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中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總體計劃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F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將對教育教學觀念、模式、內容、方式和制度的變革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使各類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有一個堅實的基礎。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多年來,特別是在創省重點、轉星、創蘇州市信息化實驗學校的推動下,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硬件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當前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特別是軟設施的建設水平與硬件的建設成果很不相稱,與部分先進的兄弟學校也仍然有較大的距離。為此,全體教職工要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把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我校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一、指導思想
以“***”為指針,以“構建和諧社會”為重要思想指導,以《江蘇省教育教育現代化實施綱要》為依據,以學校發展為主題,進一步加快我校教育現代化的步伐,使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帶動素質教育,實現我校教育新一輪發展,并促進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學習方式的全面革新。
二、基本原則
統籌計劃、需求牽引、分步實施、加強管理、重在效益。
1、統籌計劃。對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出方針政策、目標任務和實施方案,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推進教育信息化,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各種信息資源。
2、需求牽引。各項工作都應緊扣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但更應該從我校實際需求出發,區別不同需求,分類推進。堅持以使用促進發展,以發展保證需求。
3、分步實施。具體實施過程應緊緊圍繞整體計劃的總目標,突出重點,根據具體發展現狀及現有資源,分層次、有步驟地推進,反對一哄而上。
4、加強管理。一方面,研究和借鑒優秀的管理模式;同時著重進行制度建設,以相應的制度促進發展,在確保原的制度有效落實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
5、重在效益。要轉變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方法、體系,擴大開放,建立新型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
三、總體目標
1、校園網絡建設。校園網硬件已基本全部到位,今后的主要任務是軟件方面的應用與網絡安全防護,網絡系統的維護。全面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推進教育的重大變革。
2、課程開設。按教育部規定的高標準組織教學,從初一到初三每個年級都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高一到高二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與選修課。使青少年從小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績效,確保高二年級學生省信息技術水平測試100%通過。
3、教師培訓。大面積普及培訓已經完成,今后還要組織各學科的骨干教師進行學科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培訓,推廣信息技術運用的范圍,拓展其運用的深度。爭取各學科都擁有學科特色的主題網站,并在各級比賽中獲獎。
4、資源建設。調動各學科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充分利用學?,F有的硬件實施,集體備課,建設好自己的信息資源庫。教務處、教技室對各種資源進行合理的計劃和管理,及時為教師提供有效的服務,建好學校教育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
5、課題研究。按部有序地開展好已申報開設的國家級課題“信息化技術環境下初中英語學科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踐研究”的研究,對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進行科研培訓,加強實踐探究,開展切實有效的實驗,爭取獲得圓滿成果。
6、課程整合。鼓勵教師積極使用電腦利用網絡進行課程教學,把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的有效整合推廣到各個學科,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
7、抓好學校常規電教、實驗室的建設、使用和管理工作,重視常規實驗教學,提高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的使用效益,充分利用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評價制度、管理體制和運作體制。
四、任務與措施
1、進一步加大信息技術教育力度。一個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受制于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程度。應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并逐步轉變觀念,樹立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觀念。使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具體工作:
?、俑叨戎匾曅畔⒓夹g教育、教學,確保學生信息技術考試及格率、優秀率在達到規定要求的同時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诩訌娦畔⒓夹g競賽的輔導工作,不斷積累輔導經驗,及早發現苗子,爭取在近年內能在省級競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
?、坶_展學生電腦小制作活動,每學年開展班級網頁制作比賽、電腦設計比賽,爭取在各級比賽中取得較突出的成績。
?、芙M織成立“電腦愛好者協會”,做到有輔導老師,有活動安排,有協會主頁,并以此為輻射點,提高全校學生參與信息技術學習的熱情。
2、努力建設一支信息化的教職工隊伍。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一個學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努力建設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心。應深入調查與研究,探索更為有效的培訓方式,重點應立足“以用促學”的方針,分層次、有步驟地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工作。
為此應努力開展以下幾項工作:
?、僖訬IT考試為切入點,長期堅持對教職工進行信息技術全員培訓。但應逐步改變培訓的方式,提高校園網在培訓方面的作用,為教師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同時逐步更新培訓內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面向全體教師開展網絡安全和病毒防護、學校管理系統應用的培訓。目標:三年內,規定年齡內的教師全部通過NIT考試。
?、诮M織部分基礎好的教師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培訓與學習。強調以用促學、自主學習,加強過程的監督,加強交流與研討;除了過程的監督還應重點考核學習的效果,要求參與學習的成員每學年都應開一次有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討課,每人每學年應撰寫一篇有關的教學設計或
