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拆遷方案的依據
拆遷申請人制定拆遷方案,必須依據拆遷法律規范的規定,并根據被拆遷人的情況和擬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狀況以及城市房屋拆遷工作的性質和城市規劃的有關要求,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一)
制定拆遷方案的事實根據
拆遷申請人制定拆遷方案的事實根據是指拆遷申請人依據什么樣的主觀、客觀狀況制定城市房屋拆遷方案。制定拆遷方案的主觀狀況是指拆遷申請人制定拆遷方案時要考慮到拆遷人及被拆遷人對拆遷工作的主觀要求。
1.制定拆遷方案的主觀狀況
拆遷是拆遷人在取得建設項目批準文件和建設用地的土地使用權之后拆除建設用地上的房屋及其附屬物并對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所有權人予以補償和對于使用權人予以安置的行為,因此在制定拆遷方案時,必須考慮到拆遷人對于拆遷的主觀狀況以及拆遷人對于拆遷工作的要求。
(1)被拆遷人對于拆遷工作的主觀狀況是指被拆遷人對于其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作為財產的補償要求,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使用權人對于拆遷人擬對其安置的房屋的主觀要求,以及被拆遷人對拆遷工作的主觀認識等。拆遷申請人必須了解被拆遷人的要求之后才能制定出比較合理的拆遷方案。
被拆遷人的主觀狀況可以概括以下幾點:1被拆遷人對拆遷工作的主觀認識。被拆遷人對拆遷工作的認識包括兩個方面,即被拆遷人對拆遷工作的認識和認同。從拆遷工作的實際情況下看,在一般情況下,對于公益事業建設拆遷以及政府進行危舊房改造工作,被拆遷人的認知和認同程度相對要高一些。相反,對拆遷人進行一些高檔房地產項目開發的拆遷工作,被拆遷人的認知和認同程度相對要低,在一定情況下,部分被拆遷人還帶有抵觸情緒。2被拆遷人的法律意識水平。我們知道,拆遷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涉及政策和法律比較復雜的建設工作,因此被拆遷人對拆遷法律規范的認識水平即政策法律意識水平也是影響拆遷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實踐來看,被拆遷人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拆遷法律規范,其對拆遷工作的認同感就強,依法進行的拆遷工作就能夠得到被拆遷人的有效配合,相反,被拆遷人的法律意識水平較低,又對拆遷工作存在不正確
的認識的話,其對拆遷工作的認同感就比較弱,而且還會存在一些抵觸情緒。3被拆遷人對自己所有的財產的期望值。拆除被拆遷人所有的房屋及其附屬物,就必須對拆遷人給予補償。在拆遷實踐中,被拆遷人對其所有的房屋及其附屬物作為財產的期望值也是拆遷工作中要考慮的被拆遷人的主觀認識的一個方面。從拆遷實踐中來看,被拆除房屋的所有權人對拆遷補償的期望值越高,拆遷工作的難度就越大,相反,則要容易的多。4被拆遷人對安置和補償的用房的地點和建筑結構以及建筑格局的認識。從拆遷實踐中來看,回遷安置和補償要比外遷安置和補償使被拆遷人更容易接受和認同,因此如果產拆遷人安置和補償用房安排在拆遷范圍之外,就應當在拆遷調查階段作好被拆遷人的工作。
拆遷申請人對于被拆遷人合法合理的要求,應當盡量予以不考慮并在擬定的拆遷方案中予以體現,對于被拆遷人的不合法不合理的主觀愿望,要在拆遷前想方設法作好引導工作,并在制定拆遷方案時予以考慮,準備作好宣傳和解釋工作,必要時,在拆遷方案中擬定強制拆遷方案。這里所謂的被拆遷人的合法的愿望是指合乎拆遷法律規范及符合我國其他有關的建設法律規范規定的要求。
(2)拆遷申請人對于拆遷工作的主觀狀況是指拆遷申請人擬對被拆遷人安置及補償所用房屋地點、面積、建筑結構等安置和補償用房的選擇、安置和補償的方式選擇,拆遷期限及拆遷方式的選擇等拆遷工作的主觀愿望。通過與被拆遷人對于拆遷工作的主觀愿望進行對比,查明雙方的主觀認識有何區別,區別在于何處,能否經過協商消除雙方的分歧。
拆遷申請人在制定拆遷方案時,其主觀愿望必須符合法拆遷律規范即有關的建設法律規范的規定,否則其所制定的拆遷方案在報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審查審批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將依法不批準其所擬定的與拆遷法律規范規定大相徑庭的拆遷方案,另外即使拆遷管理部門批準了拆遷,被拆遷人將因拆遷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申訴和提起訴訟等,造成拆遷工作的被動。
2.
