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特殊教育學校送教上門實施方案(2)

5491

  特殊教育學校“送教上門”實施方案

  一、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確定“送教”方案,全力保障殘疾兒童教育平等性。我旗深入貫徹***,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積極落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自治區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20**年)實施意見的通知》(內政辦發[20**]68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重度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居家教育工作經驗,并逐步完善殘疾兒童少年教育保障制度。

  “送教上門”服務的對象為不能到學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周歲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服務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戶、送教上門”的原則,注重發展殘疾兒童少年的教育潛能,提高認知能力和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教育教學內容可結合殘疾兒童少年的自身情況,合理制定和安排適合其發展的教學方法。教育形式主要針對殘疾兒童少年的具體情況,采取走進家庭實施一對一的送教上門服務,原則上學生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課時,每學期不少于16課時,每學年不少于32課時,家長課堂每兩個月不少于1次,每學年不少于4次。

  (一)“送教上門”工作三階段:

  第一階段:調查摸底,確定服務對象。在旗殘聯、旗教育局通力合作下,提供殘疾兒童年齡、名單及家庭住址等聯系方式,在核實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確定

  “送教上門”服務對象,確定“送教上門”工作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入戶家訪,了解學生現狀,制定教育康復計劃。在旗殘聯和旗教育局的組織下,旗特殊教育學校組織教師深入調查“送教上門”服務對象所在區域,旗特殊教育學校相關負責老師對服務對象逐一入戶家訪,制定教育康復計劃,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第三階段:正式啟動“送教上門”工作,由旗特殊教育學校專職教師走進殘疾兒童家庭,實施一對一教育康復服務課程。

  (二)“送教上門”的具體方案和主要措施

  1.建立特殊兒童檔案,客觀反映學生情況

  檔案資料主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生發展評價資料,教學過程資料,個別化教育方案、訓練記錄等。通過首次入戶家訪,了解學生的病史、原有的教育水平、康復狀況、生活自理情況等,了解學生家庭背景,如家庭經濟情況、家長以及撫養人的教育水平等。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任課教師需做好教案、每課的教學反思、每月總結等教學過程性資料。

  2.定制“送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開設選修課與必修課,實施教育與康復雙向服務,保證教學康復效果。課程設置方案充分考慮了殘疾學生的需求和特點,課程體系由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類型構成。學生選課模式為“2+2”,即每人每學年可選擇兩門必修課和兩門選修課。

  必修課主要著眼于學生需掌握的基本智力技能,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基本需求。開設的課程有: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適應能力課程。

  生活語文——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針對智力殘疾學生的語言特點,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把傳授知識與補償缺陷有機結合,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會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為其自理生活和適應社會打下基礎。

  生活數學——以幫助學生形成和掌握與生活相關的簡單的數的概念、數的運算、時空認識以及數的運用,學習運用簡單的運算工具等為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計算技能、初步的思維能力和應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生活適應能力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為目的,以學生當前及未來生活中的各種生活常識、技能、經驗為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簡單家務勞動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之盡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公民。

  選修課著眼于學生個別化發展需要,注重學生潛能開發、缺陷補償(身心康復),強調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相關服務,體現學生發展差異的彈性要求。開設的課程有:第二語言、音樂、繪畫和手工、感覺統合課程、精細運動課程、言語課程、認知課程等。每位學員可根據自己的愛好或特長選擇以上課程,或是依據學生智力殘疾的成因,以及運動技能障礙、精細動作能力缺陷,言語和語言障礙、注意力缺陷和情緒障礙,從缺陷補償的角度選擇課程,從而達到居家康復的目的。

  第二語言——在學生已有語言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可選擇學習第二語言,如:地方語言、民族語言、普通話以及簡單的外語等;對不能使用語言的學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語言的溝通方式或溝通輔具。

  音樂——通過音樂欣賞課程,使學生嘗試學會感受美和表現美,豐富、愉悅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學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殘疾學生的生活質量。

  繪畫與手工——通過繪畫和手工技能的教學和訓練,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視覺、觀察、繪畫、手工制作能力,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其審美能力。

  教育康復訓練(感覺統合、精細運動、言語、認知)——根據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需求,以及在運動、感覺、認知、言語、思維、心靈和個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結合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有針對性地進行各種康復訓練、治療、咨詢和輔導。課程力求使學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復,受損器官和組織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教學過程全記錄,加強教學效果的督導

  為了確保學生的教育、康復質量,加強與學生、學生家長的溝通,班主任每月需整理各任課老師的每課教學反思和每月教學總結,了解每位學生本月的教育康復情況,做好每位學生的檔案工作并與任課老師、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將學生的總體上課情況反饋于家長,并解答家長在家庭輔助訓練過程中的問題。

  4.設立“家長課堂”,開展家庭輔助訓練指導

  家庭輔導和訓練是完成學生教育康復計劃的重要環節之一。

  在每一個殘疾兒童教育康復的過程中,家長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家長要能理解教育康復的內容,積極參與自己孩子教育康復計劃的制定。其次,能配合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和訓練;最后,通過自己的觀察,向老師提供信息和檢查教育計劃的執行效果,進而制定下一階段的教育計劃。但是,我們大多數的家長并非教育工作者,也非康復治療專業人員,面對自己的孩子的各種問題,總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送教上門”方案中,專門設置“家長課堂”,把知識不僅送學生,更送給學生家長。家長課堂每月不少于1次,根據家長時間以及授課內容,采取單獨授課和集中授課兩種方式。課程主要幫助家長學會觀察、理解和安撫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的行為及心理解析,同時掌握基本的康復操作方法。

