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措施

7109

  大體積混凝土的裂縫控制措施

  由于基礎底板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混凝土的裂縫控制是底板施工成敗的關鍵所在,因此需要在各個方面采取措施。

  大體積混凝土產生裂縫的原因是很復雜的,而且往往是各種因素的綜合,為防止混凝土產生裂縫,結合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抗放結合"理論,應著重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延緩降溫速度、減少混凝土的收縮等方面一系列技術措施。

 ?。ㄒ唬脑O計方面采取技術措施

  1. 利用混凝土后期強度。本工程與設計協商,在確?;炷梁笃趶姸瓤煽吭鲩L的條件下,采用60d 齡期的混凝土強度代替28d 齡期強度控制溫升速度,推移溫升峰值出現時間。

  2. 設置后澆帶。本工程通過設置后澆帶及施工縫來控制由于混凝土溫差和收縮引起的裂縫發展,并達到不設永久性伸縮縫的目的。

  3. 由于鋼筋的彈性模量是混凝土彈性模量的7~15 倍,所以當混凝土內應力達到抗拉強度而開始裂縫時(特別是斷面變化處),此時鋼筋的應力很小,不能起到利用鋼筋來防止混凝土裂縫出現的目的。因此,跟設計協商,在底板斷面變化處,應加設分布鋼筋,對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效果較好。分布鋼筋為?6@150,沿斷面變化布置。

  4. 在底板墊層上做一層PVC 卷材防水,起到滑動層作用,這樣可以減少地基對基礎的阻力系數,從而大大削減溫度應力,為防止大體積混凝土裂縫起到很好的作用。

 ?。ǘ睦碚撚嬎憧刂屏芽p

  由于底板分為三段進行混凝土的澆筑,取最大的一塊進行控制裂縫計算,取A 段進行驗算。由于底板采取保溫養護,要求混凝土內外溫差不大于25°C,且在養護階段混凝土中心溫度一般在澆筑后3~4d 內為最高,因此取混凝土澆筑后3d 來驗算底板大體積混凝土裂縫。

  混凝土最大水化熱絕對溫升

  根據計算公式,其中W=380kg?m3 ,Q=461KJ?kg,C=0.97KJ?kg· °C, R=2400kg?m3。

  Tma*=WQ/CR

  =380×461/0.97×2400

  =75.25°C

  2. 混凝土入模溫度

  本工程要求混凝土入模溫度為Ti=15°C。

  3. 混凝土3d 時內部最高溫度

  T3= Tma* +Ti

  =75.25×0.684+15

  =66.47°C

  4. 混凝土表面溫度

  通過溫度場進行計算知:

  Ti=Tq+4hˊ(H-hˊ)?T(τ)/H2

  =28+4×0.866×(4.03-0.866)×28.20/4.0232

  =47.03°C

  5. 混凝土的彈性模量

  E(t)=E0(1-e-0.09t

 ?。?混凝土的收縮變形值:ε(t)= ε(0)×(1-e-0.01t) × M1×M2×…

  ×M10

  M1~M10 為各種非標準條件的修正系數。

  式中 M4=1.3, M6=1.1, M7=0.54, M8=1.43, M10=0.76。

  M1、M2、M3、M5、M9 均為1

  則ε=3.24×10-4×(1-e-0.03)×1.023=0.098×10-4

  混凝土3d 收縮當量溫差為Ty=(-0.19×10-4)/

 ?。?.0×10-5)=-1°C 混凝土3d 的彈性模量為:

  E3=3.25×104×(1-2.718-0.27)=0.71×104N/mm2

  混凝土的最大綜合溫差為:

  ?T=-15-47.03-1+0=-63.03°C

  則混凝土3d 時降溫收縮應力為:其中1.20 為混凝土3d 時抗拉強度。

  σ=0.51×0.2×0.77×104×10-5×63.03/0.85

  =0.58N/m<1.20N/m

  ∴ K=1.20/0.58

  =2.06>1.15

  其中1.15 為混凝土抗裂安全指數。因此,基礎底板在養護期間不會出現收縮裂縫。

 ?。ㄈ脑牧戏矫娌扇〖夹g措施

  1. 水泥選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且廠家必須提供水泥出廠合格證。

  2. 外加劑:在預拌混凝土中摻入UEA-M 膨脹劑,實現混凝土結構的自防水,控制溫差裂縫。在混凝土中摻入適量的緩凝型減水劑,可減小新拌混凝土的泌水率,延緩混凝土的凝結和降低溫升的目的。在不增加拌合用水量的條件下增大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加流動性,從