制定拆遷方案的客觀狀況
制定拆遷方案的客觀因素是指拆遷申請人依據被拆遷人的實際情況和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狀況擬定拆遷方案。這些客觀因素包括: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基本概況、被拆遷人對于被拆除房屋的及其附屬物的使用狀況、住宅房屋的使用人、被拆遷人的基本概況、安置和補償用房的基本概況、貨幣補償金額的準備等。
(1)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概況。所謂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基本概況是指拆遷申請人擬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客觀屬性,包括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建筑面積、使用面積、居住面積等,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建筑結構及其歷史,是合法建筑還是違章建筑,是住宅用房還是其他非住宅用房,是否屬于公益事業用房,是否有要拆除的宗教用房、是否是有關的文物、是否涉及軍事用房、該擬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市場價格及重置成新價格等等。
(2)被拆遷人對于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使用情況。被拆遷人對于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使用情況包括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居住狀況、商業用房的使用狀況、有關的其他用房的使用狀況等。從我國拆遷法律規范的規定來看,拆除住宅用房就可以用住宅用房來安置、拆除公益事業用房就可以由有關的人民政府統一遷建,也可以由拆遷人予以新建或者作價補償,拆除非住宅房屋應當按照建筑面積予以安置或者補償。
(3)住宅房屋及其附屬物的使用權人及所有權人的概況。拆遷法律規范規定對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所有權人給予拆遷補償,對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承租人給予安置,因此
,確定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所有權人的基本概況包括姓名、住所地及其共居親屬等情況,和房屋及其附屬物的使用權人及其共居親屬的基本概況,對于進行拆遷補償和拆遷安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4)安置和補償用房的基本概況。在拆遷方案中必須考慮拆遷申請人所提供的拆遷安置和補償用房情況,這些情況包括安置和補償用房的建筑結構、居住面積、使用面積、建筑面積、房屋的座落位置和其他一些情況,這些情況是拆遷人給予被拆遷人安置和補償的基本事實依據,在制定拆遷方案時必須考慮。
(5)其他與拆遷有關的情況。
拆遷申請人必須對于上述的客觀狀況在拆遷范圍確定后予以調查核實,逐項核對清楚,這些工作可以在進行拆遷調查的時候進行,也可以在征地的時候進行。
拆遷申請人對于拆遷范圍內的上述的客觀狀況調查了解不夠,其制定出來的拆遷方案即使得到拆遷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在拆遷實踐中也會暴露出不足的地方
,必要時,就得修訂拆遷方案,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在一些時候還會造成拆遷工作的被動。
此外,拆遷申請人在制定拆遷方案時,如果拆遷范圍內有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拆遷需要經過法律法規規定的有關主管部門批準才能拆遷時,拆遷申請人必須首先申請有關主管部門批準。對于拆遷申請人沒有申請有關主管部門批準而直接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申請拆遷許可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責令拆遷申請人申請有關主管部門批準。例如拆遷范圍內測量標志的拆除等。
