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杰《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讀后感
張宏杰的書一貫好看,這本《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年5月第一版)也不例外。題目相當宏大,但是本書的水平和他以前的相比,相差很多。
作者用了半本書,詳細描寫了中國人是怎么從勇武開放走到怯懦犬儒的過程,后半本論述專制的起源和發展,對我來說,大部分內容都知道,簡單翻翻就行了。唯一有新意的,我覺得是后面對胡適和魯迅的論述。作者認為,魯迅過于理想化,而且過于追求精神上的東西,一生的思想也經過幾次重大轉向,而胡適則始終堅持改良,立足中國的實際,為當時的執政黨提建設性意見。如果蔣介石做得太過分,胡適也會激烈地批評。但是魯迅一貫以批評嘲諷為主,卻提不出建設性意見。
作者對胡適和魯迅的論述給了我很大教益。最近幾十年,尤其是在大陸上,魯迅的地位被拔得很高,而胡適的地位則低多了,貌似是一個對中國文化了解不深、只會寫政論文章的半吊子文人。因此在絕大部人心里,胡適的地位不僅遠不如魯迅,甚至可能不如林語堂、梁實秋、郭沫若、巴金等人。但作者的詳細論述,至少徹底改變了我的觀點。
但縱觀全書,我感覺頗為支離破碎,似乎不同章節的內容沒有很好地整合,某些篇章的內容似乎應該大量取自于其他某本書。這是我長期看書后的感受,作者旁征博引揉化觀點,和主要取自于一本書,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書的不同部分的風格肯定不一致??戳撕笥洸胖?,我的感覺完全得到了證實。
首先,作者說這本書“不是一本學術著作,......里面也許有太多的感性,太多的個人化感受,......關于國民性的演說顯然更粗糙一些”。顯然,作者也認識到這不是一本高水平學術著作。我甚至覺得這是一本憤青水平的書。因為我覺得,對于一國國民性的探討,除了歷史文化、制度等因素,還應該有地理、經濟因素,可惜這方面探討的都不多。尤其是地理因素,歷史學有一個重要的“地理決定論”思路,雖然現在已經不是主流,但我始終認為很有道理。比如在南方人中,湖南人為什么驃悍勇武、熱情洋溢但又憂國憂民?這和湖南的山水有很大關系。為什么四川人同樣熱情洋溢、講究袍哥義氣但卻比較安閑?也和四川的山水有關。雖然作者對中國的地理有探討,但我覺得遠遠不夠。
其次,作者羅列了幾十本參考資料,最重要的一本書是《20世紀的兩個知識分子----胡適與魯迅》。我覺得他引用的資料或許更有參考價值,因此把我感興趣的羅列在下面,以后閱讀:
《20世紀的兩個知識分子----胡適與魯迅》,邵建 著,光明日報出版社20**
秦暉關于“制度與文化”的系列論述
《中國民族文化源新探》,徐良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關于我國上古文化的入門著作
《儒學與漢代社會風氣的嬗變》,劉厚琴,(本是一篇論文,后來擴成一本書)
《論孫中山改造國民性的思想》,林家有
《蔣介石國民思想述評》,栗建新
最后再說一句,我喜歡看張宏杰的書,但作者的出書速度似乎過快了。這樣下去會把自己的牌子砸掉的。常買書的人(比如我),往往會注意作者,會把一個人寫的書買全(至少也會買好幾本主要的)。但如果后來發現作者開始拼湊新書(把原來的文章或書中片段重新排列組合,適當加點新內容再出一本),或者找人寫書(比如吳曉波成立“藍獅子”),那么以后對該作者的新書就會非常謹慎了。所以我對社科暢銷書的作者一年一本甚至一年幾本比較反感,你們不如三年一本,讀者看到覺得不錯,往往會買以前的書。
比如易中天《品三國》火了之后,他以前寫的《讀城記》、《閑話中國人》、《品人錄》等都賣得不錯,但他出名后寫的《帝國的惆悵》、《易中天讀史》都是讀書筆記,《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等于把《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了擴編,水分越來越大?,F在易中天正在出版厚達37卷的《易中天中華史》,明顯是想用名氣繼續創造銷量,所以我一本都不會買。同時,我對他的評價已經越來越低了。他的文筆不錯,但明顯就是想賺錢的,所以在歷史上只能是一時之學者,或者“學術超男”,不會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
多說了多說了,呵呵。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說這么多也沒用。
篇2:張宏杰《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讀后感
張宏杰《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讀后感