  而獲得良好的可泵性。

  3. 摻加料:混凝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粉煤灰,由于粉煤灰呈球狀起潤滑作用,不僅能代替部分水泥,還能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可泵性,降低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熱量。摻加粉煤灰要嚴格執行北京市《混凝土中摻用粉煤灰的技術規程》(DBJ 01-10-93)

  4. 粗、細骨料:本工程混凝土中盡可能用5~25mm 級配的碎卵石,這樣可以減少用水量,混凝土的收縮和泌水可隨之減少,且砂、石含泥量應分別小于3%和1%。

 ?。ㄋ模氖┕し矫娌扇〖夹g措施

  1. 由于底板混凝土量大,配備足夠的混凝土攪拌車、混凝土輸送泵和溜槽,確保底板各施工段能一次連續澆筑完畢。

  2. 每次澆筑混凝土時應由多家混凝土攪拌站提供混凝土,須統一配合比、水泥強度等級、外加劑及摻合料。

  3. 由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采取泵送施工,通訊聯絡對合理組織施工,靈活調度,確保工程質量尤為重要,因此現場設臨時指揮調度小組,加強車輛調度、平衡,盡量減少預拌混凝土的運輸時間及等待時間,保證混凝土輸送車的調度銜接、喂料準確,及時順利完成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

  4. 利用混凝土輸送泵、溜槽、塔吊以加快混凝土澆筑速度,不使混凝土產生冷縫。

  5. 做好混凝土振搗過程中的泌水處理,在兩側模板底部和上部留出預留孔,排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這樣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質量,以減少混凝土表面裂縫。

  6. 在混凝土澆搗至標高時,要專門安排抹灰工用長刮尺刮平多余浮漿,初凝前用木抹子打平,對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縫的出現很重要。

 ?。ㄎ澹酿B護上采取措施

  保溫養護是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關鍵環節。保溫養護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時里外溫差值以降低混凝土塊體的自約束應力,其次是降低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塊體的降溫速度,充分利用混凝

土的抗拉強度,以提高混凝土塊體承受外約束應力時的抗裂能力,達到防止或控制溫度裂縫的目的。

  1. 在澆筑4h 內覆蓋。在養護期間,根據要求進行底板混凝土溫度測量,并填寫好測溫記錄表。

  2. 在混凝土澆筑后要根據實際的測溫數據來進行澆筑后混凝土裂縫控制計算。

篇2:鋼筋混凝土核芯筒裂縫控制措施

  鋼筋混凝土核芯筒裂縫控制措施

  核芯筒鋼筋混凝土有害裂縫可能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控制的方法與我方在基礎工程裂縫控制中所采取的控制方法一樣,即采用綜合控制的方法來處理。主要分為材料控制、施工控制、結構構造控制、外部環境控制四個方面。

  1 材料控制

  1.1原材料選用

  為了控制或減少混凝土結構的有害裂縫,應妥善選定組成材料和配合比,以

  使所配制的混凝土除符合設計和施工所要求的性能外,還具有抵抗開裂所需要的功能。

  1)水泥: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對大體積混凝土,采用中低熱硅酸鹽水泥。所用水泥的鋁酸三鈣(C3A)的含量小于8%。水泥質量符合《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GB175、《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及粉煤灰硅酸鹽水泥》GB1344的規定。

  2)骨料:選用潔凈、級配良好的中砂和級配良好、空隙率較小的粗骨料。骨料質量分別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3的規定。同時要加強對骨料中的含泥量、泥塊含量和其他有害物質檢查。

  3)礦物摻合料:為改善混凝土性能適量摻入礦物摻合料,所用摻合料分別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郀t礦渣粉》GB/T18046的規定。

