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中國人》的讀后感3
自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們一直在探求著這樣一個宏大的命題:中國為何會落后于西方?知識分子們為了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謂是上窮碧落下黃泉,自軍事到經濟,自經濟到政治,自政治到文化,可謂從堅船利炮研究到了女人的小腳。結果他們找出了許多的答案,有說是軍事上落后的,有說是專制制度阻礙的,有說是自然經濟的抵制,也有的人認為罪魁禍首是中國人自己,中國的落后是源自于中國人的落后??偨Y而言就是這么三個字:國民性。
將中國的落后歸結到國民性上的知識分子,最著名的有兩個,一個是魯迅,另一個就是柏楊。而柏楊最為著名的則是他那本著名的《丑陋的中國人》。此書的中心思想從書名便可知一二:中國人是丑陋的。而如果要進入到現代文明,中國人必須掘棄其丑陋的國民性。
誠然,世界上的每一個民族都是有著其獨特的性格即其國民性的。中國人自然也無法例外,中國人自然也有著其獨特的國民性,而這種國民性當中自然也有丑陋的部分,因此,在這種意義上說,中國人的確是丑陋的。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世界上的每一個民族在有著其獨特的性格的同時,相似地,也有著與其他民族相似的性格,也就是說,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存在著這樣一個共性:人性。同樣地,中國人也不能例外。柏楊先生在《丑陋的中國人》一書中常常會用判斷性的語句說道:中國人是怎樣怎樣的。例如中國人是崇古的。中國人是虛偽的,是愛面子的。中國人是懦弱的。然而,其實這里的中國人三個字其實是可以換成其它字的。中國人自然是崇古的。但難道只有中國人是崇古的嗎?難道日本人、阿拉伯人們不是崇古的嗎?就連據說最不把祖先當回事的美國人,不也是無論左派右派都言必稱《獨立宣言》、建國先賢嗎?同樣地,虛偽的,是愛面子的不僅是中國人,還是全人類;懦弱的不僅是中國人,還是全人類。丑陋的不僅是中國人,還是全人類。
與許多相似的批判者一樣,柏楊先生對于中國國民性的批判并不是出于理性的認知,而純粹是一種感性的情緒感染。即所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柏楊先生看到了一個個的個案,在其中看到了中國人的丑陋,于是就事論事,批判其中中國人的丑陋之處,這是正確的。然而,看書的人看著看著會漸漸地感覺吊詭起來,因為到了后來,柏楊先生的邏輯竟漸漸地變成了為了證明中國人的丑陋而找出一個個的個案來予以佐證,即所謂的從結論出發,這就難免失于偏頗了,因而也就將許多的人性的丑陋當成了國民性的丑陋。同時,由個案出發的論證,往往就將特殊當成了一般,將一個丑陋的中國人當成是全體中國人一律丑陋的證據。于是也就出現了上面所提及的將人性與國民性混淆的問題。
對香港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實還不過是在二三十年前,香港還是一個腐敗橫行,吏治敗壞,警察公然在大街上收取保護費的地方。當時也有許多人痛心疾首地說這是由于中國人的國民性導致的,這是由于民族劣根性導致的,必須經過長年的努力改造香港人的國民性才能改善這種狀況。然而,在二三十年以后的今天,香港卻在一系列政治改革、行政改革而非國民性改造以后成為了全亞洲最為清廉、行政效率最高的地區之一,而香港警察甚至被稱為世界上最有禮貌最有紀律的治安部隊。如今的中國也有著許多與二三十年前的香港所相似的地方,都有著極其嚴重的腐敗,也有著許許多多將腐敗的根結歸結為國民性的人。什么問題都往國民性上推是一種十分便利的方法,因為表面上看來,任何問題都是與國民有關的,因而任何問題都能夠輕而易舉地歸結到國民性上。所以說,國民性其實是一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而一旦將問題裝到了國民性當中,剩下的問題就只有一個:改造國民性。如何改造呢?寫文章批判國民性,如此而已。何時改造完畢呢?遙遙無期。于是也就不是批判者所需要擔心的了。然而,這種動不動就將問題往國民性上推的做法,恰恰卻最為腐敗者、專制制度、專制政權所青睞。這是國民性的問題,那也是國民性的問題,全都是國民性的問題,于是大家都埋頭批判那難以動搖的國民性,結果就不會有人來追究腐敗者、專制制度、專制政權的責任了。既然是國民性導致了腐敗,那么腐敗出現在這樣的國民中也就再合理不過了,那么這樣腐敗的政權來治理造就了這種腐敗的國民豈不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然而我們從香港的例子可以看出,國民性并非腐敗的癥結所在。國民性也許會加深腐敗,但絕非腐敗的根源。問題并不是出在國民性上,而是出在專制制度上,或者更深層次地說,出在人性上。因而,與其埋頭批判國民性,還不如抬頭建立一種基于人性而遏制那丑陋的人類本能的規章制度來得實際。
