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這段時間,文學大師余秋雨先生因為"假捐款"事件鬧的沸沸揚揚,面對眾多非議,大師很是能沉的住氣,在事實弄清之前,他一直沒對任何媒體澄清過此事,也拒絕發表任何言辭。事實勝于雄辯,經過幾番周折,終于在四川得到證實:不但捐款是真,而且余先生還追加了捐款數額。清者自清,作為大師、作為文學界的榜樣,他是需要這樣的清白的。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欣賞的一個作家之一,記得初中時就接觸他的作品《文化苦旅》。當時的我還僅僅是很仰慕這個文學界的泰斗形象,對他的書還談不上品讀,一如他在 《三峽》這篇文章所說:"我們了解嗎?我們的船在安安穩穩地行駛,客艙內談笑從容,煙霧繚繞。"那時候的我,從他的作品中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朦朧與煙霧,無法捕捉到他的靈魂與精髓。
我自己認為,文化苦旅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即中國的、世界的和自己的旅程。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從自然到自己。在整個篇幅中,沒有苦大仇深的哀怨,沒有憤世嫉俗的吶喊,但就是這原汁原味,娓娓道來間,卻讓你從心底時時泛起一陣陣的辛酸與苦楚。那千年古跡上的霜刀,又何曾不是一刀刀刻在文人志士心頭的痛呢?一部歷史,不正是一部文化的辛酸進程嗎?
作為大師,余秋雨先生以自己過硬的文學功底鐫刻著自然的一草一木,在他細膩的筆觸下,展現的卻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與信仰,這其中的悲與苦,恰恰反映了當時的人,當時的事,當時的思想與制度的禁錮。我們的民族從來就不是貪生怕死自甘落后的,我們的祖先也曾苦苦追求過很多美好的事物,只是因為文化的缺失與信仰的泛濫,很多夢想,都在掙扎中成了美好的愿望。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那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不知道還會在我們的頭上套多久?即使到今天,我們的內心,都還或多或少的殘留著那一部分封建思想的毒瘤,阻礙著我們前進的步伐。
讀余先生的作品,也會常常讓人反思。雖然,很多的人和事都離我們很遠,但回頭想想,感覺就在今天,就在身邊,仿佛觸手可及。他在《風雨天一閣》文中寫到范欽走后,他留下的家產有白銀萬兩和一座藏書樓。如果是在今天,如果我們就是遺產的繼承人,我們到底會選擇什么?是為了逍遙快活選擇金錢?還是為了文化的推進而守住藏書樓?在這個"金錢萬能"的年代,也許,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但從歷史,從民族的角度看,也許文化的進程遠比金錢可貴,正如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不是一個錢就可以解決的。
余先生的寫作看似波瀾不驚,但內涵與深沉往往就體現于此。他在感懷古人的同時,也深深呼吁尊重文化,尊重文人。一部偉大的作品,都對應著一個動聽的故事,一段辛酸的歷史,一曲動情的悲歌。正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看上去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卻誰又曾想到柳宗元當年的被貶之痛、流落荒野之凄呢?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去隨意評價一個作品的好與壞,卻常常不能與作者同行,不能站在同一個高度去審視,這算不算是對作者或作品本身的不公平呢?文化需要尊重,苦行的作者更需要我們尊重與關心。他們總是行走在孤獨的邊沿,明察秋毫,揭露社會的陰暗、抨擊人性的貪婪,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氣啊。
也許,我還不能真正領悟到文化苦旅的內涵,畢竟,余秋雨大師以他淵博的文學功底寫就的這些文章,以我們的悟性,還不足以與歷史對話,和歷史共鳴,我只想懷揣著大師的歷史情懷,著一身輕裝,去旅行,去看,去聽,去想,去悟,僅此而已!
篇2:《文化苦旅》讀書有感
《文化苦旅》讀書有感
眼下,說盜版商最喜歡印的盜印書,《文化苦旅》首當其沖。今年,徐州第五屆職工讀書節,推薦書目中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歷歷在目,其歷史價值,藝術魅力可見一斑。余秋雨不走尋常路,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著一幅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著一首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著一支支輕柔婉轉的小夜曲。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歷代文人的人格構成。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扣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
細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理。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縱橫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讓他的落筆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記,更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他的筆觸時而小溪宛然,曲徑通幽,《白發蘇州》2500年歷史上的蘇州給人感覺過于陰柔,仿佛潮濕氣候里糾結出一個淺酌低飲的姿態,如同一個風情萬種的女子,身著旗袍,半抱琵琶,在一低頭的溫柔里巧笑嫣然。她亭亭玉立,風姿綽約。承載了千古風流卻依舊素雅,古典的表情里,如一個永不退色的媚眼,瘦弱的蘇州讓人憐惜。突然又十分奔放,氣勢磅礴,這位婉約的老者(蘇州),也包含捍衛著真實與善良。那為萬古禍水紅顏的西施,玩世不恭卻正氣的唐伯虎,那嬉笑怒罵中點評了千秋紅樓的金圣嘆,……這些被世人貶評的才子佳人在蘇州的懷抱中得到了孩兒般的呵護與溺愛。喊出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更成蘇州人的驕傲。