  4)外加劑:所用外加劑符合《混凝土外加劑》GB7086、《混凝土泵送劑》JC473的規定,并按《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程》GB50119的規定進行施工;選用外加劑時,必須根據工程具體情況做好水泥適應性及實際效果試驗。

  5)水: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標準》JGJ63規定。當使用混凝土攪拌站中的回收水時,應經過沉淀,去除砂石、泥漿,澄清后的水方可使用,并注意回收水中所含外加劑和其他有害物質對混凝土質量 的影響。

  6)鋼筋:所用鋼筋應分別符合《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GB1499、《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光圓鋼筋》GB13778、《鋼筋混凝土用余熱處理鋼筋》GB13014、《冷軋帶肋鋼筋》GB13778的規定。

  1.2配合比設計

  1)混凝土配合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JGJ55的規定外,根據要求的強度等級、抗滲等級、耐久性及工作性等要求進行配合比設計,同時要考慮以下參數。

  2)干縮率:混凝土90天的干縮率宜小于0.05%。

  3)坍落度:在滿足施工要求的條件下,盡量采用較小的混凝土坍落度;采用泵送混凝土時,建筑物底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50±30mm,建筑物上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80±30mm。

  4)擴展度:鋼管中的自流平混凝土的擴展度宜控制在550±75mm。

  5)用水量:不宜大于180kg/m3。

  6)水泥用量:根據不同設計強度等級,確定不同的水泥用量。高強混凝土不宜大于550kg/m3(含替代水泥的礦物摻合料)。

  7)水膠比:應盡量采用較小的水膠比?;炷了z比不宜大于0.55。

  8)砂率:在滿足混凝土工作性的前提下,應采用較小砂率。

  9)泌水量:宜小于0.3ml/m3。

  10)宜采用萘系、聚羧酸外加劑。

  11) 在箱基工程中建議采用混凝土的后期強度,降低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以控制箱基的開裂。

  2 施工控制

  鋼筋混凝土工程有害裂縫的產生,與施工技術措施是否合理有相當影響因素。在各道工序各個環節配置相應技能的熟練人員,按施工組織設計技術方案進行施工。

  2.1模板的安裝和拆除

  1)模板及其支架應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澆注混凝土的自重、側壓力、施工過程中產生的荷載,以及上層結構施工時產生的荷載。

  2)安裝的模板必須構造緊密、不漏漿、不滲水,并能保證構件形狀正確規整。

  3)安裝模板時,為確保鋼筋保護層厚度,應準確配置混凝土墊塊或鋼筋定位器等。

  4)拆除模板前,應對混凝土進行充分的澆水養護,拆除模板后,應馬上涂刷養護液。

  5)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的要求。

  6)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結構,在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的強度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載;當施工荷載所產生的效應比使用荷載的效應更為不利時,必須經過核算并加設臨時支撐。

  2.2混凝土的制備和運輸

  1)采用預拌混凝土。其質量符合《預拌混凝土》GB/T14902的規定。

  2)對品質、種類相同的混凝土,原則上要在同一預拌混凝土廠訂貨,如在兩家或兩家以上的廠家訂貨時,應保證各預拌混凝土廠所用主要材料及配合比相同,制備工藝條件基本相同。

  3)混凝土運輸時,應能保持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勻性,不應產生分層離析現象,運送容器應不漏漿,內壁光滑平整,并宜快速運輸。運送頻率,應保證混凝土施工的連續性。

  4)運輸車在裝料前應將車內殘余混凝土及積水排盡。當需在卸料前補摻外加劑調整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時,外加劑摻入后運輸車應進行快速攪拌。攪拌時間應由試驗確定。

  5)運至澆注地點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擴展度應符合要求。

  6)由攪拌、運輸到澆搗入模,當氣溫不高于25℃,持續時間不宜大于90min,當氣溫高于25℃,持續時間不宜大于60min。當在混凝土中摻加外加劑時,持續時間據試驗另行確定。