事實上,這種對于國民性的批判,從來都是做無用功?;蛘哒f,任何改善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嘗試都必將以失敗告終。這個社會中的大部分人不會因為看了一篇批判國民性的文章而從此洗心革面掘棄自己的自私與虛偽,他們只會以這種自私與虛偽的普遍性為理由更加理直氣壯地自私與虛偽下去。就像如今每年都會有的該不該過洋節的爭論一樣,無論他們爭得怎樣的面紅耳赤,無論他們爭論出來的結果是什么,到頭來該過的還是要過,人們不感冒的他們怎么推廣也沒用。魯迅與柏楊的書已經出了這么多年,中國人卻還是如他們所言的那么丑陋,魯迅的文章選入小學課本中學課本的一篇又一篇,小學生中學生們也不會因此而掘棄他們丑陋的國民性。五講四美講了幾年就講不下去了,八榮八恥……(以下內容涉及色情,出于保護青少年的考慮予以屏蔽)。
個人認為,這種對國民性的批判,其實往往是一種精英主義的思維。馮驥才先生在此書的序言中說“丑陋的中國人”是一個“充滿自責與自警”的題目,我對此難以認同。我認為,當批判者們講到“丑陋的中國人”的時候,往往是把自己自絕于中國人以外的。當他們說中國人是自私、虛偽、好面子的時候,他們往往并不認為自己是自私、虛偽、好面子的。而他們也往往認為必須要去改造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自然而然地,這個沉重而艱巨的任務也就落到了他們的肩上。這樣的責任感十分可貴而值得我們真摯的尊重,然而這樣的責任感卻同時帶有一種致命的自負:他們認為他們可以改造一個民族的性格。但事實卻是殘酷的:他們不能。于是他們就陷入到了與西西弗斯相似的處境當中:西西弗斯總有搬不完的石頭,而他們也有著永遠都批判不完的國民性。而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卻未曾因此而改變。
篇2:《丑陋中國人》讀后感3
《丑陋的中國人》的讀后感3
自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們一直在探求著這樣一個宏大的命題:中國為何會落后于西方?知識分子們為了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謂是上窮碧落下黃泉,自軍事到經濟,自經濟到政治,自政治到文化,可謂從堅船利炮研究到了女人的小腳。結果他們找出了許多的答案,有說是軍事上落后的,有說是專制制度阻礙的,有說是自然經濟的抵制,也有的人認為罪魁禍首是中國人自己,中國的落后是源自于中國人的落后??偨Y而言就是這么三個字:國民性。
將中國的落后歸結到國民性上的知識分子,最著名的有兩個,一個是魯迅,另一個就是柏楊。而柏楊最為著名的則是他那本著名的《丑陋的中國人》。此書的中心思想從書名便可知一二:中國人是丑陋的。而如果要進入到現代文明,中國人必須掘棄其丑陋的國民性。
誠然,世界上的每一個民族都是有著其獨特的性格即其國民性的。中國人自然也無法例外,中國人自然也有著其獨特的國民性,而這種國民性當中自然也有丑陋的部分,因此,在這種意義上說,中國人的確是丑陋的。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世界上的每一個民族在有著其獨特的性格的同時,相似地,也有著與其他民族相似的性格,也就是說,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存在著這樣一個共性:人性。同樣地,中國人也不能例外。柏楊先生在《丑陋的中國人》一書中常常會用判斷性的語句說道:中國人是怎樣怎樣的。例如中國人是崇古的。中國人是虛偽的,是愛面子的。中國人是懦弱的。然而,其實這里的中國人三個字其實是可以換成其它字的。中國人自然是崇古的。但難道只有中國人是崇古的嗎?難道日本人、阿拉伯人們不是崇古的嗎?就連據說最不把祖先當回事的美國人,不也是無論左派右派都言必稱《獨立宣言》、建國先賢嗎?同樣地,虛偽的,是愛面子的不僅是中國人,還是全人類;懦弱的不僅是中國人,還是全人類。丑陋的不僅是中國人,還是全人類。
與許多相似的批判者一樣,柏楊先生對于中國國民性的批判并不是出于理性的認知,而純粹是一種感性的情緒感染。即所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柏楊先生看到了一個個的個案,在其中看到了中國人的丑陋,于是就事論事,批判其中中國人的丑陋之處,這是正確的。然而,看書的人看著看著會漸漸地感覺吊詭起來,因為到了后來,柏楊先生的邏輯竟漸漸地變成了為了證明中國人的丑陋而找出一個個的個案來予以佐證,即所謂的從結論出發,這就難免失于偏頗了,因而也就將許多的人性的丑陋當成了國民性的丑陋。同時,由個案出發的論證,往往就將特殊當成了一般,將一個丑陋的中國人當成是全體中國人一律丑陋的證據。于是也就出現了上面所提及的將人性與國民性混淆的問題。
