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村水塔施工方案
中心村內設計有一座有效高度為15m的倒錐殼水塔,其筒壁厚18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30;水箱混凝土強度等級C25,抗滲等級P6,內做5層防水層。
1 施工方案確定
目前,倒錐殼水塔支筒施工采用滑?;虻鼓R延谐墒旖涷灴设b,但采用滑模專用機具,設備投入量大,倒模需制作3套模板,施工過程中模板拆裝、提升的勞動強度大。本工程水箱在筒身頂部采用現澆工藝,架子必須與筒身同步升高。腳手架經計算,強度和穩定性可作為模板提升的支撐,故采用提模施工支筒,這樣既不需要滑模機具設備,又比倒模少制作兩套模板,僅用6個2t倒鏈即可解決模板提升問題。
2 模板制作與安裝
模板采用E 50×5角鋼及3mm 厚鋼板、-40×4扁鋼制作,內外模板各3片。用10槽鋼制作6個提升架、1個操作平臺,提升架間距1.67m,平臺下設吊臺。模板高度1m,內外模錐度1c m,組模后內外模上口間距165mm、下口間距185mm。內外模拼縫處交錯60°,以使其整體剛度均勻一致,用提升架將內外模和平臺組成一個整體,在平臺中心用1根200鋼管(l =300mm)定出筒身中心,在內模下邊沿,兩個提升架中間位置設6道內模斜撐,與200鋼管連接。
3 腳手架構造
用Φ48×3.5鋼管扎成雙排六邊形架子。
4 支筒施工
4.1 施工測量
平臺中心孔200鋼管內焊中心點掛線墜,控制筒身垂直度;外模外側掛線墜控制提升過程中模板的扭轉。
4.2 澆筑混凝土
混凝土采用1t 卷揚機提升,在外架子上設天杠和接料臺,混凝土用溜槽倒入模內。
每次澆筑高度300~400mm,澆至半模后方可振搗,以防因振動棒過振將剛出模的混凝土振塌。嚴禁振動鋼筋、模板,待模內混凝土厚度達800~900mm 時即可提升。
為使平臺水平上升,各倒鏈下掛一標距繩,用以控制倒鏈每次拉動距離相等,統一拉動。平臺的水平控制用環管在6個提升架邊設水準刻度管,各管液面高度一致。如平臺提升時不平,則各管內液面標高都有反映,可隨拉動隨調整,使各管水平一致。
在水塔的±0.000m處設中心點,對中時由專人觀測。
根據施工時配合比和當時氣溫,出模強度控制在0.1~0.2MPa ,每次提模高度為15~25c m。正常提升過程中,模內混凝土每次澆平,隨澆隨振。從±0.000m 起提升到26.700m,共計8d ,其中最大提升量達8m/d。
4.3 混凝土養護
外模下掛比支筒直徑大10c m的鋼筋環,在環上掛草簾子。采用50塑料管灑水,管內側鉆有噴水孔,隨時將水淋到滑完的筒壁上。鋼筋環與外模下邊緣間留出500mm 間隙,以便檢查混凝土出模強度并修補出模缺陷。
模板提升到25.700m 時加負筋,提升至26.750m 時將模板提空,并將原環托梁鋼支架節點變為現澆節點。提模時如因雨、停電等影響不能連續施工時,模內留置200~300mm的混凝土,模內粘結的混凝土應及時用長柄鏟清除干凈。
4.5 水箱內筒施工
環托梁現澆混凝土完成后,繼續搭架子澆筑水箱內筒身混凝土,采用自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將砂過篩,石子水洗。石子級配按粒徑5~10mm 占1/3、20~40mm 占2/3的比例混合,隨洗隨拌均勻。采用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按水泥用量10%摻PNC 外加劑,其配合比是水泥∶砂∶石子∶水∶PNC=420∶634∶1177∶180∶42。施工時應嚴格按配合比計量,內筒完成即可進行水箱施工。
