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音樂優秀教學設計》心得
一、結構藝術
細品兩堂課,其課堂結構個人以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完整、緊湊,較好地落實了審美、能力、知識、教法、時間結構的合理而科學的設計,并且主次分明,精細別致。
《遼闊的草原》課例,通過精心編制的課件,展示出一幅幅極富少數民族特色的畫面。經獨具少數民族特點的旋律烘托,兄弟民族的精神風貌、風土人情、人文特色,便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隨著畫面與背景音樂的有目的的變化,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的遼闊美,兩族人民的勤勞、剽悍的個性,能歌、善舞的英姿,便在學生心中形成美感意象,激起無盡的美感體驗。當這種人為的意象在學生心中一但產生,教者便立刻轉換教程元素,講究時間結構的時效性。然后順水推舟,準確把握每一自然教程程序的演繹時機,恰到好處地起承轉合。直至最后通過激發學生竟相總結,草原上各民族的音樂特征便水到渠成地為學生所掌握。再經老師贊美、肯定、引伸、遷移,還激起學生對少數民族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使這堂音樂優質課儼然成了一座“陶冶性情的熔爐”。這樣一堂渾然天成的優質課便鐫刻在我們觀摩者的內心深處。
《亞洲之旅》課例除了緊湊、完整外,在能力結構方面獨樹一幟。東亞日本也是個文化藝術比較突出的國家,悠揚的《櫻花》是其典型的民族曲目,代表了日本民歌的風格,顯示了大和民族的文化底蘊。如果教者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潛能,優化能力結構,顯然學生既能理悟作品,又能真切地感受異國他鄉的新奇情調。恰好,執教
《亞洲之旅》的老師更好地做到了這一點。老師不僅讓學生學唱了《櫻花》,而且在欣賞范唱之后還請同學們學唱日語《櫻花》,讓學生感受、體味原滋原味的旋律美和簡明舒緩的獨異風格。隨后,在老師極富表現力的伴奏下,一位同生配和鋼琴伴奏,即興朗誦了冰心的《櫻花頌》,借助文學美強化學生的美感體驗。這樣,一個遙遠國度的文化氛圍以及美麗的國花轉瞬間便好似真切地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隨著文章贊美的真情、合著悠揚的音樂旋律體味豐富的人文日本。
二、情景設置藝術
情景設置也稱意境教學藝術。目的是讓學生能身臨其境,進一步體會音樂所表達的內涵。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充分通過鋼琴渲染,語言描述,形體表演,歌唱贊美等的烘托、感化,讓學生自我體會音樂表現的美與情,那樣樂曲所富含的知識、情感,便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不可磨滅的印象,產生感化自我的強大魅力,甚至達到凈化靈魂、升華情感的理想目的。正如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所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遼闊的草原》課例中,老師引導學生了解蒙族的音樂特征時,通過大量的幻燈片和錄象,包括“萬馬奔騰”的場景來展現蒙古大草原的景色。并借助《牧歌》歌詞進一步講述了大草原的美。這樣視聽結合,為的是讓學生通過這些音像形象理解感知大草原的壯美以及蒙族兒女英武、強悍的風姿。
《亞洲之旅》課例中,日本民歌《櫻花》的處理
,朗誦也好,日語教唱也好,也是獨到的情景設置藝術。
三、活動的組織藝術
《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音樂教育必須以審美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主動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臺灣兒童音樂教育家陳惠齡也說過:要“活”的教學,像中國人說的“行以求知”,西洋人的“做中學”,即兒童要親自參與活動,要在各項活動中去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創造音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優化音樂活動的設計,來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供學生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參與,自主活動。
四、德育教育藝術
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為眾多的將來不能成為音樂家的孩子著想,使他們也能夠參與音樂活動,能夠從音樂中享受樂趣,感受樂美,陶冶性情,成為高素質的大眾人才。
如何在音樂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呢?兩堂課的老師都做得不錯。
《遼闊的草原》結束時,老師由草原上的美景暗示學生要“熱愛綠色,熱愛生命”,最后順理成章地升華到要“保護環境”這一深層面的教育。學生也因此明白,正因為有如此美麗的草原景色才會有如此美妙的音樂。我們只有保護好美的環境,將來才會有更多更好的描寫大自然的音樂作品。于是,學生的環保意思便在這看似不經意間悄然養成??傊谝魳氛n堂中通過潛移默化改造學生的情感,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便自然而然地形成。
五、導入藝術
“導入”這一環節在課堂教學中起著奠定課堂底調的作用。導入恰當,能達到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聯結新舊知識,溝通師生感情的效果。
《遼闊的草原》課例,老師也是提問導入:“同學們,我們國家有哪幾大著名的草原呢?”問題一出,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同樣起到了“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隨后在欣賞樂曲之前又提出了兩個相關問題(1)“曲中描繪的是什么情景呢?(2)用的是什么樂器來演奏的呢?”兩問好在,能夠引導學生如何來欣賞這首樂曲,又吸引了學生。
作為未來的音樂教師——我們,正在不斷吸收著其他優秀教師的經驗,也在不斷的開拓著自己的創新思維。個人以為,只要懷著對祖國未來的向往,懷著對學生的愛;懷著幫助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提高學生鑒賞美與表達美的能力的目的;充分利用各種工具,不斷實踐、改良、創新。我相信更高質量的課堂藝術,必將在我們新一代音樂教師的課堂里形成并發展完善。
篇2:老師《音樂課程標準解讀》讀后感
老師《音樂課程標準解讀》讀后感
基礎音樂教育究竟是什么性質的教育?我們音樂工作者如何把握這種性質?由王安國、吳斌主編的《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一書給了我們許多解答。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認識你自己?!比说拿髦蔷驮谟谡J識作為個體的自我和作為群體的人類。那么,創造了音樂藝術的人類必然想要知道:音樂,到底是什么?音樂與人生究竟有什么關系?人的成長和發展為什么需要同音樂聯系在一起?沿著這個思路探求下去,我們就會進一步聯想到:音樂教育又是什么?以及它們對于人和人生具有何種意義等這樣一系列重要的問題。
“音樂與人”的問題的提出,使我們有可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研究和探索音樂教育的奧秘。因為人與音樂的關系實在是太密切了。人類全部歷史的經驗表明,無論哪一社會,哪一正常個人都不能沒有音樂。音樂在客觀上是人們所必不可缺的,也就是說人類有對音樂的需求。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音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會發展、個體發展以及教育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真正的音樂一定是最貼近生命本質的聲音。音樂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完全在于對生命的那種真誠和執著。音樂就是這樣與人和人生緊密聯系著,以人的生存意識為中心,反映人的本質,展示人的心態,塑造人格。
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來探解音樂教育的真正含義,會給我們增添許多有益的啟示。據此,該書認為: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p>