對香港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實還不過是在二三十年前,香港還是一個腐敗橫行,吏治敗壞,警察公然在大街上收取保護費的地方。當時也有許多人痛心疾首地說這是由于中國人的國民性導致的,這是由于民族劣根性導致的,必須經過長年的努力改造香港人的國民性才能改善這種狀況。然而,在二三十年以后的今天,香港卻在一系列政治改革、行政改革而非國民性改造以后成為了全亞洲最為清廉、行政效率最高的地區之一,而香港警察甚至被稱為世界上最有禮貌最有紀律的治安部隊。如今的中國也有著許多與二三十年前的香港所相似的地方,都有著極其嚴重的腐敗,也有著許許多多將腐敗的根結歸結為國民性的人。什么問題都往國民性上推是一種十分便利的方法,因為表面上看來,任何問題都是與國民有關的,因而任何問題都能夠輕而易舉地歸結到國民性上。所以說,國民性其實是一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而一旦將問題裝到了國民性當中,剩下的問題就只有一個:改造國民性。如何改造呢?寫文章批判國民性,如此而已。何時改造完畢呢?遙遙無期。于是也就不是批判者所需要擔心的了。然而,這種動不動就將問題往國民性上推的做法,恰恰卻最為腐敗者、專制制度、專制政權所青睞。這是國民性的問題,那也是國民性的問題,全都是國民性的問題,于是大家都埋頭批判那難以動搖的國民性,結果就不會有人來追究腐敗者、專制制度、專制政權的責任了。既然是國民性導致了腐敗,那么腐敗出現在這樣的國民中也就再合理不過了,那么這樣腐敗的政權來治理造就了這種腐敗的國民豈不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然而我們從香港的例子可以看出,國民性并非腐敗的癥結所在。國民性也許會加深腐敗,但絕非腐敗的根源。問題并不是出在國民性上,而是出在專制制度上,或者更深層次地說,出在人性上。因而,與其埋頭批判國民性,還不如抬頭建立一種基于人性而遏制那丑陋的人類本能的規章制度來得實際。
事實上,這種對于國民性的批判,從來都是做無用功?;蛘哒f,任何改善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嘗試都必將以失敗告終。這個社會中的大部分人不會因為看了一篇批判國民性的文章而從此洗心革面掘棄自己的自私與虛偽,他們只會以這種自私與虛偽的普遍性為理由更加理直氣壯地自私與虛偽下去。就像如今每年都會有的該不該過洋節的爭論一樣,無論他們爭得怎樣的面紅耳赤,無論他們爭論出來的結果是什么,到頭來該過的還是要過,人們不感冒的他們怎么推廣也沒用。魯迅與柏楊的書已經出了這么多年,中國人卻還是如他們所言的那么丑陋,魯迅的文章選入小學課本中學課本的一篇又一篇,小學生中學生們也不會因此而掘棄他們丑陋的國民性。五講四美講了幾年就講不下去了,八榮八恥……(以下內容涉及色情,出于保護青少年的考慮予以屏蔽)。
個人認為,這種對國民性的批判,其實往往是一種精英主義的思維。馮驥才先生在此書的序言中說“丑陋的中國人”是一個“充滿自責與自警”的題目,我對此難以認同。我認為,當批判者們講到“丑陋的中國人”的時候,往往是把自己自絕于中國人以外的。當他們說中國人是自私、虛偽、好面子的時候,他們往往并不認為自己是自私、虛偽、好面子的。而他們也往往認為必須要去改造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自然而然地,這個沉重而艱巨的任務也就落到了他們的肩上。這樣的責任感十分可貴而值得我們真摯的尊重,然而這樣的責任感卻同時帶有一種致命的自負:他們認為他們可以改造一個民族的性格。但事實卻是殘酷的:他們不能。于是他們就陷入到了與西西弗斯相似的處境當中:西西弗斯總有搬不完的石頭,而他們也有著永遠都批判不完的國民性。而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卻未曾因此而改變。
篇3:大學生創新創業讀后感(1)
創新創業讀后感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已經是到了自己邁入社會創造價值的時候了,對于創業也真的不是一件遙遠的事,大體看來其實創業也是很簡單的。作為創業的第一步自然是要確定創業的方向,這是創業的關鍵,因此我們也就要發現商機,確定項目。接下來就是制定創新創業計劃,而后就是去實踐。
那么,什么是“創新”呢?
“創新”這個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時髦,許多機構都把它當作口號,甚至寫進自己的宣言,但是對它的理解卻是千差萬別。首先是把“創新”與聰明的創意或發明混為一談;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會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認為凡開創一盤新生意或者一項新事業就是創新。
