作了堅實的鋪墊。
春宵苦短,樂極生悲。玄宗沉緬于“霓裳羽衣曲”,沉醉于溫柔鄉而不再“早朝”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安史之亂是“恨”產生的導火線。如果安史之亂的爆發僅僅源于玄宗對楊妃的沉迷,罪也不該由楊妃獨自擔當,但“六軍不發無奈何”!在江山與美人之間,玄宗選擇了江山。面對眾怒,玄宗無法力挽狂瀾,迫于形勢,玄宗只能“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也就成了楊妃必然的結局!楊妃的慘狀目不忍睹,“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回看血淚相和流”,那刀分明是刺在玄宗的心上!
楊妃被誅后,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玄宗對楊妃的思念日益俱增,“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叛亂平息之后,玄宗重返馬嵬坡,只是“不見玉顏空死處”!睹物思人,玄宗的傷心和失落之感油然而生!“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更是玄宗歸途心境的真實寫照!回到宮中時已經是物是人非,“歸來池苑皆依舊”,卻沒有了楊妃美妾的身影!玄宗黯然傷神:楊妃“嬌無力”的撩人媚態,相依相偎時嬌羞已不復存在!“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其中的凄涼痛楚只有皇帝知道!玄宗思念楊妃夜不能寐,寢食難安,及其中的落寞難過和懷舊深情躍然紙上,凄宛動人。
為解玄宗的思念之情,作者運用了浪溫主義手法,借“臨邛道士鴻都客”上天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升天入地求之遍”,總算在虛無飄渺的仙山上找到已經成為仙子的楊妃,讓玄宗再次見到魂牽夢縈的愛妃。重溫舊情,楊妃依然情深,怎奈陰陽相隔,“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依依惜別時不僅互贈舊物以示記念,還“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相約七月七日“夜半無人私語時”再相會!“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于愛情受命運擺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超越了時空界限而進入無極之境。玄宗的癡情、癡心更是
表露無遺,感動癡男怨女!
詩中玄宗、楊妃之間的纏綿悱惻、難舍難分的感情渲染、生離死別的悲痛、綿綿長恨的情思、哀宛動人的傳說、虛無緣渺的仙境完全是一個透明的純情世界,這里沒有了塵世間的喧囂與齷齪,只有卿卿我我、互愛互悅的濃情蜜意。正是這一種對真情向往的共鳴使這首詩獲得了永恒的魅力,使人讀之千遍仍久久難以釋懷!
20**年8月23日作
篇二:《活著》讀后感800字
《活著》讀后感800字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并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著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著,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與老牛為伴,寄托著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盡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后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著,只要活著,只為能夠活著。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
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后得到內心的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著就好,只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篇三:一竿冷讀后感
一竿冷讀后感
全文以山的堅強和水的靈動的對比向人們展示出兩種不同的處世風格和態度,褓抱與幻滅,安寧與動蕩,避世與出世。這種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卻是人世間不可避免的。山和水,理想和幻滅,這個千年的話題,在作者的筆下又有了新的詮釋。
山是不屈的。他包容萬物,給迷路和流浪的人以安定的住所;他沉默,在突如其來的山火中忍耐,只以將來的蓊郁森林作為應答。一種仁慈與低調,一種包容與矜默。生存還是毀滅,這不應是個問題。無論在何種情況下,“螻蟻尚且偷生”,只要活著,就有希望。無論山火是否毀滅整座山林,只要還有一粒種,就能重造往日的蓊郁,重給萬物以包容。去年是個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打擊幾乎毀滅了一切,親人、珍愛、財富。但不屈的中國人還是站起來了。傷痛已化作淚水掩埋在曾經的廢墟之中,驕傲的臉龐在每個人的笑容清晰可見。希望與幻滅,褓抱與矜默,只在一念之間。
而水是理智的。“水從來不眷戀過往,流動是它唯一的宿命”。背井離鄉,一往無前。風景的沉溺只會消磨他的能量和斗志,過去的沉湎只會平添愁緒的苦惱和煩悶,只有一往無前乘風破浪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背井離鄉的付出傾注了理想的抱負,孤獨的追尋是為了完成抱負的使命。
山和水,理想與幻滅,“一動一靜,一實一虛”。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有多少繁榮的山,便有多少幻滅之海”。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像一位仁者在希望與幻滅共生的人世上閉目養神”,以理想為翼,在幻滅中飛翔。
第一次看到哲理性散文可以寫得如此隨性如此詩意。一氣呵成,飄逸自然。所用喻體直接明了又富有詩意與哲理。而所謂的典故也并非照搬于文,略加展現的意境便已轉變成自己的文字。“兩岸桃李,是揮淚的宮女”,“是哪一個參訪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而全文的“山”“水”看似截然相反的兩面,作者也完全能將其統一于身處人世追尋與無奈之中。
全文以《江雪》開篇,又以其意境結尾,更妙的是蓑笠翁“走入山林,劈枝削葉”,“朝無垠的江面面,拋出不絲之竿”獨釣寒江又回應了山與水的對話,“用山的管弦問候水的歌喉”將矛盾統一起來。
作為一篇哲思性的文章,它完全深刻地反映出了理想與幻滅的碰撞。 作為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精髓和唯美的文字也成功地表達出全文的主旨。
實是美哉,妙哉。
篇2:《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讀后感
《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讀后感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特別是由于小學生處于作文教學的啟蒙階段,如何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能更快、更輕松地接受并掌握作文的要領,迅速提高作文寫作水平,很值得探討。為了掌握最前沿的作文教學方向,解除作文教學中的困惑,20**年我訂閱了《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平時有空就會拿出來閱讀。雖然只是零零星星地讀,但也是頗有收獲。
縱觀所讀的文章,回顧自己平日的作文教學,讓我悟得了作文教學的三個“點”。
一、把作文教得簡單一點
在作文教學中,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都有同感,那就是學生怕寫作文,老師煩教作文,改作文。作文教學成了我們比較頭疼和棘手的薄弱環節。E老師說得對,我們應該進一步明確小學生作文的性質是“練筆”、是“習作”。低年級側重寫句子、寫話;中高年級是習作,到初中才用“作文”“寫作”一詞。我們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作文是寫話、是生活的需要,如同衣食住行一樣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需要什么就寫什么,要求不高,沒有必要都向“優秀習作”看齊,只要把自己的見聞、情感,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就行。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將作文教學目標簡單化,一節課學生若能習得一點也可以。如泉州第二實驗小學黃劍峰老師的《趣寫傳話》一課將目標定為通過游戲指導學會觀察/描寫人物表情、動作、語言、心理。每一節作文指導課應該根據不同的課型落實一點要求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其次,我們要把作文的方法簡單化,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不能用過多的專業術語、條條框框來拿到學生,而應該想薛法根老師說的那樣把作文的方法化在“交談中”,融在指導的過程中。
