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多軌道業務細化實施方案

7180

  江蘇省多軌道業務細化實施方案——氣候變化軌道

  江蘇省氣象局

  目錄

  序言1

  一、現狀與需求2

  (一)現狀.3

  (二)需求分析.5

  (三)存在的問題5

  二、設計原則.6

  (一)指導思想.6

  (二)基本原則.7

  (三)發展目標.7

  三、系統功能和結構.8

  (一)觀測、資料收集和加工處理.8

  (二)影響和適應評估.9

  (三)決策咨詢服務.10

  (四)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11

  四、業務流程.12

  (一)技術路線.12

  (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業務流程.13

  五、保障措施.14

  (一)運行機制.14

  (二)人才隊伍.14

  (三)合作交流.15

  (四)信息保障15

  (五)項目和經費16

  (六)其他業務軌道的技術支持…………………………………….17

  六、實施計劃.18

  序言

  科學研究表明,近百年來全球氣候發生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在此背景下,我國面臨著眾多的氣候與環境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水資源短缺、干旱與洪澇頻發、土地沙漠化加劇、水土流失面積擴大、山地災害加劇等。江蘇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情況基本一致。1986年以來,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江蘇年平均氣溫增溫幅度達0.7℃(以國際上通用的1961-1990年30年氣候平均值為標準),蘇南地區更高達0.8℃,均高于全球年平均氣溫增溫0.6℃的幅度。這與江蘇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有著一定的關系。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氣象災害增多趨強,嚴重威脅生態、環境、資源和人類的生產生活,嚴重影響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危及國家安全。上世紀末以來,江蘇頻繁出現暖冬,年降水量分布發生顯著變化,干旱和洪澇年增多,其中梅汛期的降水量在部分地區明顯增多,極端暴雨事件和干旱以及其它氣象災害頻繁發生,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

  氣候變化問題不僅是科學問題和環境問題,而且也是能源問題、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紤]到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氣候變化科研和業務在為江蘇省政府和各相關部門制定各種應對氣候變化策略、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江蘇“十一五”期間“兩個率先”和建設“生態江蘇”、“和諧江蘇”、“綠色江蘇”、“平安江蘇”的宏偉目標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貫徹落實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成果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3號文件)的精神,加快江蘇省氣候變化研究型業務建設,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業務技術體制,根據《中國氣象局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的省級氣候變化業務是在上級指導下開展影響評估等工作的要求,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現狀與需求

  (一)現狀

  我國的氣候變化工作起步較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就參與了國際氣候變化和全球變化研究的討論和制定,并介入了大部分核心計劃。1995年,經國務院批準,在中國氣象局成立了國家氣候中心。在過去的20年中,我國的氣候變化業務取得了舉世矚目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我國氣候變化的事實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檢測與分析上,對亞洲季風的活動和變異及其與中國旱澇的關系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2、耦合氣候模式從無到有,除用于氣候預測外,又進一步應用于氣候預估;

  3、研制了對農業、水資源、海平面等影響的評估模型,初步評估了我國溫室氣體源排放和匯吸收的現狀和未來趨勢;

  4、分析了發達國家減排溫室氣體政策措施對我國的可能影響;

  5、初步分析了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指標對我國未來控制溫室氣體義務的影響等。

  上述成就為進一步深化我國的氣候變化工作奠定了基礎,特別是為深入理解具有東亞區域特色的氣候變化歷史、機理、趨勢和影響,為發展我國氣候變化理論,建立我國獨立的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我國還從不同方面對氣候變化問題進行了評估,包括《中國氣候變化國別研究》、《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適應對策》、《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等。1990年以來,科技部先后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藍皮書第5號氣候》,制定了國家氣候計劃綱要。目前,正在編制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及氣候變化藍皮書。

  近年來,針對江蘇區域氣候異常特征及其變化趨勢,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如:江蘇省近兩千年氣候變化研究(陳家其等,1998);近百年江蘇中部和南部地區氣溫趨勢及其變化率估計(丁裕國等,1998);江蘇省近百年汛期旱澇變化的診斷分析(田心如等,1998);江蘇冬季氣溫的年代際變化及其背景場分析(陳海山等,20**);近40年江蘇省夏季旱澇的演變、分型及特征分析(朱筱英等,20**);四十年來長江流域氣溫、降水與徑流變化趨勢(姜彤等,20**);長江流域1960-20**年極端強降水時空變化趨勢(蘇布達等,20**),上述研究結果表明: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溫度呈現上升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增溫幅度最大,全流域夏季降水量也顯著增加,1986年以來,長江流域的極端強降水出現了顯著增加的趨勢,突出表現在中下游地區。夏季徑流量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均呈現顯著增加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江洪水的頻繁發生是對氣候變暖的響應,與長江流域極端降水時空分布的變化密切相關。