4.5.1 水箱施工
模板支設:
水箱在其位置整體現澆。倒錐體部分采用外挑架子上扎3個環管定出倒錐殼外輪廓,在3個環管上用48×3.5腳手管作主龍骨扎出倒傘狀,最上邊的環管用8鋼筋按圓周12等分,與筒身最頂部鎖口梁支架鋼管拉住,分別用花籃螺栓將其調圓,使各拉索間松弛度一致。在3個環管和其下部外挑的架子間加設站桿,間距1.0~1.2m。
在環托梁上將25鋼筋彎成圓環,用長250mm 的18鋼筋作頂柱,間距≤500mm,作為下環梁外模及倒錐體鋼管龍骨下端的支撐。鋼龍骨間距在上環管處≤500mm,在每兩個鋼龍骨間距內均勻加設40mm×60mm方木,局部凹凸處用木板襯平并用10號鐵絲將方木與環管扎牢。完成以上工作后,再對整個倒錐體的龍骨進行校核、抄平、調圓、加固,將0.75mm 厚鐵皮由下而上鋪釘在方木上,鐵皮搭接上下不少于50mm,相鄰不少于100mm,在其上扎鋼筋、支中環梁模板后即可澆筑水箱混凝土。
混凝土澆筑:水箱混凝土按水箱內筒自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嚴格計量,用2臺卷揚機同時提升上料?;炷劣昧锊巯禄?,兩作業組同時環向澆筑,每次寬度≤300mm,不設內模,振搗時加擋板,這樣既可保證無施工縫操作,又可避免因一次澆筑混凝土過寬而造成下滑,振搗后用小鐵滾子滾平壓實。
上殼施工:將中環梁的水平和圓度校好后標在中環梁內,在中環梁頂部露出的箍筋內穿雙股10號鐵絲。將一半徑比中環梁內半徑小40mm 的25環圈吊在中環梁內(圖3),吊點間距500mm,在水箱內筒外側緊靠筒身立1248站桿,站桿臨時與128拉索扎在一起,下部用6鋼筋環扎在筒身上,其上部與外徑3.20m 的48鋼管用卡扣卡住,環管頂標高為上環梁底標高減100mm,以留出龍骨和模板厚度。在外徑3.2m 的48環管及中環梁內25吊筋上鋪48鋼管龍骨,間距≤500mm。在鋼管上扎18環筋,鋼模板鋪在其上,由中環梁至上環梁間形成的三角形空隙用五合板下加40mm×60mm 方木補空。這樣既加快了工程進度,又使水箱混凝土養護期間不受外力影響。頂蓋待水箱內防水層施工完成后再施工。
4.5.2 防水層施工
防水砂漿施工前,先將拉上環梁的8鋼筋抽掉,用與水箱相同配合比的細石混凝土堵孔,表面應徹底清理干凈。
第1遍用水灰比0.5、摻7%107膠的水泥砂漿抹壓;第2遍用摻水泥用量8%的PNC 外加劑、水灰比0.5的1∶2水泥砂漿抹壓;其余3遍按防水要求配合比進行施工。整個操作過程應嚴格按操作要點進行,按由中環梁至下環梁方向分區施工。
篇2:大廈冷卻水塔保養操作規定
大廈冷卻水塔保養操作規定
1、目的
正確操作冷卻,保障大廈供冷需求,延長冷卻水塔使用壽命,合理安排運行,盡可能節能降耗。
2、使用范圍
適用于大廈冷卻塔的運轉及維護保養。
3、職責
3.1設備工程師負責制定檢查,保養計劃并監督執行
3.2值班人員負責冷卻塔的運行,并監視、巡查冷卻塔的運行情況
4、工程程序
4.1操作巡檢制度
4.1.1在冷卻塔使用期內,每日按表格規定的時間巡視檢查冷卻塔的運行狀態
4.1.2檢查冷卻塔風機、扇葉、皮帶是否正常完好
4.1.3檢查布水器、集水器是否均勻正常
4.1.4檢查填料是否完好