張宏杰的書一貫好看,這本《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年5月第一版)也不例外。題目相當宏大,但是本書的水平和他以前的相比,相差很多。
作者用了半本書,詳細描寫了中國人是怎么從勇武開放走到怯懦犬儒的過程,后半本論述專制的起源和發展,對我來說,大部分內容都知道,簡單翻翻就行了。唯一有新意的,我覺得是后面對胡適和魯迅的論述。作者認為,魯迅過于理想化,而且過于追求精神上的東西,一生的思想也經過幾次重大轉向,而胡適則始終堅持改良,立足中國的實際,為當時的執政黨提建設性意見。如果蔣介石做得太過分,胡適也會激烈地批評。但是魯迅一貫以批評嘲諷為主,卻提不出建設性意見。
作者對胡適和魯迅的論述給了我很大教益。最近幾十年,尤其是在大陸上,魯迅的地位被拔得很高,而胡適的地位則低多了,貌似是一個對中國文化了解不深、只會寫政論文章的半吊子文人。因此在絕大部人心里,胡適的地位不僅遠不如魯迅,甚至可能不如林語堂、梁實秋、郭沫若、巴金等人。但作者的詳細論述,至少徹底改變了我的觀點。
但縱觀全書,我感覺頗為支離破碎,似乎不同章節的內容沒有很好地整合,某些篇章的內容似乎應該大量取自于其他某本書。這是我長期看書后的感受,作者旁征博引揉化觀點,和主要取自于一本書,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書的不同部分的風格肯定不一致??戳撕笥洸胖?,我的感覺完全得到了證實。
首先,作者說這本書“不是一本學術著作,......里面也許有太多的感性,太多的個人化感受,......關于國民性的演說顯然更粗糙一些”。顯然,作者也認識到這不是一本高水平學術著作。我甚至覺得這是一本憤青水平的書。因為我覺得,對于一國國民性的探討,除了歷史文化、制度等因素,還應該有地理、經濟因素,可惜這方面探討的都不多。尤其是地理因素,歷史學有一個重要的“地理決定論”思路,雖然現在已經不是主流,但我始終認為很有道理。比如在南方人中,湖南人為什么驃悍勇武、熱情洋溢但又憂國憂民?這和湖南的山水有很大關系。為什么四川人同樣熱情洋溢、講究袍哥義氣但卻比較安閑?也和四川的山水有關。雖然作者對中國的地理有探討,但我覺得遠遠不夠。
其次,作者羅列了幾十本參考資料,最重要的一本書是《20世紀的兩個知識分子----胡適與魯迅》。我覺得他引用的資料或許更有參考價值,因此把我感興趣的羅列在下面,以后閱讀:
《20世紀的兩個知識分子----胡適與魯迅》,邵建 著,光明日報出版社20**
秦暉關于“制度與文化”的系列論述
《中國民族文化源新探》,徐良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關于我國上古文化的入門著作
《儒學與漢代社會風氣的嬗變》,劉厚琴,(本是一篇論文,后來擴成一本書)
《論孫中山改造國民性的思想》,林家有
《蔣介石國民思想述評》,栗建新
最后再說一句,我喜歡看張宏杰的書,但作者的出書速度似乎過快了。這樣下去會把自己的牌子砸掉的。常買書的人(比如我),往往會注意作者,會把一個人寫的書買全(至少也會買好幾本主要的)。但如果后來發現作者開始拼湊新書(把原來的文章或書中片段重新排列組合,適當加點新內容再出一本),或者找人寫書(比如吳曉波成立“藍獅子”),那么以后對該作者的新書就會非常謹慎了。所以我對社科暢銷書的作者一年一本甚至一年幾本比較反感,你們不如三年一本,讀者看到覺得不錯,往往會買以前的書。
比如易中天《品三國》火了之后,他以前寫的《讀城記》、《閑話中國人》、《品人錄》等都賣得不錯,但他出名后寫的《帝國的惆悵》、《易中天讀史》都是讀書筆記,《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等于把《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了擴編,水分越來越大?,F在易中天正在出版厚達37卷的《易中天中華史》,明顯是想用名氣繼續創造銷量,所以我一本都不會買。同時,我對他的評價已經越來越低了。他的文筆不錯,但明顯就是想賺錢的,所以在歷史上只能是一時之學者,或者“學術超男”,不會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
多說了多說了,呵呵。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說這么多也沒用。
篇3:大學生創新創業讀后感(1)
創新創業讀后感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已經是到了自己邁入社會創造價值的時候了,對于創業也真的不是一件遙遠的事,大體看來其實創業也是很簡單的。作為創業的第一步自然是要確定創業的方向,這是創業的關鍵,因此我們也就要發現商機,確定項目。接下來就是制定創新創業計劃,而后就是去實踐。
那么,什么是“創新”呢?