  20**年11月,由江蘇省氣象局和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17個有關單位協辦的“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江蘇)論壇在南京舉行。出席論壇的專家一致認為,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是當今國際上最為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科技界的高度重視,同樣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江蘇是我國經濟發達的沿海省份,全球氣候變化對江蘇已經或正在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需求分析

  1.滿足江蘇省防災減災的需要。江蘇地處中緯度過渡帶、海陸相過渡帶和氣候過渡帶相重疊的地區,是各種氣象災害頻發區。江蘇位于江淮下游,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承受上游200萬平方公里的客水下泄,內陸江河湖泊縱橫交錯,東臨黃海,有近一千公里長的海岸線,防汛防臺的任務十分艱巨。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氣候災害增多趨強,對江蘇這樣的經濟大省和人口產業密集的地區來說,氣候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尤為嚴重。比如,1991年梅汛期,江蘇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澇災害,造成全省經濟損失達240億元,經濟發達的太湖流域蘇錫常地區損失更為嚴重,遠遠超過了洪澇程度更大的里下河地區。出梅后接著出現了高溫伏旱連秋旱,全省該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300億元,相當于我國西部有些省份的全年國民生產總值。因此,需要增強月、季、年的短期氣候預測評估水平,在此基礎上,進行年代際及更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預測和評估研究,提高氣候災害及極端氣候事件的預測評估能力。

  2.建設生態江蘇的需要。江蘇是我國淡水湖泊分布集中的省(區)之一,湖泊面積達6853平方公里,湖泊率為6%,居全國之首。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太湖和洪澤湖,位列我國五大淡水湖的第三和第四位;面積在100—1000平方公里的有高郵湖、駱馬湖、石臼湖、滆湖、白馬湖和陽澄湖;面積在50—100平方公里的有長蕩湖、邵伯湖、淀山湖、固城湖。由于非法圈圩、過度開發、淤積嚴重等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湖泊大省江蘇的湖泊面積迅速減少,水質惡化。江蘇省氣候變化業務的開展,可為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特別是沿海風能資源、太陽能資源和農業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3.江蘇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兩個率先”的需要。江蘇近10多年來明顯增溫的趨勢,除了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作用外,與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也有一定的關系,例如城市化發展使熱島效應明顯增加、工業開發區發展使農田減少、火力發電和交通的發展使CO2的排放量增加、農田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也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等等。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江蘇城市化、工業化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等人為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對策,制定區域氣象資源保護政策和法規。

  4.滿足氣象部門科研業務發展的要求。江蘇省氣候變化業務,客觀上擔負著向上級(中國氣象局和上海區域氣象中心)氣候變化業務提供必要的資料信息和本省相關業務產品的職責。開展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研究和業務工作,將有助于了解氣候變化科學事實以及未來氣候變化狀況,及其對江蘇省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影響,為本省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提供科學依據,為實施大型工程項目提供科學評估,從而確保社會經濟快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三)存在的問題

  江蘇省是我國的科教文化大省,氣候變化的研究工作已經開展多年,有雄厚的基礎,但研究成果大多分散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江蘇省氣候中心成立不久,還沒有將江蘇的氣候變化科研成果業務化、系統化和集成化,尤其是有關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科研業務和服務工作目前基本上是空白。如何配合國家和區域氣候中心的業務要求、如何針對江蘇氣候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開展相關業務工作,尚有一個探索的過程。

  江蘇省開展氣候變化研究型業務面臨著以下主要科學和技術問題:

  1、主要科學問題:

  (1)氣候變化對江蘇境內江河湖泊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影響;

  (2)氣候變化對江蘇沿海海平面和灘涂濕地的影響;

  (3)氣候變化對江蘇水災、旱災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

  (4)長三角地區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影響的措施;

  (5)江蘇城市化、工業化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等人為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對策;

  (6)氣候變化對江蘇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可行性的分析評估;

  (7)氣候變化對江蘇交通、橋梁等重大工程建設氣候環境可行性的影響評價。

  2、主要技術問題:

