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課文教學: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

956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教學目標】

  1、品文:品賞文章,關注寫人技巧

  2、品人:品評人物,關注人物品格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理解先生演講稿中旁征博引的詩句,達到品人目的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清華大學是我們每個學子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其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是近代一位學者集《易經》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勉勵學子樹立“完整人格”的誓言。大家知道這位學者是誰嗎?(生答:梁啟超)今天我們就隨著作者梁實秋來領略梁啟超的演講風采。

  二、走近梁任公

  同學們學過歷史,一定知道梁啟超是個在政治界叱咤風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學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他的政績呢?(戊戌變法、云南起義、與康有為并稱“康梁”、公車上書)梁啟超是廣東人,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895年同康有為一起“公車上書”,

  1898年參與“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后逃往日本,

  1916年策動蔡鍔反對袁世凱。這是梁啟超作為活躍政治家的一面;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壇上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認識一個真實而活生生的學者梁啟超的話,就請同學們高聲朗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閱讀課文,疏通生字詞,標出最吸引你的文字,并圈點勾畫嘗試做點評。

  三、研讀課文

  (一)品文

  1、師:大家看文題《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剛剛大家讀了課文,那么作者認為這是一次怎樣的演講?找關鍵詞。生:動人!

  2、何謂動人,就是有味道,有感染力,那么動人表現在哪些方面?大家可以從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的言行舉止、神態情感的變化這些方面展開搜索。

  開場白:獨特

  聲音:沉著有力、宏亮而又激亢

  神態:左顧右盼、光芒四射

  動作:手舞足蹈

  情感:酣暢淋漓

  內容:生動有趣、旁征博引

  (學生圈點勾畫,教師歸納,課件展示)

  3、這些動人處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表現出來的?正面、細節、語言、神態

  4、既然演講有如此多的動人之處,那么演講成功嗎?從哪可以看出來?(演講效果)

  5、演講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強烈愛好中國文學

  6、大家看看這些內容,并不是在寫梁任公,而是寫聽眾與其他人,但卻突出了梁任公演講極富感染力,在寫作上這叫什么手法?(側面)

  7、教師總結: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講義的教授,而是用心靈來教書的教師,是在教育中滲透自己喜怒哀樂的真人!作者刻畫梁任公成功的運用了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我們寫作,也要抓住人物的特點,采用多種描寫手法。再有特點、有性格的人,刻畫時也要恰當的采用一些技巧、方法,人物才能活起來,才能給讀者深刻的印象,給讀者人生的啟發!

  (二)品人

  1、大家回頭再看這些演講的動人之處,從這些可以看出梁啟超是個怎樣的人?

  (自負、謙虛、博聞強識、自由灑脫……)

  2、文中有一句話對任公作為學者的魅力進行了歸納總結,請大家找出是那句話?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

  3、那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文采學問呢?(引用詩文)

  師:梁任公先生學識淵博又滿懷熱情,晚年拖著病體,仍然培育青年學生,實踐了自己所說的“戰士戰死沙場,學者死于講座”,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先生信手拈來、旁征博引的影響一代人的詩句。

  引文1:

  箜篌引: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師生對話,補充資料,美讀詩句,賞析《箜篌引》,鏈接拓開。)

  師:箜篌是什么樣的樂器?

  預設回答:是一種古老的樂器,這種樂器聲音悲涼凄愴,讓人心傷。

  師:《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敘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是朝鮮水兵子高妻麗玉所作。子高晨起劃船,有一白首狂夫,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這是音樂的背景。我們看這首詩,詩中出現了哪兩個人物?

  預設回答:一個拼命要渡河的人,一個力求勸他不要渡河的人。

  師:他渡河了嗎?

  預設回答:渡了。

  師:結果呢?

  預設回答:死了。而且都死了。

  師:他們知道他們的行為會死嗎?那為什么還要渡河?

  生:略

  師:渡河的是一個白發狂夫,被水沖走。勸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絕,取出箜篌對著江水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王國維曾評價“這十六字構成中國詩壇最悲壯凄慘的一幕,是用血寫成的”。它的主題,乃是瘋狂與死亡,在講求中庸的中國文化里,如此明確地以瘋狂與死亡為審美對象,格外使人顫栗。這種直面死亡的勇氣讓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誰呢?

  預設回答:譚嗣同,變法失敗,譚嗣同被殺,其實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堅決不肯逃離,這種勇氣就是渡河之人。他臨行前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師:“譚嗣同有一首題在監獄墻壁上的絕命詩,其中有兩句是?”

  預設回答:“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小結: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犧牲以救國民的譚嗣同,他的勇氣與愛國情操讓先生為之敬仰,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為先生的滿腔愛國情懷!

