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小學教師“漂流”讀書活動實施方案
【活動背景】
20**年元月5日,迎江區教育局對z小學創建“書香校園”特色學校工作進行評估,并于2月20日發函(迎教(20**)29號文件)同意z鄉z小學(書香校園)區級文化特色學校的批復。z小學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深入發展“書香校園”特色文化學校內涵,特制定z小學教師“漂流”讀書活動方案:
【指導思想】
書籍,連接古今,貫通中外,是歷史的長老,文明的使者。*總理于20**年2月27日接受一名網友就怎么讀好書時說到,“讀書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弊鳛橐幻處?,是文化的傳播者,只有自己繼承了才可以很好地傳播,所以加強讀書學習永是為師之道。
【活動目標】
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為重點,以營造濃郁“書香校園”文化氛圍為目的,在學校形成讀書熱潮。引導廣大教師“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進一步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逐步推進學習型校園建設,為學?!皶阈@”文化建設增添活力。
【活動目的】
1、鼓勵全校教師以書為友,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提高審美情趣和人文底蘊,并具備良好的個性和品質,擁有快樂積極的人生,樹立我校教師新形象。
2、通過讀書活動,激發教師讀書欲望,提高教師讀書品位,陶冶情操,濡養心靈,充實文化底蘊,提高綜合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通過教師讀書活動的開展,形成讀書氛圍,引領學生更好的讀書,進一步深入推進“書香校園”建設,不斷提升我校的辦學品位。
【活動實施方案】
一、書籍選購:學校于20**年秋季開學初購買漂流書籍,書籍題材范圍廣泛,既有古今的,也有中外的;既有教育類的,也有陶冶情操的;既有名家的作品,也有新人的作品……這樣的選書就避免教師讀書“枯燥無味”以及興趣不足等帶來的閱讀積極性不高。
二、書籍管理:每位教師在漂流讀書期間,要保管好自己的圖書,學期結束時上交圖書到教導處并且登記。
三、讀書活動安排:
1、每學期初,由教導處安排圖書“漂流”,組織教師自己挑選本學期閱讀的書籍,并且做好圖書登記工作。
2、根據教師自身教育教學任務的安排,每學期讀書的底線是讀閱一本書(時間充足的教師可以多多益善),自己制定讀閱時間安排m.airporthotelslisboa.com表,每周安排一定時間的讀閱,具體閱讀時間由個人自行安排。
3、讀書要有思考,讀書要有感受,并且要讀與寫同步。每次閱讀后做好閱讀記錄,可以摘錄優秀段落,以及寫寫簡短的讀后感想、心得或體會等到讀書筆記本上,不要求讀書筆記篇幅上的長短,但是必須要發自內心深處而感受表達出來,做到讀書真正有收獲。
4、每學期期中和期末時各完成一份比較詳實的讀書心得(打印稿),教導處將組織召開讀書沙龍活動,全體老師集中交流展示讀書反思、成果等。
5、每學期結束時將個人讀書材料,其中包括讀書筆記本,期中、期末各一份個人讀書心得(打印稿)上交到教導處存檔。
6、參加“漂流”讀書教師名單(50歲以下教師):
金仁國 王貴啟 周桃霞 張 祎
胡紅彬 左鵬程 吳燕飛 張 芒
【附:漂流圖書目錄】(本次購買共21本)
1、《教育是人的解放》 (孫云曉)
2、《趣味人生》 (于丹)
3、《三毛 文傳》 (夏鳳顏)
4、《記憶與印象》 (史鐵生)
5、《猶太人的家教智慧》 (陶紅亮)
6、《人生若只如初見》 (安意如)
7、《靈氣》 (王蒙)
8、《守望的距離》 (周國平)
9、《城南舊事》 (林海音)
10、《莊子 啟示錄》 (麥濤 譯注)
11、《因為痛,所以叫青春》 (金蘭都 韓國)
12、《駱駝祥子》 (老舍)
13、《散文新勢力 飛揚》 (恭小兵 邢榮勤
14、《聆聽大家 永遠的冰心》 (王炳根 傅光明
15、《戴名世傳》 (朱洪)
16、《手術刀》 (劉明銀)
17、《在你的博客上 靜靜地讀你》 (白文芳 王紅霞)
18、《警惕健康殺手》 (王宇)
19、《換一種心境不生病》 (張維君)
20、《家庭醫藥全書》 (王惟恒 陳振東 胡世杰)
21、《小說新勢力 奮斗》 (恭小兵 邢榮勤)
z鄉z小學
篇2:漂流讀書心得:讀《教師教育范式研究》反思體會
漂流讀書心得--讀《教師教育范式研究》的反思與體會
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變革浪潮中,一種新的研究范式--教師教育范式研究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近年來,范式研究受到了國人越來越多的關注。
何菊玲從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變革說起,引出對范式研究的評介。較為細致地介紹了一個多世紀以來,在后實證主義、批判理論、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現象學等理論和思潮的不斷影響下,范式研究的發展所經歷的從事實描述到意義解釋,從論證理論到建構現實,從追求科學到重視人文,從客觀性到主體間性,從寫語言到寫文化,從宏大理論到地域性知識,從學術研究到實踐行動的曲折發展過程。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范式研究形成了眾多的方法分支?!督處熃逃妒窖芯俊穼ζ渲械墓ぞ呃硇缘慕處熃逃妒?、交往理性的教師教育范式進行了探討,目的是為了獲得為什么是它們構成質性研究。書中指出,它們之所以成為范式研究的組成部分,是因為都有共同的關注點,那就是“意義”。 隨后,本書選取了幾個較為典型的案例來探討教育正在怎樣被質性研究的方式所研究著。
這樣一種理論探討和實踐中的探討是同時進行的。研究中有筆者自己的實踐成分,以期從一種實踐感受和經驗提煉的角度來回答教育質性研究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本文的研究由此走向本體論的探討, 教育在根本上是實踐的,它是一個在“生活世界”中通過“理解”使“意義”不斷展開和實現的過程。本文在“教育質性研究的現象學理解”一章中探討了教育質性研究與教育本身相契合之處。以一種現象學“回到事情本身”的接近問題的態度和方式去接近教育質性研究、去接近教育,我們發現,教育質性研究對“意義”的關注與教育的實踐性質一致,使其成為了適合于教育研究的最為根本的方式。
本書從題目到寫作,更為看重的是方法的背后。本文是從以下這些層面來討論方法背后的。其一,方法不能凌駕于“存在”之上,對方法應有正確的認識;其二,對方法應進行本體論的追問,本體論的追問是為了獲得對教育實踐本質的理解。我們不是要否認方法,只是認為有必要強調方法在什么層面上使用。
當方法是在根本的層面上使用時,教育的實踐性質削弱了方法的規定性,決定了方法是不具有規定性的,因為一種固定的有規定性的方法并不可能從根本上支配人的實踐。方法僅僅意味著一種實現意義的方式、途徑,方法的使用不應該成為對人的控制。教育實踐性質要求“方”而不“法”;當不在根本的層面上使用時,方法不但是有效的,而且是嚴格的和科學的。
讀完何菊玲留守的《教師教育范式研究》,讓我明白如果把這樣的研究結果用于教師教育最根本的層面上,是需要做出解釋的。要做到既有“方”又有“法”。我們認為重要的是在什么層面上來使用方法,而并非絕對強調“方”而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