  (1)尚未建立起專門針對氣候變化的觀測系統,基礎資料質量遠不能滿足現代氣候變化業務的需求,資料(特別是其他專業、行業資料)欠缺;

  (2)沒有建立起氣候變化影響評估信息共享平臺;

  (3)氣候變化業務體系建設處在起步階段。氣候變化業務工作所必備的框架、流程、標準和規范等尚未建立起來,江蘇省的氣候變化業務力量相對薄弱,整體上無法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需求,特別是針對江蘇省地方經濟建設的服務亟待加強;

  (4)計算機等硬件資源不足,與先進省份相比有一定差距,與江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也很不適應。省氣象業務中心還沒有一部高性能的計算機,無法進行復雜氣候模式的計算,而且相關專業人才也缺乏,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我省對氣候變化科研業務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二、設計原則

  (一)指導思想

  圍繞“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和氣象部門“三大戰略”,深入了解國際、國內與本省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需求,鋪設好氣候變化軌道,使其從無到有。

  江蘇氣候變化業務軌道建設以滿足國家和地方需求為第一要務,以科技發展為重要前提,建設業務體系。在此過程中,應著重考慮江蘇氣候變化業務軌道建設的重點任務,解決突出的難點問題,提升氣候變化決策、科技和公共服務意識,緊緊跟蹤當今國內外氣候變化業務和學科的發展動態及趨勢,充分體現江蘇的氣候變化特點,開發切合本省實際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業務服務產品。明確業務體系框架、流程、規范和標準,同時注重氣候變化業務以及與其他業務軌道、相關部門的聯合與協調,建立以運行機制、人才隊伍、交流合作、協調發展、宣傳教育、經費投入等方面為主的一體化的氣候變化業務建設與維護保障體系,保障江蘇氣候變化業務實際、穩步、有序地運行。

  (二)基本原則

  氣候變化軌道建設與未來發展的基本原則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系統設計,分步實施,逐步確立氣候變化對江蘇省社會經濟發展相關政策制定至關重要的重點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大氣科學乃至其它學科的一些新理論、新方法,新手段,了解各敏感行業需求,建立相應的影響評估業務系統。

  (三)發展目標

  江蘇省氣候變化業務近期(20**年~20**年)的總體目標是:建設氣候變化觀測網,建成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基礎信息資料庫,完成觀測資料的質量評估,進行觀測資料的質量控制。

  江蘇省氣候變化業務建設的長期(20**年)目標是:在上級部門指導下,利用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模式進行農業、水資源、能源、生態和人體健康等方面的影響評估和對策評估;為大型工程項目、區域開發、制定環境保護政策、生態建設等重大決策提供科學咨詢;初步建立氣候變化業務服務體系,開發一系列業務服務產品。

三、系統功能和結構

  江蘇省氣候變化業務系統的總體功能(見下圖1)是:加快“三站四網”建設,收集處理江蘇省氣候系統觀測信息及本省社會經濟發展相關信息;通過對氣候變化事實的分析,深入了解江蘇歷史和現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及演變規律;同時,參與上級業務單位組織的有關氣候系統模式和區域氣候模式研發,在計算機資源和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已經發生和將要發生的區域氣候變化進行模擬;進一步利用已有觀測資料和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結果,進行氣候變化綜合影響評估;針對綜合影響評估的結果,開展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進行氣候變化適應分析,并提出江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關的對策建議;利用多種途徑,進行氣候變化決策服務、科技服務、教育培訓和公共宣傳;開發江蘇省級氣候變化業務產品,提供服務;為省氣候中心氣候業務提供長時間尺度背景指導產品和技術支持,同時對上級(中國氣象局和上海區域氣象中心)單位產品進行評估和反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

  科研技

  術開發

  影響適應評估

  氣候變化

  業務系統

  觀測、資料收集加工

  決策咨詢服務

  圖1氣候變化業務系統總體功能和結構

  (一)觀測、資料收集和加工處理

  依托江蘇正在建設、完善的“三站四網”觀測網絡,尤其是正在建設的6個國家氣候觀象臺(南京、常州、徐州、淮安、南通、射陽),獲取氣候系統觀測資料。

  收集省內氣候觀測系統資料并進行質量控制、初步加工和統計;對歷史存檔的各類氣候資料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確保歷史氣候資料的質量;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標準、要求和規范,對地面、高空、輻射等歷史觀測資料進行統計整編,獲得描述區域氣候基本特征的標準氣候統計產品,為氣候變化業務提供區域氣候標準值;對歷史氣候序列進行均一性檢驗分析和訂正,形成標準化氣候觀測資料數據集;廣泛爭取與相關部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江蘇省有關古氣候資料、社會經濟發展、能源、人口等方面資料的收集和整編。

