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的《教育理想與信念》讀后感
夜深人靜,伴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與“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肖川博士對話,時而掩卷沉思,時而思緒輕揚,時而臉臊耳熱,時而豁然開朗——《教育理想與信念》載著我的激情,在教育的理想境界中飛翔……
這樣的感受,讀陶行知時有過,讀葉圣陶時有過。一直在想:為什么會有這樣暢快淋漓的感受?
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中,作者用謙和態度、親切的語言和博愛的熱情啟發教師拓寬視野,幾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個誘惑,引領我們進入一個神奇的風景線,通過探測教育深處隱匿的最美好的寶藏,促使我們成為怎樣的一位教師,去怎樣把學生培養為一個有理性精神、有教養且有獨立人格的人。肖川文筆妙趣橫生、妙語連珠,巧妙地幫助教師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對于生活的熱愛與柔情, 充滿著人生的終極關懷,他的筆下才會從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讓我們耳目一新。
作為一個勤奮而求實的人,肖川說要“與經典為友”,“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渲染與皈依”,歌詠 “大學真好”,為閑暇、自由思想、生活的明麗與清閑致敬。他希望每一個人都通過教育獲得淵深的學識、敏捷的才智、通達的情性、寬廣的胸懷和高貴的教養。肖川又是一個浪漫而深刻的人,在娓娓道來的文字中,他崇尚閑適的生活態度,表達肖川深刻哲理思想的教育隨筆:因隨和、隨意、隨緣而“非常的溫情,非常的纖細,非常的文質彬彬”,“異常的雋永,異常的精致,異常的耐人尋味”。
肖川推崇"每一個人都要學會成為你自己,要長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評急于希冀學習給他們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與實惠,這就需要我們以寧靜、閑適的心緒來對待。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優化氣質、滋養人生的價值。這就是古人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多年來,教育理論界的“理論”紛繁熱鬧,惟缺少獨特、真實、個人化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旨在感受到歷史與現實中的人性之愛、人倫之善、人道之尊,感受到大自然與思維活動中的理性之真、科學之美、智慧之妙,感受到人類精神文明的博大與深邃,感受到歷史與自然的燦爛與輝煌,能夠喚起學生對于世界與生命的強烈熱愛與柔情,喚起學生對未來人生與事業的執著憧憬和期待,能夠使學生日臻科學與民主精神,為自由社會培養和諧的人。在肖川的點撥下,去感受“書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的意趣,這是何等令人心曠神怡!
捧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沒有“誤盡蒼生”的負罪感,沒有“走進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沒有被駁得一無是處無所適從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個可敬的建設者,而不只是一個睿智的批評家。游歷他教育思想的家園,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同時,常能得到“原來可以這樣做”的啟迪。憑著對國內外教育的廣泛研究,憑著對教育使命的深刻認識,憑著對教育規律的準確把握,肖川博士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藍圖:從這里,我們可以讀到對教育傳統的尊重和揚棄,可以讀到對教育現狀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讀到對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鑒。因為這是從教育現實的土壤上開出的理想之花,讀她的感覺才能這樣的親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辭典里,沒有強制只有引導,沒有說教只有熏陶,沒有抱怨只有欣賞,沒有失敗只有成功?!叭诵曰逃?、詩性教育是肖川博士教育理念的首要特征。
