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工業公司生產管理手冊:管理技巧(中)
第五條表達能力的培訓
一個管理者要能完整、清楚地表達自已的觀點,組長必須注意培養自已以下幾點的能力:
一.邏輯思考能力
表達是把內心的想法讓其它人知道的一種手段,要表達好,內心的想法首先要成熟,要
經得起邏輯的推敲,也就是首先具備邏輯思考能力。
邏輯即為因果,一件事情有其原因才有其果,因為這樣所以這樣。當組長試圖要表達某件
事情時,要先對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對這件事前因后果要有所考慮。面對一件事要經常問自已為什么,這件事如果這樣做將導致怎樣的后果。慢慢地就會具備比較強的邏輯思考能力。
二.分析問題的能力
要將問題表達清楚,必須具備問題分析的能力,這樣看問題才能清楚、透徹,表達起來也就更有說服力。
三.表達的方式
1.對問題的提出要開門見山,不能拐彎抹角。
2.討論問題、描述問題要客觀、要用數據說話,禁止用“很多”、“很少”、“嚴重”等等不確定的詞語來形容某件事物。
3.討論問題要先主后次、要先討論主要問題、再討論次要的問題。
4.客觀的描述某件事物之后要能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把問題上交。
四.表達能力的一些基本要求
1.要會說流利的普通話。
2.說話不能害羞、要大聲。
3.面對一群人講話要鎮定自如,不能害怕。
4.說話要有條理。
第六條 主持會議的技巧
組長應定期、經常性的召集屬下開會,溝通意見,傳達上級安排達成、自已的管理目的等。開會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理解及靈活運用這些程序相當重要。
一.會議準備
開會就是集合眾人的智慧與經驗而欲達成某一目的的一種“工作”方法,任何的“工作”
均一樣,事前有良好的計劃,充分的準備,“工作”過程中,就易于達到效果,開會也是一樣。
1、制訂會議的目的:應該決定希望會議所能得到之效果。制訂議題項目。擇出特別需要強調之事項。須事先呈報的項目,預先與上司商量。
2、決定會議進行的方法:參加人員、時間、地點。擬具會議進行中的進行事項。
A、說明事項及說明方法 B、討論事項及討論方法 C、強調事項及強調方法
3、會議通知:分送與會人員必要的資料。通知與會人員準備必要的資料。
4、會議場所準備:座位、照明、溫度、噪音,會議場所在開會前準備妥當。
二.開會基本常識
1、嚴守時間,與會人員開會不準遲到。
2、會議進行中避免有電話及其他噪音之干擾,會影響會議之進行。
3、尊重主持人的主持地位,并接受裁量,以維持會議之進行。
4、發言要點:發言資料事先有摘記。 與議題相關。
控制發言時間。 提出問題也要能提出做法。
發言內容要盡可能有數據佐證。 發言時不可攻擊或批評他人。
5、會議進行中不可隨意走動。
6、會議進行中急事須出會場,須征得主持人同意。
7、不要隨便打斷他人的發言。
8、會議記錄要完整,執行決議要快速。
9、業經決議之事項,就應徹底一絲不茍地執行。
三、主持會議技巧
1、應提前時間到會場。
2、應充分了解會議的目的及參加會議的人員。
3、技巧的誘導與會人員熱烈討論議題。
4、做好控制工作。
5、發言秩序不好時,應改以指名發言。
6、發言脫軌或發言人情緒不穩時,應以親切幽默的方式予引導。
7、發言應力求公平。
8、對于必要表決的議題,可以付之表決,但避免凡事用表決,尤其在企業內處理不當,易造成人際隔閡。
9、對每項議題經充分討論后,應做成決定,并付之實行,不可把會議變成座談會。
10.企業之會議,通常圍繞在幾個固定的主題上運行,應盡量使用圖表、報表,及其他管理手
法,以協助會議之進行。
四、部門會議制度
對于生產班組,需要組長主持召開的會議分為:固定會議及臨時會議兩種。固定會議為周
會同月會,一般要全組人員參加。主要是總結大會,會議的議題為:上周(月)本組質量情況、產量情況、效率情況、物料情況、損耗情況,上周(月)本組的缺點在何處,本周如何改善這些缺點,本周(月)的目標是什么,最后是員工困難的反映。班組固定會議要作會議記錄,會議記錄由本組侍應生做,這樣也是對侍應生的鍛煉。會議記錄要保留存檔。