  引文2: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十七年憂國如病,呼不應天靈祖靈,調不來親兵救兵。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

  ——《桃花扇》

  師:先生的演講,講到了他最喜愛的“桃花扇”,寫的是左良玉在黃鶴樓開宴,正飲得熱鬧時,忽然接到崇禎皇帝殉國的急報,于是才有了這一出《哭主》?!短一ㄉ取肥强咨腥谓桦x合之情,嘆明朝興亡之感的清代戲曲,其中所說的皇帝是崇禎皇帝,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只是時運不濟,他接手時國家是內外交困,他力圖挽狂瀾,但最后身殉社稷。

  師:崇禎帝死時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卻是“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為何這樣的悲傷流淚?

  師(引導):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觸動了內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為自盡殉國的崇禎帝,還是由崇禎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預設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的是光緒帝。

  師:是的,先生想到的是他敬重的光緒帝。光緒帝是一位年輕發奮的君主,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緒帝只是一位名義上的皇帝,被慈禧囚禁在荷花池中央的一座四開間的平房中,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寫下了“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的詩句。

  小結:光緒帝政治生涯的結束,導致戊戌變法失敗。先生悲的是光緒帝被軟禁,悲的是維新變法的失敗,悲在他空有一腔愛國情懷卻無法實現。

  引文3: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師:哪位同學知道杜甫這首詩的題目?詩人此時心情是怎樣的?

  預設回答:杜甫的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人的心情是喜悅的。

  師:可詩中為什么說是“初聞涕淚滿衣裳”?

  預設回答:那是因為杜甫聽到叛亂已平的捷報,那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是喜極而悲的呈現。(課件出示全詩,學生齊詩)

  師:很好。“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戰亂將息捷報來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響,黎元疾苦,都將得到療救,這位視百姓苦難如己的憂國憂民的詩圣怎能不喜!“淚”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復雜心情的逼真表現。

  師:先生講到此詩時“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先生一定是與杜甫有了默契,(引導)先生所處的時代與杜甫所處的時代有何相似之處?先生與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處呢?

  預設回答:杜甫年邁時國家叛軍四起,后戰亂平定,梁任公演講時國家軍閥混戰、動蕩不安,這是時代的相似。

  小結:是國家動蕩讓先生涕泗交流,是戰亂平定讓先生張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樣是憂國憂民的,希望國家國富民強,從他的一涕一笑中我們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愛國情懷。

  師:中國韻文里的好詩歌很多,他為什么單單選講了這三首?這三首詩歌有什么共同點?

  生:愛國主義詩篇。

  師:很好!愛國主義情感換一種說法就是熱心腸,熱心腸就是愛國主義的最高境界!梁任公先生演講時信手拈來三段引文不僅可以凸顯他有文采,有學問,從引文的內容還可以看出他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有文采,有學問,熱心腸)他的《少年中國說》一樣洋溢著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下面我們一起朗讀里面的話語,感受他的力量,他的豪情!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課件展示,學生齊讀)

  既然梁任公先生是一位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的、熱心腸的學者,那文章開篇怎么說他晚年不談政治?不談政治的學者怎么會熱心腸呢?

  文句4: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

  師:“專心學術”這是不是說梁任公先生鉆進學問的象牙塔,不再過問窗外之事了呢?

  (學生討論)

  預設回答:不是的,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預設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難歲月里,先生重感情,輕名利,清華大學的這次演講激勵了關大的青年學生。

  小結: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影響教育青年學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領導參加公車上書、戊戌變法、云南起義等,希望用資產階級改良思想改變中國,后來意識到君主立憲制在中國行不通。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傳統文化來教育鼓舞著年輕一代。他的真性情、他的熾熱的愛國情是不會變的!

  問題探究1:任公先生的這一篇講演稿,后來收在《飲冰室文集》里,何為“飲冰室”?既然熱心腸為什么給自己的書齋取名為“飲冰室”,筆名為“飲冰室主人”?

  預設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為國擔憂,心焦如焚,反用“飲冰室”寫出內心之熱的赤子情懷。

  教師補充:《莊子·人間世》有一句話“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先生的書齋名表明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問題探究2:那么他取號任公,又有什么含義呢?