肖川博士告訴我們,教育是“整體的、和諧的、兼容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因為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而獲得了存在的理由??纯船F實,才會覺得這樣的看法是多么的睿智。很多教師習慣于各自為政,為爭得輔導的時間斤斤計較,為爭奪學生的課余時間大搞題海戰術……其結果是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時間被擠占一空,他們整天疲于應付沒有自由思考的空間,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是條塊式的,不能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高分低能也就屢見不鮮了。很多學校也置素質教育的要求于不顧,隨意削減課程,搞陰陽兩套課表;在那些學校安排一些文體活動,搞一些社會實踐 ,便會被一些人斥為不務正業。在他們看來,所謂的“正業”就是讓學生埋頭于課本,博得升學考試的高分。然而結果往往是這樣單一、可憐的愿望也常常落空?;蛟S他們會百思而不得其解:看看《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他們或許就能明白原來自己一直都把學生當成“容器”,而沒有當成“人”來看待,甚至在潛意識里,學生成了沽名釣譽的工具。這樣的教育,把德智體美勞對立了起來,把不同學科的教育對立了起來,把教育以培養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質為目的的宗旨置于度外,眼中唯分,目中無人,焉有不敗之理?“在教育中,重要的不在于讓學生記住了什么,重要的是我們所獲得的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融和理智的啟悟?!?/p>
肖川博士還告訴我們,應該把“人性化”的思想落實在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對人的尊重,必須落在對于個體生命的尊重。一切以犧牲個性生命為代價而換取的所謂大業,所謂圓滿,不管它冠以何種美妙的名字,其正當性都是m.airporthotelslisboa.com值得懷疑的?!薄叭诵缘慕逃魡驹娨?。教育中如果沒有詩意和激情就沒有召喚和啟示,就沒有美感,沒有情性的陶冶和凈化,沒有靈魂的飛升和投入生活的熱忱?!彼€認為優秀的學校文化是寬松、寬厚、寬容,自由、自主、自信,溫情、溫暖、溫馨,成功、成長、成人,學校應是笑聲瑯瑯、書聲瑯瑯、歌聲瑯瑯,讓校園生活成為每人終身的美好記憶。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其他篇章里,“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得到了鮮明的體現,這里不再贅述了。
特別令我感動的是,肖川博士鮮明地提出“閑暇教育”。我們要給學生以自由的空間,能夠有“興之所至的自由閱讀,超功利的精神漫游,沒有外在壓力的沉思冥想?!?學生的心靈需要一塊凈土,需要一個修身養性的家園, 好書就是這樣的凈土和家園,讓他們有獨到的思想,創新的火花,讓他們能有廣闊的心理空間,能夠自由思想,舒展心靈。在閑暇中能有所頓悟,舒展心靈,熱愛學校生活,熱愛學習,感受到小學校園里大學般的寬松氛圍,多一些自由,多一些自主,多一些靈性,生氣與創造。
“保衛童年”是一個富于詩意和高貴的思想。這也就肖川博士的高貴思想。童年總是和童心、童真、童趣無忌聯系在一起,從肖川博士的思想里,我得到深深地感受到:學生是一個個充滿著青春和理想活力的個體,教育必須在提高與學生心相容程度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說教永遠不能代替熏陶、感悟。
以往懷著對教育理論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以為高處不勝寒以至于避而遠之,甚至以為小學教師沒有必要和能力閱讀深奧而嚴謹的教育理論。從接觸了肖川的優美作品,其灑脫與飄逸,從容與愉悅,改變了我的幼稚認識。暢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實在很多。我愿成為一個執著的追夢人,一個快樂的追夢人,做一個“人性化”的,能夠走進學生心靈的教育工作者。
篇2:老師《新教育理想》讀后感
老師《新教育理想》讀后感
做為教育戰線上的一員教師,在平時的學生工作中的疑問、困惑是很多的。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接觸到的學生問題,更是多種多樣。今天,有幸拜讀了
《新教育理想》,讓我深受震撼。
這篇文章沒有高深的理論,而是在一個個真實的實例中,孕育出來的教育實踐經驗。這些實例,不正是我在平時的工作中遇到過,困惑過的嗎?
