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對量爭議處置方法論研究
鋼筋計量與對量在整個造價咨詢活動中至關重要,它的重要性一是由于鋼筋占造價比例大,二是鋼筋計量和對量難度大,三是鋼筋計量和對量爭議多。如何尋求和總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以推廣的計量和對量方法論,意義重大。鋼筋計量和對量不僅是專業性技術性的,更是要求鋼筋翻樣保持中立立場,不介入利益博弈,這樣,方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一、前言
本文以一次真實的鋼筋對量全程為研究樣本,展開鋼筋對量方法論研究,讀者一般是喜歡有內容有新意的文章,泛泛而談的文章無異于浪費讀者的時間。
本項目是由四棟高層住宅和一個地下車庫及少量臨街商業建筑和配套建筑組成,總建筑面積約7萬平米,鋼筋約5千噸。業主為香港一家房地產商,承包商為上海一家施工企業,沒另外聘請第三方造價咨詢公司。在項目的開始時就準備按香港模式操作,如在招投標階段把量價確定和固定下來,后因業主委托的鋼筋翻樣遠在福建,沒對量。我本來是接受施工單位委托,第一次見面后,業主希望我“棄暗投明”,為她服務,并愿意補償違約損失。如果我為業主服務,我也不必重新計算,因為我已做過一遍了。但我始終沒答應,也根本不會答應,這違背我做人原則,商業社會更要有契約精神和商業誠信,不是有奶就是娘。
量沒確定下來,項目仍按計劃開工,結構將封頂,施工單位老總打電話要求對量,不久,一個熟悉的同行也打電話給我,說這個項目由他來審(我所做的項目一般在軟件文件內寫上我本人名字),他們做的與我差距不大,但初稿交業主審核后,被業主砍下一大截,如構造柱等,設計是要求設置,但施工單位在施工二次結構時沒做,我說到時再作商議吧。
在對量前我去工地現場實地看了一下,掌握和了解真實的一手資料二手資料,施工現場的一些錯誤做法和嚴重浪費是非常令人痛心和可惜,其實,施工單位只要采取正確先進的施工工藝,不產生無謂的浪費,不必偷工減料,贏利空間也很大。施工單位老總要求我一定要對到5000噸,他說這樣才能保本,老總的話不必全信,需要打折。對出來多少我是從不敢保證的,不預設目標,也不會作任何承諾的,但我會盡力而為,力求做到不少算不漏算不錯算,可算可不算盡量爭取,其他,確實不是我所能控制的。有些人喜歡信誓旦旦不切實際夸下???,從不考慮是否能兌現。對量的效果不一定只取決于你的專業水準,它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立場與中立
第二天,在業主的會議室開始對量,有二位業主參與對量。業主參與對量有利有弊,利在于對對量過程的監督和提供“證據”,弊是業主往往干擾對量,去影響對量人員的判斷。雖然對量人員也是由業主聘請和委托,但應該是客觀公正,而不是一味地偏向業主,它不完全是獨立的第三方,但也不完全代表委托方利益,所以盡量不受業主利益立場的影響,專業咨詢委托不是“雇殺手”要置對方于“死地”。當時我方提出雙方的其他無關人員不要介入,以免影響我們對量的順利進行,我們有疑問時會向你們咨詢的,并且要相信我們的專業判斷和職業道德,但雙方都沒離開,最后,由于雙方對某一爭議點,激烈爭論,各不相讓,差點出人命。激動時,業主代表把一玻璃煙灰缸向施工單位的技術員砸過去,業主未免也太強勢和霸道了。幸虧避讓及時,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我相信大多數專業人員有職業操守的,所以委托方要信任他們,而不是去監視他們。如果不信任他們就不要委托給他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專業人員不要介入利益博弈,與各方撇清利益關系,做到客觀公正,盡量不受所處立場的影響,專業歸專業,利益歸利益,立場歸立場。并且一定要有制衡力量,權力不能集中,專業結論要通過三級審核才能形成審價報告,不能由某一咨詢人員說了算,也不能流于形式,否則容易會出現利益輸送和暗箱操作等腐敗現象。
