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人口調查報告4篇

5217

  20**年人口調查報告4篇

  根據保定市統計局發布的

  《保定市**年人口調查報告》數據,保定市老年(65歲及以上)人口為101.0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9.82%,比**年增加0.96個百分點,高于聯合國老齡化社會標準(7%)2.82個百分點。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是近年來我市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主要特征,在整個社會“未富先老”的經濟背景下,如何養老已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诶夏耆松盍晳T和心理藉慰的需要,社區養老已成為一種重要養老方式。但社區養老事業的發展滯后,使老人們總在期盼中渴望著。

  近期,國家統計局保定調查隊就我市社區養老問題隨機抽取市區內6個社區的老年人進行了專題調研:

  只有48%的老年人對所在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養老服務感到滿意,40%的老年人認為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服務專業。老年人對我市社區養老滿意度不高顯示出我市社區養老事業發展緩慢,基礎薄弱。

  1、受制因素過多、缺乏專業化是社區養老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市的社區養老服務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制約著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

  (一)社區積極性高,但受到場所、經費、人員等因素制約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所調查6個社區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開展養老服務,例如開展衛生講座,文娛活動等,但均表示對于社區老年人養老服務提供能力遠遠小于社區老年人需求,社區僅靠自身能力很難開展水平更高、服務更廣的養老服務。

  (二)缺少專業化服務隊伍,老年人精神方面需求難以滿足

  6個社區中只有兩個社區有松散的社區養老服務志愿者隊伍,且志愿者中40-50歲僅占25%。

  由于提供養老服務面臨收入低、環境差、風險大等困難,很難組織出一支具有專業醫療、護理、衛生等知識的服務隊伍。另外,在調查中有48%的老人感覺急需休閑娛樂活動和心理護理,有28%的老人希望社區養老服務人員具有心理護理技能。

  2、“獨子養老”趨勢明顯,負擔過重

  生育政策實施30多年后,“4+2+1”的家庭結構已經成為常態化,絕大部分的養老負擔,將會由獨生子女承受。調查結果顯示:有80%的老人日常生活起居靠自己,有45%的老人同時依靠老伴照顧,能受到兒女子孫或其他家屬照顧的僅占16%。“獨子養老”而又“獨木難支”,獨生子女一比二的面對長輩家庭成員養老問題,負擔沉重。另一方面,無論是經濟****、生活照料、特別是親子交往、精神慰藉,老年人能從孩子身上得到的都非常有限。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日趨弱化,家庭養老資源日漸不足,靠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很不現實,社區養老是一種必然選擇并將成為趨勢。

  3、改善我市社區養老服務的建議

  (一)加大社區養老服務資金投入和政策執行力度

  政府應對社區養老服務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如建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對于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等養老困難老年人,采取政府補貼的形式。

  同時不斷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還要做出更細致具體、積極可行的實施方案。加大對政策執行的力度監管,使“惠老”政策真正能夠落到實處。

  (二)鼓勵社會資源進入

  鼓勵社區養老服務引入社會資源,在社區建立“托老所”和醫養結合式的綜合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

  對于正規的社區養老機構,給予財政支持以調動社會力量投資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慈善捐贈資金投向社會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于開展養老救助項目。

  (三)建立專業人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社區養老服務隊伍

  倡導養老服務隊伍實行專業化、職業化和志愿者相結合,對專業人員定期進行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培訓。對志愿者進行統一登記、組織,充分發揮社區養老服務志愿者的擅長和服務熱情。

  (四)改變傳統養老理念,營造敬老、愛老的社會風氣

  倡導老人接受社區養老的新觀念,社區工作人員對于本社區老年人進行詳細登記,了解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義工、志愿者參與到社區養老之中。

  4、過半老人不滿意目前社區養老,最關注身體健康

  本次調查的6個社區中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占66.67%,為高齡、失能低收入等特殊老年群體提供服務的占83.33%。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8%的老年人對所在社區為老年提供的養老服務感到滿意,40%的老年人認為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服務專業。老年人對我市社區養老滿意度不高顯示出我市社區養老事業發展緩慢,基礎薄弱。

  養老問題中,96%的老年人認為平時生活急需醫療保健、身體鍛煉和緊急救助三項養老服務,60%的老年人希望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具有“醫療保健指導”這項技能,有48%的老年人希望社區可以增加并及時維護健身器材。