例如:現在,為什么教師越教越累,學生越學越累,卻出不來高成績呢?是啊,和其他國家的同齡學生相比,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新西蘭某校的一堂課,讓出訪的中國教師很驚訝。他們五年級的一堂課,老師出了這樣一道題:每個籃子里有24塊蛋糕,6個籃子里共有多少塊蛋糕? 新西蘭五年級的學生用各種方式踴躍回答,很有成功感!可是,這不是我們二年級的課嗎? 由此可見,新西蘭五年級的那個“蛋糕題”同我們五年級孩子承受的學習重量,已是多么強烈的對照?!痹谶@種情況之下,我們的學生承受了如此大的壓力。這也難怪,問題學生越來越多,學生的厭學情緒,越來越濃厚了。作者明確告訴我們:對于成長中的孩子 ,如何保證他獲得自信心和成功感,比他獲得多少知識重要!
我們自己的國情和歷史決定了我們這樣的教育方式?,F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使自己更加的適應我們的教育。使我們的學生,更加快樂的成長。我想這不僅是所有學生的愿望,也是所有家長和老師的愿望。
大家都認同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五個:一是職業理想,二是教學理念,三是人格魅力,四是專業知識,五是教育能力。
長久以來,家長說“學生不愿意與家長溝通”,“一提學習,就發火”,“家長天天晚上,陪著孩子學習到很晚,電視不敢看,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為什么不見學習成績提高?”……以前,我們老師,總是和家長討論如何鼓勵、;鞭策學生學習的問題?,F在看來,我們也有必要換一個方式,換一個角度了。我曾經在與學生聊天的時候,也聽學生說過,學生和家長、老師之間,沒有真正的平等。所謂的平等,只不過是空談,當學生真把m.airporthotelslisboa.com心里話說出來的時候,家長或老師就開始批評說教了。這就是一個陷阱,一個不平等條約。
我們都明白孩子的壓力,而我們在此基礎上,卻不能為孩子緩解壓力,這就出現了學生逃學、上網聊天、沉迷游戲等狀況的出現??磥?,新學期的開始,也是我們教育反思的開始,在新學期的教育工作中,我會多鼓勵家長與孩子真正平等的交談,畢竟網絡的虛擬世界是復雜的,我們的孩子能夠大膽的與家長交談,會比與網上的陌生人交談安全的多。讓不與家長交談的孩子開始與家長交談,讓與家長交談的孩子,更多的與家長交談。以此,緩解學生的壓力,緩解我們都不想出現的厭學情緒。讓孩子,自己主動的來學習。學生們是可以唱著歌向那些未知的秘密出發的,到時候那些基本知識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你所需要的,會纏住你,讓你印象深刻。
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職業是平凡的,責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榮的,教師有教師的壓力,教師的痛苦,但也有教師的樂趣、教師的意義。要做一個好教師就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善良的心、美麗的心,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陽光的教育行動。讓我們以此為目標做為對自己的鞭策。
篇3:《教育理想信念》讀后感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
寒假讀了《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我深深地被書中那凝練、雋永、雅致、精當的語言表述所吸引。該書的作者為肖川博士,作為教育學領域的青年學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領域內建樹頗多,他的文章樸實、優美、新銳、獨到。這本書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寫的教育隨筆50余篇。
“與經典為友”、“教育的意蘊”、“教育給了我們什么”、“審視教育目標”、“教育的靈魂”、“教師的學習與成長”、“完美的教學”、“教育的期待”、“有所執著”……那一個個直抵人心的話題,說出了我們的心理話。書中許多經典的表述,讓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強大。
此書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對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解釋,并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從而得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效果,使讀者在學習和掌握教育理論的同時,領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與文趣,既有助于豐富教師的文化底蘊,又有助于教師們確立對于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幫助教師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對生活的熱愛。
讀書的過程是與讀者對話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質樸與豪放、靈性與率真、睿智與寬厚集與一身的學者風范,還有他那顆對教育事業無限無限熱愛的赤子之心。在這里,我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詩意教育,也渴望著自己去發現、去體味教育中那如詩如畫的意境。
我相信,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依據書中的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會發現,其實現實中的很多問題回隨著閱讀、交流與溝通迎刃而解,進而樹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會使自身在教育教學上步履變得輕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