  2.3混凝土的澆搗

  1)搗前檢查模板及其支架、鋼筋及其保護層厚度、預埋件等的位置、尺寸,確認正確無誤后,方可進行澆搗。

  2)混凝土的一次澆搗量要適應各環節的施工能力, 以保證混凝土的連續澆搗。

  3)對現場澆搗的混凝土要進行監控,運至現場的混凝土坍落度不能滿足施工要求時,采用經試驗確認的可靠方法調整坍落度,嚴禁隨意加水。

  4)澆搗剪力墻時,一次澆搗高度以混凝土不離析為準,一般每層不超過500mm,搗平后再澆搗上層,澆搗時要注意振搗到位,使混凝土填充至每個角落。

  5)要注意混凝土澆搗的程序。澆搗時要防止鋼筋、模板、定位鋼筋等的移動和變形。

  6)混凝土采用快插慢拔,梅花狀布點的方法震搗。每點震搗的時間在10~15秒。振搗要密實,不得漏振,也不得過振,更不得用振搗器拖趕混凝土。

  7)分層澆搗混凝土時,注意使上下層混凝土一體化。應在下一層混凝土初凝前將上一層混凝土澆搗完成。在澆搗上層混凝土時,須將振搗器插入下層混凝土50mm左右以便

形成整體。

  8)由于混凝土的泌水、骨料下沉,易產生塑性收縮裂縫,此時應對混凝土表面進行壓實抹光;在澆搗混凝土時,如高溫、太陽暴曬、大風天氣,澆搗后立即用塑料膜覆蓋,避免發生混凝土表面硬結。

  9)對大體積混凝土,控制澆搗后的混凝土內外溫差、混凝土表面與環境溫差不超過25℃。

  10)板類(含底板)混凝土面層澆搗完畢后,在初凝后終凝前進行二次抹壓。

  11)按設計要求合理設置后澆帶,后澆帶混凝土的澆搗時間應符合設計要求。

  12)施工縫處澆搗混凝土前,將接茬處剔鑿干凈,澆水濕潤,并在接茬處鋪水泥砂漿或涂混凝土界面劑,保證施工縫處結合良好。

  2.4混凝土的養護

  1)養護是防止混凝土產生裂縫的重要措施,必須充分重視,并制定養護方案,派專人負責養護工作。

  2)混凝土澆搗完畢,在混凝土凝結后即須進行妥善的保溫、保濕養護,盡量避免急劇干燥、溫度急劇變化、振動以及外力的擾動。

  3)澆搗后采用覆蓋、灑水、噴霧或用薄膜保濕等養護措施;保溫、保濕養護時間,對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少于7天;對摻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天。

  4)底板和樓面等水平結構:混凝土澆搗收漿和抹壓后,用塑料薄膜覆蓋,防止表面水分蒸發,混凝土硬化至可上人時,揭去塑料薄膜,鋪上麻袋或草簾,用水澆透或蓄水養護。

  5)在本核芯筒剪力墻等豎向結構中:混凝土澆搗完畢,達到一定強度(1~2天)后,必要時及時松動兩側模板,離縫約3~5mm,在墻體頂部架設淋水管,噴淋養護。拆模后,在墻兩側涂刷養護液,沿外墻周邊包裹聚乙烯彩條布等覆蓋物,避免陽光直照墻面,并連續噴水養護。

  3 結構構造控制

  結構上的構造措施是控制混凝土有害裂縫產生的最有效措施。

  在本工程核芯筒施工中,建議采取以下幾條措施對有害裂縫進行控制:

  3.1在-18.00標高墊層處附加一層柔性隔離層

  由于箱基底板直接支承于-18.00標高的中風化巖上,巖層對2m厚的箱基底板大體積砼有很強的約束力。在大體積混凝土冷卻收縮,徐變過程中,產生強大的摩阻力將導致底板開裂。