4.1.5適當調整自動補水浮球的高度
4.1.6每次巡視完成后,填寫《冷卻塔巡視記錄表》,表格填寫后,每周交主管保存
4.2維護保養制度
4.2.1每年入冬前停止運轉后必須清掃和排出塔體和管道內的積水,防止凍裂設備
4.2.2每年夏季運行前必須檢查塔體是否有破損及漏水問題,對于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有效修補
4.2.3檢查風機、電機運行是否正常,調整皮帶
4.2.4清洗冷卻塔填料及塔體灰土、水垢
4.3維修保養工作完成后填寫《冷卻塔維護保養記錄表》,每周交設備主管存檔
篇3:中心村水塔施工方案
中心村水塔施工方案
中心村內設計有一座有效高度為15m的倒錐殼水塔,其筒壁厚18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30;水箱混凝土強度等級C25,抗滲等級P6,內做5層防水層。
1 施工方案確定
目前,倒錐殼水塔支筒施工采用滑?;虻鼓R延谐墒旖涷灴设b,但采用滑模專用機具,設備投入量大,倒模需制作3套模板,施工過程中模板拆裝、提升的勞動強度大。本工程水箱在筒身頂部采用現澆工藝,架子必須與筒身同步升高。腳手架經計算,強度和穩定性可作為模板提升的支撐,故采用提模施工支筒,這樣既不需要滑模機具設備,又比倒模少制作兩套模板,僅用6個2t倒鏈即可解決模板提升問題。
2 模板制作與安裝
模板采用E 50×5角鋼及3mm 厚鋼板、-40×4扁鋼制作,內外模板各3片。用10槽鋼制作6個提升架、1個操作平臺,提升架間距1.67m,平臺下設吊臺。模板高度1m,內外模錐度1c m,組模后內外模上口間距165mm、下口間距185mm。內外模拼縫處交錯60°,以使其整體剛度均勻一致,用提升架將內外模和平臺組成一個整體,在平臺中心用1根200鋼管(l =300mm)定出筒身中心,在內模下邊沿,兩個提升架中間位置設6道內模斜撐,與200鋼管連接。
3 腳手架構造
用Φ48×3.5鋼管扎成雙排六邊形架子。
4 支筒施工
4.1 施工測量
平臺中心孔200鋼管內焊中心點掛線墜,控制筒身垂直度;外模外側掛線墜控制提升過程中模板的扭轉。
4.2 澆筑混凝土
混凝土采用1t 卷揚機提升,在外架子上設天杠和接料臺,混凝土用溜槽倒入模內。
每次澆筑高度300~400mm,澆至半模后方可振搗,以防因振動棒過振將剛出模的混凝土振塌。嚴禁振動鋼筋、模板,待模內混凝土厚度達800~900mm 時即可提升。
為使平臺水平上升,各倒鏈下掛一標距繩,用以控制倒鏈每次拉動距離相等,統一拉動。平臺的水平控制用環管在6個提升架邊設水準刻度管,各管液面高度一致。如平臺提升時不平,則各管內液面標高都有反映,可隨拉動隨調整,使各管水平一致。
在水塔的±0.000m處設中心點,對中時由專人觀測。
根據施工時配合比和當時氣溫,出模強度控制在0.1~0.2MPa ,每次提模高度為15~25c m。正常提升過程中,模內混凝土每次澆平,隨澆隨振。從±0.000m 起提升到26.700m,共計8d ,其中最大提升量達8m/d。
4.3 混凝土養護
外模下掛比支筒直徑大10c m的鋼筋環,在環上掛草簾子。采用50塑料管灑水,管內側鉆有噴水孔,隨時將水淋到滑完的筒壁上。鋼筋環與外模下邊緣間留出500mm 間隙,以便檢查混凝土出模強度并修補出模缺陷。
模板提升到25.700m 時加負筋,提升至26.750m 時將模板提空,并將原環托梁鋼支架節點變為現澆節點。提模時如因雨、停電等影響不能連續施工時,模內留置200~300mm的混凝土,模內粘結的混凝土應及時用長柄鏟清除干凈。