(二)制定拆遷方案的法律依據
拆遷是關系到廣大被拆遷人的居住及其他單位和個人的房屋的使用問題,是關系到廣大被拆遷人的安居問題,所以,國家才從立法上訂立了拆遷法律規范予以調整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的關系,并要求拆遷行政管理部門嚴格管理拆遷工作,還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加強對于拆遷工作的領導,因此嚴格依法制定拆遷方案是法律對于拆遷工作的基本要求。
拆遷申請人必須依據拆遷法律規范的規定制定拆遷方案。制定拆遷方案的法律依據包括:有關的法律依據和法規、拆遷行政法規、拆遷行政規章、拆遷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性規章、拆遷行政管理部門對有關法規和規章的解釋等。
1.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法律
在我國,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制定和通過的行為規范。與房屋拆遷有關的法律包括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民事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還有調整拆遷當事人因拆遷訴訟、復議或者仲裁而制定《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仲裁法》等,還有與房地產有關的立法如《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規劃法》等,有的對于特定的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拆遷作了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對于在城市建設中涉及到拆遷文物的,應當經文物主管部門批準后進行,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對于拆除測量標志作了規定,這些法律有的規定了拆遷的問題,有的雖然沒有直接規定有關的拆遷問題,但是涉及到了拆遷中的其他問題,如在拆遷中房屋產權事宜。
2.拆遷行政法規及其拆遷有關的拆遷行政法規
拆遷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于1991年3月22日頒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該條例于20**年11月1日被國務院修訂。對于拆遷的有關事宜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是我國城市房屋拆遷的專門法規。此外有的行政法規涉及到了房屋拆遷事宜,如《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城市公有房屋管理規定》等,有的涉及到被拆除的房屋的價格確定,如《城市房地產市場估價管理暫行辦法》等,有的涉及到特寫房屋的拆遷事宜,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中關于文物拆遷的規定。這些行政法規是拆遷人編制拆遷方案的依據。
3.拆遷部門行政規章
拆遷部門行政規章是國家建設部及其他部委發布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如建設部《城市房屋拆遷單位管理規定》等。拆遷行政規章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于拆遷行政法規和有關的規定的補充或者詳細的規定,是拆遷人制定拆遷方案的依據。