臨時會議則是因為某種需要而臨時召集相關人員開的會,組長可以根據情況自行安排。
第七條怎樣控制本組質量
組長要控制本組質量,需從幾方面入手,在外界環境保證的前提出下面,將員工的操作質量同其待遇掛鉤,待遇是指廣義的待遇,它可分為思想教育,行政處罰,扣分,補班及義務勞動等,各組長可靈活運用。
一.外界環境保證
1、穩定的人員
生產線合格的組員要穩定,試想一個新進人員,除了因工作熟練差而效率低下,有對于機器、
工具的不了解,對材料的不了解,對作業方法的不熟練,對產品品質的要求也不認識等太多變因,從他們身上取得穩定的品質非常困難。
對于合格的組員,組長一定要想盡辦法穩定,但對于不合格的組員要堅決予以清退。
2、良好的培訓
組長應組織本組員工進行培訓,使員工能達到上崗的要求。
3、建立標準化
標準化,可以是種制度,或工作規則或工作方法。就生產線而言,標準化主要指各種工藝文
件,各種規章制度。對于組長而言,主要是協助其它部門建立標準化并徹底地執行這些制度。
4、消除環境亂象
工作場所臟亂,所產生的制品通常是不穩定的,如何消除環境亂象,主要是開展“5S”運動。
5、采用統計品質管理(SQC)
組長要提高自已管理水平,在統計品管(SQC)上一定要有所心得。應用統計原理來進行產
品品質的改善,是品質管理在近代獲得品質突破的重要原因。SQC手法有十幾種,作為組長關鍵三種:層別法、柏拉圖法、魚骨圖法。
6、穩定的供料廠商
7、完善的機器保養制度
產品靠機器生產,機器有精度及壽命,如果機器保養不當,機器精度及壽命跟著下降,制品
品質則沒有保障。機器除含生產外,另含測試儀器,組長應對整個生產班組的機器的保養負責。
四、內部員工操作保證
員工不是機器,在生產的過程中很易出現操作變異而導致不合格品。組長控制員工操作質
量的關鍵在于將員工的操作質量同其待遇掛鉤,每位員工都是不允許做錯的,一次也不允許,因為他們必須承諾不做不合格品。我們提倡品質是生產出來的,員工第一次做就要做對,不能寄希望于后道的QC將壞機發現。組長更不應該有只有漏到下個班組去的壞機才是值得重視的本組壞機這樣的錯誤想法。員工的每一次失誤均值得重視。
組長應定期檢查每個員工的操作質量,從維修報表中可以反映出員工操作失誤。操作失誤
必須予以總結,并將其同待遇掛鉤,這樣可以有效地控制員工的人為操作失誤。
第八條如何控制本組產量
產量是由工藝文件所確定的,是指某個生產班組所有員工均取得上崗合格證,工作熟練,材料、設備正常的前提下8個小時的工序合格品的總數。
控制產量的關鍵在于將員工的操作數同其待遇掛鉤,當然首先要給員工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如培訓到位,設備、材料正常等)思想教育也要跟上。生產計劃是根據工藝文件的產能來確定的,各組長將生產計劃轉換為強制節拍,由生產線拉頭按強制節拍下機,如果一切材料、設備正常,員工經過考核,則不會出現堆機現象。假設某位員工因不熟練致堆機,則將堆機部分安排補班,不計工時,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
產量不能保證一般是生產中某個工位堆機,導致整個生產線物流不暢,組長要能正確識別,分析該工位成為產量瓶頸的真正原因。
第九條考核下級的方法
考核下級不能憑主觀印象,要進行綜合的考評,以客觀的成績得出一個員工的工作好壞。
一.考核要點:
考核員工主要考核十點,它們分別是衛生、紀律、物料、安全、品質、效率、設備、士氣、
合作、成本。具體含義是:
衛生---員工自身衛生、拉臺衛生、設備衛生
紀律---員工是否遵守部門及公司的規章制度
物料---物料堆放,物料標識
安全---無違章操作或違反消防條例
品質---操作是否符合工藝,操作品質是否達到要求
效率---操作效率
設備---設備有無保養
士氣---精神狀態及言談舉止
合作---與同事的合作態度及上級的合作態度
成本---有無亂用,損壞公司物料及設備
三.考核方法:
組長每天應巡查本組每位員工二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時間不少于員工進行5次
操作),如遇加班應再多一次,對表現不佳員工可自選加多巡查次數,當組長站在一個員工旁邊時,應按如下順序對員工進行檢查:
