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后感(2)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它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主線,體現的也正是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一直以來,我都比較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吸引了我。小說的主角高加林,一個才貌雙全、文武皆備的農村青年高中畢業后沒能跳進夢寐以求的城市,回到農村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那時的他已經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當上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然而,心性極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現狀呢? 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時,他義無反顧地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當上了縣里的通訊干事,一個有頭有臉、風風光光的"記者",成了城里引人矚目的人才。事實上,他確實也是相當出色的,他辛勤、樸實,他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憑著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顯身手。但是終于有一天,高加林進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云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當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時,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后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人生的變幻真是難以預料,誰又能知道自己今天的以后會發生什么呢?對于高加林的才華我是佩服的,對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變遷我是同情的,對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對于高加林的愛情我卻不知道該說什么好。初戀是美麗,初戀也是激情彭湃的。正如小說中描述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她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就在高加林離開講臺,失意無奈的時候,她的愛給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也僅此而已。因為,這愛實在是太單純,太無助了。雖然,那時的劉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傾慕以久的,多才多藝的,強壯標致的“先生”所愛著;那時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愛著。但實際上呢,這愛的天平能平衡嗎?不能。當高加林重新離開土地,走進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時,這天平就一下子傾斜了。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復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復考慮后,他終于接受了黃亞萍的愛,無情地拒絕了深深愛著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傷的是,當高加林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后,巧珍沒有任何言語含淚接受了,她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為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淌著。我被這無私的愛而感動著,也被巧珍那堅強和豁達而感動著。但也僅僅只能感動而已,我又能說什么呢,退一步想想,一字不識的農村姑娘巧珍能和才華橫溢、心性高遠的高加林生活到一起嗎?如果說高加林當時選擇了巧珍,以他躁動的個性又能安于現狀嗎?兩個世界中的他和她,即使生活到了一起又能有共同的語言嗎 ?
我不敢回答。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引用《人生》中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嘴角能流淌出幾個小小的故事,不也無憾嗎?!
篇2:《用好時間做對事》讀后感:掌舵人生方向