  [城鎮貧困人口調查報告范本]20**年人口調查報告(2)

  按照市委辦公室《關于開展“扶助貧困群體,建設幸福延安”調研活動的通知》精神,我縣及時安排部署,由縣委農工部牽頭,扶貧、民政、街道辦等部門參與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就我縣貧困人口情況匯報如下:

  一、貧困現狀

  **位于延安市南部,屬省級貧困縣,總面積4182平方公里,轄8鎮2鄉

  1個街道辦事處3個社區服務中心、240個行政村,總人口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2萬人。**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49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農村貧困現狀

  按照省定1600元的貧困標準,我縣農村貧困人口約2.4萬人,其中位于洛河峽谷及支流等重點區域19687人、貧困村數128個、轄320個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貧困標準,我縣農村貧困人口2.6萬人,其中位于洛河峽谷及支流等重點區域21090人,貧困村數128個、轄320個自然村;非重點貧困村中的貧困人口約4910人。

  我縣農村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溝壑、洛河峽谷及支流葫蘆河等流域,這些地區生存條件較差,主導產業尚未形成,扶貧難度很大。我縣農村貧困人口經濟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占全部經濟收入的90%以上,從事種植業的貧困人口約85%以上;養殖業占全部經濟收入的2%、從事養殖業的貧困人口為5%;工資性收入占全部經濟收入的7%,其中從事服務業的占3%,外出務工人員占7%。農村貧困人口中60歲以上占24%、45歲以上占48.3%、18歲以上占88.4%、16歲以上的89.3%.農村貧困人口中60歲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學歷占5.7%、初中學歷占38%、小學學歷占37.3%、文盲19%。

  農村貧困人口中享受養老保險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年以來,移民搬遷35處、931戶、4291人,脫貧2.152萬人。

  2、城市貧困現狀

  按照生活保障線標準,我縣城鎮“三無”人員166人;有一定勞動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的貧困居民2665戶6653口人,下崗職工370人,失業人員436人,零就業家庭46戶,分別占貧困人口5.6%、6.6%、1.7%,因災、因病生活困難的家庭292戶,城鎮貧困戶中經營性收入26.5%,工資性收入73.5%。無住房戶居民633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戶,5240口人。

  3、貧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縣城鄉貧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貧困人口貧困原因:一是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條件差,主導產業尚未形成。我縣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溝壑、洛河峽谷及支流葫蘆河等流域區域。這些地區資源缺乏、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惡劣,沒有形成主導產業,有近30%的農戶用水、吃糧、花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暖而復寒、飽而復饑的情況也較為嚴峻,剛剛脫貧不久的群體抗災能力弱,稍有變故就可能重新返貧。二是貧困人口多,整體素質差。貧困人口由于知識貧乏,文化水平低,現代科技意識、商品意識不強,自給自足思想嚴重,再加上大多體弱多病,勞動能力弱,外出務工受限,發展產業項目受限,創收門路非常有限。三是財政投入強度偏低,扶貧成效鞏固較難。國家扶貧項目覆蓋面偏小,資金投入較少,如今年連片開發的三個貧困村,每村100萬元的資金量,50%用于貧困戶的產業扶持,30%用于基礎設施建設、20%用于村容村貌整治。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資金只有50萬元,只能用于貧困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一年的扶貧結束了,扶貧成效并不明顯,一旦沒有了國家的支持,現有的成果將很快恢復原狀,更難以鞏固提高。

  城鎮貧困人口貧困原因:一是部分企業倒閉,下崗職工增加,并且這一群體大多年齡偏大,職業技能不符合社會需要,再就業難度大,無收入****。二是城區失地農民,從業難,生活無****。三是部分家庭因災因病致使家庭負債,生活困難。

  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來,縣委政府十分重視貧困人口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對城鄉貧困人口扶貧優惠政策,大力實施扶貧開發,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大病救助等工作,使扶貧、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年,全縣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793.08萬元,共啟動實施扶貧重點村72個,農村安全飲水9處,集雨窖灌3394眼;組織實施貧困人口搬遷931戶4291人、危房改造78戶355人;投放扶貧貼息貸款6390萬元,建立互助資金協會11個,投入社會扶貧資金3146.84萬元;組織培訓轉移輸出貧困戶剩余勞動力1036人,農民實用技術培訓4萬多人次,這些有效地改善了貧困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全縣貧困人口由**年的2.63萬人下降到

