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06G901-1鋼筋排布規則有感
06G901-1糾正了我很多錯誤的認識,也對很多鋼筋的排布做了詳細的規定。(06G901-1的名稱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排布規則)
一、腰筋的布置。腰筋只有在梁的腹板高度≥450時才需要設置。腹板高度究竟如何確定,以前一直認為是從板底標高(或板頂標高)算到梁底標高的高差(或梁頂標高),其實不是,而是從板底標高與梁底縱向鋼筋中心線標高之間的高差來確定是否大于等于450的。
二、剪力墻轉角暗柱處墻外側水平鋼筋如何布置。以前03G101中規定,墻的外側水平鋼筋必須連續通過轉角暗柱,過了暗柱以后才能進行搭接。對此,06G901-1進行了補充,就是說墻的外側水平鋼筋也可以錨入暗柱中,就是說外側水平鋼筋應該伸至暗柱最外側的鋼筋內側做90度彎,90度彎錨長度不得小于0。8倍的鋼筋抗震錨固長度。
三、對剪力墻拉筋的起始位置及布置的平面形狀做了規定。拉筋應該從每一樓層樓面向上的剪力墻第二道水平鋼筋開始布置,墻身寬度范圍則從墻的第一根豎向鋼筋開始布置,高度方向布置到頂部板底的第一排水平分布筋為止。拉筋布置,在設計未做明確說明時宜做梅花形布置。
四、對框架結構的節點位置箍筋的起始位置做了明確。節點最下一到箍,應該布置在距離梁底不超過50的地方,最上一道箍應該布置在距離梁頂不超過100的地方。
五、框架結構頂層邊柱,當柱鋼筋錨入梁內1。5LAE時,梁的上部鋼筋應該伸到柱縱筋內側下彎到梁底。
六、對箍筋加密區與非加密區之間明確了要布置分界箍筋的做法,避免了施工驗收和結算時的扯皮。
當然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重視,比如LL和AL相交處,主筋和箍筋各該如何布置等等,在06G901-1上都做了詳細的明確,一方面糾正了我們錯誤的認識,一方面對于工程的各方參與人員而言統一了大家的意見,便于工程結算。
篇2:總結06G901-1(鋼筋砼結構鋼筋排布規則)3
總結06G901-1(鋼筋砼結構鋼筋排布規則)3
1、剪力墻的豎向鋼筋應連續通過樓板、暗梁或邊框梁的高度范圍。
2、短肢剪力墻當截面的寬高比小于4時,豎向鋼筋的搭接及錨固要求與框架柱相同。
3、剪力墻約束邊緣構件封閉箍的彎鉤位置應沿各轉角交錯布置,轉角墻或邊緣暗柱外角處可不設彎鉤。
4、剪力墻水平分布鋼筋應伸至約束邊緣構件外邊(最外側的縱向鋼筋內側)彎鉤15D。
5、端柱的豎向鋼筋連接及錨固要求與框架柱相同。
6、剪力墻外側水平鋼筋在邊緣約束構件內的連接,對101-1進行了補充,增加了在約束邊緣構件內的搭接,搭接長度為水平鋼筋彎折后的水平段長度不小于0.8LAE。
7、剪力墻水平分布鋼筋的起始位置做了明確:樓層第一道水平分布鋼筋應從底部板頂50的位置開始,最上一道水平分布筋應布置在樓層板頂底不超過100的范圍內。
8、剪力墻拉筋布置的起始位置做了規定:應從樓層水平分布鋼筋的第二排,墻身豎向鋼筋的第一排開始布置,但當墻的頂部有寬度比墻寬的邊框梁時,墻的最上一道水平分布鋼筋應布置在梁底不超過100的范圍內,同時設置拉筋。
9、剪力墻豎向鋼筋到頂應錨入板內,墁固長度不小于LAE,同時保證彎鉤長度不小于12D。
10、剪力墻連梁拉筋的設置與框架梁相同。
11、連梁和暗梁的鋼筋排布;無論樓層還是頂層,連量和暗梁縱向鋼筋的重疊區域不得小于按較小直徑鋼筋計算的鋼筋的搭接長度。
12、暗梁第一道箍應布置在距離連梁箍100的地方,頂層則布置在與連梁第一道箍相連處。
13、BKL與LL鋼筋排布:BKL的底部縱向鋼筋應連續通過LL,在墻身豎向范圍內的上部縱向鋼筋可以與LL鋼筋搭接(搭接長度不小于L1E,且不小于600)。
篇3:總結06G901-1(鋼筋砼結構鋼筋排布規則)2
總結06G901-1(鋼筋砼結構鋼筋排布規則)2
1、上柱和下柱鋼筋直徑不同時,上柱鋼筋應插入下柱1.5LAE(由節點頂部起算),而下柱鋼筋應進入錨固區1.2LAE,同時還應滿足下柱鋼筋應穿過節點區(或進入上柱內)不小于12D。(圖籍綜合規定:框降柱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層節點,不應在中間層節點內截斷,鋼筋接頭應設置在節點區以外)
2、框架結構的節點區:即框架結構梁柱相交的范圍內。
3、柱封閉箍筋彎鉤位置應沿柱豎向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順序布置。
4、對框降柱箍筋加密區箍筋的肢距做了規定:一級抗震時不宜大于200,二、三級抗震時250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直。
5、節點處梁縱向鋼筋的彎錨段與柱縱向鋼筋的間距應不小于25。
6、對梁縱向鋼筋在節點內的水平錨固長度做了強調,應最少滿足0.4LAE,并應伸到能達到最長的位置處。(告訴我們,并非只要直錨0.4LAE就可以了,應在滿足鋼筋間距的要求下盡可能伸到柱縱筋內側。
7、梁側面的腰筋等縱向構造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達到15D即可。
8、框皆結構在任何情況下梁縱向受力鋼筋在柱內的直錨均應該穿過柱的中心線不小于5D。(101-1對中柱如此規定,其實在邊柱一樣,就是說在邊柱內的直錨能滿足錨固要求時,同時還必須穿過柱中線5D以上)
9、框架頂層節點處,當采用柱外側縱筋錨入梁內時,錨入的長度應不小于1.5LAE,同時還應滿足:越過柱內側不小于500(以前的101-1只是規定不小于1.5LAE,但未規定要滿足穿過柱內側500)
10、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的框架梁截面尺寸相同時,一方向上梁的上部和下部鋼筋應統一放在另一方向梁的鋼筋的上面或下面。同時節點區,梁的縱向鋼筋應放在節點區最下一皮箍筋的上面。
11、中間層和頂層節點區最上一組箍筋的位置的差別:中間層節點區最上一組箍筋應布置在梁縱向鋼筋的上方,但在頂層節點區,最上一組箍筋應布置在梁上方縱筋的下面。
12、頂層中間節點處,梁上部縱向鋼筋直錨時,直錨長度不小于1.6LAE,且應穿過柱中線不小于5D。
13、主次梁相交時,次梁下部鋼筋應置于主梁下部鋼筋之上。,同截面時,次梁上部鋼筋同樣置于主梁上部鋼筋之上。當主梁兩側次梁頂標高不同時,梁頂標高較低的次梁的上部鋼筋直錨長度不小于1.6LAE,較高次梁上部鋼筋在主梁內的錨固與框架結構相同。
14、井字梁交叉節點處,一方向井字梁的上下部縱筋均布置在另一方向井字梁的上下部縱筋的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