4.拆遷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性規章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依據該條例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此外,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有立法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地方性法規。目前,許多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都制定了有關本行政區域內進行城市房屋拆遷的地方性法規,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拆遷條例的實施細則,這法規和規章也是拆遷人制定拆遷方案的依據。
5.有關的行政機關對于拆遷法律規范的解釋
四、拆遷方案的內容
根據我國拆遷法律規范的規定,依據法律和事實制定的拆遷方案的基本內容應當包括:對于被拆遷人進行安置的方案即對于應當安置的被拆遷人安置用房的面積、地點、建筑結構等具體;對于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所有權人的補償方案即采取何種方式對于被拆遷人進行償、補償金額的確定等拆遷內容;對于需要周轉過渡的被拆遷人安排的周轉房的地點及面積、過渡期限等。
文章來源:中顧法律網
(免費法律咨詢,就上中顧法律網)
7
篇2:高層拆遷安置房工程施工測量方案
高層拆遷安置房工程施工測量方案
一、工程概況
1建筑設計概況
**市人民廣場拆遷安置房工程,占地面積7853平方米。屬高層建筑,A棟地下負二層地上18層,共20 層,地面高度53.2米B棟地下負一層,地上18層,地面度53.2米;總建筑面積45048.4平方米,為鋼筋框肢結構。A棟地貌較底,處于原河床內,地貌標高約185.5米,B棟和辦公樓地貌條件較為平坦,處于多年的回填土上,防洪堤處于原河床西岸,設計改道處于東岸,全長81.6米
1 結構設計概況
該工程基礎為鋼筋混凝土人工挖孔樁柱基礎、主體A、B為鋼筋剪力墻和短肢剪力墻結構,辦公樓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防洪堤工程處于漁洞鎮魚輕大橋下游河段,東岸防洪堤邊線起點坐標*=49286.569,Y=58333.202,終點坐標*=49368.089,Y=58336.190,一共七段.,總長81.6米。
二、施工測量基本要求
根據業主提供的《測量技術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鋼筋混凝土施工及驗收規范》、《高層建筑設計及施工規程》測繪出版社《控制測量學》、《建筑施工手冊》制定本工程施工測量技術方案。
1、建筑工程施工測量基本要求
該工程占地面積較大,本工程地理位置優越,建筑規模大,工程施工進度要求高,工程質量要求高,根據本工程的特點和《鋼筋混凝土施工規范》、《高層建筑施工規程》等相應規定,結合《工程測量規范》的相應規定制定本工程的工程施工測量基本要求。本工程采用整體控制分級布網的原則布設場區施工控制網、建筑物控制
網作為建筑定位放線的施工控制,以下根據規范規定建筑允許偏差(建筑限差)作為起算數據推算施工控制網的精度指標。
1-1、建筑物定位限差與場區施工平面控制網精度要求根據規范規定,場區施工平面控制網的等級和精度是根據場區面積大小及工程重要性等因素并結合工程測量經驗來確定,結合《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JGJ3-91)相應規定,本工程建筑定位允許偏差取2cm 為宜,建筑物定位點位中誤差為10mm,根據工程測量誤差理論與誤差分配要求可以推算出本工程場區控制網的精度為:
測角中誤差≤2〃
邊長相對中誤差≤1/30000
控制點點位中誤差≤10 mm
1-2、結構構件施工允許偏差與建筑物控制網精度
本工程主要結構形式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墻結構,混凝土結構施工中柱、剪力墻、定位要求最高,其相對建筑軸線的允許偏差為±5 mm,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以建筑屋主要軸線作為起算數據推算建筑物控制網的精度為:
控制線中誤差≤1.8 mm
測距相對中誤差≤1.8 √5/8000×5=1/9938(取用1/10000)
測角中誤差≤1.8 √5/(8000×5)×206265〃=20.8〃 (取用20〃)
高層建筑施工規程規定建筑物平面控制網主要軸線間距30-50m 并組成封閉圖形,其測距精度不低于1/10000,測角閉合精度不低于20〃,證明本工程的建筑物控制網精度是符合本工程實際和規范規定,是科學合理的。
1-3、標高測設與高程控制網精度