  為此在墊層和基礎底板之間附加一層柔性隔離層,可以大大減少其約束力。從而減少有害裂縫產生的機率。柔性隔離層可以采用二氈三油或三元一丙,也可以采取瀝青砂的方法。

  3.2 在核芯筒外壁剪力墻中增加抗裂鋼筋網片,洞口處增加放射抗裂鋼筋

  在結構設計時,設計師所關心的是豎向的結構受力鋼筋,對于環向鋼筋,大都僅作構造配筋處理。根據以往的施工實踐中發現環狀結構的有害裂縫主要是豎向裂縫。而混凝土的環向收縮是導致豎向裂縫發生的主要原因,為此在本工程橢圓形結構施工事中在筒體外壁鋼筋保護層內,布置Φ6mm的弧狀鋼筋網片;在洞口處增加抗裂放射細鋼筋的方法,來預控制高聳核芯筒結構豎向有害裂縫的產生。

篇3:房屋建筑墻體裂縫成因控制措施分析

  房屋建筑墻體裂縫成因及控制措施分析

  1 房屋建筑墻體裂縫的成因分析

  我們對建筑物的裂縫進行認真分析,可以發現建筑物裂縫形成主要是由于設計、材料或施工方面的原因,但歸結各種情況,不外乎以下情況,在此對其成因進行逐個分析:

  1.1溫度和干縮產生的裂縫

  溫度應力引起的墻體裂縫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各部分溫度差異引起溫度變形不協調,從而導致的墻體開裂。這類裂縫主要發生在鋼筋混凝土平屋蓋的磚混住宅中,裂縫形式有“八”字形縫、45度斜裂縫、水平縫、垂直縫等。在磚混結構中的溫度裂縫差異主要由兩部分原因造成:一是磚砌體與混凝土樓板的初始溫差:混凝土樓蓋在澆筑后的硬化過程中,由于水化熱的作用而使得樓蓋的溫度升高,而砌體溫度不變,造成磚砌體與鋼筋混凝土樓蓋的初始溫差。二是日光照射產生的溫差:建筑物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受到日照影響溫度升高,由于鋼筋混凝土樓蓋通常接受日照時間較長,同時樓蓋的阻熱能力差,從而比磚砌體溫度升的更快,造成樓蓋與磚砌體的溫度差異。在兩種溫差的影響下,加之鋼筋混凝土樓蓋與磚砌體的溫度線膨脹系數也差別較大(鋼筋混凝土為10×10-6,磚砌體為5×10-6),從而產生溫度應力,并導致磚砌體中產生剪應力和拉應力,當這個剪應力和拉應力超過了磚砌體的允許應力,就會產生裂縫。

  1.2地基不均勻下沉引起的墻體裂縫

 ?。?)斜裂縫主要發生在軟土地基上,由于地基不均勻下沉,使墻體承受較大的剪切力,當結構剛度較差、施工質量和材料強度不能滿足要求時,導致墻體開裂。

 ?。?)窗間墻水平裂縫產生的原因是在沉降單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間墻受到較大的水平剪力而發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縫。

 ?。?)房屋低層窗臺下豎直裂縫是由于窗間墻承受荷載后,窗臺墻起著反梁作用,特別是較寬大的窗口或窗間墻承受較大的集中荷載情況下(如禮堂、廠房等工程),窗臺墻因反向變形過大而開裂,嚴重時還會擠壞窗口,影響窗扇開啟。另外,地基如建在凍土層上,由于凍漲作用也會在窗臺發生裂縫。

  1.3工程設計方面不合理,引起墻體開裂

  設計時沒有認真按規范規程要求進行防裂縫設計。在許多工程中,設計雖有防裂縫措施,但與規程要求不完全相符,致使墻體防裂縫得不到有效保障,或保質年限大大縮短。還有一個較為重要的方面就是墻砌體材料強度偏低、不同砌體混合砌筑、砌體強度與砌筑砂漿強度相差過大或外墻批蕩砂漿強度與墻體強度差距過大等設計方面的不當都會導致墻體開裂。

  1.4墻體施工質量控制不符合規范要求,引起墻體開裂

 ?。?)砌體強度低。施工過程中未認真做好材料質量的控制,磚砌體材料強度較設計要求低,或是抗壓強度雖達到要求,但因砌體長度較長,砌筑施工完成后,砌體從中間部位自行斷裂。