  0.478萬人(按1196元貧困標準)。二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城鎮居民截至目前共有**戶,5240口人納入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占城鎮人口的3.1%。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23.8萬元,實現了困難居民保障全覆蓋,做到了應保盡保。并積極開展了各項救助工作,臨時救助126人,發放救助金41.8萬元,大病救助121人,發放救助金72.2萬元。積極組織下崗職工、失業人員開展各種職業技術、家政培訓,組織引導無業居民再就業。

  三、意見和建議

  1、加大財政投入,著力改善農村基礎條件。自然條件差是我縣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工作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生存環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工作決策、安排資金項目時,首先要優先照顧到人的生存環境問題,要千方百計幫助貧困地區搞好基礎設施規劃,加快農業基本建設特別是農田水利、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水、電、路綜合治理,不斷優化農業生產條件,這是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基礎。加快發展老區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整體水平,這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保證。同時,加大小額信貸、互助資金支持力度,重點解決貧困人口發展生產資金短缺問題。

  2、實施移民扶貧,改善惡劣生存環境的人口居住條件。對那些自然資源匱乏、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極差、交通不便的貧困地區人口實施移民搬遷。按照市上統籌城鄉發展要求,移民搬遷必須向縣城、重點鎮、社區集中,而我縣重點鎮、社區主要集中在塬面鄉鎮,而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道鄉鎮,計劃在洛河峽谷地帶規劃一些社區,把移民搬遷的重點向川道社區輻射。

  3、加大對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教育扶助的力度。加大對農業科技培訓的投入,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使大多數貧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項實用技術和操作技能,為貧困農民發展生產和外出務工創造條件。對貧困農戶子女就讀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學年給予一次性補助或提供助學貸款,以此進一步緩解低收入農戶的子女教育費用壓力,促使貧困家庭子女改變命運,真正解決低收入家庭的脫貧問題。

  4、創造條件拓寬城鎮貧困居民的就業渠道。一是招商引資創辦工業企業,使下崗職工、失業青壯年開創優惠政策進入廠礦企業工作就業。二是根據社會需求,政府組織培訓,使無業人員掌握一定的技能,發展勞務輸出。三是對確無勞動能力的,做好養老保險、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寒假農村人口受教育狀況調查的調查報告20**年人口調查報告(3)

  農村建設的根本——教育

  一.實踐參加者:默瀾,***。

  二.實踐主題:

  農村人口受教育狀況。

  三.時間:20**年02月18日。

  四.地點:**省**市王家村。

  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活動內容:

  (一)基于社會發展需要,以走訪/詢問的方式對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情況進行調查。

  (二)主要方面涉及:各年齡層的教育情況,農村孩子受教育條件,以及人們(尤其是貧困家庭)對孩子教育的看法。

  二.調查資料:

  (一)人員成分:1.現村民中有許多是外來的打工者,2.因村莊有一定年代,所以老齡者較多,多數年輕人因各自條件一部分仍與老人一起住在村里,其他已不在村中常住。

  (二)

  1.接受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增長最快,但人數依然很少;

  2.中等教育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也有所增加;初中及以上人口大幅度增加;同時,由于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小學教育程度人口明顯下降,現主要人群為老年者。

  (三)

  雖然農村受教育情況有所改善,但農村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勞動技能依然較低。

  依然是以接受低文化教育的為主。

  (四)1.九年制義務教育不斷鞏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在校生鞏固率均接近100%;

  2.初中入學率和在校生鞏固率均在98%以上,

  3.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結構比例趨于合理,

  4.高等教育面向大眾化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臺階。

  (五)

  女性適齡者的受教育情況和男性基本一致,可見農村受教育的性別差異減少了。

  (六)為鼓勵村民接受教育,村內對升入高中和大學的村民給與了獎勵。

  三.調查結果:

  農村勞動力不僅受教育程度低,而且絕大多數不具有職業技術資格。

  四.理性思考:

  (一)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而在人口本身的指標中,如:受教育程度、就業率等。那么新農村建設與人口發展有怎樣的依存關系呢?

  不難理解,人均受教育年限與人均社會總產值、人均純收入和人均文教娛樂支出呈正相關關系,而且與前三項指標呈高度相關。但與居民恩格爾系數呈高度負相關關系。說明人口受教育程度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以上說明,人口受教育程度、地區城市化水平,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面貌的改變發揮積極地促進作用;而就業人數、外出人口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發揮積極作用,甚至制約農村的發展。

  (二).

