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花園施工測量及沉降監測方案
一、施工平面控制
根據復核后的坐標點及圖紙計算的相對位置,布置好施工所需控制點,然后根據本工程的建筑結構設計特征,建立本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網??刂泣c采用主軸線控制局部的方法,把控制點設置成坐標控制網點并計算出各點坐標,與甲方提供之坐標點閉合。
軸線控制樁布置在建筑物外不容易受到破壞的適當位置上,并做好各控制點,要有明顯標記,定期檢查。每次放線時,將J2經緯儀架設在控制點上,后視另一相應的控制點,這樣依次投出縱橫向主控制線,然后依據主控軸線,用50m鋼尺,按照施工圖紙,分出各條軸線位置及墻柱梁位置。主控軸線的容許測角誤差 6'',測距精度為1/1000 ,并考慮尺長、溫差修正。
二、施工放線及標高控制
1、利用本工程原來規劃部門和施工單位的首級控制點,作為施工放線的基準。
2、施工放線要求一次性投設完畢,由于本工程為超高層建筑,施工層軸線的傳遞采用"內控法"。"內控法"是使用激光鉛垂儀,以每層建筑周邊軸線點為準,直接向各施工層激光引測軸線的方法。
3、每次施工放線,在控制主軸線彈出后,再按工長要求,加設數條輔助控制線,用以控制一些不平行于軸線的梁、柱、墻,在放線的同時,用紅油漆在控制線上畫上紅三角并注明控制線的編號,便于今后尋找。
4、樓層標高控制,使用檢測過的水準儀結合鋼尺逐層向上傳遞,即用鋼尺在底層+1.000m起始標高線豎直向上量到施工層,并據此標高在該施工層上劃出+0.500m水平線,為保證標高傳遞的精度,各層的標高線應由各處起始標高線向上直接量取,當高差超過一整尺時,則在該層用水準儀精確地測設第二起始標高線,作為繼續向上傳遞的依據。
5、將水準儀架設在相應的施工層面上,檢測由下向上傳遞的相應水平線上,誤差應在±5mm之內。在各層找平時,應后視兩條水平線以作校核。
6、在每次施工平臺澆砼前,待平臺上的大部分工人散去時,將水準儀架設在穩定的平臺上,進行抄平工作,水平點用紅油漆畫在鋼筋高出砼面0.5m處作為施工的依據。
三、垂直度偏移的控制
1、層間堅向測量偏差控制在±3mm之內,建筑物全高(H)堅向測量偏差不超過H<3/10000。
2、垂直度控制采用吊線錘法,把地面點向上傳遞到施工層,然后用經緯儀,根椐傳遞的控制點,放出主軸線。以此作為施工的依據。
四、沉降觀測
為保證安全,沉降觀測尤為重要。由于沉降觀測是周期性較長的測量項目,所以各項工作都應本著長期性和耐久性的原則。
1、基準點和觀測點的布設
沉降觀測的基準點和觀測點是判定建筑物沉降變化的依據,設置應滿足牢固和長久保存的條件,以便日后跟蹤觀測,為了能夠檢測基準點的穩定,故而在建筑周圍應布設三個永久性的水準點,基準點設在觀測點附近,但必須在建筑物產生的壓力影響范圍以外。
?、?基準點的做法如下
首先選定基準點的位置,然后用地質勘探鉆機向下鉆Φ100mm孔洞直至中風化巖3m,再下一根Φ16鋼筋于孔中,鋼筋長度隨孔洞深待定。鋼筋頂端焊一個不易銹蝕的銅帽,用C20細石砼填實孔洞,銅帽露出混凝土面2~3cm,并在基準點周圍做一個砼圓環上加鐵蓋,待基準點穩定后,引測出三個點的原始高程,并進行閉合平差,作好記錄。
?、?觀測點的做法如下
觀測點用Φ16圓鋼作成,主要將Φ16圓鋼切斷,彎曲成"U"字型并在端點上加焊銅帽,并將該鐵件預埋在首層柱墻上,并與柱墻主筋加焊于一起,觀測點埋設高度約距地面30~50cm,埋設完后,并將每個觀測點編好號,作好標志。
上述各種測量點布設方法及做法詳見下附圖。
2、觀測要求
具體執行要求如下:
?、?儀器要求:沉降觀測儀器精度要求采用Ⅱ級水準測量,而且儀器要固定、專用,每次觀測時儀器必須嚴格整平,儀器I角控制≤±5"。
?、?標尺要求:采用精密水平儀和專用的銦鋼尺,立尺時標尺上圓水準氣泡應居中,采用雙面尺讀數,兩面讀數高差值應小于0.1mm,最后取高差中值計算。
?、?線路要求:水準測量采用閉合法,觀測的線路要固定,視距長度<25m,視線高度>0.5m,前后視距累積差<3.0m,觀測路線閉合差≤0.3n1/2mm。
?、?人員要求:每次觀測時人員要固定,而且人員的分工要固定。
?、?其他要求:觀測時宜固定測量工具、觀測前應嚴格校驗儀器。
3、觀測期限
觀測時隨時記氣象資料。第一次觀測應在基準點和觀測點均埋設完成,并穩定后立即進行。施工期間,從首層開始每二周觀測一次,建筑物全部竣工后的觀測次數視沉降的穩定程度而定。在觀測過程中,如有基礎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減、基礎四周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等情況,均應增加觀測次數。當建筑物出現大量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裂縫等特殊情況,應立即進行逐日或幾天一次的連續觀測。
4、沉降數據反饋
在取得監測數據后,要及時進行整理,繪制位移或應力的時態變化曲線圖,即時態散點圖,并定期向建設方、質監、監理及設計單位提供沉降觀測記錄及沉降-時間關系曲線圖。
篇2:制梁場污泥沉降比(SV30)指標監測規程
制梁場污泥沉降比(SV30)指標的監測規程
1.目的
為了規范化驗人員在污水處理廠中的監測方法和操作程序,提高水質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特制定本規程。
2.適用范圍:本監測規程適用于中鐵**局集團第*工程有限公司**制梁場。
3. 定義
SV30及污泥沉降比,將混勻的曝氣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進100 mL量筒中至滿刻度,靜置30分鐘,則沉降污泥與所取混合液之體積比為污泥沉降比(%),又稱污泥沉降體積(SV30),以mL表示。因為污泥沉降30分鐘后,一般可達到或接近最大密度,所以普遍以此時間作為該指標測定的標準時間。
4.儀器:100 mL量筒。
5.采樣和樣品貯存
?、?采樣:監測SV30的樣品應剔除各類大型纖維雜質和大小碎石塊等無機雜質,特別注意樣品的代表性。
?、?樣品貯存:采集的水樣應盡快分析測定。貯存樣品不能加入任何保護劑,以防破壞物質在固、液間的分配平衡,應貯存在4℃冷藏箱中,但最長不得超過12小時。
6.步驟:將混勻的曝氣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進100 mL量筒中至滿刻度(VS),靜置30分鐘后讀數,讀出的毫升數記為V1。
7.計算結果的表示
SV30(%)=
式中:V1 ——沉降后的污泥體積數(mL)
VS ——倒入量筒中的混合液體積數(mL)
注:結果保留到小數點后第一位。
8.相關文件
曝氣池工況指標行業標準
中鐵**局集團有限公司化驗與檢測管理方法
9.相關記錄
SV30原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