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言文學作為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學科,也是中文專業的基礎教學內容。在新時期背景下,特別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如何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果十分必要。介于此,本文以新時期為背景,提出了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新時期;高校教學
現如今,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國文化逐漸走向世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培養語言、文學人才的重要學科,其人才培養的成效關系到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隨著新時期的到來,多媒體、互聯網等逐漸滲透到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效率。但是從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際中,存在課程目標不明確、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高校漢語言文學的改革進程。因此,探討新時期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課題,對于提升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意義重大。
一、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設置不完善
其問題主要是存在于課程目標重智育輕德育。從課程目標的設置上來看,大多數的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目標設置過于重視“智育”。一般情況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目標設置為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關于該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價值觀等德育的培養目標欠缺,這就導致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過于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的理論講解,而忽視了學生文學創新、文化傳播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綜合培養,同時也違背了當前新時期高校改革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課程內容結構不合理
一方面,國外文學內容比例偏少。文學類課程中,大多數高校對于國外文學課程的設置重視程度不高,因此課時安排較少,其內容也主要是對一些國外文學作品的解讀、分析,這就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中西方文學的知識結構掌握不平衡,不能夠充分的了解中西方文學的差異性,進而造成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資源利用不充分,不能夠滿足專業學生的知識獲取需求。另外一方面,語言學課程未全面開放。在語言學課程設置上,一些學校作為選修課程,并沒有作為必修課開設,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對于中西方語言學史、古漢語文字發展史等文化傳承性的知識了解不透徹,盲目的進行文學經典解讀等教學,忽視文化修養的引導,不利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文學修養的提升。
(三)課堂教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一,人機互動削弱人際交流。例如PPT、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板書教學和教師講授,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人機交流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目前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機器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將教學內容轉換成電子形式,學生也通過機器來學習,這就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不僅僅削弱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而且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語權也逐漸削弱。其二,課堂教學知識量過大,忽視學生學習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需要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學作品,古代、現代等文學知識內容復雜,且知識量較大,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在課堂中灌輸大量的理論知識,這就導致大多數的學生不能夠在課堂中掌握所學知識,且人際互動的減少,也增加了專業學習的難度。因此,忽視學生個體獨特性,盲目的趕教學進度,不僅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而且會影響教學質量。
(四)教學評價指標過于單一
第一,忽視學習過程的考核指標。對于大多數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評價來說,其主要是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其功利性的考核比較明顯。但是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進步情況也應該作為考核指標之一,盲目強調學習成績的考核指標過于片面,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忽視學生思考、運用、創新能力的考核指標。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都應該是培養專業技術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因此,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增加綜合素養的考核指標,顯然在教學改革的探索階段,大多數高校沒有重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綜合素養指標的考核,不利于學生文學修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促進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成效的建議
(一)完善課程目標設置
結合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需求,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漢語言文學課程目標,具體來說,就是要踐行《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要求。在確保專業技術培養目標的基礎之上,注重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以及文學創新等能力,將德育的培養目標引起高度重視。也就是要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培養目標。通過優化教學過程、合理分配課程設置等方法,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專業基礎的同時,加強該專業學生的文學修養、實踐能力等能力培養。