雖說計算主體和對量主體無不受所處的立場影響,特別是施工單位,總是要想方設法抬高數量加些水分,這可理解,但不能過于離譜,要合理有依據,即使沒理沒依據也要能說服對方,否則,完全沒意義。主結構上最好完全按圖紙計算,不要摻假設陷阱埋地雷,如果主結構上雙方的量存在很大差距,那這個量怎么對得下去,要對到何年何月?我曾遇到有些自作聰明的人,故意做得非常隱蔽,目的是蒙蔽審計人員,抱有僥幸心理,幻想蒙混過關,這樣,審計豈不變成躲貓貓游戲?有點不太厚道吧。有時實在是設置得太復雜,需要一個個去檢查和修改。更有甚者,在基本的鋼筋規格、數量、間距上作假,這樣的結算文件還有什么用?它面目全非,仿造克隆山寨贗品還求個真甚至以假亂真,它卻完全是假,只能推倒重來。我不管是為業主還是為施工做,一般不會在主結構上做文章,保證數據的真實性,與實際的量不要懸殊太大。有時我發現對方量算錯了,算多了,我還是會善意提醒,不能眼看著對方陷于審計風險之中而不顧。
我們這個項目,雙方的主結構量幾乎就沒多少差異,非常接近,沒在主結構量上花費太多時間。我們都是專業人士,那些對總量影響不大的問題根本就不提及,如鋼筋彎曲延伸率,抗震按結構抗震還是按構件抗震、直徑6改為6.5、縱筋與箍筋起始間距、小數點的如何取整等問題,我們都很默契,按常規計算,否則又要節外生枝,影響對量進度。
三、爭議的解決方法論
任何一個項目,絕對沒有爭議是不可能的,只是爭議多與少的問題,爭議激烈與溫和的問題,爭議的有解與無解問題的區別。
爭議的根源是多方面,如規范、定額、設計等規定本來存在缺失,沒細化沒量化,不統一,有的本身有歧義,有的則屬于使用者的理解力問題,有的由于所處立場不同,非要作出對自己有利的解釋,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碰撞。其實爭議是枝,利益博弈才是根。
爭議能在對量過程中解決的就當場解決,不留尾巴,不能解決的就暫時擱置爭議,不要在爭議上浪費太多時間,要控制和把握好對量的進程,我們這個項目只用不到二天的時間就完成,節奏掌控得很好。對量過程中爭議是常態,對量就是個不斷爭議的過程,不斷辯論的過程,不斷取證的過程。對量的方法主要是處理爭議的方法,本項目遇到的爭議問題很多,主要有以下這些:
1、方案與實際不一致情況:
基礎底板支架與樓板馬凳問題,這是老大難問題,每個項目都會遇到。如有些省市的定額對支架和馬凳有詳細的規定和計算規則,這樣較好處理。但有些地區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如上海,這樣一來,支架和馬凳就成為了爭議點。馬凳沒定額可依,可根據施工組織設計方案。但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其實做得很不規范,有些施工單位也在方案上大做文章,實際做法與方案其實不是一回事。如方案設計是直徑25的鋼筋支架,實際可能采用直徑20的鋼筋。
本項目方案上的支架有垂直筋和水平筋組成,還有斜撐筋。業主在現場拍了許多圖片,當然是一些對施工方不利的圖片,如基礎支架上面的水平鋼筋用基礎底板上部縱筋代替,所以,只能計算支架的垂直鋼筋。而施工單位提供的圖片支架上水平鋼筋與基礎是相互獨立的,沒有偷工減料。這個問題爭執不下,他們的證據都是選擇性證據,是不全面的,不能依據和采信任何一方。