《用好時間做對事》讀后感:掌舵人生方向
人在這個資訊膨脹的時代存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太多的信息總能給你帶來危機感的提示,是否抱著快樂的心態去學習、在社會中博亦似乎大于學習的本身,倘若用痛苦換來了成功,卻也違背生活的原則,我們無法再用一味吃苦不求回報的高尚來寬慰自我,學習需要技巧,人生需要規劃,我們需要實現目標達到自我肯定,體驗內心的滿足。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遇到同一問題,那就是在”快樂學習”的實現中遇到了障礙,往往總是不停警告自己該做什么,卻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想做什么,學習的過程是似乎充滿了約束與自我克制,時間老覺得不夠用,但又得到實效的學習進展,精神與時間在雙重浪費。我以為是在自我時間的管理上出現了問題,讀<<用好時間做對事>>原本的目的是想掌握一些提高效率的技巧,這固然也很重要,但我卻從書中意外的理解到另一個解決問題根本性的詞匯--“價值觀”。
以下我剔除書中的略帶學術性的觀點,純以個人角度來消化,盡量避免重復書中內容。準確回答自我的價值觀,一時間卻是個很困難的問題,因為這不是對生活的欲望及享受,而是讓自己身心滿足,自我肯定的準則,它們是躺在潛意識的某個角度,倘若不仔細總結它,且很容易和利益觀相混淆。在多元化社會里面,不但是物質、精神豐富起來,就連對自己的認識也多樣化起來,別人成功例子經常會下意識的成為我們道路的風向標,冷靜下來思考,其實是想走捷徑,這會給自己帶來短暫的動力,倘若經常嘗試此路不通,人生就如走進迷失森林,自我懷疑與懊喪是無法避免的。在確認個人的價值觀時,我的觀念是盡可能的純粹,因為這是純個人的東西,是自己內心最原始的渴望。
在此通過借鑒書中的方法來明確這個問題,可以作為參考:“1、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時候,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2、如果你過世,最高興是自己做成了哪件事情?希望別人怎么評價你?3、當你感覺內心平各的時候,你正在做什么?4、你經常想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從事什么樣的事業?5、上述哪條反映了你的真實愿望,而不是你認為應該做的,或是別人希望你去做的?!蔽易约涸囍卮鹨陨蠋讉€問題,確是有了個初步模糊的概念。當然還有更進一步的試驗,就是從一大堆能表達價值觀的詞匯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5個,接下來問自己:“為什么我覺得這個價值觀如此重要?為什么我會在與這個價值觀有關的事物上花錢?為什么我在這個價值觀上花這么少的時間和精力?”我回答過的感受便是,有此價值并不像我想像中的那么重要,相反,有些認為不那么重要卻是我真正看中的。
明確價值觀,為自己去實現心中價值提供穩定性,使能夠更加持之以恒。惰性一直是我比較害怕面對的問題,因為這是克服這個毛病打的是持久戰,我很害怕在某時會突然冒出來,所以必須將一種好的行為養成習慣,書中提出了一個21天的建議,如果持續21天堅持一件事情,那么就會變成習慣。我記得過去練長跑,每天都是10公里的距離,照我以前的想法,跑一次要好好休息幾天,每次都流大量的汗水,可是有次我愛上體驗累到腦中一片空白的感覺,連續二個星期每天跑10公里,到后來跑下來人不但沒有氣喘呼呼,而且汗也流得少了,速度也在穩定提高,跑步竟然成了我那段時間的最喜歡的娛樂,其實今天我明白我通過堅持喜歡上了超越別人、超越自我的感覺,那是一種自我肯定的。堅持讓我體驗到了價值。所以我想無論書中21天理論是否精確,我都愿意試試,并且我已準備了一個我自已想要的好習慣,21天的時間,換來一生當中的一個好習慣,非常的誘人。
很久沒有讀像這種自助類的書籍,由最初的感動到現在以判斷的眼光去讀,我不知道這是前進還是倒退,畢竟失敗可以借鑒,成功不能復刻,我始終認為快樂與成功是同一件事情,也同樣認為價值觀是個性化的,讀好書,讓我明確那些共性可行的好做法,為人生的航程掌舵。
篇3:《于丹之趣品人生》讀后感
《于丹之趣品人生》讀后感
曾經特別喜歡于丹老師的書,但是這本~怎么說呢。感覺精華的部分太少了,好多都是教化性的東西。當然也有知識類和分析類的,比較少啦。圖書以“茶”“酒”“琴”三大部分為主題,力求以回歸傳統的生活消遣方式來感染我們當代中國人,讓我們看著自己的雅文化來生活。
書中對酒品的介紹不對,主要是以通過對歷史上那些愛酒之人的描繪來側面描寫的。茶嘛~我完全不懂,但是對于丹老師的知識文化底蘊卻是好佩服呀。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各種對茶對比,品茶時的滋味,還有更重要的是品茶的心境。這些都不需要太多的金錢或時間就能完成的,只是現在的我早已靜不下心來體悟很多東西了。琴,多少關于琴的佳話傳說,從小聽到大,但是好像沒有現場安安靜靜的欣賞過。相對比前兩種來說,似乎離我很遠??墒怯诘だ蠋熞材茏屛以谒闹v述中向往不已,很多歷史上文人墨客的描述讓我覺得琴,真得離我好遠......
要說精華,個人認為最好的當屬最后代后記里面于丹老師和澤道法師的對話了。人總要有和自己實力相當的人做對手,摩擦碰撞才能產生最美的火花。一位是佛教弟子,本以為會借機說很多常規發言的話,結果卻妙筆生花。讓我一下子回到了上學時候的純粹與空靜,就像在課堂上坐著。好久都沒有的清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