(二)挖掘新時期漢語言文學教學資源
首先,充分發揮多樣化的資源獲取渠道。通過互聯網、多媒體等新興媒介,整理和搜集國內外現有的優秀文學作品,尤其是現代獲得優秀文學獎項的國內、國外文學作品,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擴充,進而不斷豐富現有教學教材。并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推薦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通過廣泛的閱讀,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其次,建立漢語言文學資源共享信息平臺。信息平臺的建立不僅僅要增設校園官網的資源庫,還要能夠利用微信、微博、貼吧等多樣化的交互平臺,教師隊伍針對良莠不齊的文學資源,進行科學的篩選,確保網絡資源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合理的增加國外文學資源。同時教師應該積極的參與到各類交互平臺中,通過分享、轉發的方式,向廣大專業學生推送優秀文學作品。最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資源運用。沒有實踐的教學只能夠停留在空洞的理論層面,因此,對于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來說,應該重視對學生實踐教學的引導,落實“校企合作”模式,讓學生能夠到雜志社、學校、電視臺進行頂崗實習,通過實踐學習,將專業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提高大學生的文字創作能力、教學應用能力等。充分的利用社會資源,同時也是對教學結構的補充。
(三)明確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一是,充分認識人機教學的課堂輔助教學功能。盡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其重點還是對文學知識的探討,這樣才能夠挖掘教學知識所蘊含的文學內涵和價值啟示。因此,要充分的發揮人際交流,也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具體來說,從課堂時間運用上進行控制,確保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探討和交流。二是,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認識到學教改.教研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情境教學、社會實踐等教學方法的創新,培養學生的文學創造性、文學應用性。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要角色,激發學習動力和創作熱情。
(四)健全教學評價指標
一方面,增設學習過程的評價指標。對于學生來說,良好的學習態度非常重要,例如遲早、早退、學習態度、作業完成度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細化指標進行考核,提高對學生學習成績考核指標的全面性。另外一方面,加強對學生思考、應用、創新能力的指標設置。指標考核可以結合在校期間學生文學創作情況,實踐學習期間的理論知識應用情況等,要能夠切實的了解到學生的綜合素養。需要注意的是,還應該建立教學反饋體系,針對學生的就業、創業等情況進行追蹤,全面體現教學質量。
三、結論
現如今,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已經成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高校中文系的重要學科,該專業的學科內容也承載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且能夠融會貫穿中西方文化內涵,因此新時期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改革非常重要。通過論述可以看出,面對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需要高校給予高度重視,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同時,還要促使教師能夠在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培養擁有知識型、應用型、創新型的高素質文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沈小青.淺析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好家長.20**(11).
[2]張晉.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明日風尚.20**(02).
[3]馬秀萍.關于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長江叢刊.20**(07).
作者:尹攜攜 單位:湖南警察學院
篇2: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實習總結
20**年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實習總結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教育實習是本科教育中的實踐環節,也是今后工作的預演,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年9月10日我們36名師范生從學校出發,前往**縣高級中學,進行為期3周的教育實習活動?,F在,實習結束了,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感觸良多。從**年9月10日至**年9月30日,已經圓滿完成了各項實習任務,并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績?,F在,我將這次活動的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學校初體驗
來到**縣高級中學的第一印象就是這里的校園很寬闊,地面很干凈,綠化也很好,整體環境也比較好。住的地方雖然擠了點兒,但總算是安頓下來了。收拾過后,去學生餐廳吃了午飯。這里的飯菜真的很不錯,借用我們中的一個男生的話就是:“量大份足,經濟實惠,一心打算來過苦日子,準備減肥,這下只能放棄了?!敝形缍虝旱男№^后,我們來到了學校的報告廳,這里的校長給我們強調了幾點紀律要求:①不要隨意亂跑,以免發生安全問題,一旦有人出事將中止本次實習活動;
②嚴格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③不要和學生走得太近,以免分別時學生們情緒波動,對于日后的管理帶來不必要的麻煩;④由于怕打亂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我們剛來就先跟著指導老師聽課,最后一周的時候安排我們上講臺。我們專業的6個人去的是高一語文組。來到語文組,隨意分配了指導老師,我們便都開始了實習生的生活,開始給老師改“導學案”和小作文,第一天的下午剛來就慢慢進入了狀態。整體感覺辦公室的老師們都很熱情,對我們也很客氣,大家就這樣融洽的開始了實習生活。
二、實習進行時
每天早晨不到06:00就在校園廣播的歌聲中漸漸蘇醒過來,簡單收拾過后便走、向餐廳,滿足的吃過早飯就徑直走向辦公室。每逢一、三、五都是語文早讀,我們也跟隨指導老師去班里,有時抽查背誦,有時在教室里走動,看學生是否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監督他們學習,維持早讀秩序。每次抽查背誦都是以小組為單位,如果有人沒有背會就把他先挑出來,之后再去考。每次班里總有幾個學生背誦不過關。我的指導老師的懲罰措施是讓他們把課文抄寫五遍并交上來,之后還要考察,直到每個人都完成任務。這種方法做到了對班上的每一個人都負責,特別是對于后進生,讓他們努力趕上,不落在后面。高一剛開始就培養他們布置的任務每個學生都必須完成,沒有人例外的習慣,這對他們日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很有幫助。