  (二)影響和適應評估

  江蘇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業務作為國家和區域級氣候變化業務的補充和加強,突出氣候變化的研究性特征,抓住江蘇氣候變化的關鍵性問題(如全球變暖下的局域響應、江淮梅雨氣候特點,以及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影響等),利用上級(國家和區域級)單位提供的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及上級指導預估方法,

  結合區域氣候及氣候變化特征,研發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統計—動力相結合的降尺度釋用技術,增加服務產品的附加值和實用性。

  以江蘇省氣候變化事實為依據,對未來10~50年江蘇省氣候變化趨勢特別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趨勢作出預測。廣泛收集農業、水資源、能源、生態和人體健康等方面資料,引進和研發適用于江蘇的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模型和方法、不同對象的影響評估指標體系,運用相關相似、回歸差別、主因子法、信息數值技術、系統分析法等評估方法,建立和完善集資料收集處理、各種氣候變化影響及風險評估模型和方法、影響及風險評估指標于一體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氣候變化影響評價系統,制作江蘇區域氣候變化影響及風險評估業務產品(包括主要氣候災害早期預警的風險區劃),開展有針對性、有特色的相關行業的氣候變化影響及風險評估服務。為江蘇省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科研業務機構提供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氣候變化影響方面的綜合分析結果,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進行客觀、科學的判斷、評價或預估,為各級黨政領導指揮生產和做好防災減災、調整產業結構,改進農業管理技術,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建立江蘇省氣候變化評估數據分析集。

  (三)決策咨詢服務

  針對氣候變化領域國內外最新動態和氣候變化科研與業務最新成果,發布江蘇省氣候變化專題分析報告;提交江蘇省氣候變化研究與業務進展年度評估報告;建設江蘇省氣候變化信息業務服務系統,根據氣候變化時空分布特點及社會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制作氣候變化相關業務產品,向政府、科學界和公眾提供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和影響評估信息和產品,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江蘇省政府決策活動、防災減災、以及各種大中型工程項目的實施提供全面、準確、及時、高效的科技支撐。

  (四)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

  將緊緊圍繞目前氣候變化研究領域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及熱點問題,結合氣候變化領域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以及IPCC和UNFCCC的工作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盡早完成一批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并在國內或國際上有影響的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并且盡快將科研成果業務化。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重要功能包括:(1)針對不同資料序列的特點,研究均一性檢驗技術,研究非均一性原因對資料序列均一性的影響,研究地基直接觀測資料、數值模式產品和衛星遙感資料的融合技術,研發各類綜合數據產品;(2)利用最新氣候觀測和監測資料,進行區域氣候變化事實驗證研究,開展未來氣候變化對江蘇社會經濟敏感領域和區域影響的綜合評估和對策評估研究;(3)為區域經濟布局、大型工程項目、區域開發、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生態建設等重大決策提供科學咨詢和專項服務;(4)開展氣候變化影響和脆弱性方面的評估研究,評估氣候變化對江蘇可持續發展及生存環境安全的影響,形成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結果數據集。

四、業務流程

  (一)技術路線

  1、標準資料加工處理:在國家氣候中心和上海區域氣象中心的指導下,根據中國氣候觀測系統提供的觀測數據,以及歷史和實時衛星數據,結合江蘇歷史資料分析過去和現代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氣候事件)的主要特征及演變規律。

  2、成因判別:以全球年代際氣候變化為背景,以江蘇地區副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及氣候變化關鍵特征和影響因素為切入點,整編東亞副熱帶季風系統特征量及東亞副熱帶季風區的氣候變化特征量、重要天氣氣候事件年代際變化序列。

  3、趨勢預估:依托國家氣候模式及其指導產品,引進并發展適用江蘇地區的統計-動力相結合的降尺度技術,不斷改善上述業務流程,進行區域氣候變化的機理、機制等分析。

  4、影響評估:利用觀測資料和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結果,采用動力或統計降尺度分析技術,細化氣候系統模式和區域氣候模式模擬的預估結果,對上級指導產品進行評估、提出反饋意見和建議。建立江蘇省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系統,從而將預估結果應用于相關領域的影響評估。在為相關部門提供評估結果的同時,研究未來氣候變化綜合影響模型,向政府決策者、科學界和社會公眾發布相關氣候變化影響評估信息,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宣傳氣候變化及其相關問題。提高江蘇地區未來氣候變化情景預估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業務流程