篇2:Z中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總體計劃
Z中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總體計劃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F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將對教育教學觀念、模式、內容、方式和制度的變革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使各類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有一個堅實的基礎。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多年來,特別是在創省重點、轉星、創蘇州市信息化實驗學校的推動下,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硬件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當前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特別是軟設施的建設水平與硬件的建設成果很不相稱,與部分先進的兄弟學校也仍然有較大的距離。為此,全體教職工要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把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我校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一、指導思想
以“***”為指針,以“構建和諧社會”為重要思想指導,以《江蘇省教育教育現代化實施綱要》為依據,以學校發展為主題,進一步加快我校教育現代化的步伐,使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帶動素質教育,實現我校教育新一輪發展,并促進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學習方式的全面革新。
二、基本原則
統籌計劃、需求牽引、分步實施、加強管理、重在效益。
1、統籌計劃。對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出方針政策、目標任務和實施方案,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推進教育信息化,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各種信息資源。
2、需求牽引。各項工作都應緊扣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但更應該從我校實際需求出發,區別不同需求,分類推進。堅持以使用促進發展,以發展保證需求。
3、分步實施。具體實施過程應緊緊圍繞整體計劃的總目標,突出重點,根據具體發展現狀及現有資源,分層次、有步驟地推進,反對一哄而上。
4、加強管理。一方面,研究和借鑒優秀的管理模式;同時著重進行制度建設,以相應的制度促進發展,在確保原的制度有效落實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
5、重在效益。要轉變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方法、體系,擴大開放,建立新型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
三、總體目標
1、校園網絡建設。校園網硬件已基本全部到位,今后的主要任務是軟件方面的應用與網絡安全防護,網絡系統的維護。全面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推進教育的重大變革。
2、課程開設。按教育部規定的高標準組織教學,從初一到初三每個年級都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高一到高二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與選修課。使青少年從小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績效,確保高二年級學生省信息技術水平測試100%通過。
3、教師培訓。大面積普及培訓已經完成,今后還要組織各學科的骨干教師進行學科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培訓,推廣信息技術運用的范圍,拓展其運用的深度。爭取各學科都擁有學科特色的主題網站,并在各級比賽中獲獎。
4、資源建設。調動各學科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充分利用學?,F有的硬件實施,集體備課,建設好自己的信息資源庫。教務處、教技室對各種資源進行合理的計劃和管理,及時為教師提供有效的服務,建好學校教育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
5、課題研究。按部有序地開展好已申報開設的國家級課題“信息化技術環境下初中英語學科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踐研究”的研究,對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進行科研培訓,加強實踐探究,開展切實有效的實驗,爭取獲得圓滿成果。
6、課程整合。鼓勵教師積極使用電腦利用網絡進行課程教學,把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的有效整合推廣到各個學科,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
7、抓好學校常規電教、實驗室的建設、使用和管理工作,重視常規實驗教學,提高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的使用效益,充分利用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評價制度、管理體制和運作體制。
四、任務與措施
1、進一步加大信息技術教育力度。一個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受制于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程度。應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并逐步轉變觀念,樹立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觀念。使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具體工作:
?、俑叨戎匾曅畔⒓夹g教育、教學,確保學生信息技術考試及格率、優秀率在達到規定要求的同時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诩訌娦畔⒓夹g競賽的輔導工作,不斷積累輔導經驗,及早發現苗子,爭取在近年內能在省級競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
?、坶_展學生電腦小制作活動,每學年開展班級網頁制作比賽、電腦設計比賽,爭取在各級比賽中取得較突出的成績。
?、芙M織成立“電腦愛好者協會”,做到有輔導老師,有活動安排,有協會主頁,并以此為輻射點,提高全校學生參與信息技術學習的熱情。
2、努力建設一支信息化的教職工隊伍。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一個學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努力建設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心。應深入調查與研究,探索更為有效的培訓方式,重點應立足“以用促學”的方針,分層次、有步驟地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工作。
為此應努力開展以下幾項工作:
?、僖訬IT考試為切入點,長期堅持對教職工進行信息技術全員培訓。但應逐步改變培訓的方式,提高校園網在培訓方面的作用,為教師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同時逐步更新培訓內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面向全體教師開展網絡安全和病毒防護、學校管理系統應用的培訓。目標:三年內,規定年齡內的教師全部通過NIT考試。
?、诮M織部分基礎好的教師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培訓與學習。強調以用促學、自主學習,加強過程的監督,加強交流與研討;除了過程的監督還應重點考核學習的效果,要求參與學習的成員每學年都應開一次有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討課,每人每學年應撰寫一篇有關的教學設計或
篇3:Z中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總體計劃