“創新”這個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時髦,許多機構都把它當作口號,甚至寫進自己的宣言,但是對它的理解卻是千差萬別。首先是把“創新”與聰明的創意或發明混為一談;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會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認為凡開創一盤新生意或者一項新事業就是創新。
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德魯克深刻地指出,“創新”與上述誤解的區別在于是否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什么是價值?價值并不是價格。價值是客戶得到的,價格是客戶付出的。做企業的,推出一項新產品、新服務或一個新流程,要滿足客戶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潛在的需求,創造出新的客戶滿意??蛻粲行碌乃?,才會從不買到買、從買得少到買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過去更高的價格。這反映在企業的收入和利潤上,就是創造了新的財富。同樣的,非營利機構的創新也要讓服務對象有新的滿意,從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務;政府的政策創新或體制改革也要產生讓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雖然很多“創新”與科技有關,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會創新,不但機會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價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產品或服務并不算創新,因為它只是對別人已經創造出來的客戶群進行瓜分,并沒有創造新客戶,這樣的新公司注定會在市場萎縮的時候被“邊緣化”。
由此可見,創新是可以學習的。
在德魯克的筆下,無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歷史悠久的大企業還是新開辦的小企業,企業界還是非營利界和政府,處處都有創新的機會,人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他認為創新是組織的一項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職責,它是有規律可循的實務工作。創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訓練;不需要靈光乍現,但需要遵守“紀律”(創新的原則和條件)。因此,創新是可以作為一門學科去傳授和學習的,只要照書中所總結的規則去操作,就可以學會如何成功地創新。這打破了以往創新給人的神秘感。
商機是創業的關鍵,因此我們需要練就一雙發現商機的“火眼金睛”,在很多情況下對待商機的問題上大都是“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因此有人說:商機=運氣+等待。盡管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沒有強烈的市場意識、敏銳的商業觸角、明察秋毫的選擇及分析信息的本領是很難發現商機的端倪的。機遇只垂青那些有頭腦的人,創業者需要一顆市場意識的頭腦。處處留心商機,是創業者應仔細考慮的問題。
我們在尋找商機和選擇項目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該商機或項目實際操作時,一定要奉行“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專”的戰略,只有不斷出奇、出新,生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并經久不衰。
創業無止境,創新無窮時。因此創業的商機還在于創新。要比創業就要比創新。比創新,就是要進一步弘揚敢為人先、高人一籌的創新精神。創新是企業生命力的源泉,是企業增強競爭力的法寶。民營企業家要繼續保持先人一步的創新膽略,創新發展模式,以建設創新型、創造型企業為己任,把握大勢,出新招、出絕招,推進觀念、體制、技術、管理、文化創新,以創新的思路謀劃新一輪企業發展戰略,以創新的舉措化解前進中的矛盾和困難。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內外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中,做大做強企業。
創新是需要不斷培養。創新的想法出于想象,大研一在《創新者的思考