  氣象資料收集、質量控制處理

  客觀分析資料

  上級部門氣候變化預估結果

  氣候系統信息資料存儲庫

  災情調查資料

  社會地理經濟資料

  氣候變化統計分析

  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業務平臺(評估指標、參數、圖形等)

  查詢、綜合分析評估

  極端氣候事件評價報告

  氣候變化影響專報

  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報告

  綜合信息服務

  應用服務

  產品分發

  信息反饋

五、保障措施

  為完成上述目標和主要任務,需要在加強組織協調,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廣泛開展與國際國內相關部門的科研業務合作,加強宣傳,加大經費支持等方面給予有力的措施保障。

  (一)運行機制

  以江蘇省氣象局科研和有關業務單位為主體,統一規劃,同時加強與當地其他部門氣候變化相關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協同作戰。采取“小實體、大網絡”的靈活運行機制,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促進不同研究單位和不同學科研究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取長補短,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進行聯合攻關,建立有多部門多學科參加的氣候變化業務體系。

  (二)人才隊伍

  全球氣候變化涉及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諸多學科,必須重視人才培養,特別是綜合型高級人才(包括科研、業務和管理)的培養。在做好國內培訓的同時,要利用雙邊、多邊、區域及國際組織的渠道,開展全球氣候變化領域人才的國外教育、培訓活動。要采取措施,吸引和培養國內外優秀的氣候變化人員參與江蘇的氣候變化工作。盡早形成江蘇省一支具有高學歷、高水平的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氣候變化科研業務隊伍。以帶動江蘇氣候變化科研業務工作邁向全國先進水平。

  氣候變化屬于新建軌道業務,根據業務需求,人員應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三)合作交流

  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的國內外科技合作,有助于我們掌握世界上先進的監測、研究和業務手段,了解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提高我們的研究能力和科學成果水平。要加強雙邊和多邊的國際合作研究,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參與各種國內外科學研究計劃或活動,并積極發揮作用。要創造條件,多邀請外國科學家來華講學、訪問、工作,同時鼓勵專家、學者利用一切可行的渠道,到國外訪問、工作,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四)信息保障

  氣候變化業務的開展以及氣候變化業務產品質量和服務效果,在很大層面上取決于基礎資料信息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因此,在加強氣候變化軌道建設中基礎資料信息庫建設的同時,需要省局相關科研與業務單位提供大力支持,特別是在氣候系統觀測布點上,要充分考慮江蘇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并針對氣候系統變化的重要影響因子進行觀測;在氣候要素的觀測和資料質量控制方面,要嚴格按照目前世界氣象組織提出的觀測規范和當前國際上先進的觀測資料質量控制技術和程序執行,以保障氣候變化業務軌道工作的順利實施。

  氣候變化業務需要建立省內各相關業務單位的信息資料共享制度,同時不僅需要常規氣象觀測(或再分析)資料,還大量需要其他專業或行業的資料,需要建立與行業外資料的共享平臺。

  (五)項目和經費

  江蘇省氣象局組織相關單位聯合江蘇省科研院校優勢力量積極申報國家和地方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項目,爭取得到立項支持。中國氣象局和上海區域氣象中心在氣候變化業務經費方面持續、穩定和較大強度的投入是實現江蘇氣候變化軌道業務發展的基本保障??蓢@以下重點科學問題開展科研業務工作:

  (1)氣候變化對江蘇水資源的影響,重點開展洪澤湖、太湖流域等氣候監測和氣候變化趨勢預估;

  (2)氣候變化對江蘇沿海海平面影響,海平面升高可以加劇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破壞程度,而且沿海灘涂濕地、珊瑚礁等生態群也會減少或喪失,并帶來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海岸、河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等一系列問題;

  (3)氣候變化對江蘇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重點開展旱災、水災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趨勢的研究;

  (4)長三角地區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提出及時采取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以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強經濟型社會發展模式和相關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5)江蘇城市化、工業化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等人為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對策,探討江蘇沿江城市群規劃建設對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積極開展重大工程建設氣候環境可行性的分析評價等。