支架焊接在結構鋼筋上是不允許的,會影響結構鋼筋的化學性能和力學性能,從而影響結構安全,但在現場,在結構鋼筋上隨意焊接的現象很普遍,都習以為常不以為錯。
支架水平筋的計算最后是取個中間值,這是我反復做工作的結果,否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何時是個頭?后澆帶鋼絲網支架鋼筋,也存在同樣的題,就是實際與方案不一致性,這好
解決,因為后澆帶沒澆筑混凝土,到現場取證,最后以實際施工計算,施工單位偷工減料其實沒占到便宜,全部是為業主省的,不過,也可能是方案不合理,過于保守和浪費。
2、設計與施工不一致情況:
設計與施工不一致的情況較多,有些是無意中形成的,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因為施工難度大而自行取消了,有的是因為故意偷工減料。
本項目結構設計總說明要求在砌體墻的轉角和交接處、門洞口兩側、墻端部等設置構造柱,但施工單位沒在這些部位設置構造柱,我認為這不是鋼筋工程量的問題,而是結構安全問題。作為業主和監理,發現施工單位漏放構造柱卻不作任何處理,這是失責的,抑或是默認這樣做?或是缺乏結構安全方面常識?業主不給構造柱計量是否業主主觀上也有偷工減料的故意?或者是對施工單位偷工減料的一種處罰?施工單位有偷工減料的行為,卻沒有得到任何利益,為他人作嫁衣裳,業主反而是最大的受益人,他可以少支付構造柱造價費用。我當時提出如下的觀點:構造柱必須計量,沒設置構造柱的墻必須返工重做,因為這不僅僅是涉及構造柱造價問題,而是住宅樓的結構安全和抗震性能問題,這是個重大問題。但業主堅決不同意給施工單位計算構造柱鋼筋,施工單位技術人員發火,說話粗魯很不文明,業主也是暴跳如雷。我知道,我的建議乃書生之見,他們不論是出于進度還是利益的考量,根本不可能把墻拆掉重來,最大的受害者是購房者,它不因不設構造柱而降低房價,卻有結構安全和抗震性能的缺陷隱患,且毫不知情,這算正常,還有更離譜的,說不完,這就是中國劣質建筑現狀。我們在對量報告中也把此量放在一邊,暫不進入鋼筋總量,至于以后如何解決,不是我們所能決斷的,我們既沒這個能力,也無這個必要。還有設計規定墻垛長度小于200㎝就則采用鋼筋混凝土柱形式與混凝土墻整體澆搗,內設置直徑8間距離200的鋼筋,施工單位也沒按總說明做。這個用砌體和用混凝土區別不大,施工單位用混凝土一次性澆搗反而好做,節省人工。
3、定額規則不詳問題。
這主要是混凝土穿墻螺桿試驗鋼筋是否計量,定額確實是語焉不詳,模模糊糊。實際對量中沒統一的做法和口徑,一般是這樣操作:地下室外墻和人防墻穿墻螺桿需要計量,因為它一次性消耗在混凝土墻內,而其他部位的穿墻螺桿可以重復使用,所以不給計量,定額內有螺桿消耗量,不能再計算,否則,存在重復計算。有些施工單位提出試驗鋼筋重量計入鋼筋總量內。定額中有試驗費,但試驗鋼筋不在試驗費內,這是施工單位的一種不可回收的消耗,這個試驗鋼筋一般都送給了試驗站了,累積的量是一筆不小數字。至于究竟該不該算,仍無解,一般都不計取,很少有施工單位提出這個要求。
4、規范理解不一致問題。
鋼筋計量和對量過程中,涉及規范理解問題占到一半以上,對總量的影響最大,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部分,一個鋼筋翻樣的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對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上,是鋼筋翻樣的核心競爭力,它需要深厚基礎,如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和訓練,同時又需要一個不斷研究和不斷積累的過程,還需要其他方面的知識儲備,有完善知識結構,它是個綜合素質要求很高的職業,真正好的鋼筋翻樣是需要長期沉淀,不是能操作軟件就可笑傲江湖。