然而,最讓我觸動的卻是他那不羈的文思,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收放自如,讓人不禁折服。20**年,我逛過吳江同里古鎮,也曾到過昆山周莊,欲筆錄江南水鄉,余秋雨的《江南小鎮》是“圣經”,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帶進文化意識的河流,讓我深思。如同余先生所言,江南的小鎮沒有雀橋、烏衣巷的滄桑感,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鎮不屑于榮華,因此沒有磅礴的氣勢,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不曾有過升沉榮辱,只默默滋養一方土地,養活一方百姓。在他的筆下,歷史是那樣的深邃蒼涼,令人扼腕,他的散文時,往往總能讀到到我們原來不曾意識到的東西……
西方的哲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在讀《文化苦旅》中,我仿佛在與余大師對話,他用他那淵博的學識,為我們講述一個又一個沾有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的故事??吹綍弦恍行械奈淖?,身臨其境一般,一不小心就穿越時空,來到另一繁華世界。的確,余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余秋雨談古論今,調侃現實準確地可怕。他寫到:“幾乎全國各地,對上海人都沒有太好的評價。精明、驕傲、會盤算、能說會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領導、缺少政治熱情、沒有集體觀念、對人冷淡、吝嗇、自私、趕時髦、浮滑、好標新立異、瑣碎,世俗氣……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外地人心目中的上海人?!蓖瑫r,他又說:上海人的精明估算,反映在文化上,就體現為一種“雅俗共賞”的格局。上海文化人大多是比較現實的,不會對已逝的生活現象迷戀到執著的地步,總會釀發出一種突破意識和先鋒意識。他們文化素養不低,有足夠的能力涉足國內外高層文化領域。一褒一貶,把上海人活生生地勾畫出來了,一張滬版的《清明上河圖》。
去年,江蘇省人均閱讀量只有7本書,低于全國水平,讓號稱文化大省的江蘇人汗顏?!肮怅幗o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當我們行走大江南北,長途跋涉的時候,行囊中《文化苦旅》應是必帶之物吧。
篇3:《文化苦旅》讀后感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這段時間,文學大師余秋雨先生因為"假捐款"事件鬧的沸沸揚揚,面對眾多非議,大師很是能沉的住氣,在事實弄清之前,他一直沒對任何媒體澄清過此事,也拒絕發表任何言辭。事實勝于雄辯,經過幾番周折,終于在四川得到證實:不但捐款是真,而且余先生還追加了捐款數額。清者自清,作為大師、作為文學界的榜樣,他是需要這樣的清白的。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欣賞的一個作家之一,記得初中時就接觸他的作品《文化苦旅》。當時的我還僅僅是很仰慕這個文學界的泰斗形象,對他的書還談不上品讀,一如他在 《三峽》這篇文章所說:"我們了解嗎?我們的船在安安穩穩地行駛,客艙內談笑從容,煙霧繚繞。"那時候的我,從他的作品中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朦朧與煙霧,無法捕捉到他的靈魂與精髓。
我自己認為,文化苦旅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即中國的、世界的和自己的旅程。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從自然到自己。在整個篇幅中,沒有苦大仇深的哀怨,沒有憤世嫉俗的吶喊,但就是這原汁原味,娓娓道來間,卻讓你從心底時時泛起一陣陣的辛酸與苦楚。那千年古跡上的霜刀,又何曾不是一刀刀刻在文人志士心頭的痛呢?一部歷史,不正是一部文化的辛酸進程嗎?
作為大師,余秋雨先生以自己過硬的文學功底鐫刻著自然的一草一木,在他細膩的筆觸下,展現的卻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與信仰,這其中的悲與苦,恰恰反映了當時的人,當時的事,當時的思想與制度的禁錮。我們的民族從來就不是貪生怕死自甘落后的,我們的祖先也曾苦苦追求過很多美好的事物,只是因為文化的缺失與信仰的泛濫,很多夢想,都在掙扎中成了美好的愿望。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那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不知道還會在我們的頭上套多久?即使到今天,我們的內心,都還或多或少的殘留著那一部分封建思想的毒瘤,阻礙著我們前進的步伐。
讀余先生的作品,也會常常讓人反思。雖然,很多的人和事都離我們很遠,但回頭想想,感覺就在今天,就在身邊,仿佛觸手可及。他在《風雨天一閣》文中寫到范欽走后,他留下的家產有白銀萬兩和一座藏書樓。如果是在今天,如果我們就是遺產的繼承人,我們到底會選擇什么?是為了逍遙快活選擇金錢?還是為了文化的推進而守住藏書樓?在這個"金錢萬能"的年代,也許,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但從歷史,從民族的角度看,也許文化的進程遠比金錢可貴,正如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不是一個錢就可以解決的。
余先生的寫作看似波瀾不驚,但內涵與深沉往往就體現于此。他在感懷古人的同時,也深深呼吁尊重文化,尊重文人。一部偉大的作品,都對應著一個動聽的故事,一段辛酸的歷史,一曲動情的悲歌。正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看上去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卻誰又曾想到柳宗元當年的被貶之痛、流落荒野之凄呢?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去隨意評價一個作品的好與壞,卻常常不能與作者同行,不能站在同一個高度去審視,這算不算是對作者或作品本身的不公平呢?文化需要尊重,苦行的作者更需要我們尊重與關心。他們總是行走在孤獨的邊沿,明察秋毫,揭露社會的陰暗、抨擊人性的貪婪,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氣啊。
也許,我還不能真正領悟到文化苦旅的內涵,畢竟,余秋雨大師以他淵博的文學功底寫就的這些文章,以我們的悟性,還不足以與歷史對話,和歷史共鳴,我只想懷揣著大師的歷史情懷,著一身輕裝,去旅行,去看,去聽,去想,去悟,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