1.該員工儀容是否整潔,衣服(含鞋)是否干凈,是否整齊穿戴,坐姿是否符合規定。
A.不允許蹺二郎腿。
B.不允許在凳子上墊物。
C.不允許前蹺或后蹺凳子。
D.除非生產線有專門設計出放腳的橫桿,否則生產線其余部分一律不得放腳。
E.不允許將腳放在凳子的橫桿上
F.不允許用手托下巴。
2.工作臺面是否整潔,臺面上的物料是否整齊擺放。
3.工作臺面旁邊的物料盛放是否符合規定的要求,膠箱內有無細小垃圾,膠箱是否里、外干凈,沒有多余貼紙。
4.地面有無垃圾或物料,是否干凈。
5.檢查員工操作是否嚴格符合工藝的要求。
6.檢查員工有無按自檢要求進行自檢。
7.檢查員工操作后的制成品的加工品質是否符合規定的要求。
8.檢查員工操作效率是否符合產能的要求(用表進行考核)。組長如考核過程中發現員工錯誤,
須當場指出錯誤并提出解決辦法,情節嚴重的按有關規定處理。根據以上檢查,填寫《班組員工績效日考核表》,如果某一項沒有發現問題則不用填,發現問題則劃“正”字來計數,一個“正”字代表5個問題。當天下班后將沒有發現問題的項目填定“0”以防止將來誤填。每天組長將考核表公布出去,每星期開班組會議時總結本組考核表。表揚先進,批評落后,作為會議的一個議題。月底依據該表總結核算評比優秀員工及落后員工。
篇2:生產管理排線技巧
生產管理排線技巧
APS→MPS→Monthly Build Plan→Daily Build Plan
1. 根據IE提供各機種每一機臺各站組裝所需人力時間,來規劃月產能人力預估,如需要幾條線.幾個白班與夜班。
2.清楚了解各站組裝流程.材料內容(MPI)及各站所需人力。
a.系統組裝流程:Sub-assembly(前段加工)→Assembly(組立)→Before Run in Test(前段功能測試)→Aging(老化)→After Run in Test(后段功能測試)→外觀檢驗→Packing(包裝)→QA inspection(品保檢驗)→To Stock(存倉) b.SMT→ICT→Manual Insertion→Wave soldeing→Touch up→ATE→Function Test→Free Flow Assembly→Before Run in Function Test→System Run in→After Run in Function Test→Free Flow Final Assembly→Final Test→Packing→Outgoing Audit→To Stock
3.各站設備是否齊全:根據工程師所規劃的,如stencil/ICT/ATE/FT fixture,etc.
4.物料狀況為何?
5.藉由Daily review meeting來調整build plan.
6.安排上線。
7.跟線:經由SFCS或生管上產線,是否按照build plan 投線。
8.催線:schedule落后了,了解原因,幫忙解決突發事故,是否需要直落或晚上加班。
9.入庫:成品存倉入庫。
篇3:電子工業公司生產管理手冊:管理技巧(上)
電子工業公司生產管理手冊:管理技巧(上)
第七章管理技巧
生產管理介紹
一.什么是管理和生產管理?
1.沒有概念,只有新意。管理是一個無底洞,只要你不斷地改變、不斷地創新、不斷去摸索是會成功的。
2.企業人在行為時的一個破舊、立新和組織人力的過程。
3.以“人”為中心,以“事”為目標,以“物”為手段。
4.整個過程就是要求員工竭盡全力,達到組織的整體目標。
5.它是一種手段,不是一種目標。
二.何謂生產管理的“人”、“事”、“物”?
(1)“人”指的是你的下屬職員
A.組織職員 B.約束職員 C.激勵職員 D.培訓、指導、優化職員 E. 適當的授權
(2)“事”指的是:
A.部門的生產計劃。
B.你的生產計劃:提升品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激發士氣
(3)“物”指的是:
A.設備:(1)生產環境設備如辦公室、車間,生產線,包裝機,空調等(2)生產作業設備,如工具、治具、膠箱、電視機、文具、報表等。
B.物料:指生產產品所需的各種的元器、塑膠料、邦板和包裝材料等。
三.生產管理要管哪些幾個重要環節?