本項目涉及到規范的內容當然到處都是,基本看法一致,英雄所見略同。與精通的人對量或與不懂的人對量都是件很輕松的事,精通者,高手過招,其樂無窮,也不必多作解釋;不懂者,我也不欺,他也不爭。就怕與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共事,這些人往往以非專業嘲笑專業,以錯誤糾正正確,還死要面子死不認錯。
我們對地下車庫頂框架梁是否作屋面框架梁存在分歧。我的觀點是獨立地下室,即上下不貫通,無上部結構,那么,不管設計師是否標注KL還是WKL,一律作屋面框架梁處理,我們計量時不以具體標注為準,而是以構件所在部位和受力原理為準。有些設計師對構件的標注很混亂,不知是對平法標注規則的不熟悉還是對受力原理和設計規范理解的亞清晰。我們在鋼筋計量和對量過程中就不能拘泥于設計,要有正確的判斷,不能將錯就錯。獨立地下室頂梁受力與屋面框架梁的受力原理相同。對方提出,獨立地下室雖然沒有上部結構,但上面有50㎝的覆土,但這與屋面框架梁的受力原理不完全相同。我認為,50㎝的覆土不屬于結構構件,且一般是松土,與框架梁沒形成整體,對框架梁無壓制作用或壓制作用不明顯,與貫通的框架柱根本不能相提并論。對方又提出,他曾就這一問題向設計師咨詢過,獨立地下室頂梁可以按框架梁處理,我認為設計師的觀點是錯誤的,不足為信,也不能把其他工程的設計和做法應用到本工程,最后按框架梁計算,人防區域按人防節點處理。
5、鋼筋接頭形式選擇:
鋼筋接頭形式也是敏感問題,不同的接頭形式計算結果相差懸殊,對鋼筋總量影響很大。接頭不僅涉及縱筋的接頭長度,還涉及接頭部位的箍筋加密,如果僅接頭換算,造價相差是有限的,關鍵是搭接接頭加密箍筋是否要計取問題,這個量不是小數字。按規范和標準,鋼筋搭接部位箍筋加密。上海定額對鋼筋接頭沒明確規定,定額是按綁扎接頭考慮的。實際施工當然不會全部采用綁扎接頭形式。直徑14以上豎向鋼筋一般采用電焊壓力焊,小規格水平鋼筋對焊,大規格鋼筋先對焊再用機械接頭。結算時究竟采用那種接頭形式,全看審計人員和業主的態度及指令,施工單位按那種接頭形式一般會先根據鋼筋原材料價格與焊接和機械接頭的費用的進行測算對比,那個合算就采用那個,業主不同意就爭,爭不到就讓,可憐兮兮,非常弱勢。本工程按實計算,但與施工實際也并不完全一致,如頂層柱施工為了好控制標高就用綁扎,水平鋼筋為了更好控制長度,結尾處接頭一般采用綁扎接頭。但我看到鋼筋搭接處箍筋卻不加密,大多不是成心偷工減料,有許多是對規范不熟悉。這個,可以考慮一部分,全憑審計人員的心情和關系。
6、措施用鋼筋如何取舍:
措施用鋼筋除支架馬凳外還有許許多多其他內容,如梁墊鐵、挑腳下手架預埋吊環鋼筋,安全防護用鋼筋如電梯門洞、樓層洞口蓋板用鋼筋等,這些都是施工單位的實際消耗,有的可能已經算在其他內容內,如措施費和安全文明費用內,有的另外計量。其實不要怪計算混亂,而是我國的規范計算規則定額規定施工合同等本來就是不全的不細的,歸類不明確的,簡陋之極。我曾看到國外的施工合同有1000多頁,對每個細節都規定得清清楚楚,把可能要發生的爭議都在合同中明確,根本不存在這么多爭議。中國對量有這么多爭議,也是一種特色,一個模糊地帶,一個灰色區域,一個可以緩沖的地方,可以討價還價的地方,可以自由操作,發揮想象,各顯其能。
7、預留鋼筋與預埋鋼筋:
任何工程都會有預埋鋼筋和植筋,如分段施工流水段預留鋼筋、地下室與主樓交界處預留鋼筋,主結構為二結構的過梁所預埋鋼筋等,這些圖紙上是不會有任何反映的,施工現場的人也往往遺留掉,這些有的可以算,有的不能算。預埋鋼筋和植筋可以算,預留鋼筋不能算。預埋鋼筋和植筋是另外增加的鋼筋,它不能利用原構件內鋼筋,所以須另外計算。而預留鋼筋是利用原構件內鋼筋,這與墻柱在上層預留鋼筋的原理相同。它不過是把原鋼筋再延長些,后施工時與它對接的鋼筋可以縮短,它不需要另外增加鋼筋。當然,如果施工不當,也會多用些鋼筋,但這不在計算范疇內。
8、變更簽證鋼筋:
每個工程都會有變更設計、簽證、技術核定單、工作聯系單等,這里也有關于鋼筋的,這最繁瑣,弄得不好將牽制你大量時間精力,你首先要學會抓住重點,辨別真假,那些是無蓋章的,偽造的,動過手腳的,故意篡改的。其次是對每一項進行核對,與圖紙對照,對原計算進行調整。本工程有一項變更量特別大,原暗柱直徑6的箍筋全部改為直徑8,如果一個個去改,不知要消耗多少時間,我們只能走捷徑,利用軟件的分類統計功能,把所有暗柱直徑為6的箍筋統計出來,然后乘以0.395再除以0.222,最后得出的就是箍筋直徑變更后所增加的量,非常之快捷,遇到問題和難題不要慌,鎮定,淡定,多思,辦法自然而然會有的,一旦慌了神亂了手腳,反而會束手無策。
9、鋼筋施工下料與鋼筋預算:
鋼筋按施工計量與按鋼筋預算計量是有本質的不同,鋼筋施工下料更多的是考慮施工滿足規范、現場實際和鋼筋定尺長度等,進行優化和調整。鋼筋預算一般按計算規則計算,是種理論算法,不考慮現場實際下料。如梁板接頭位置,按施工下料做與按預算算法,是有一定差異的。如梁縱筋,按施工下料,上部縱鋼接頭在梁跨中三分之一的區域內搭接,梁下部縱筋接頭在支座內。預算為了簡便,則不考慮這么多,鋼筋通長其計算長度,然后按定尺長度計算鋼筋接頭長度或個數。鋼筋結算審計一般按預算方法,這一般不會有多大異議,但有些施工單位卻仍按施工下料的思路去計量和對量,沒有共同語言會有許多不必要的沖突。其實如果施工單位心態好,不高估冒算,按施工下料結算也未嘗不可,但現在一般施工單位根本做不到,不冒個10%以上是不甘休的,冒50%以上也有的。
以前象上海建工的一些鋼翻把施工料單直接送審,審計人員也直接
按這個量給,因為這個量沒摻假,是最真實的量,項目部與鋼筋加工廠也是按此量結帳。不過,有經驗有鋼翻的鋼筋翻樣單內都有備料鋼筋,既沒依據,也難以歸類,只是為現場應急所用,不是故意的多算。本項目這不涉及此內容,我與對方都用鋼筋軟件預算版做。施工單位鋼筋結算委托給我,而不是讓現場鋼筋班組做,可能也出于以上的考慮。
10、結論:
爭議內容很多,無法窮舉,這里也不一一列舉,也沒必要都列舉。鋼筋翻樣可以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新問題也是層出不窮,我們要學會如何去應對,如何解決爭議,如何擱置爭議,如何對爭議熱處理和冷處理,這需要技術,更需要藝術。還要學會如何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暴力對量,不斷提高自身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對量原則
按實計量還是按理論計量問題,這里只能選一,不能有雙重標準,不能按實計算對你有利時你就要求按實計量,而當按理論計量對你有利時,又改變為按理論計量?,F場的情況是非常復雜的,施工單位有合理節約的地方,也有不得不浪費的地方。對業主來講,只要審計人員不多算給施工單位就賺了,永遠沒絕對正確的量,正確都是相對的,造價本身是個模糊控制概念,所以永遠不期望100%準確率,也永遠不要期望審價人員會少算給施工單位,這不可能,審價人員的審計原則就是要客觀公正,即便是施工單位少算漏算也要給予核增。業主不要老是想如何克扣刁難少算,施工單位一般不會答應,會與你戰斗到底的,再說施工單位承建工程只能保本和微利,也是弱勢群體,何必為難他們呢?
