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型突破全輯題型4材料解析即時演練
第三部分
題型四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實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1918年李大釗先后發表《俄法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三篇文章,開始向國人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
材料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材料二、材料三摘編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材料一所列的是哪兩位杰出人物?他們在哪一年發表了什么重要綱領,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
馬克思;恩格斯。
1848年;《共產黨宣言》。
(2)材料二所指李大釗發表三篇文章時的國際背景是什么?當時中國正在進行什么運動?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新文化運動。
(3)結合材料三,分別列舉中國在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探索出適合國情的道路。(不闡釋,各寫一例即可)
革命時期: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或放棄攻打中心城市,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建設時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2.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1)依據材料一內容,談一談你是如何理解列寧所說:“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這句話的?
農奴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但贖金比當時的地價還高。
材料二
政治方面: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經濟方面: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允許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教育方面:發展近代義務教育。
(2)材料二中哪一方面最能體現日本從長遠的角度發展本國經濟?
教育方面。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具有怎樣的共同作用?
使本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材料三
日本外務省副大臣武正公一高度評價中國的gg開放路線稱:“中國的發展驚人,為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社會提供了很大的機會。”
(4)材料三中武正公一所說的“中國的發展驚人”,主要表現在哪里?
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5)中國gg開放與材料一、二反映的事件性質有何本質區別?從上述改革中你能獲得哪些啟示?
材料一、二改革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材料三中提到的改革屬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啟示:只有通過改革,除舊布新,才有可能使一個國家或民族重新煥發生機,推動社會的發展;要有創新意識和革新觀念。
篇2:外國語中學九年級歷史復習計劃
外國語中學九年級歷史復習計劃
九年級的歷史作為中考學科,相當重要,為了更好的搞好歷史的教學工作,特制定以下復習計劃:
一、復習目標
1、掌握并熟記歷史基礎知識,準確再認和再現重要歷史事實。
2、通過歷史現象初步理解一些歷史基本概念和觀點。
3、初步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分析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
二、復習時間及進程安排
19周上冊一到三單元2課時
20周上冊四單元及下冊一單元1課時
自主復習1課時
第一課時,復習英法美日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形成知識體系,把握重點知識,通過課件練習鞏固。第二課時,復習兩次思想解放運動(包括第三次無產階級思想)和兩次科技革命及引發的一戰。第三課時,復習一戰后的世界。包括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及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和經濟危機。第四課時,學生自主復習,查漏補缺。
三、復習措施
為了完成復習內容,提高復習質量。為此,制定如下復習計劃:
第一,復習課本,夯實基礎。往年的考試題告訴我們學好課本的重要性:在復習時必須深鉆教材,復習時要做到細、廣、不留下任何知識死角。所以,計劃用三節課帶領學生復習課本,復習完畢,通過課件完成一些練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夯實基礎。因為即使是能力型試題也要以基礎知識為依托。教會學生一些記憶知識的方法。如用歷史表格整理知識、系統法、把歷史知識用點、線、面串成網絡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現在通行的是專題式教材,所以更多的使用歸類復習,對同類知識進行必要的歸納、總結,條理化。