  四、課文小結

  同學們應該都有過聽演講的經歷,但大家能從演講中聽出演講者的性格特點嗎?梁實秋就可以做到,他從梁任公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活畫出梁任公的人格魅力。梁任公的政治主張屢屢因時而變,但他為人處世的原則始終未變。我敢斷言:在風云際會和星光燦爛的中國近代人才群體中,特別是在遐邇有知的重量級歷史人物中,人格魅力能與梁啟超比試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我們應該感謝作者梁實秋先生,他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歲月里,第一個提出建立中國圖書館學,“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使人讀其文,如觀其人,聽其聲,難以忘懷。

  五、拓展提升

  1、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我們寫一篇小作文:

  從肖像、語言、動作或神態等的細節方面對班上同學進行刻畫,不寫出名字。

  2、通過這篇文章的閱讀,同學們對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認識。盡管今天的我們不能像梁實秋那樣身臨其境親耳聆聽任公先生的演講,但現在大家也一定很有話想說。”

  “請以‘任公先生,我想對您說……’為題寫一句話或幾句話。”

篇2: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課文自我教學設計反思報告

  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課文自我教學設計反思報告

  《魯濱孫漂流記》,它是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主要記敘了魯濱孫因乘船遭遇暴風失事,漂流在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他獨自一人戰勝種種困難,歷盡磨難,在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之久,最后,他終于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關注人物的命運,體會魯濱孫不怕困難、頑強生存、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既是學生理解學習上的重難點,也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

  成功點:

  本文是略讀課文,篇幅較長。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先讓學生閱讀梗概,整體把握梗概內容,簡單講述一些梗概中魯濱孫戰勝種種困難的經歷。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瀏覽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中的精彩之處,以及自己對魯濱孫的評價或讀后的感受。

  魯濱孫把這張“好處與壞處對照表”,作為聊以自慰的一番對比,讓學生自主的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深刻的體悟到主人公身上的堅毅品質與樂觀向上的精神。使他從悲觀消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開始面對現實,考慮如何生存下去。通過學習,學生明白,我們像魯濱孫那樣孤身一人流落荒島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我們在遇到困難時卻可以像魯濱孫那樣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用樂觀的態度對待困難,克服困難,光明就在眼前。我想,這就是教學《魯賓孫漂流記》的意義所在。也是借助于“梗概”與“精彩片段”作一個高效的“名著導讀”。

  不足:

  針對存在著的不足,需要進一步去改進和完善。如:在“交流”這一環節,學生在介紹整本書中的其它片段時,從課堂氣氛上看,形成了一個小高潮,大家都有話要說,正當大家都躍躍欲試,想說出自己的看法的時候,因為時間關系,老師卻沒有放開讓學生去說,這樣做,就影響了學生對這一問題探究的積極性,有時在意了教學環節的流程,時間的分配,而忽視了“生成”。這是我在以后的教學必須注意的。

  本課的預設與生成:

  這堂“名著導讀”課,任務是解讀《魯濱孫漂流記》這部長篇小說。解讀的重點無疑是作者、背景、情節、人物、主題等。至于學生怎樣去解讀,對這些問題怎樣去認識,認識到什么程度,又是難以“預設”的。例如:學生在談對主人公魯濱孫這個人物的認識時,談到了人生存的意義,認為人在困境中生存是需要勇氣的;再如:學生在談這部小說的藝術特色時,認識到了“平凡”與“優美”、“平凡”與“偉大”的關系。這些都是在老師的點撥下所“生成”的成果。把學生帶入一種境界,讓學生自然地去找到有價值的東西,也就是要給學生留有適當的“空白”.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教學智慧,更需要更新教學觀念,多一些生成,少一些預設,多關注學生,少實現自我。只要教師有了新課標理念,那么,學生質疑處可以生成,學生出錯處可以生成,課堂偶發事件可以生成,文章空白探究可以生成,拓展遷移處可以生成,任何一個值得探索的地方都是生成點,只要教師肯去做。

篇3:《在家里》課文教學反思

  《在家里》課文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識字課文。由一幅插圖、一組詞語和一篇短文組成。詞語為圖中事物的名稱,多為家庭陳設、用品。短文說晚上爸爸看報、媽媽看電視時,“我”給他們送上水果。我是一個尊敬長輩、會做事的好孩子。

  我在教學本課時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學生的整體感知,培養識字的興趣

  上課伊始,我并沒有直接出示生字、拼音,而是讓學生從熟悉的事物出發,家是每個人都熟悉的,家里的擺設都不陌生,我就利用“你家的客廳擺放了什么”這個問題引入,和學生聊天,引導學生說出各種擺放的物體,順勢把學生說的寫到黑板上,使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培養了學習的興趣。

  二、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發揮學生識字的主動性。

  例如識字,可先出示詞語的拼音,讓學生利用已有的拼讀知識認讀。這樣,既發揮了漢語拼音幫助識字的作用,把漢語拼音和識字有機結合在一起,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再讓學生根據認讀的音節找生字,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也鼓勵了會認字的小朋友,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三、注重每個孩子的發展,充分發揮課堂實效。

  讀短文這一環節中,我在課前有意識的布置每個學生在家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課堂上學生才會有切身的感受,才會充分的展開說。在訓練說話的同時,教師要有機滲透“讓學生學做尊敬長輩、熱愛勞動的好孩子的”思想,鼓勵表現好的學生,并提出一定的要求。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