二、把作文教得有趣一點
E老師說一定要重視激發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北師大專家們也提出激發學生寫作的激情,是他們愿意寫,有東西可寫,這一點永遠是第一位的?!笔锥紟煼洞髮W金波教授說:“作文是一種游戲精神的體現,是感情的宣泄?!毖Ψǜ蠋熣f把作文的內容藏在”閑聊”里。通過游戲活動或通過創設情境或通過動手實踐后習作,學生可以說是在和老師的快樂聊天中,在有趣的游戲活動中,在動手實踐中,一邊體驗著快樂,一邊感受到寫作的啟示。如福州教育學院二附小的何捷老師的《“盲人”雕塑家》一課,通過有趣的游戲為學生習作提供了素材。再如于永正老師的《歇后語編故事》一課,通過師生合編合演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原來歇后語也可以編出這么多有趣的故事來?,F在提倡學科相通,我想作文課是最可以和別的學科相通的。我們可以有情境作文課,游戲作文課,思品作文課,綜合實踐作文課……為我們應該把平日作文課上得有趣一點,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三、把作文教得扎實一點
E老師說作文是一種習慣。習慣好,作文能力則強,如勤于觀察、勤于體驗的習慣,積累生活材料和語言材料的習慣,積累生活材料和語言材料的習慣,想清楚了再寫的習慣,打腹稿的習慣,勤于讀書樂于筆記的習慣,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規范、工整書寫的習慣等等。有了良好習慣做保證,習作能力才能更快提高。因此在作文課中我們應該重視習慣和能力的培養。讓情境的創設游戲活動的安排為培養學生習慣和能力服務。如何捷老師的《“盲人”雕塑家》一課的游戲活動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快速筆記能力,于永正老師的《歇后語編故事》不僅培養了學生積累歇后語的習慣而且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讀著這本作文教學雜志,想著自己近幾年的作文教學,好比 “小荷才露尖尖角”,通過不斷學習、反思和改進教學,堅持把作文教得簡單一點,有趣一點,扎實一點,期待著自己今后作文教學能達到“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境界。
篇3:《作文有效教學招招鮮》讀后感
《作文有效教學招招鮮》讀后感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創新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币虼俗鳛樾W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寫作文時做到說真話、訴真情,并在寫作中發展和提高寫作能力和思維水平。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一、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边@番話道出了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社會,了解生活,了解國家大事,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币龑W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們感受生活的充實??梢詫彝ブ械姆N種瑣事,校園內的樁樁小事,鄰里之間的不同爭執,乃至街頭巷尾的見聞,去體驗生活,領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歌頌生活,贊美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因為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接觸的。教師應組織學生經常開展有趣的班隊活動,帶學生參觀游覽,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并關注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
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系起來,讓作文素材開發成為無盡的源頭活水,學生習作時才會左右逢源,運用自如。沒有了材料,習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活是學生習作的主要源泉,學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作文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要讓學生廣泛地閱讀,不斷增加詞匯量,并在積累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币虼?,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到生活的大課堂中學習生活的語言。把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學校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班級和班級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苯處熯€要讓學生隨時摘錄,寫感受,有意識地背誦,并隨時評獎。因為小學生正是發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段,記憶是智慧的倉庫,小學階段讓學生多記住一些東西,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益處。學生頭腦中儲存的材料就會與日俱增,再也沒有學生對作文“望而卻步”,“無米下鍋”,從而也激發了學生對作文產生了濃厚興趣,也就不再怕寫作文了。
我在教學中還很注重運用多種m.airporthotelslisboa.com方法來激勵學生多讀書。我常利用積累時間來開展讀書比賽,優秀詩文朗誦及背誦比賽。激發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讀一些詞句優美、情節感人的詩詞文章。我們規定每個學生必須準備一本讀書筆記,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薄昂糜浶圆蝗鐮€筆頭”,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日記、觀后感、評論人物時事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也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三、創設寫作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勤奮的探索,執著的追求。常言道:“情動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維的翅膀,認知的催化劑。作文一定要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這就要求學生要善于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寫作時找“動情點”,要細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嘗試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學習中的成敗得失,回味經歷過的美好時光??傊?,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只有在真情涌動、激情蕩漾、熱情似火的融情狀態下,才會煥發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實現知識的超越和理性的升華。因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生活氣息,有真情實感,才能避免寫空話、假話的抄襲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