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德魯克深刻地指出,“創新”與上述誤解的區別在于是否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什么是價值?價值并不是價格。價值是客戶得到的,價格是客戶付出的。做企業的,推出一項新產品、新服務或一個新流程,要滿足客戶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潛在的需求,創造出新的客戶滿意??蛻粲行碌乃?,才會從不買到買、從買得少到買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過去更高的價格。這反映在企業的收入和利潤上,就是創造了新的財富。同樣的,非營利機構的創新也要讓服務對象有新的滿意,從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務;政府的政策創新或體制改革也要產生讓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雖然很多“創新”與科技有關,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會創新,不但機會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價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產品或服務并不算創新,因為它只是對別人已經創造出來的客戶群進行瓜分,并沒有創造新客戶,這樣的新公司注定會在市場萎縮的時候被“邊緣化”。
由此可見,創新是可以學習的。
在德魯克的筆下,無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歷史悠久的大企業還是新開辦的小企業,企業界還是非營利界和政府,處處都有創新的機會,人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他認為創新是組織的一項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職責,它是有規律可循的實務工作。創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訓練;不需要靈光乍現,但需要遵守“紀律”(創新的原則和條件)。因此,創新是可以作為一門學科去傳授和學習的,只要照書中所總結的規則去操作,就可以學會如何成功地創新。這打破了以往創新給人的神秘感。
商機是創業的關鍵,因此我們需要練就一雙發現商機的“火眼金睛”,在很多情況下對待商機的問題上大都是“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因此有人說:商機=運氣+等待。盡管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沒有強烈的市場意識、敏銳的商業觸角、明察秋毫的選擇及分析信息的本領是很難發現商機的端倪的。機遇只垂青那些有頭腦的人,創業者需要一顆市場意識的頭腦。處處留心商機,是創業者應仔細考慮的問題。
我們在尋找商機和選擇項目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該商機或項目實際操作時,一定要奉行“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專”的戰略,只有不斷出奇、出新,生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并經久不衰。
創業無止境,創新無窮時。因此創業的商機還在于創新。要比創業就要比創新。比創新,就是要進一步弘揚敢為人先、高人一籌的創新精神。創新是企業生命力的源泉,是企業增強競爭力的法寶。民營企業家要繼續保持先人一步的創新膽略,創新發展模式,以建設創新型、創造型企業為己任,把握大勢,出新招、出絕招,推進觀念、體制、技術、管理、文化創新,以創新的思路謀劃新一輪企業發展戰略,以創新的舉措化解前進中的矛盾和困難。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內外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中,做大做強企業。
創新是需要不斷培養。創新的想法出于想象,大研一在《創新者的思考
發現創業與創意的源頭》中講到磨礪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先對自己所遇見的事或通過換位思考,考慮要是換作自己的話該怎么辦,把自己擺在這個位置時進行徹底思考,并把思考過程中想到的東西都寫在紙上。感觸非常深的是他在書中提到,即使是在看廣告的同時也要進行如此的思考,如果是我會這樣拍嗎?這樣拍能達到效果嗎?我會選這樣的場景,選這個演員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不得不佩服他的這種細微觀察的精神,其實身邊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另還可以去不停地拜見能給我們強烈刺激的富有想象力的人,去拜見他們并聆聽高論,去接受刺激,逼迫自己去思考。還可以使不斷的自我否認。在思考和不斷的自我否認中都可能會有新的想法出現,這也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們常說不打無準備的仗。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制定確實可行的計劃,計劃是做事情的一個向導,因此,想要創業成功就要制定成功的計劃.肖建中在《邊打工邊創業》講到創業計劃書是整個創業過程的靈魂,在創業計劃書中主要記載一切創業的內容,包括創業的類型、市場調查和分析、資金規劃、階段目標、財務估計、行銷策略、可能風險評估、內部管理規劃等。創業計劃書猶如一部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它可以幫助創業者記錄許多創業的內容、創業的構想,能夠幫助創業者規劃成功的藍圖。