記得第一天去聽課,我就聽了三個不同老師的課堂,他們所帶的學生情況各不相同,分別是實驗班、重點班和普通班。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而我也收獲頗多。我發現現在的課堂學生才是主體,老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和補充的作用,大多數課堂時間都是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提出并解決問題的,這與傳統的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大不相同,啟發式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去了三個班級,我也聽出了區別,實驗班、重點班和普通班的上課氛圍大不相同。前兩個班的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也勇于發言,而后面這個班的生與老師的配合不太好,學生做不到積極主動,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這也啟示我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多與學生互動,抓住課堂環節,鼓勵學生勇于發言,自信、大膽地為自己代言。
那天正好是周四,我參加了他們的“語文教研組會議”,了解了高中語文教學的嚴謹性,體會到了學校對教師的嚴格要求和對學生的高度負責,這個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我一直以為老師教什么內容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孰不知他們也要遵循年級組規定的一系列要求,如果違反了,處罰力度也是相當大的。其中請病假都要扣分,我頓時覺得要當一個語文老師也是很不容易的。從會議中了解到高一年級的教學主要在搞一個叫“課課清”的目標,就是每節課上課前把學習任務和內容以“導學案”的形式設計出來,學生提前預習并完成上面的習題。這樣既明確了每天的學習任務,又達到了預習的目的。
每個周的周一下午,語文組的所有老師還要開一個“互研會”,主要是對上周教學工作在形式和方法上的總結,每個老師都要說自己的情況。同時,對于這個周所講課程的進度、方式等進行探討。我覺得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活動的質量,值得學習。
來到實習學校,除了每天批改“導學案”、小作文等日常工作外,還有一件工程量很大的任務,就是大作文的批改。從去那后到離開的二十多天時間里,每天都在加班加點完成這一任務。我跟的老師帶的是兩個班,加起來有104人。因為是普通班,學生比較差,作文中的錯別字特別多,語句不通順的地方也很多,標點符號也不能正確使用,因此,批改起來很費事。為了鼓勵他們,我給每本作文都認真批改出有問題的地方,給了分數,評語也都在一百多至兩百多字,主要是鼓勵的話語多一點。
篇3:漢語言文學教學問題及建議
【摘要】漢語言文學作為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學科,也是中文專業的基礎教學內容。在新時期背景下,特別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如何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果十分必要。介于此,本文以新時期為背景,提出了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新時期;高校教學
現如今,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國文化逐漸走向世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培養語言、文學人才的重要學科,其人才培養的成效關系到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隨著新時期的到來,多媒體、互聯網等逐漸滲透到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效率。但是從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際中,存在課程目標不明確、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高校漢語言文學的改革進程。因此,探討新時期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課題,對于提升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意義重大。
一、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設置不完善
其問題主要是存在于課程目標重智育輕德育。從課程目標的設置上來看,大多數的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目標設置過于重視“智育”。一般情況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目標設置為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關于該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價值觀等德育的培養目標欠缺,這就導致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過于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的理論講解,而忽視了學生文學創新、文化傳播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綜合培養,同時也違背了當前新時期高校改革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課程內容結構不合理
一方面,國外文學內容比例偏少。文學類課程中,大多數高校對于國外文學課程的設置重視程度不高,因此課時安排較少,其內容也主要是對一些國外文學作品的解讀、分析,這就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中西方文學的知識結構掌握不平衡,不能夠充分的了解中西方文學的差異性,進而造成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資源利用不充分,不能夠滿足專業學生的知識獲取需求。另外一方面,語言學課程未全面開放。在語言學課程設置上,一些學校作為選修課程,并沒有作為必修課開設,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對于中西方語言學史、古漢語文字發展史等文化傳承性的知識了解不透徹,盲目的進行文學經典解讀等教學,忽視文化修養的引導,不利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文學修養的提升。
(三)課堂教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一,人機互動削弱人際交流。例如PPT、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板書教學和教師講授,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人機交流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目前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機器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將教學內容轉換成電子形式,學生也通過機器來學習,這就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不僅僅削弱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而且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語權也逐漸削弱。其二,課堂教學知識量過大,忽視學生學習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需要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學作品,古代、現代等文學知識內容復雜,且知識量較大,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在課堂中灌輸大量的理論知識,這就導致大多數的學生不能夠在課堂中掌握所學知識,且人際互動的減少,也增加了專業學習的難度。因此,忽視學生個體獨特性,盲目的趕教學進度,不僅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而且會影響教學質量。