第二,綜合訓練,講、練、評結合,提高能力。具體做法是:從往年考卷、網上資料中精選幾份進行訓練,或自編模擬試卷,設計的題目由典型性、針對性到層次性和時代性,并注意試題的靈活性。因為時間關系,和學生一起完成,做題過程中及時指出學生掌握知識和審題解題及書面語言等存在盲點和誤區。要查漏補缺,糾偏正誤。
第三,回味練習。針對在練習中存在的問題,掃清盲點,強化知識點。
最后,在心理上要調整好自身和學生心態。在復習時,教會學生正確對待壓力與挫折,正確看待成績,增強自信,發揮學習的最佳效能。同時復習時注意從講課復習、做練習(試題)、改正試卷、小結等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在學習的每個環節上合理利用時間,學習得法,做到事半功倍。
總之,只有在復習過程中,師生共同配合,用扎扎實實的態度,科學的方法進行復習,才能全面提高歷史學科的能力,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考出好的成績。
篇3:初中國旗下講話:初中歷史復習方法
初中國旗下講話:初中歷史復習方法
歷史加入中考已多年,現在同學們又面臨著一次中考,又是歷史抓分的好時機,結合同學們反映的情況和自己的經驗,想談對于中考歷史復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解決辦法。
一、初中同學們歷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歷史線索不清,前后顛倒混淆。由于人教版歷史的編排部分是按專題進行的,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雖能有所補充,做到前后聯系,但同學們在課堂上掌握幾千年歷史的過程中往往并不牢固。而在接下來學習各專題時,又再次涉及到各個時期或朝代,造成了對歷史時期的混淆,甚至有同學連中國古代史最基本的朝代先后都搞不清楚,所以經常造成朝代與事件、與人物,事件與內容等張冠李戴,混淆不清,更別說是世界歷史了。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只是簡單機械的背誦,卻未能加以理解記憶,雖將知識點背下來,卻無法準確應用。
2.漢字基礎不牢,別字錯字成堆。無論在填空題還是綜合題的答題中幾乎每題都能批到同學們的錯別字,就連平時最常用的字,錯誤率也不低,所以自然就在無形中讓同學們的答題準確率降低許多,令人非常惋惜。
3.解題能力缺乏。選擇和綜合題中考查的必然有一部分是同學們的解題能力。特別是同學們對一些歷史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明顯缺乏,所以整個閱卷中這材料題的錯誤率是極高的。有的同學在審題、答題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題目沒有看清就做題,有的答題答不到點子。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復習過程中同學們的背誦效率,復習課的參與度等也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在與同行閱卷老師的交流中,我也發現不少老師反映同學們對復習課明顯積極性不高,所以,如何提高復習課的效率也是我們復習中必須解決的一大問題。
二、動起來——歷史復習的捷徑
1.化整為段背一背。像歷史這樣的文科,它必須建立在牢固的背誦上,如果沒有扎實的背誦,即使能力再強,也是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的。那如何提高背誦效率呢?首先,應堅決完成每次上課后的背誦任務。其次,把背誦內容劃分為一小段一小段,在做回家作業的休息期間回想老師上課時對歷史知識的分析,迫使自己最短的時間內背完,完成背誦后第二天再回想背誦的內容,這樣的話就把一段又一段的零碎時間利用起來了,同學們的學習效果自然就提升了。第三,抓反復,雖然同學們已經完成背誦,但是往往會在背完后出現反復,為鞏固記憶效果,在每次背誦下一課的內容時,就應該給自己留鞏固時間,以避免背完就扔的現象。
當然除了進行短時背誦,還可以想想教師上課時的一些歷史小故事等感興趣的教學內容。
2.抓住重點寫一寫。雖說歷史很長,知識點繁雜,但是作為初中歷史老師都能抓住重點知識,加以整理和精煉后再交給同學們,必然會使同學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學們也將自己不熟悉的內容寫下,這樣一來同學們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復習狀況,讓自己的復習效率越來越高,需要背誦的東西也越來越少,增強它的成功感,并且還可以加強其錯別字的訓練,盡量避免許多同學們會背不會寫的現象。
3.精選習題練一練?;A知識掌握以后,所需要的就是加強同學們解題能力的訓練,否則會背而不會做仍是空談。初中同學們學習歷史的時間有限,在基礎背誦上花費大部分時間后,解題訓練所剩的時間極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其解題能力,教師肯定會根據同學們的實際情況,精心編寫習題,讓同學們進行訓練。每次訓練同學們應該認真對待每一個題目,并認真聽好教師的評講。不僅聽評講正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聽教給同學們審題、解題的方法,分析錯誤的原因,以及今后應注意的問題,這樣舉一反三,讓同學們掌握要領。
當然,歷史復習方法多種多樣,相信只要充分挖掘和了解同學們,結合他們的身心特點,制訂相關計劃,讓同學們發揮其主動性,成為課堂和學習的主人,必能事半功倍,取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