同時,如果施工單位心態好,不要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那么,不論多難的項目都不是困難,最難的不在技術而在人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自己的態度,對方的態度在對量中是決定性的。該堅持的要堅持,該妥協時要妥協。眾生平等,不管處于什么立場,都沒很必要盛氣凌人,但“置身的立場本身就有一種傲慢性”
篇2:房地產企業應對工程結算對量
房地產企業如何應對工程結算對量
對量是工程結算中的一個關鍵性、決定性環節,前期的工程量計算毫無例外地觸及到對量。由于計算主體所處的立場不同,計算方法自然也迥然不同,計算結果更是大相徑庭。
由于人們對規范、定額的理解是千差萬別,有時設計圖紙本身也有歧義,模棱兩可,這樣雙方意見很難統一,有些問題似乎是懸而未決,從而導致結算工作遲遲不能了結,這是參與結算的多方特別是施工方所不愿意看到的。對量工作畢竟不是坐在幽雅的咖啡廳里喝咖啡這樣詩意和愜意,并且從事建筑的人粗獷豪放型居多,對量有時演變為爭吵。
總之,對量過程是比較繁瑣的,對量工作比較辛苦的,里邊的甜酸苦辣喜怒哀樂風云變幻也只有經常對量的人才會有切身體會。對量的意義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作為一個造價員掌握一些必要對量技巧會使對量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對量的一些基本原則
不論是手工對量、軟件對量還是軟件與手工對量,對量的一些基本操作流程還是相同的,先把一些原則性的共性的東西確定下來如鋼筋采用什么接頭,如土方的挖運填的界定。然后“從粗到細,先易后難,控大量調小量,求同存異,相互溝通?!币郧俺2捎玫乃巡榉ú惶m應新形勢下對工程量的精度要求,現在更多是全面審核法。
對量不僅是個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業者具有很高的建筑專業素養,一定的施工經驗,對規范和定額的正確理解,精確快速計算工程量的技能還需要掌握溝通的技巧、談判的藝術等等,在計算工程量時就要考慮后續的對量工作,盡量表達清楚,包括圖紙號、名稱、位置和構件的基本屬性,每種量都要有據可依,對自己算的量要了如指掌。
不論是什么量都要有充分的說服力,不能強加于人,只有得到對方認可簽字才算對完量。每次對結束后都要有記錄,解決了些什么問題,還有那些問題有爭議,對增減的細目和原因要羅列清楚,這樣對量過程就是可追溯的、可查的和透明的。最后參與對量的雙方或三方在上面簽字蓋章,特別是涉及到爭議和敏感的或者甲方拍板的問題,因為責任問題,對量的人要有自我保護意識。
二、手工對量的流程和思路
如果是手工對量,也是先對總量,如果比較接近就OK了,但這種情況是極少的,雙方的量肯定有差異的并且往往有很大的差異,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冷靜,有經驗的預算員會很快發現、識別對方的錯誤,并做到有的放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送審的資料做得極為隱蔽和巧妙,這就需要審價人員敏銳的洞察力和足夠的耐心。如果不能精確定位對方的錯誤所在那么可以按構件按樓層按材料分別進行核對。先對各種構件的量,如柱梁板墻各自是多少,看看相差最大的是那種構件,如果是梁相差最大,那么就按樓層進行分解,看相差最大的是那個樓層,然后對這個樓層中的各種編號的梁進行核實,應該能很快地查清相差的原因,這個時候可能有意外的收獲,就是能找出對方的有共性的問題。雙方的計算式應該都能看得懂,但對帳時肯定有增減和修改。
手工對帳的好處在于計算式清晰易懂,計算過程明白,符合人的思維習慣,但缺點在于重新匯總統計效率太低,從而影響對帳工期。手工算量和對量對于一些簡單小型的工程還可應付,對于處理一些大型和復雜的工程會有一定的難度。
三、軟件對量的流程和思路
如果雙方都是用軟件做并且是用同一軟件做,對量會方便輕松許多,這種情況我們一般互相交換文件,檢查對方軟件中計算設置是否正確,建模是否與圖紙一致,參數輸入是否正確,構件是否有遺漏,樓層設置是否正確,套用做法是否正確,代碼是否選擇正確等等,只要這些東西都做正確了,那么計算結果應該是基本對的。
如果發現對方的準確率較低,就需逐個構件檢查。只要仔細檢查一定會發現計算的錯誤和漏洞。如果被對方發現了錯誤后就要勇于承認,不可固執已見。有些分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縮小。