高層建筑設計與施工規程規定層高允許偏差±5 mm,全高允許偏差±30 mm,以此作為起算數據推算高程測量允許偏差:層高允許偏差±3mm,全高允許偏差±20 mm,場區高程控制網精度取用三等水準測量精度。
1-4、豎向投測與軸線豎向投測精度要求
本工程建筑高度52.5m,層間豎向允許偏差≤5 mm,全高允許偏差≤H/1000,以此作為起算數據推算本工程軸線豎向投測精度為:層間豎向測量允許偏差≤3 mm,全高允許偏差≤H/1000 且≤20mm。
2、施工測量放線程序(圖接下頁)
3、施工測量儀器與工具
序號 儀器名稱 型號 精度指標 數量 用途 備注
1 水準儀 Ds3 ±3mm
2 標高測量 良好 2
三、工程控制網與高程控制網設計與測量放線
1、控制點和水準點的復核
本工程施工測量以甲方紅線作為起算數據,在場區控制網布設前必須嚴格細致科學的進行校核(最弱邊邊長相對中誤差不小1/30000,測角中誤差≤5〃控制點點位中誤差≤10mm 水準測量往返測閉合差限值為±4√N N 為水準測量測站數)。高程以業主提供的水準點高程為基準。
2、控制點向場地內引測---支導線
甲方提供的控制點均在施工現場外,因此必須建立場內施工控制網,根據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圖、建筑施工圖、施工測量要求,設計施工現場控制網,根據場地方正規則的地形條件,在保證場地內工程控制點的通視條件下在場地內選點,選點時盡量設在離基坑較遠,土壁穩定的位置,控制點之間距離盡量均衡,并且考慮到后續工作的方便,在現場內布設A棟1-1、1-A 、1-27、1-J,B棟2-1、2-29、2-A、2-G,C棟3-1、3-A共8軸支導線點構成本工程的場內支導線。
3、建筑方格網
本工程建筑方格網采用基線法布設,建筑基線布置于場地中央并與建筑主要軸線平行,建筑基線上的控制點不少于3 個,采用工程放樣方法根據業主提供的已知控制點初步放樣出主軸線1-1、1-J、1-A,初步測設的主軸線點的點位中誤差不應大于2cm。初步放樣出主軸點后將主軸點與已知控制點聯測,聯測可以采用導線測量、三角測量等方法精確測量出主軸線點的坐標,并進行角度觀測,測量主軸線的直線度,同時采用全站儀精確測量主軸線距離。根據規范規定主軸線測量精度為:
主軸線點點位中誤差≤10mm
測角中誤差≤2.5 〃
主軸線直線度限差≤180°±5〃(中誤差≤180°±2.5〃)
測距相對中誤差≤1/30000
[2-2] 短軸線測設
在主軸線上采用全站儀精確測出軸線交點,并將軸線全長誤差分配到各短軸線間距上,避免誤差累積。
定出軸線交點后在軸線交點上設置經緯儀,根據主軸線方向
定出短軸線方向,精確測量短軸線距離定出短軸線端點。
短軸線測設精度要求:
短軸線點點位中誤差≤10mm
主軸線與短軸線交角限差≤90°±5〃(中誤差≤90°±2.5〃)
測距相對中誤差≤1/20000
測量完成后編制施工場區控制網(方格網)成果圖
及軸線點坐標作為建筑物控制網布設的首級控制。3、建筑物控制網布設
根據已建立的施工場區控制網(方格網)和建筑定位坐標,根據現場地形條件、通視條件靈活采用極坐標、距離交會、方向交會等測設控制線點,布設建筑物方格網或建筑十字軸線。
軸線點放樣方法如下:
極坐標放點:必須具備兩個已知控制點,計算待放點與兩個已知控制點的夾角與距離,采用經緯儀在已知點上設站測設方向,鋼尺在方向線上量距來測設點位。極坐標放點過程中必須準確計算出夾角距離,儀器必須對中調平,測量距離必須在方向線上測量。放出點位后必須檢查,檢查無誤后進行下一步工作。
距離交匯放點:必須具備兩個已知控制點,計算待放點與兩個已知控制點的距離,采用鋼尺量距作圓弧得到交點來放點。距離交會放點不宜用于距離較大的點位。
方向交會:必須具備兩個已知控制點,計算待放點與兩個已知點的角度,利用經緯儀在已知點上設站測設方向,兩方向線的交點即為待放點。方向交會可以不使用鋼尺量距,因此可以用于不便量距的點位放樣。
本工程基礎定位放線采用極坐標測設方法進行施工,根據平面圖紙和規劃測設辦給出的定位坐標點,定位絕對坐標值計算出每個基礎樁心的平面絕對坐標值,基礎樁心測放以建立軸網交點為儀器架設測站點,以計算的坐標值來測放樁心,樁心用木村樁或或磚蹬的方式,樁心標注在其上,樁心測放后,用鋼尺復查樁心距離是否與圖紙尺寸相符合,樁中心誤差控制在15mm以內,檢查無誤后做井圈,井圈標高根據基礎平面圖來確定,井圈做完后,將軸網引測到井圈平面再次復查樁芯的準確程度,檢查無誤后報監理、甲方驗收,再進行下一工序施工。
樓層平面軸網控制,采用坐標平移法進行測放,軸網垂直點采用激光鉛錘儀引上,平面上軸網經緯儀,鋼尺進行軸網控制測設,軸網的控制誤差在3mm。