  二、“送教”新模式立足實際,亮點多,工作開展穩健、扎實

  “送教上門”具體實施工作以我旗特殊教育學校為核心,以“送教上門”服務對象所在轄區的學校老師為補充,針對每個殘疾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個別化教育與康復訓練,真正實踐醫教結合,實施教育與康復雙向服務。這樣的“送教”模式是經過實地考察、立足實際,最終證明是切實可行的新模式。

  “送教上門”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平凡而又艱辛,任重而道遠!只要我們心中有愛,“關注于心,關愛于行”,用實際行動切實保障這些特殊兒童擁有受教育的權利,體驗到受教育的幸福,從而提升他們的生命質量!生命的花開向何處?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紅柳一樣,敢于吃苦,樂于奉獻,就會得到社會的尊重,生命就會變得充實而有意義。

篇2:學校送教上門實施方案

  桑植縣啟智學校“送教上門”實施方案

  依據《義務教育法》和國務院《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20**年)》精神,為貫徹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殘聯印發的《關于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的實施意見》,為保障重度殘疾兒童受教育權益,根據省領導指示精神,我校將開展為重度殘疾兒童“送教上門”教育工作?,F根據我校實際,制定《桑植縣啟智學校重度殘疾兒童“送教上門”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全納教育”理念,落實《關于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的實施意見》(湘教發〔20**〕40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重度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居家教育工作經驗,逐步完善殘疾兒童少年教育保障體系,進一步推進我省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服務對象

  “送教上門”服務的對象為在我縣殘聯部門登記的,確實不能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特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根據我縣文化不發達的實情,年齡在省定基礎上延遲一年,限于7-15周歲。

  三、服務原則

  “送教上門”服務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戶、免費教育的原則,注重發展殘疾兒童少年的教育潛能,提高認知能力和適應生活、適應社會能力。

  四、實施要求

  (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開展“送教上門”服務,滿足具有接受教育能力而又不能到學校就讀的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需要,是落實“十七大”提出的“關心特殊教育”,以及貫徹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殘聯印發的《關于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的實施意見》要求,完善殘疾人教育體系,推進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二)調查摸底,確定服務對象。為確保“送教上門”工作的落實,學校根據在我縣殘聯部門登記入冊的兒童名冊,在綜合研究7-15周歲重度殘疾兒童少年人數、殘疾類別、家庭現狀的基礎上,確定具體對象作為我校“送教上門”的實施對象,有計劃地開展工作。

  (三)提供保障,確保落實。開展“送教上門”是一項長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學校將針對所確定的服務對象的殘疾類別和家庭情況,確定承擔“送教上門”服務的師資、經費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和保障。設立“送教上門”工作專項經費,用于“送教上門”服務教師的交通補助和誤餐補助,以及教育教學設備的配備。建立“送教上門”服務對象相關的檔案。

  (四)加強管理,提高效益。

  1.加強管理和指導。“送教上門”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需要加強管理,及時幫助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建立相關制度,保證“送教上門”服務工作落實到位。

  2.保證“送教上門”服務時間。各承擔“送教上門”服務的教師要針對服務對象的殘疾類別和發展現狀,保證“送教上門”服務時間,每個服務對象每周1次,每次1個課時,或是二周1次,一次2課時。每學年不少于40個課時。“送教上門”的課時數計入任課教師工作量。每月組織一次送教上門對象的集中授課活動。

  3.注重教育內容和方法的針對性。承擔“送教上門”服務的教師要針對“送教上門”服務對象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殘疾類別,結合家庭與家長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計劃,采取適合重度殘疾兒童少年發展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對家長的方法指導與訓練,切實搞好家?;ネㄅc聯動工作。

  (五)實施過程。

  1、調查摸底,確定服務對象。

  根據我縣殘聯部門登記的兒童名冊,下鄉入戶摸底,對學生的認知感知、語言表達、生活自理、動作協調、家長期望方面進行詳細了解。

  2、制定送教計劃、選好送教內容,做到個別化教學。

  針對“送教上門”服務對象的生理、心里特點和殘疾類別,制定切實可行的個別化教育計劃,有計劃、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運動、感知、語言能力方面的訓練。

  3、入戶送教,一人一案。

  精心選好送教內容進行備課,入戶進行送教,有計劃的對送教對象進行能力訓練,教學過程不求完成教學任務,只求孩子有進步。

  4、建立檔案,定期考核。

  將送教上門對象列入學校學籍統一管理,送教上門老師及時跟蹤、建立和整理送教上門服務臺帳,做好送教檔案記錄,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生能力發展評價、教學過程資料(照片、視頻)、個別化教育方案、訓練記錄、家長反饋等。學期結束后,相關資料由教導處單獨裝訂成冊存檔。

  工作小組對送教教師進行不定期抽查和考核,考核包括工作小組對送教情況的督查情況、成果展示考核、評獎。教老師送教工作納入教學工作總量,同時參加學校教職工目標管理考核,對工作成績突出、社會反響好、家長評價高的老師,學校進行單獨獎勵。

  五、20**年秋季送教領導及工作小組名單

  1、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2、工作小組

  組長:

  成員: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