軟件對量的優勢在于它能實時提取所需要的數據,方便、直觀、高效。未來的趨勢必然是軟件對量,手工算量和對量的落后方式必將淘汰。
四、混合型對量的注意事項
所謂混合型對量就是指軟件與手工對帳,軟件算量遠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假如施工方是so化工對賬,可以將文件拷給對方,或把各種明細明匯總表打印給對方,讓對方檢查文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集中起來形成書面的東西反饋回來,下次對帳時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補充修改和增減。
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做加法,因為對方如果發現多算的地方肯定是不吭聲的,所以一開始做工程時都比較認真仔細,力求精確,最大程度地降低誤差率,雖然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最好把誤差率控制在1.5%以內。
如果對自己的計算結果沒有十分的把握,建議不要輕易地把自己的文件拷給對方,以免帶來不必要的審計風險。有人說既然是審價應該是審對方的量,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這關鍵是由對方計算的方式所決定的,對方是用手工做的,在它上面做修改增減后重新計算匯總是個難題,而軟件是不存在這問題的,并且軟件計算是完全可信賴的,當然也不能過分依賴軟件失去自我,對軟件的計算結果也要復核其正確性。
五、新的對量方式
現在還有一種先進的全新的對量方式就是網上對量,通過QQ或MSN進行實時遠程對量,減少雙方路途上往返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也為減少城市交通臃堵作點貢獻。操作方式是主要是打開各自的算量文件和QQ或MSN,對照圖紙逐項進行核對,可以截圖,可以發匯總表,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有條件的可以進行視頻對話,與面對面的對量效果是一樣的。并且QQ上都有聊天記錄,同樣具有法律效果,避免對方反悔。
網上對量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延伸和擴大了結算對量的方式。盡管如此,網上對量結束后還需要進行簽字蓋章。網上對量對操作者的計算機水平的要求較高,還須有上網條件和軟件算量的技能。
結語
根據我歷年對帳的經驗,計算結果的不同是必然的,相近是偶然的,相同是沒有的。計算結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施工方往往故意高估冒算,房企往往算得比實際消耗還少,這是由于所處的立場所決定的。
2.施工方對定額的理解不如房企,但房企對施工工藝不是很熟,這也會造成計算結果的差異。
3.施工方對鋼筋規范圖籍的理解要比房企要深,因為施工單位做鋼筋翻樣的人是直接參與施工管理過程的而房地產企業對鋼筋規范圖籍不是很熟,這樣也會影響鋼筋的量,對量時更是缺乏共同語言。
4.對圖紙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特別是對設計變更,這樣必然會出現結果的不同。
5.工程量計算的工具和方式不同也會造成計算結果的不同,同一工程用手工與軟件計算的結果有一定的差異,用不同軟件也會有不同的計算結果,不同的人用同一軟件計算結果也截然不同。
6.施工單位送審的鋼筋計算書往往是按施工的思路進行計算而甲方一般是按預算的規則操作
,這種計算結果會有所不同。7.經驗豐富的預算員與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計算出來的結果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新手計算漏項錯算現象較普遍。
8.有些大項目涉及數億資金和幾萬噸鋼筋,在對帳前就應制定周密的對量策略、計劃和進度并且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度調整,以確保對量工作的順利進行。