4、建筑物控制線豎向投測
地下室施工建筑控制線根據基坑上控制線樁投測到施工層,地下室施工完成后在±0.000 上埋設建筑方格網控制點,在以上各層樓板施工時在相應的位置預留測量洞(200×200),塔樓控制線通過 預留洞用2.5Kg 吊錘投測到施工樓層,并復核軸線距離和角度,計算邊長相對中誤差(≤1/10000),角度閉合差(≤5〃)。每隔2 層設一檢查層,利用激光鉛直儀將軸線從底層投測到檢查層,復核距離角度,計算邊長相對中誤差(≤1/10000),角度閉合差(≤5〃),復核小于限差后進行下一步測量放線工作。
采用激光鉛直儀(見后表)軸線豎向投測過程中,在底層主軸線控制點處設置激光鉛直儀,必須仔細對中,嚴格調平。接收靶放在激光束對應位置,然后接通電源,使激光器起輝,在接受靶上映出紅色光點,通過調整望遠鏡焦距,使光點直徑達到最小,使光點落到接受靶上十字絲交點,旋轉儀器360°觀察光點是否偏移,如有偏移必須重新調整儀器使光點落到十字絲交點上,在旋轉儀器后光點不偏移則可將其作為樓層定位放線的依據。
5、結構構件放線
在施工層面投測控制線后,可以根據控制線進行放線工作,放出柱、剪力墻等豎向結構的水平尺寸線。
在結構構件尺寸線放樣過程中,必須嚴格、細致、細心進行。
放出尺寸線后必須放出檢查線,(檢查線采用將尺寸線平移300 設置)并將尺寸線、檢查線交點處均刷出紅三角。放線過程中各建筑軸線必須直接從控制線分別測設,并且必須將誤差分配消化,避免誤差累積。即測設軸線均從控制線量出軸線距離設置軸線。
在模板支設過程中,必須將控制線傳遞到樓板模板底模上,并放出軸線檢查線,以便檢查模板工程。模板支設完成后將下層控制線傳遞到模板上,放出軸線檢查線,進一步檢查模板工程(梁、柱、板、剪力墻等的尺寸、位置)。
6、建筑標高測設
根據業主提供的已知高程點(I2-633 控制點高程),采用水準測量在場地內布設水準環線(水準環線中水準點同場地內支導線點布置圖,),采用四等水準測量,測出各水準點的高程,作為建筑標高測量的已知高程。
高程的豎向傳遞采用水準儀結合鋼尺傳遞,將鋼尺從建筑控制軸線預留洞懸垂到下一層,鋼尺下部掛鉛錘(因層高不大,一般采用2.5Kg 鉛錘)保證鋼尺尺身豎直,在下一層設置水準儀,后(H+0.5)標高標志,讀出鋼尺上讀數A,在本層設置水準儀在鋼尺上讀A+C(C 為層高)讀數,旋轉儀器在本層建立標高標志,即可將下層建筑標高傳遞到各施工樓層,并做好標高標志,標明建筑標高。
標高測設采用S3 級水準儀(每Km 往返測高差偶然中誤差不大于±3mm,可以保證標高測量精度)。
土方開挖前,應測出樁基頂標高和原有墊層標高,繪制現場地形圖。土方開挖過程中,必須嚴格注意開挖深度,保證挖到要求的標高。開挖前在場地內布設標高樁,開挖過程中測量人員必須全程監督,在接近要求開挖標高時,在基槽內測設標高木樁,作為人工平整基底標高控制。在基底平整完成后再檢查此標高木樁,檢查無誤后作為墊層砼施工的標高控制。
在模板施工前必須在柱、剪力墻等結構的主筋上測設標高線(H+0.50 米),并在塔吊等固定物上做好標高檢查線,此標高線作為模板支設、模板檢查等標高控制線和檢查線。
在砼施工前,必須經過標高測量,在柱、剪力墻等結構主筋上測設標高線(結構主筋應固定良好),作為施工時的標高控制線和檢查線。
在標高測設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每次測量后必須由檢查組人員進行檢查,確保建筑標高無誤。
2)在采用水準儀標高測設,在建筑塔尺下部鉛筆畫線,根據畫線涂紅三角,畫線時必須保證鉛筆尖緊靠塔尺端部邊緣線畫線,嚴禁鉛筆平行塔尺端部邊緣劃線,避免出現操作錯誤。
3)標高測設盡量在早晨進行,并且水準儀前后視距盡量相等。
四、施工期間變形觀測
根據本工程的實際情況,按設計院要求沿建筑物周圍布設觀測點,房角、縱橫墻連接處、沉降縫兩旁均應設置觀測點。觀測點應牢固穩定,確保點位安全,能夠長期保存,并且能在觀測點上垂直立尺和具有良好的通視條件。本工程觀測點采用在結構施工時預埋鋼筋設置(具體沉降點布置必須經設計院同意),并做好保護標識。
沉降觀測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工作程序進行:采用固定的觀測人員、固定的水準儀和水準尺、使用固定的水準點和固定的觀測線路,按照規定的日期、方法、時間精心觀測;結構施工到±0.000 后開始首次觀測,首次觀測采用精密水準儀進行首次高程測定,裙樓結構每施工一層觀測一次,標準層結構每施工二層觀測一次。主體施工完成后每隔三個月觀測一次。每隔三個月對水準網采用II 級水準測量檢核一次。觀測應在成像清晰、穩定時進行,儀器前后視距應盡量相等。