4.5 水箱內筒施工
環托梁現澆混凝土完成后,繼續搭架子澆筑水箱內筒身混凝土,采用自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將砂過篩,石子水洗。石子級配按粒徑5~10mm 占1/3、20~40mm 占2/3的比例混合,隨洗隨拌均勻。采用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按水泥用量10%摻PNC 外加劑,其配合比是水泥∶砂∶石子∶水∶PNC=420∶634∶1177∶180∶42。施工時應嚴格按配合比計量,內筒完成即可進行水箱施工。
4.5.1 水箱施工
模板支設:
水箱在其位置整體現澆。倒錐體部分采用外挑架子上扎3個環管定出倒錐殼外輪廓,在3個環管上用48×3.5腳手管作主龍骨扎出倒傘狀,最上邊的環管用8鋼筋按圓周12等分,與筒身最頂部鎖口梁支架鋼管拉住,分別用花籃螺栓將其調圓,使各拉索間松弛度一致。在3個環管和其下部外挑的架子間加設站桿,間距1.0~1.2m。
在環托梁上將25鋼筋彎成圓環,用長250mm 的18鋼筋作頂柱,間距≤500mm,作為下環梁外模及倒錐體鋼管龍骨下端的支撐。鋼龍骨間距在上環管處≤500mm,在每兩個鋼龍骨間距內均勻加設40mm×60mm方木,局部凹凸處用木板襯平并用10號鐵絲將方木與環管扎牢。完成以上工作后,再對整個倒錐體的龍骨進行校核、抄平、調圓、加固,將0.75mm 厚鐵皮由下而上鋪釘在方木上,鐵皮搭接上下不少于50mm,相鄰不少于100mm,在其上扎鋼筋、支中環梁模板后即可澆筑水箱混凝土。
混凝土澆筑:水箱混凝土按水箱內筒自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嚴格計量,用2臺卷揚機同時提升上料?;炷劣昧锊巯禄?,兩作業組同時環向澆筑,每次寬度≤300mm,不設內模,振搗時加擋板,這樣既可保證無施工縫操作,又可避免因一次澆筑混凝土過寬而造成下滑,振搗后用小鐵滾子滾平壓實。
上殼施工:將中環梁的水平和圓度校好后標在中環梁內,在中環梁頂部露出的箍筋內穿雙股10號鐵絲。將一半徑比中環梁內半徑小40mm 的25環圈吊在中環梁內(圖3),吊點間距500mm,在水箱內筒外側緊靠筒身立1248站桿,站桿臨時與128拉索扎在一起,下部用6鋼筋環扎在筒身上,其上部與外徑3.20m 的48鋼管用卡扣卡住,環管頂標高為上環梁底標高減100mm,以留出龍骨和模板厚度。在外徑3.2m 的48環管及中環梁內25吊筋上鋪48鋼管龍骨,間距≤500mm。在鋼管上扎18環筋,鋼模板鋪在其上,由中環梁至上環梁間形成的三角形空隙用五合板下加40mm×60mm 方木補空。這樣既加快了工程進度,又使水箱混凝土養護期間不受外力影響。頂蓋待水箱內防水層施工完成后再施工。
4.5.2 防水層施工
防水砂漿施工前,先將拉上環梁的8鋼筋抽掉,用與水箱相同配合比的細石混凝土堵孔,表面應徹底清理干凈。
第1遍用水灰比0.5、摻7%107膠的水泥砂漿抹壓;第2遍用摻水泥用量8%的PNC 外加劑、水灰比0.5的1∶2水泥砂漿抹壓;其余3遍按防水要求配合比進行施工。整個操作過程應嚴格按操作要點進行,按由中環梁至下環梁方向分區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