  (六)其他業務軌道的技術支持

  氣候變化業務軌道建設不能與其他相關業務軌道建設完全分離,需要其它業務軌道和業務平臺的支持。

  (1)需要提供適宜的網絡通訊帶寬、高性能計算機設備及豐富的氣候系統資料源等保障。需要與氣候軌道共同整編氣候系統資料集。所需的氣候系統資料包括:歷史全球海溫、云量、冰蓋、高原積雪、土地所用及下墊面分類、城市熱島及其分布等資料;中國氣象局的MICAPS資料;江蘇各氣象站逐日觀測資料;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及災情資料(含各區/縣氣象局上報災情及應急聯動收集的災情)等;其他行業的相關資料。

  (2)生態與農業氣象與氣候變化密切聯系,其本身就是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工作的重要科研業務內容,因此,其業務軌道建設也離不開氣候變化信息的支持;而農業與生態方面的監測信息,也將為氣候變化方面的工作帶來巨大的幫助,對氣候模式的應用、氣候影響評估業務工具的開發、校準和檢驗等許多氣候變化科研業務方面的工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3)需要與氣候軌道共同研發適合江蘇區域的統計和動力模式降尺度釋用技術,共同開展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評估。目前許多氣候影響評價工具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用于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水資源、可再生能源等自然、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評估業務。

六、實施計劃

  按照業務建設內容的重要性依次開展氣候變化業務,優先建設適合江蘇實際的氣候變化業務系統,并突出建設的重點問題,如急需的服務于江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業務工作等,按照中國氣象局和上海區域氣象中心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分階段實施。

  江蘇省級氣候變化業務接受國家級的技術指導,利用國家級氣候變化業務產品和成果,開展省級氣候變化資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省級氣候變化的監測業務,利用國家級和區域級氣候變化業務產品,采用動力/統計降尺度分析技術,制作地方需求的氣候變化業務產品,為地方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大中型工程項目建設提供及時的、有效的服務。

  江蘇省主要氣候變化業務產品

  產品名稱

  主要內容

  出版周期

  預期實施時間

  氣候變化專題分析報告

  本省有關的氣候變化問題分析與對策建議

  不定期,每年1-2份

  20**

  省氣候變化監測公報

  針對本省有關的氣候變化事實特別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信息

  每年1期,年初出版

  20**

  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報告

  氣候變化對省內農業、水資源、能源、生態、人體健康等方面的影響評估結果

  不定期,每年1-2份

  20**

  媒體宣傳材料

  宣傳氣候變化問題,講述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科學知識,提高公眾參與意識

  根據需要,具體操作

  20**

  1、20**年:實施方案的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充分吸納氣候變化專家和相關科技人員的建議,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江蘇的氣候變化軌道的研究型業務建設方案。

  2、20**年:氣候變化基礎資料系統的建設,收集相關歷史氣候數據信息,研制短期氣候變化資料庫和專家知識庫,初步開發資料信息服務系統。對近百年氣候變化的事實及變化機制分析,分析比較統計與動力影響模型的差異。理順與氣候業務的關系,初步建立規范的流程,建設氣候變化研究型業務平臺。

  3、20**-20**年:開始江蘇氣候變化客觀診斷系統、氣候變化趨勢降尺度預估技術的研發。初步形成江蘇氣候特征量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演變的綜合概率預測技術。研發新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模型,建成信息較齊全、功能較完備、分發較方便的業務系統。初步完成氣候變化對氣候資源及工程氣候條件影響評估、業務試運行及業務平臺。

  4、20**年:基本完成氣候變化軌道的研究型業務技術體制改革任務及業務開發隊伍?;窘ǔ山K氣候變化影響及風險評估的研究型業務體系,形成較為成熟的降尺度技術制作,按照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業務流程,發布江蘇未來10年以上氣候變化趨勢及可能影響的相關業務產品。

篇2:精細化工采購、銷售業務員安全責任制

  精細化工采購、銷售業務員安全責任制

  1.在總經理的領導下,完成企業經營危險化學品的采購、銷售業務;

  2.業務人員必須嚴格執行企業制定的關于經營危險化學品的《危險化學品采購、銷售管理制度》、《危險化學品運輸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訓制度》;

  3.業務人員對采購、銷售的危險化學品的產品的質量、外包裝等負責;

  4.業務人員按時參加企業安全教育培訓;

  5.熟悉企業所經營的危險化學品性質及應急救援措施;

  6.支持安全員的安全管理工作;

  7.每年做好年終工作總結;

  8.以上責任,業務安全員必須熟悉了解,嚴格遵照執行。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