1.制定和所承擔組織目標。
2.組織職員實施組織目標。
3.跟催和檢驗物料、設備。
4.檢驗、監督整個生產制程。
5.控制不良,跟蹤和改良不合理的工作站。
6.總結和提高。
四.生產管理過程中達成自已目標的具體步驟與作法。
1.要把“提升品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產”的觀念灌輸給每個員工,要求整體協作。
2.改善職員的工作、生產環境(溫度、噪音、紀律、衛生、飲水等)
3.為員工提供良好、便利的生產工具、儀器和設備、文具等。
4.為職員提供足夠的生產物料。
5.培訓、指導員工按照正確的生產工藝進行操作。
6.勤于觀察和分析,發現不良,追蹤落實具體工位,并對該工作站進行操作糾正或培訓指導、更換。
7.關心員工的生活,有困難予以解決,有成就及時激勵。
8.溝通技巧和激勵技巧的提升。
9.約束方案和處罰方案必須落實執行。
五.管理者的素質
1.用“心”體察職員,用“腦”制定方案,用“眼”觀察事物,用“手”整理物料,用“身”作出表率。
2.說真話,做實事,作老實人。
3.虛心學習,精益求精。
4.做事負責,有錯就改。
5.服從上級,雷厲風行。
六.從事管理的感受:
1.從態度上講:有A-可管可不理 B-可理可不管 C-不理又不管 D-既要理又要管
作為一個真正的管理者,關鍵管又理,敢管敢理。
2.如何管?
A.首先把組織架構搞好,權責分明,每個人都有事可做,每個人都愿把事做好。
B.由上而下,把產量、質量、紀律、衛生、安全等搞好,然后一步一步進行改善和提高。
3.如何理?
A.從本身做起,以身作則。
B.不羅嗦,反復強調。
C.對任何員工不要期望太高,要想出一些辦法來,使他們少出錯誤,這就是常說的“防呆”。
D.給員工的機會,一個人不怕犯錯誤,只要他肯改正過來就是好員工。
E.要做事公平,獎懲一致。
了解所做產品
做為一名管理人員,必須清楚所做產品的成品的具體功能??刹扇∪缦虏襟E去了解所做的產品:
1.閱讀說明書
以一個顧客的身份去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了解產品的特點,技術指標及功能。如有某處
不清楚可以請教上級予以解釋。對一些沒有產品說明書或產品說明書是外文的產品,可以請教相關技術部門解答。
2.實地操作
以一個顧客的身份去使用產品,可以操作該產品的所有功能,對產品的性能有切身的體會。
3.閱讀產品介紹資料
閱讀公司的一些介紹產品的特點的文章,從各個側面了解產品,如有疑惑可請教相關技術部門。
第一條了解產品的整個工藝過程
詳細了解產品在本組的工藝過程(拉組長)
一、做為一名組長,不能片面地只看到本組的生產,而應該承上啟下,了解產品從頭到尾的整個工藝過程,明白本組生產在整個產品生產中所起的作用。
二、對于本組的工藝,組長應非常熟悉,甚至倒背如流。
1、熟悉每個工位的設備,及操作步驟。對待工藝文件的態度應嚴肅,每個工位的工藝要求都應熟記。
2、明白每個工位的產能:產能是指熟練員工在材料、設備正常情況下的標準時間內生產品質符合要求的加品產量(標準時間可以是1小時或8小時)
3、明白每個工位的自檢要求
員工每生產一件產品都應自檢,自檢哪些內容要有明確規定。
4、知道質量控制點的直通率要求
每個組都有QC位,即質量控制點。每個組的直通率即為各個質量控制點直通率的相乘,各組長應清楚本組QC位的直通率的下限。
5、知道本組關鍵工位及如何控制關鍵工位的操作質量。
什么是關鍵工位?---關鍵工位是指對生產班組的產量、質量、起關鍵影響的工位。
產量關鍵工位:生產線第一個工位為產量關鍵工位,第一個工位根據強制節拍下機,整個產線的產量在正常范圍內由第一個工位決定。
質量關鍵工位:對生產班組工序產品質量有重要影響或后道QC不能完整檢測的前道操作工位。各組質量關鍵工位互不相同,但可以根據產品確定。
拉組長應培訓、監督員工按工藝要求仔細執行關鍵工位的操作,組長對關鍵工位所起的作用及控制不當導致的后果應有清楚的認識。