基礎音樂教育要實現“育人”的目的,需要解決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真正把美育作為目標,體現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過美育的方式實現的,因此,音樂教育的全部過程應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過程,應貫穿著所有的審美因素,并應以美感的發生為根本內容。這樣,在長期的、多次的美感發生和發展中,音樂教育才會影響學生的情感狀態和意向,形成審美情操,從而完善了人格發展。對于音樂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幫助學生發現美感。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音樂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表現在啟迪、激勵、喚醒、感染和凈化等效應上。所以給書的最后觀點認為說,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我們的音樂教學決不是培養幾個音樂家,而是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
篇3:《小學音樂教學策略》讀書心得
《小學音樂教學策略》讀書心得
近日,我細讀了鄭莉老師編著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一書,對教學策略研究的意義、價值與發展趨勢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謂教學策略即在特定的教學任務中,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的教學觀念、理念和原則的指導下,根據教學條件的特點,對教學任務的諸要素進行的系統謀劃,以及根據謀劃在執行過程中所采用的具體措施。在現代音樂教學中,就是音樂教師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將所涉及的教學活動進行適度的調節與有效的控制,使學生能夠保持比較高的學習熱情,積極思考,主動學習,以達到較理想的學習效果。
《小學音樂教學策略》這本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小學音樂教學策略概述,“感受與鑒賞”領域的教學策略,“表現”領域的教學策略,“創造”領域的教學策略,“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的教學策略,小學音樂教學方式實施策略,現代音樂教育技術應用策略,小學音樂課堂突發事件應對政策這八大章節。其中給我影響最深的是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策略。
隨著當今社會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作為時代進步的火車頭,積極推動著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它的發展為新時代的音樂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成為其前進的有效動力。隨著《音樂課程標準》在全國的進步實施,現代教育技術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也越來越明顯,成為音樂教師進行教學的有力幫手。
小學音樂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樂曲欣賞、歌曲教學和樂理學習三個方面,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這三方面內容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樂曲欣賞是啟迪學生智慧、豐富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也是小學音樂課的主要模塊之一。在樂曲欣賞課的教學中可以借助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動畫等多媒體形式,創設音樂情境,重塑音樂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思維活動,用音樂感染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信息技術的引入,使得歌曲教唱的形式變得豐富起來。傳統的音樂教唱,多是教師教唱與學生跟唱相結合,教學中僅僅m.airporthotelslisboa.com用抽象的語言符號來引導學生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往往難以接受,理解起來也相對較為困難,演唱時往往是機械的重復而缺乏感情。通過多媒體描繪歌曲所表現的景象,幫助學生在理解基礎上學唱,則更容易學會、唱好。如在教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分?,通過課件播放彝族人民衣著華麗的民族服飾,載歌載舞的幸福景象,讓學生置身于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熱鬧氛圍之中,通過仿佛自己也成為了幸福的彝家娃娃了,在這種情感的感染下開始學唱就能更加準確的把握歌曲的內涵。因此,只有借助信息技術把音樂同學生的生活、情感融為一體,真正觸動學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夠更為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唱。
抽象的樂理往往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起來比較枯燥,難度較大,學生對于有關的名詞、概念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再要進一步學習更深層次的節奏、速度、高低音就顯得力不從心了,信息技術的引入解決了這一難題。使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將抽象轉化為具象,如在學習節奏時,可以一邊播放不同節奏的歌曲片段,一邊呈現與之節奏對應的樂譜,通過同步動畫的演示,可以讓學生輕松掌握各個節奏的不同特征,學生學習樂理的興趣也得到了提高。
結合音樂教學實踐可以分層次,循序漸進安排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小學低年級教學,以培訓初步的音樂感知力為主要目標,以唱游律動為突破口。強調簡單活潑的節奏,自發形象的動作,激發熱情的沖動和心靈感應,在歌唱游戲中產生學習興趣。小學中年級教學以培養學生音樂藝術表現能力為突破口。強調結合器樂吹奏訓練培養學生體驗音樂的能力,在人人參與的直觀教學中解決音準、節奏、吐音、氣息等問題,引導他們準確辨別音與音之間的差異,磨煉他們對學習、工作一絲不茍的意志,在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激發、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另外,小學高年級教學以培養學生音樂藝術表現能力為主要目標,強調師生討論研究,把握樂曲的思想情感和藝術處理方法,教師以高水平的范唱、范奏,喚起學生追求藝術美的熱情,引導他們憧憬理想和未來,激發、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
這本著作使我充分認識到教學策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學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元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作為教師只有充分考慮各環節元素之間的關系,采取恰當的策略,充分發揮各因素的作用,協調各類關系,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我將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實踐所學得到的教學策略理論,認真思考、積極總結,為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效率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