 ?。?)不同強度的砌體混合砌筑施工過程中,使用不同砌體材料作為配套砌塊,致使各種砌體組合砌筑,因不同砌體材料強度、熱脹冷縮、吸水率等不同引起墻開裂。

 ?。?)砌筑砂漿強度偏低(偏高)。砂漿攪拌過程中,砂漿攪拌不均勻導致有的砂漿強度偏高、有的強度偏低,有的甚至因為粘結材料量太少強度特低。配料方面砂配多了砂漿強度偏低,水泥配多了砂漿強度偏高;水多了,砂漿稠度低影響砂漿強度,且砂漿干縮量增大,引起灰縫位置開裂。

 ?。?)砌筑用砂漿沒有按要求做到隨拌隨用。砂漿一次性攪拌量過多,存放時間過長,致使砂漿還沒有砌前就開始初凝結塊,使用時砂漿強度已大打折扣,嚴重影響墻體質量,引起裂縫。

  2 墻體裂縫的控制措施

  2.1防止溫度及干縮裂縫的措施

 ?。?)屋蓋上設置保溫層或隔熱層。

 ?。?)在屋蓋的適當部位設置控制縫,其間距30mm.

 ?。?)當采用現澆砼挑檐的長度>12mm時,宜設置分隔縫,其寬度>20mm.

 ?。?)合理設置灰縫鋼筋,其要求如下:①在墻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三道灰縫設置鋼筋,鋼筋伸入洞口每側長度應>600mm.②在樓蓋標高以上、屋蓋標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縫及靠近墻頂的部位設置鋼筋。③灰縫鋼筋的間距<600mm.④灰縫鋼筋距樓、屋蓋砼圈梁或配筋帶的距離應>600mm.⑤灰縫鋼筋宜通長設置,當不便通長設置時,允許搭接,搭接長度>300mm.⑥灰縫鋼筋兩端應錨入相交墻或轉角墻中,錨固長度>300mm.⑦灰縫鋼筋應埋入砂漿中,其保護層上下應≥3mm,外側<15mm.⑧配筋時含鋼率≥0.05%;局部截面配筋時含鋼率≥0.3%.⑨設置灰縫鋼筋的房屋的控制縫的間距應≤30mm.

 ?。?)在頂層圈梁上設置寬40-50mm的遮陽板,防止太陽直接照射鋼筋混凝土圈梁,減小因溫差產生的應力。

 ?。?)對于已經產生溫度裂縫的砌體,盡管在通常情況下裂縫不會對建筑物的結構安全造成影響,但裂縫的出現影響了房屋的美觀與使用,同時對結構的整體性與耐久性也有影響,因此,裂縫穩定后應及時采取處理措施:對于數量較少且裂縫寬度不大的墻體裂縫可在消除裂縫表面灰塵、白灰、浮渣及松散層等污物后,采取壓力灌漿的辦法進行修補;對于數量較多、寬度較大的墻體裂縫宜先將墻面抹灰全部剔除,并在墻面橫豎灰縫剔除深度不小于10mm的砂漿,清掃墻面灰塵并澆水濕潤裂縫,用水泥稠漿封堵裂縫,在磚墻兩面分別掛雙向φ6@200鋼筋網片,用φ6穿墻筋勾住兩鋼筋網片,然后用高強度砂漿抹面。

  2.2防止地基沉降引起裂縫的措施

 ?。?)合理設置沉降縫。凡不同荷載(高差懸殊的房屋)、長度過大、平面形狀較為復雜、同一建筑物地基處理方法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都應從基礎開始分成若干部分并設置沉降縫,使其各自沉降,以減少或防止裂縫產生。

 ?。?)加強上部結構的剛度,提高墻體抗剪強度??稍诨A(±0.00)處及各樓層門窗口上部設置圈梁,砌體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規范規定,如采取磚澆水潤濕,改善砂漿和易性,提高砂漿強度、飽滿度,增加磚層之間的粘結,施工臨時間斷處嚴禁留直搓等措施,都可大大提高墻體的抗剪強度。

