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學生講話稿
8月31日星期一上午,政教處利用國旗下的講話組織全校師生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演講。此次演講由高二(4)班學生ZZ主講,主題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圖為學生ZZ演講
附:講話稿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我是高二(4)班的ZZ。
今天我們在這和平自由的天空下*,在這燦爛的陽光下*,在這莊嚴的五星紅旗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1840年,英國人殺進來了,那炮聲震動山河!1883年,法國人殺進來了,那烽火燒紅了大地!1895年,日本人殺進來了,那戰火燒開了黃海。清政府幼稚啊,以為割走了臺灣,可以堵住豺狼的嘴巴!可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又殺進來了,這一次,來得更兇猛,地動山搖,“山河破碎風飄絮,白山黑水插白旗”。得到了東三省的日本人,并沒有善罷甘休,制造了平津危機、華北危機,在1937年7月7日發起了全面侵華戰爭!日寇鐵蹄犯我邊,昆侖頭上起硝煙,狼牙山下易水寒。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揚子江水盡血染,金陵城頭變鬼關,30萬同胞慘死在日寇屠刀之下,嗚呼,問我華夏男兒,誰不心寒?十三億炎黃子孫,每每想起七十年前的國恨家仇,無不壯懷激烈,怒發沖怒!
在最危險的時刻,革命先烈面對敵人兇殘的炮火,毫不畏懼,將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一一砍去,砍去!他們“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他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他們滿腔正氣沖霄漢,拿云心事倚長劍,斬殺倭寇青云間!
抗日名將吉鴻昌被捕,臨行前,他說:“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當太陽旗不再招搖在中國的國土,當島國的小鬼子不再在中國的村莊撒野,當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廣播響起,中華民族終于勝利了。七十年啊,七十年的荊途,七十年的光輝,七十年的英魂凝聚不朽的豐碑!我們向祖輩表示深深的敬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飽經憂患而不衰,歷經劫難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更加頑強,靠的就是正氣磅礴、蕩氣回腸的錚錚鐵骨,靠的就是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紀念這一偉大勝利,我們首先要銘記歷史,要有歷史正義感、使命感。列寧說,“忘記歷史等于背叛”,我們不能做歷史的罪人,不能出賣民族的良知,不能像汪精衛、李登輝那樣卑鄙無恥!學習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七十年前,日本人在敵占區實行奴化教育,強迫中國人學習日語,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教育機會。因此,愛國,就請先愛我們的母語,上好語文課,寫好漢字,無論走在哪里都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是中國人!”
XX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同學們,成名當趁早,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篇2:紀實文學新作《抗日戰爭》讀后感
紀實文學新作《抗日戰爭》讀后感
人要有點“精神”
王樹增紀實文學新作《抗日戰爭》新書發布會7月在北京舉行,很有幸讀到了這本令人震撼的書。
王樹增的《抗日戰爭》是他戰爭系列作品的最后一部,從史料收集開始,整個寫作過程長達10年之久。據了解,由于抗日戰爭戰場廣闊,參戰人數眾多,親歷者遍布全國各地,資料收集和采訪工作極為艱難。王樹增盡可能地查閱文獻、踏勘戰場,通過采集、比對、甄別,力求真實,正因為真實、難得,所以才更值得拜讀。如作者所言,此書是為當代青年而寫,希望通過它能與青年們探論交流一些關于精神層面問題,讓青年一代能建立起強大的民族自信心。
《抗日戰爭》是對抗日戰爭全新定位和全新認知的巨著。它用三卷恢宏篇幅記述了發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華民族,在山河破碎、艱難困苦、犧牲巨大的歷史現實,解讀中日之間為什么會發生如此持久的戰爭;它以每一場戰役為縱貫線索,從第二世界大戰國際視角揭示了中華民族近代歷史中,第一次全民同仇敵愾、浴血山河所贏得的偉大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讀來令人唏噓。這場殘酷戰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于年輕一代認識戰爭的本質和對在實踐民族復興偉業的今日,都有著巨大的認知意義和價值。
全面講述抗日戰爭歷史,既是歷史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隨著社會日益開放,對外交流通暢頻繁,兩岸對歷史認識的共同之處越來越多,塵封已久的秘密文書檔案也紛紛解密。有太多年輕人希望全面了解抗戰史,有太多父輩們曾親身經歷的戰爭需要重述。在距今抗日戰爭勝利70年的時候,再來審視這場戰爭,這對整個民族的心路歷程、沉重苦難,乃至對當代中國,都是一種精神關照。
與其說王樹增在寫戰爭進程,毋寧說他更希望提供一種歷史認知和精神啟迪。大量一線普通官兵中大多沒有留下姓名,但他們在民族危難時刻,奮勇抗爭、視死如歸;當時海內外中華兒女,只要對國土故鄉懷有情感的,都投入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他們的社會地位大多卑微,但這群人,以行動拒絕自己的民族淪為卑微,這是我們當代社會亟需的精神特質!