  盡管江蘇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不斷發展,啟動了大規模的農民培訓工程,但由于人口流動以及勞動力轉移,農村中年輕、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長的人都外出務工經商,而年齡大、低文化、無特長的人,只能留在農村種地或經營林牧副業,農村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勞動技能依然較低。

  五.問題與建議:

  (一)問題:低素質的勞動者無法向外輸出,農村勞動力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難以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盡管市場對勞動力需求較大,但需要的則是有技能的勞動力,而農村勞動力的現狀無法滿足需求,也使得農村勞動力無法向非農產業轉移。

  (二)建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科學技術進步的動力,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正在推動技術創新并使之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有體力是不夠的,必須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能。因此要繼續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同時抓好更高一層的教育,努力使中國教育真正惠及全中國人口.

  [貧困人口現狀與脫貧對策調查報告范本20**年人口調查報告(4)

  **xxx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總理指出:“要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高度重視,同時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是實現到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我縣作為欠發達地區,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脫貧致富的任務仍十分艱巨。為了搶抓機遇,準確摸清全縣貧困底子,找準扶貧攻堅的突破口,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我們組織專班人員,對全縣貧困人口現狀與脫貧對策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全縣貧困人口的狀況與分布

  通過逐戶摸底、建檔立卡,**年,按照國家劃定農民人均純收入2736元的貧困標準計算,全縣共有貧困人口*戶、*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具體狀況和分布如下:

  一從貧困人口收入水平看,在*戶貧困戶中,人均年現金收入在1500元以下(含1500元)的有*戶,占貧困戶總數的*%;1501—**元的有*戶,占貧困戶總數的*%;**—2500元的有*戶,占貧困戶總數的*%;2501—2736元的有*戶,占貧困戶總數的*%。

  二從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看,戶均離村主干路2.1公里,其中離村主干路5公里以上的有*戶,占貧困戶總數的*%;戶均當家田1.2畝(人均0.37畝),其中無當家田的有*戶,占貧困戶總數的*%;飲水困難的有*戶,占貧困戶總數的*%;未通廣播電視的有*戶,占貧困戶總數的*%;住危房的有*戶,占貧困戶總數的*%。

  三從貧困人口分布情況看,**鎮有*人,占該鎮農村人口的*%;**鎮有*人,占該鎮農村人口的*%;**鎮有*人,占該鎮農村人口的*%;**鎮有*人,占該鎮農村人口的*%;巡檢鎮有*人,占該鎮農村人口的*%;**鎮有*人,占該鎮農村人口的*%;**鎮有*人,占該鎮農村人口的*%;**鎮有*人,占該鎮農村人口的*%;**鎮有*人,占該鎮農村人口的*%;**鎮有*人,占該鎮農村人口的*%。

  四從重點貧困村分布看,全縣有省定貧困村41個,其中,**鎮6個,**鎮6個,**鎮6個,巡檢鎮4個,**鎮4個,**鎮3個,**鎮3個,**鎮3個,**鎮3個,**鎮3個。此外,**鎮和**鎮為全市重點貧困鎮。

  五從貧困戶類型看,全縣貧困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為暫時型貧困戶(因災、因病、因學和多子女等)。這類群體一般經過3—5年的時間,通過政府幫扶和自身的努力可實現脫貧;第二類為資源能力型貧困戶(缺土地、資金、技術等)。這類群體通過政府幫扶可以較快實現脫貧;第三類為特殊型貧困戶(傷殘、智障、無后續勞動力資源等)。這類群體無法通過幫扶實現脫貧,只有通過政府救助或納入低保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二、致貧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條件惡劣。全縣11個鎮(區)中,有7個鎮屬于高寒山區,耕地少、地力脊、石漠化嚴重,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脆弱,農業比較效益低。**年,7個山區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為9200元左右,比丘陵4個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少3300多元,貧困發生率比丘陵地區高出11個百分點。