根據沉降觀測記錄,計算觀測點的沉降值,繪制荷載—時間 —
沉降曲線作為工程交工資料。五、各種測量標樁形式與埋設
[1]工程控制網控制點
本工程控制網采用導線測量布設工程控制網,并采用一網多用的原則,將工程控制網作為建筑方格網的起始控制,并作為變形觀測的基準網,因此采用較高的要求埋設控制點,并做好明顯標識,做好控制點的保護工作。
[2]變形觀測點
變形觀測點在結構施工時埋入結構內部,頂端外露50mm。
[3]建筑軸線點
建筑軸線點采用直徑50mm 以上的木樁,頂面刨平刻十字標示,打入土內并用砼保護。
六、施工測量組織機構(略)
篇3:拆遷安置小區腳手架工程施工方案技術措施
拆遷安置小區腳手架工程施工方案與技術措施
本工程施工采用落地式雙排鋼管腳手架,作為施工作業的通道操作平臺及安全防護,并兼顧環保、美化現場的功能。
?。ㄒ唬┩饽_手架搭設
1、雙排架里立桿距墻0.25m,立桿縱向間距1.8m,橫向間距0.9m。大橫桿步距1.8m,小橫桿間距1.0m,欄桿高1.2m。立桿底部鋪加砼墊塊。做到橫桿水平、立桿垂直。
2、架子立桿、大橫桿、小橫桿、欄桿、剪刀撐、掃地桿均采用φ48×3.5mm鋼管。
3、每七根立桿設置一組連續剪刀撐,與地面夾角為60 度。
4、腳手板鋪設嚴密,不許有探頭板,設擋腳板,高度不小于150~200mm。
5、外立桿內側掛綠色密目安全網封嚴。首層架體和建筑物之間滿鋪安全擋板,擋板下鋪設一層密目網,后每間隔12m沿外架周邊各設一道水平安全擋板(滿鋪),以防上面墜物對下方施工人員造成傷害。
6、安全兜網從首層起每兩層設一道。
7、在各入口處設不低于2.5m的安全水平擋板(二層,鋼管架體,木板和安全網)。
8、每層設置剛性拉接點,水平間距5.4m,剛性連墻桿用與外架同類的鋼管。
?。ǘ┠_手架的搭設和使用要求
1、腳手架搭設人員必須經勞動部門培訓合格并持證上崗。
2、任何人不能隨意拆改或取掉安全網
3、架子搭設需經安全員進行安全交底,搭設完成后必須經驗收合格方可使用。
4、如需變更方案,必須提出書面申請,經原審批人批審后方準實施。
5、不能在架體上堆放材料,不得移動、拆除任何連結桿。
?。ㄈ┠_手架的拆除
1、拆除順序應逐層由上而下進行,嚴禁上下同時作業,按后搭先拆,先搭后拆的原則拆除。
2、所有連墻件應隨腳手架逐層拆除,嚴禁先將連墻體整層或數層拆除后,再拆腳手架。分段拆除高差不應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應增設連墻件加固。
3、拆除架子時,作業區周圍及進出口處,應設圍欄、警示牌,派專人看護,嚴禁其他人員進入危險區域。
4、操作人員應佩戴安全帶及安全帽,拆除的全部過程中,班組長擔任指揮,并負責拆除、撤料和看護全部操作人員的安全作業。拆除過程中應注意架子缺口、崩扣及拆得不合格的地方,避免踩在滑動的桿上發生事故。
?。ㄋ模┌踩胧?/p>
1、腳手架的搭設:
1)搭設前應嚴格進行鋼管的篩選,凡嚴重銹蝕、薄壁、彎曲及裂變的桿件不宜采用。
2)嚴重銹蝕、變形、螺栓螺紋已損壞的扣件不宜采用。
3)腳手架的基礎除按規定設置外,必須做好排水管外埋。
4)斜桿接長,不宜采用對接扣件,應采用搭接方式;用三只回轉扣件接長,搭接距離不少于1.0M。
2、腳手架的拆除
1)拆除現場必須設警戒區域,張掛醒目的警戒標志。警戒區域內嚴禁非操作人員通行或在腳手架下方繼續組織施工。地面監護人員必須履行職責。拆前應先清理架體上的所有雜物、材料和垃圾。
2)仔細檢查吊運機械包括索具是否安全可靠。吊運機械不允許搭設在腳手架上,應另立設置。
3)如遇強風、雨、臺風等特殊氣候,不應進行腳手架的拆除。
4)所有高處作業人員,應嚴格按高處作業規定執行和遵守安全紀律,按拆除工藝要求進行拆除。
5)拆除人員進入崗位以后,先進行檢查,加固松動部位,清除步層內留的材料、物件及垃圾塊。所有清理物應安全輸送至地面,嚴禁高處拋擲。
6)不允許分立面拆除或上、下二步同時拆除(踏步式)。認真做到一步一清,一桿一清。
7)所有連墻桿、剪刀撐、安全擋板、腳手板、安全網必須隨腳手架步層拆除同步進行卸下,不準先行拆除。
8)所有桿件與扣件,在拆除時應分離,不允許桿件上附著扣件輸送至地面,或兩桿同時拆下輸送地面。
9)所有腳手板拆除,應自外向里豎立、搬運,防止自里向外翻起后板面垃圾物件直接從高處墜落傷人。
10)腳手架內使用電焊氣割工藝切除連墻桿時,應嚴格按照國家特殊工種的要求和消防規定執行。增派專職人員,配備料斗(桶),防止火花和切割物濺落,并配齊滅火器。
11)輸送至地面的所有桿件、扣件等物件,應按類堆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