Z中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總體計劃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F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將對教育教學觀念、模式、內容、方式和制度的變革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使各類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有一個堅實的基礎。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多年來,特別是在創省重點、轉星、創蘇州市信息化實驗學校的推動下,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硬件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當前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特別是軟設施的建設水平與硬件的建設成果很不相稱,與部分先進的兄弟學校也仍然有較大的距離。為此,全體教職工要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把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我校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一、指導思想
以“***”為指針,以“構建和諧社會”為重要思想指導,以《江蘇省教育教育現代化實施綱要》為依據,以學校發展為主題,進一步加快我校教育現代化的步伐,使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帶動素質教育,實現我校教育新一輪發展,并促進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學習方式的全面革新。
二、基本原則
統籌計劃、需求牽引、分步實施、加強管理、重在效益。
1、統籌計劃。對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出方針政策、目標任務和實施方案,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推進教育信息化,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各種信息資源。
2、需求牽引。各項工作都應緊扣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但更應該從我校實際需求出發,區別不同需求,分類推進。堅持以使用促進發展,以發展保證需求。
3、分步實施。具體實施過程應緊緊圍繞整體計劃的總目標,突出重點,根據具體發展現狀及現有資源,分層次、有步驟地推進,反對一哄而上。
4、加強管理。一方面,研究和借鑒優秀的管理模式;同時著重進行制度建設,以相應的制度促進發展,在確保原的制度有效落實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
5、重在效益。要轉變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方法、體系,擴大開放,建立新型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
三、總體目標
1、校園網絡建設。校園網硬件已基本全部到位,今后的主要任務是軟件方面的應用與網絡安全防護,網絡系統的維護。全面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推進教育的重大變革。
2、課程開設。按教育部規定的高標準組織教學,從初一到初三每個年級都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高一到高二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與選修課。使青少年從小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績效,確保高二年級學生省信息技術水平測試100%通過。
3、教師培訓。大面積普及培訓已經完成,今后還要組織各學科的骨干教師進行學科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培訓,推廣信息技術運用的范圍,拓展其運用的深度。爭取各學科都擁有學科特色的主題網站,并在各級比賽中獲獎。
4、資源建設。調動各學科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充分利用學?,F有的硬件實施,集體備課,建設好自己的信息資源庫。教務處、教技室對各種資源進行合理的計劃和管理,及時為教師提供有效的服務,建好學校教育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
5、課題研究。按部有序地開展好已申報開設的國家級課題“信息化技術環境下初中英語學科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踐研究”的研究,對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進行科研培訓,加強實踐探究,開展切實有效的實驗,爭取獲得圓滿成果。
6、課程整合。鼓勵教師積極使用電腦利用網絡進行課程教學,把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的有效整合推廣到各個學科,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
7、抓好學校常規電教、實驗室的建設、使用和管理工作,重視常規實驗教學,提高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的使用效益,充分利用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評價制度、管理體制和運作體制。
四、任務與措施
1、進一步加大信息技術教育力度。一個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受制于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程度。應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并逐步轉變觀念,樹立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觀念。使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具體工作:
?、俑叨戎匾曅畔⒓夹g教育、教學,確保學生信息技術考試及格率、優秀率在達到規定要求的同時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诩訌娦畔⒓夹g競賽的輔導工作,不斷積累輔導經驗,及早發現苗子,爭取在近年內能在省級競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
?、坶_展學生電腦小制作活動,每學年開展班級網頁制作比賽、電腦設計比賽,爭取在各級比賽中取得較突出的成績。
?、芙M織成立“電腦愛好者協會”,做到有輔導老師,有活動安排,有協會主頁,并以此為輻射點,提高全校學生參與信息技術學習的熱情。
2、努力建設一支信息化的教職工隊伍。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一個學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努力建設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心。應深入調查與研究,探索更為有效的培訓方式,重點應立足“以用促學”的方針,分層次、有步驟地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工作。
為此應努力開展以下幾項工作:
?、僖訬IT考試為切入點,長期堅持對教職工進行信息技術全員培訓。但應逐步改變培訓的方式,提高校園網在培訓方面的作用,為教師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同時逐步更新培訓內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面向全體教師開展網絡安全和病毒防護、學校管理系統應用的培訓。目標:三年內,規定年齡內的教師全部通過NIT考試。
?、诮M織部分基礎好的教師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培訓與學習。強調以用促學、自主學習,加強過程的監督,加強交流與研討;除了過程的監督還應重點考核學習的效果,要求參與學習的成員每學年都應開一次有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討課,每人每學年應撰寫一篇有關的教學設計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