第二條熟悉操作本組所有的工位(拉組長)
組長,作為生產系統的最小行政單位的核心, 對本組的所有操作必須非常熟悉??梢园l現并糾正員工的細微操作失誤??梢詫π聠T工進行徹底的培訓。
應按如下步驟去達到該點要求:
(1)逐個工位的實地操作,達到熟練的操作階段。組長應研究每個工位的動作分解過程,使之達到完美階段。組長的操作應達到工藝所規定的產能。
(2)組長應設計、申請各種工裝夾具。各種物料在拉臺上的擺放應整齊,有序,設計各種架及使用各種膠箱可以加快取放物料的時間,也達到拉臺整潔的效果。各種操作最好在工裝夾具上進行,這樣可以提高效率,防止失誤。工裝夾具是組長設計的物品之一。
(3)組長在了解各個工位的實際操作時應同時考慮該工位在整個組中所扮演的角色,達到點面結合的效果。
第三條了解產品物料構成
一個產品是由各種物料經過一定的加工過程后形成的。作為一名電子產品管理人員,對所生產的該產品的電子元器件應全部認識,其余物料應熟記在心。
一.各組長應通過如下步驟去了解產品的物料構成。
1.了解各種電子材料的型號及規格及其基本作用。
2.了解各種裝配材料的型號及規格。
3.了解各種包裝材料的型號及規格。
二.對于所在工序的產品物料更改要非常清楚。
物料理改由技術部門下達指令,當組長得到指令后,安排組上員工對物料進行更改,并
已更改同未更改的拉上工序產品進行隔離。每一單物料更改組長都應清楚并作工作記錄。
三.對于本工序所需物料的好壞及配套要掌握標準。
每個原材料上線工位都要對其進行材料自檢,自檢嚴格程度視該批材料的質量水準。組長應對每種物料的好壞料判定標準清楚,并將標準真實的用于拉材料自檢,指導生產,另對各種材料的配套要了如指掌,在材料使用之前做好配套工作,防止不配套材料上線。
第四條會運用工作教導方法/培訓法
組長需要對本組員工綜合能力的提升有宏觀上的戰略決策,即需在不同時期根據本組情況制定本組的培訓計劃并完成計劃。在對某一特定員工要進行培訓時會運用工作教導方法等培訓技巧。
培訓/指導技術是一個合格組長不可缺少的一項技巧,因為組長的工作實質上是監督員工,透過屬下員工的工作來達成工作目標。企業要發展,員工一定要定期教育訓練。
如何做好培訓計劃及開展培訓工作?
(1)組長應編制本組員工以月為單位的培訓工作。組長應有“天下有才之人為我所用”的謀略,培訓講師可以不必是組長自己,可以邀請他認為可以的培訓講師來上課,可以不是本組人員,人員可在整個公司內選擇。
(2)依管理人員(助拉)、技術人員(維修)、質檢人員(QC)、操作人員及新進人員來作分類安排。
(3)培訓講師應對培訓內容作充分的準備,如教材教具,學員背景了解。
(4)培訓計劃進行之后必須要進行考核,提高愛訓人員的投入程度,確定培訓效果,每位受訓人員的考核結果要以書面形式進行記錄。
如何運用工作教導方法
工作教導法指的是如何教導實際操作的員工的方法,一般是4個步驟:
(1)口授---組長將需要教導的內容以口頭方式傳達給受訓者,口授時力求將內容完整的表達出來,讓員工知道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最后詢問嗣有無不清楚之處,如有則重新進行解釋。
(2)表演授---組長口授完之后,身體力行的照內容操作幾遍給受訓者看,在操作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的講解,注意事項及要領。操作完后詢問受訓者有無不清楚之處,如有不清楚則重點對不清楚處進行操作講解。
(3)試作---員工在思想上及動作上都有所了解之后,由組長進行監督安排員工上崗操作,觀察上崗操作過程,并對員工操作失誤之處進行指導,并反復講解員工容易失誤之處,直到員工可以獨立上崗操作。
(4)追蹤指導---組長對于教導過的員工應在員工可以獨立操作之后對其操作過程進行不定期的抽查,發現問題進行指導,直到員工的操作趨于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