對帳要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需要經驗的積累,如何在對帳時取得主動,如何做到知彼知已,如何對癥下藥,如何掌控復雜的局面,如何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如何能不對帳就能把量定下來,如何快速準確地對量,如何化干戈為玉帛,如何做到各方滿意,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如何熟練運用對量技巧等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對量流程和標準這樣才會不斷進步和成熟。
篇3:鋼筋對量小議
鋼筋對量小議
先說難處再談益處。
第一難,工具不同,一方用手算,一方用軟件,或雙方所用的軟件不同,匯總方式難求一致,只有一個總數可以比較,分項數值相互混雜難以理清,一方把豎向構件一次從底算到頂,另一方把暗柱連梁暗梁全都包含在剪力墻當中,或者把框架柱和構造柱算到了一起,對量時,詳細分項分不出來,無奈就得從頭逐個整理分析單算核對,大量耗費時日,一個工程,多少天也對不下來。
第二難,水平不同,一方對專業技術一知半解,濫竽充數,另一方是殺場老手,此時,老手往往敗在生手面前,那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人家水平不咋地,可人家是在受權履行職責,業主上級就信著他就任用他,他偏拿不是當理說,更可恨的是,一口否定軟件,對軟件嗤之以鼻,排斥加反對。
第三難是應用軟件不到位,用不到當處,專業水平再高,軟件用不好,對量時照樣卡殼,常常處于被動地位,尷尬不堪,主要體現在二次構件和零星構件上,含量不多,弄不好就偏在這小河溝里翻船,做活的時候,必須注意將其分清再分清,能夠隨時提取結果而不是與其它大類相混淆。這就得鉆軟件的空子,另辟蹊徑,想出絕妙的法子來。
什么情況下的量最好對呢,就是雙方水平相當,同樣是生手,誰也不嫌棄誰,互相遷就,馬馬虎虎,應付了事,這量好對;同樣是高手,算出的結果差不上百分之零點幾差不上幾百公斤,一見面,惺惺相惜,互相敬佩,一張嘴全是共同語言,這對量就是在交朋友;應用同樣的翻樣軟件,這量也好對,可這種機會太少,少得可憐,魯班軟件名揚四海,為什么對量時很難遇到雙方都用魯班做,真是大惑不解。
對量人各自站在的位置不同,很難沒有偏向,替施工方算,必然要往多算往上靠,替建設方算,必須不能往多算,一正一反,兩種心態兩種出發點,最終導致截然不同的算量結果,思想支配一切,更支配對量的全過程,對量雙方,通常都是甲方審計方的量低,乙方施工方的量高,甲方找乙方高在哪里,乙方找甲方低在哪里,互相查錯,直到趨向平衡及至接近平衡讓對方認可,對量才告結束。對量的過程,說簡單極其簡單,說艱難也真要命,沒完沒了使人不勝其煩。
對量不能急,著急別來對量,圖紙鋼筋千絲萬縷,若想理清絕非易事,豁出工夫來,逐一核對,一定能討個水落石出,只怕一方沒那閑工夫,找尋借口推托對方,這事就變得難辦。最害怕的是,代表審計方的對量人水平低劣而又沒有耐性,狗仗人勢,狐假虎威,更抵制翻樣軟件,就相信手抽,可他抽的還不按樓層,構件之間分類含混,樓層含混,猶如一團亂麻,只有他自己清楚,反而說對方的量不準,他有一個詞叫墻板,沒人能說明他這墻板究竟包含什么構件。翻開圖集一較真,有的地方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就這手,給事務所翻樣對量,每天忙得不亦樂乎,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明智的施工方,自己知道自己的項目工程能用多少鋼筋,人家心里有數,對量時,看對方算的數量基本上跟自己算的量差不多,人家就不再爭,挑對方量少的構件查一查,也就了事;稀里糊涂的施工方,工程項目多,自己也算不清鋼筋量,分不清每棟樓到底用多少鋼筋,還總想放量弄虛作假多報一些,對量時軟纏硬磨,斤斤計較,得不到便宜就不罷休,這也消耗對量時間。
甲方一般不參與對量,都是委托咨詢公司事務所派人翻樣對量,關鍵就是這替審計方翻樣對量的人,就目前造價行業情況看,確是良莠不齊,過硬者少,濫竽充數者居多,他們或否定翻樣軟件,或專業水平低下,或靠關系謀得翻樣一職,盛氣凌人不可一世,或屬被事務所臨時聘用,專業的工作室常為事務所服務,那里的翻樣人水平確實不低。從總體看,鋼筋對量,其實往往只是走過場流于形勢而已,除了謀求妥協之外,較少存在實質性的爭議,對量本來就是鋼筋翻樣較真的辯論過程,雙方水平越高,辯論的過程就越短,如果辯論起來沒完沒了,必然是一方水平太差還無理強爭,這就是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