幸福的日子、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淡忘什么叫英勇?何為堅貞?忘記血與火的歷史,也使麻痹人的精神。感謝《抗日戰爭》,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
篇3:建設公司抗戰征文:參觀滇西抗日戰爭紀念館有感
建設公司抗戰征文:參觀滇西抗日戰爭紀念館有感
20**年,由于工作原因,我在云南騰沖工作過一段時間。20**年6月23日,我陪同中電投云南公司檢查工作的同志一起參觀了騰沖城內的滇西抗日戰爭紀念館和騰沖國殤墓園。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7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紀念,在這個特別的年份里,為了不要忘記70年前的那段恥辱,我把參觀后的一些感想寫了下來。
云南騰沖是滇西抗戰的主戰場,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抗日戰爭聞名中外的戰場,日本侵略者沒有辦法突破中國西南的天然屏障,便于1941年底登陸緬甸、老撾往東進入中國。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沿滇緬公路侵入并占領騰沖。中國遠征軍在1944年8-9月為解放騰沖的41天惡戰中,主力部隊國軍遠東軍第二十集團軍犧牲了9186人,負傷10200人,當地赴戰民眾也犧牲了6300人,犧牲者中還有參戰美軍14名,以高昂的代價換取了最終的勝利。紀念館內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處處復原景觀重重地撞入了我們的內心,這些豐富的史料真實再現了中華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斗爭的光輝歷程與艱苦卓絕的抗戰之路。
到國殤墓園參觀時,進大門,就遠遠看到忠烈祠,忠烈祠前兩排廂房,是關于遠征軍的陳列室,內有文字、圖片和實物展示。忠烈祠內,有蔣介石、何應欽、李根源、于右任等國民政府軍政要人的題字題聯等,祠內正面為孫中山像及遺囑,兩側墻體嵌陣亡將士名碑石,共9618人。拾級而上,我們逐一觀看墓碑上陣亡將士的名字和軍銜,心情有點沉重,他們是衛國的勇士,抗日的英雄,后人不應該忘記他們,雖然他們是國民黨軍人。很多墓碑上都有行人獻的鮮花。我雙手也捧了一束鮮花至坡頂紀念塔,很認真地三鞠躬,很肅敬地把花獻上,獻花是我對抗日英雄的敬意,不獻這一束花,我的良心會受到譴責。
因為我知道,近代以來,中國人飽受了過多劫掠和滄桑,失去了太多尊嚴與自信。只因我們一時的落后,列強便用血與火來教會我們認識什么叫屈辱,什么叫殘忍,什么叫蹂躪,什么叫不平等。雖然在此之前,我已通過電視、報紙和網絡看到關于“中國遠征軍”的許多報道及照片,但在紀念館再次看到這些照片和血淋淋的歷史時,我依然悲憤難忍。
經過中華民族8年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是近代100多年以來,中華人民反抗外敵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也是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70年過去了,戰爭中幸免于難的當事人如今大部分也已做古。然而這場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戰爭,是經過中華兒女的英勇斗爭,用無數人的流血犧牲換來的偉大勝利。
因為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損失達6000億美元。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做出了巨大民族犧牲。悲壯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和平穩定來之不易,非常珍貴。
回看歷史,中國的勝利表現了中華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不畏強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國的奉獻精神,統一抗戰的團結精神。正是這些精神激勵我們一代代人不斷努力,我們的國家才有了今天的發展和強大。
雖然今天的中國已今非昔比,正昂首闊步步地朝著富強、民主的方向大步邁進。但是每個中國人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繼承革命先烈的遺愿,追尋先輩們的足跡,奮發圖強,立志報國。我們堅信:進步與和平是人類永恒的信念。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在心中一直默念:抗日英烈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