接下來的便是實踐,沒有這一步所有都是紙上談兵。實踐當中需要個人具備一些獨到的特征。
首先,是欲望。
“欲”,實際就是一種生活目標,一種人生理想。創業者的欲望與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的欲望往往超出他們的現實,往往需要打破他們現在的立足點,打破眼前的樊籠,才能夠實現。所以,創業者的欲望往往伴隨著行動力和犧牲精神。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
我們說的創業者的欲望是不安分的,是高于現實的,需要掂起腳才能夠得著,有的時候需要跳起來才能夠得著。因為欲望,而不甘心,而創業,而行動,而成功,這是大多數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走過的共同道路。
其次,是忍耐。成語里有一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還有一句“篳路藍縷”,意思都是說創業不易。不易在哪里呢?首先是要忍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折磨。因此,創業前一定要調整好心態,既要有吃苦的思想準備,還要有承擔失敗的心理準備,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勇敢地面對所出現的一切情況。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們都要學會忍耐,堅持不懈,直到成功。
同時,眼界也很重要。廣博的見識,開闊的眼界,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與成功的距離,使創業活動少走彎路。敏感不是神經過敏。神經過敏的人,像瓊瑤小說里的那些角色,可以當花瓶,可以做茶余飯后的消遣,惟獨不適合創業。
創業者的敏感,是對外界變化的敏感,尤其是對商業機會的快速反應。
另外,創業不是引“無源之水”,栽“無本之木”。每一個人創業,都必然有其憑依的條件,也就是其擁有的資源。創業者資源,可分為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兩種。內部資源主要是創業者個人的能力,其所占有的生產資料及知識技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只不過這種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屬于個人罷了。創業者的家族資源也可以看作創業者內部資源的一部分。擁有一份良好的內部資源,對創業者個人來說無疑是重要的。
創業者外部資源的創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脈資源的創業,即創業者構建其人際網絡或社會網絡的能力。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能在最短時間之內建立自己最廣泛的人際網絡,那他的創業一定會非常艱難,即使其初期能夠依靠領先技術或者自身素質,比如吃苦耐勞或精打細算,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功,我們也可以斷言他的事業一定做不大。除非他像比爾·蓋茨,能開發出一個WINDOWS,前無古人,無可取代,只好由他獨霸市場。
創業是一個斗體力的活動,更是一個斗心力的活動。創業者的智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創業成敗。尤其是在目前產品日益同質化,市場有限,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創業者不但要能夠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
再者,即是謀略,說白了就是一種思維的方式,一種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創業者來說,智慧是不分等級的,它沒有好壞、高明不高明的區別,只有好用不好用,適用不適用的問題。
總之,一個人若想通過創新創業開出一番新天地,就一定要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品質。創新為源,創業必能成為滔滔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