(四)教學評價指標過于單一
第一,忽視學習過程的考核指標。對于大多數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評價來說,其主要是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其功利性的考核比較明顯。但是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進步情況也應該作為考核指標之一,盲目強調學習成績的考核指標過于片面,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忽視學生思考、運用、創新能力的考核指標。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都應該是培養專業技術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因此,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增加綜合素養的考核指標,顯然在教學改革的探索階段,大多數高校沒有重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綜合素養指標的考核,不利于學生文學修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促進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成效的建議
(一)完善課程目標設置
結合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需求,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漢語言文學課程目標,具體來說,就是要踐行《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要求。在確保專業技術培養目標的基礎之上,注重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以及文學創新等能力,將德育的培養目標引起高度重視。也就是要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培養目標。通過優化教學過程、合理分配課程設置等方法,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專業基礎的同時,加強該專業學生的文學修養、實踐能力等能力培養。
(二)挖掘新時期漢語言文學教學資源
首先,充分發揮多樣化的資源獲取渠道。通過互聯網、多媒體等新興媒介,整理和搜集國內外現有的優秀文學作品,尤其是現代獲得優秀文學獎項的國內、國外文學作品,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擴充,進而不斷豐富現有教學教材。并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推薦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通過廣泛的閱讀,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其次,建立漢語言文學資源共享信息平臺。信息平臺的建立不僅僅要增設校園官網的資源庫,還要能夠利用微信、微博、貼吧等多樣化的交互平臺,教師隊伍針對良莠不齊的文學資源,進行科學的篩選,確保網絡資源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合理的增加國外文學資源。同時教師應該積極的參與到各類交互平臺中,通過分享、轉發的方式,向廣大專業學生推送優秀文學作品。最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資源運用。沒有實踐的教學只能夠停留在空洞的理論層面,因此,對于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來說,應該重視對學生實踐教學的引導,落實“校企合作”模式,讓學生能夠到雜志社、學校、電視臺進行頂崗實習,通過實踐學習,將專業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提高大學生的文字創作能力、教學應用能力等。充分的利用社會資源,同時也是對教學結構的補充。
(三)明確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一是,充分認識人機教學的課堂輔助教學功能。盡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其重點還是對文學知識的探討,這樣才能夠挖掘教學知識所蘊含的文學內涵和價值啟示。因此,要充分的發揮人際交流,也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具體來說,從課堂時間運用上進行控制,確保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探討和交流。二是,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認識到學教改.教研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情境教學、社會實踐等教學方法的創新,培養學生的文學創造性、文學應用性。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要角色,激發學習動力和創作熱情。
(四)健全教學評價指標
一方面,增設學習過程的評價指標。對于學生來說,良好的學習態度非常重要,例如遲早、早退、學習態度、作業完成度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細化指標進行考核,提高對學生學習成績考核指標的全面性。另外一方面,加強對學生思考、應用、創新能力的指標設置。指標考核可以結合在校期間學生文學創作情況,實踐學習期間的理論知識應用情況等,要能夠切實的了解到學生的綜合素養。需要注意的是,還應該建立教學反饋體系,針對學生的就業、創業等情況進行追蹤,全面體現教學質量。
三、結論
現如今,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已經成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高校中文系的重要學科,該專業的學科內容也承載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且能夠融會貫穿中西方文化內涵,因此新時期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改革非常重要。通過論述可以看出,面對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需要高校給予高度重視,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同時,還要促使教師能夠在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培養擁有知識型、應用型、創新型的高素質文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沈小青.淺析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好家長.20**(11).
[2]張晉.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明日風尚.20**(02).
[3]馬秀萍.關于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長江叢刊.20**(07).
作者:尹攜攜 單位:湖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