  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是交通不便。目前,雖然群眾的出行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但仍然不能完全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主要反映在部分山區行政村還沒有通水泥路,大多數自然村交通狀況改善不大,群眾行路仍然不便。據調查,全縣有9個行政村村級公路未硬化,17個行政村村級公路硬化不徹底(斷頭路),60%的自然村是泥土路。二是飲水困難。我縣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以來,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飲水難問題得到解決;自然條件較差的地方,特別是山區飲水難的問題依舊突出。如**鎮孫山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畜禽飲水主要靠水窖蓄水,水質極差,遇到天旱,基本上都是買水吃。目前,全縣飲水困難的有2.12萬戶、7萬人。三是居住條件差。全縣有3.82萬戶、12.6萬人居住在土坯房或石板房中,占全縣農村人口總戶數的31.9%。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成危房。四是電力供應不足。在實施第一輪農村電網改造時,我縣農村用電負荷設計較低,隨著群眾生產生活用電需求不斷增加,原有的供電負荷無法保障正常運行,尤其是輸電線路末端用電矛盾更加突出。

  三公共服務不到位。在群眾就醫方面,據調查,全縣還有170個村級衛生室不達標。許多村衛生室由于醫療設備不足、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弱,群眾除了傷風感冒外,一般都在鎮里或縣城看病,導致不少村衛生室面臨生存危機。在學生上學方面,教育資源的整合使學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學難的問題。如教學點的撤并,導致很多小學生、特別是山區小學生上學要走很遠的路,家長十分擔心。一些條件較好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鎮里或縣城上學,家長陪讀。這樣不僅造成農村教學資源浪費及城鎮教學資源不足,而且由于陪讀又造成一個勞動力的閑置浪費。同時,全縣還有37個教學點需要改建完善。

  四產業支撐能力不強。一方面,涉農企業帶動能力弱。近年來,我縣涉農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但整體實力不強,尤其是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產業鏈條,“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作用不明顯,農戶從企業或合作社中得到的實惠不多。另一方面,產業優勢不強。要使農產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發揮好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我縣養殖業、林特產業已初具規模,但普通產品多,特色產品少;大眾產品多,品牌產品少;低附加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缺乏競爭優勢,市場抗風險能力不強。

  五資金投入不夠。一是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少。由于我縣不屬于國定和省定貧困縣,國家投入的扶貧資金較少,我縣每年僅對11個村進行重點扶持、整村推進,扶持作用不明顯。同時,大部分村長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貧困程度越來越嚴重。二是行業扶貧資金投入不夠。如現在農村建一套磚木或磚混結構房屋,少則需要7—8萬元,多則需要11—12萬元。目前,國家危房改造等補貼政策資金大約在10000元左右,相對建筑成本而言,這些補貼無疑是杯水車薪,真正的貧困戶因缺錢而無力搬遷,從而享受不到國家搬遷扶貧的優惠政策。三是村級投入缺乏。近年來,由于爭取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都需要村級配套資金,導致許多村負債累累,發展產業、加快建設的能力大大削弱。如硬化1公里村級道路,國家補助10萬元,而實際需要投入25萬元以上,每修1公里路資金缺口達15萬元以上。據調查,全縣村級債務高達1.83億元,平均每村達64.8萬元。四是自身投入嚴重不足。缺生產發展資金的有*戶,占貧困戶總數的17.6%。這些農戶一年的收入除了保障基本生活和簡單再生產外,沒有余錢,他們有擴大再生產的愿望,一部分還有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和技術,但苦于缺乏資金,只能“望洋興嘆”。據調查,在*戶貧困戶中,戶均欠外債526元。

篇2:小區開展實有人口入戶調查&通知

  小區關于開展"實有人口入戶調查"的通知

  尊敬的各位業主/住戶:

  為落實《人口管理條例》和獲得"治安五星級"榮譽小區關于每年兩次入戶調查的規定,實現小區人口的動態化管理,加強轄區的年底安全防范,同時推進小區"五位一體服務站"人口管理的準確性,方便今后居民辦事,現決定自20**年12月28日至20**年1月10日(晚上為主)在EE小區全面開展入戶調查、核實實有人口的居住情況。本次調查由金牛派出所和居民委員會聯合開展,全程由EE物業服務中心陪同開展,所有工作人員將持證入戶。

  另為廣大住戶方便參與20**年1月18日開展"快樂*幸福*家--迎新春聯歡晚會",本次調查期間將由物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發放晚會抽獎的獎票。

  咨詢電話:***(派出所)****(居委會)

  ***物業)

  EE派出所

  EE社區居民委員會

  EE物業服務中心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