發現創業與創意的源頭》中講到磨礪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先對自己所遇見的事或通過換位思考,考慮要是換作自己的話該怎么辦,把自己擺在這個位置時進行徹底思考,并把思考過程中想到的東西都寫在紙上。感觸非常深的是他在書中提到,即使是在看廣告的同時也要進行如此的思考,如果是我會這樣拍嗎?這樣拍能達到效果嗎?我會選這樣的場景,選這個演員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不得不佩服他的這種細微觀察的精神,其實身邊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另還可以去不停地拜見能給我們強烈刺激的富有想象力的人,去拜見他們并聆聽高論,去接受刺激,逼迫自己去思考。還可以使不斷的自我否認。在思考和不斷的自我否認中都可能會有新的想法出現,這也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們常說不打無準備的仗。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制定確實可行的計劃,計劃是做事情的一個向導,因此,想要創業成功就要制定成功的計劃.肖建中在《邊打工邊創業》講到創業計劃書是整個創業過程的靈魂,在創業計劃書中主要記載一切創業的內容,包括創業的類型、市場調查和分析、資金規劃、階段目標、財務估計、行銷策略、可能風險評估、內部管理規劃等。創業計劃書猶如一部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它可以幫助創業者記錄許多創業的內容、創業的構想,能夠幫助創業者規劃成功的藍圖。
接下來的便是實踐,沒有這一步所有都是紙上談兵。實踐當中需要個人具備一些獨到的特征。
首先,是欲望。
“欲”,實際就是一種生活目標,一種人生理想。創業者的欲望與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的欲望往往超出他們的現實,往往需要打破他們現在的立足點,打破眼前的樊籠,才能夠實現。所以,創業者的欲望往往伴隨著行動力和犧牲精神。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
我們說的創業者的欲望是不安分的,是高于現實的,需要掂起腳才能夠得著,有的時候需要跳起來才能夠得著。因為欲望,而不甘心,而創業,而行動,而成功,這是大多數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走過的共同道路。
其次,是忍耐。成語里有一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還有一句“篳路藍縷”,意思都是說創業不易。不易在哪里呢?首先是要忍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折磨。因此,創業前一定要調整好心態,既要有吃苦的思想準備,還要有承擔失敗的心理準備,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勇敢地面對所出現的一切情況。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們都要學會忍耐,堅持不懈,直到成功。
同時,眼界也很重要。廣博的見識,開闊的眼界,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與成功的距離,使創業活動少走彎路。敏感不是神經過敏。神經過敏的人,像瓊瑤小說里的那些角色,可以當花瓶,可以做茶余飯后的消遣,惟獨不適合創業。
創業者的敏感,是對外界變化的敏感,尤其是對商業機會的快速反應。
另外,創業不是引“無源之水”,栽“無本之木”。每一個人創業,都必然有其憑依的條件,也就是其擁有的資源。創業者資源,可分為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兩種。內部資源主要是創業者個人的能力,其所占有的生產資料及知識技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只不過這種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屬于個人罷了。創業者的家族資源也可以看作創業者內部資源的一部分。擁有一份良好的內部資源,對創業者個人來說無疑是重要的。
創業者外部資源的創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脈資源的創業,即創業者構建其人際網絡或社會網絡的能力。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能在最短時間之內建立自己最廣泛的人際網絡,那他的創業一定會非常艱難,即使其初期能夠依靠領先技術或者自身素質,比如吃苦耐勞或精打細算,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功,我們也可以斷言他的事業一定做不大。除非他像比爾·蓋茨,能開發出一個WINDOWS,前無古人,無可取代,只好由他獨霸市場。
創業是一個斗體力的活動,更是一個斗心力的活動。創業者的智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創業成敗。尤其是在目前產品日益同質化,市場有限,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創業者不但要能夠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
再者,即是謀略,說白了就是一種思維的方式,一種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創業者來說,智慧是不分等級的,它沒有好壞、高明不高明的區別,只有好用不好用,適用不適用的問題。
總之,一個人若想通過創新創業開出一番新天地,就一定要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品質。創新為源,創業必能成為滔滔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