 ?。?)加強地基探槽工作。對于復雜的地基,在基槽開挖后應進行普遍釬探,對探出的軟弱部位加固處理

后,方可進行基礎施工。

 ?。?)大窗口下部應考慮設混凝土梁或反磚旋,以適應窗臺的變形,防止窗臺處產生豎直裂縫。為避免多層房屋底層窗臺下出現裂縫,除了加強基礎整體性外,也可采取通長配筋的方法。另外窗臺部位砌筑時不宜使用過多的半磚。在窗洞下增設厚40mm鋼筋混凝土帶,使山墻兩側1-2房間與山墻形成U字形鋼筋混凝土帶,以解決窗下角裂縫問題,并提高結構的整體性。

 ?。?)砌塊結構的芯柱通常采用“暗芯柱”作法,混凝土澆筑時無法使用機械振搗,芯柱質量難以保證。為克服這一弊端,改用明構造柱240mm*240mm或240mm*190mm代替“暗芯柱”,并按要求留置馬牙搓和拉結筋,以提高抗震能力,質量也便于檢查。

  2.3從工程設計方面著手,有效預防墻體裂縫

  強化墻體防裂縫設計的要領與理論,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墻體設計,確保墻體質量。

 ?。?)墻體抹灰砂漿中摻一定量纖維,增強抗裂能力。

 ?。?)外墻裝修有條件的全部增設鋼絲網。

 ?。?)砌體墻有窗臺的,全部改用混凝土窗臺。

 ?。?)墻體砌筑用的材料盡可能使用一種,避免多種材料混合使用。

 ?。?)盡可能保證墻體所用砌塊、砌筑砂漿、抹灰砂漿的強度、吸水率、熱脹冷縮等統一協調,基本一致。

 ?。?)在不同材料界面增設鋼絲網,管線預埋位置增設抗鋼網。

  2.4墻體施工中防止裂縫的其他措施

 ?。?)砌體施工過程中,應嚴格做好各種原材料的質量控制,砂漿攪拌應嚴格按要求進行操作和配料。應提高墻體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以增加砌體的抗拉強度。

 ?。?)砌體施工每日砌筑的高度不能超過1.8m的規范要求。

 ?。?)認真做好墻體裝修施工方案,做好平層、面層及各分項施工的技術交底工作。

 ?。?)批蕩應按要求分層進行。水泥砂漿和水泥混合砂漿的抹灰層應待前一層凝結后,方可涂抹后一層;石灰砂漿的抹灰層,應待前一層7~8成干后,方可涂抹后一層。

 ?。?)砌體在砌筑過程中嚴禁打鑿,特別是輕質砌體。砌體質量要嚴格控制好,砂漿要飽滿,拉結筋應按規范要求進行留設。

 ?。?)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基層的施工質量管理。

 ?。?)對局部墻體太厚要采用加鋼絲來加強。

 ?。?)墻體抹灰層采用加鋼網來抗裂時,應采取有效措施確保鋼網處于批蕩層的中間位置,以利鋼網能充分發揮抗裂作用。

 ?。?)預留施工孔洞應按要求留設和封堵。

 ?。?0)混凝土墻體澆筑前,必須搭設可靠的施工平臺、走道,施工中應派專人護理鋼筋,確保鋼筋位置符合施工規范及設計要求;①對已澆筑完畢的混凝土必須按施工規范要求進行養護。應在澆筑完畢后的12h以內(終凝后)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和保濕養護;根據氣候條件,淋水次數應能使混凝土處于潤濕狀態。養護用水應與拌制用水相同;用塑料布覆蓋養護,應全面將混凝土蓋嚴,并保持塑料布內有凝結水;日平均氣溫低于5℃時,不得淋水;②混凝土養護時間應根據所用水泥品種確定。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得少于7d;對摻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滲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d;對不便淋水和覆蓋養護的,宜涂刷保護層(如薄膜養生液等)養護,減少混凝土內部水分蒸發。

  3 結論

  房屋建筑墻體裂縫產生的原因復雜多樣、影響因素多、控制難度較大,但總體上不外乎以上幾種類型。只要采取全過程控制的方法,從設計到選材和施工都加強管理,嚴格遵守相關規范和操作規程,就能大大減少墻體裂縫產生的可能性,或將裂縫數量控制在最小程度,從而確保工程施工質量,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