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大學生走進村莊社會實踐報告

7360

  20**年大學生走進村莊社會實踐報告

  暑期社會實踐的第五天,華水尋跡小紅軍一行來到了新縣的一個小村莊,走進村莊,走近村民,了解村民的一些生活狀況和他們所最關切的事情同時也為農民伯伯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兒進而憶苦思甜。

  當天上午在隊長分配好今天的任務后,各小組分工合作立即開始了今天的活動。我和其他三位隊員是策劃組[和當地村民合影]兼實地考察組,離開駐地我們開始前往村莊考察。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步行,我們來到了離駐地不遠的村莊。走進村莊我們發現很少見到年輕人,見到的多為在田間勞作的老年人和放學回家的孩子們。

  時間已至中午,我們先后遇到了放學回家的一位小姑娘和到外面吃飯的一位老大爺,并和他們談了起來,在得知村莊的一些基本情況后,我們提前知會了他們下午的一些活動,他們也表示很。于是我們返回駐地吃飯休息,并告知下午的行動。下午我們分為兩組分別到不同的農家進行走訪。

  下午天氣依然很熱,隊員們并沒有被這所困擾,依然不時傳出一陣歡聲笑語。我們按計劃進行活動先后走訪了在家納涼的農戶跟他們聊天,得知村里的年輕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兩三個隊員同老人聊著,這邊的隊員已開始對留守兒童進行著學習上的輔導,他們很熱情的我們的到來。另一組隊員深入田間同農民伯伯[對村民的采訪]聊天了解他們對于惠農政策的了解程度,結果發現他們大多不太了解一些政策的真正意義。比如醫保政策,他們在遇到疾病時大多不愿到醫院去就醫,有一些小病也拖成了大病,花了很多的冤枉錢。

  接下來是今天任務的重點-干農活兒,走到村莊的盡頭,趕好見到農民伯伯正在田間進行除草,我們在征得同意后,同學們的表現很讓我吃驚,說干就干,不怕苦不怕累。在干了將近有一個小時以后,同學們的手上沾滿了泥土,汗水也不知何時已浸濕了浹背。這時的我們深深體會到了農民的辛苦。

  今天的活動至此已經結束,雖然很累但收獲很多,讓我感受很深的還是干農活兒,這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欠缺的一課,身在象牙塔中的我們在追求知識的路上,一直過著衣食網的生活卻很少明白生活的艱辛,供我們上學的父母的不容易。如今的我們是該好好地補上這一課了。

篇2:關于《(村莊)規劃》上報審批的請示

  周府〔20**〕78號

  簽發人:zz

  關于《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鎮郊野單元(村莊)規劃》上報審批的請示

  浦東新區人民政府:

  根據區委區府鄉村振興工作部署,周浦鎮郊野單元(村莊)規劃于20**年1月啟動編制工作,于20**年3月7日上報任務書,并經審查同意。20**年4月12日-5月11日,鎮政府官網、鎮政府及各村委會現場就規劃成果進行公示,4-5月全面聽取村民代表大會意見。規劃成果已根據前期審查、公示、村民代表大會意見予以修改完善,并經鎮黨委會審議通過?,F就最終成果上報審查。

  特此請示。

  附件:《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鎮郊野單元(村莊)規劃》文本及電子數據光盤

  (此頁無正文)

  浦東新區周浦鎮人民政府

  20**年6月13日

篇3:蘇州市吳中區因地制宜推進新村莊建設調查報告

  蘇州市吳中區因地制宜推進新村莊建設調查報告

  一、吳中區新村莊建設的主要做法與經驗

  (一)把完善村鎮規劃體系作為新村莊建設的基礎工作

  吳中區早在90年代中期(當時是吳縣市的一部分)就已進行“現代化農村”村莊規劃。20**年吳縣市撤市設區后,吳中區又開展了片區規劃。20**年以來,按照統一規劃、成片布局、資源共享、一體化發展的思路,把全區分5個片區進行規劃編制,并以此為依據確定了5個中心鎮(區),按照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一般村的村鎮體系發展模式,以中心鎮為重點規劃發展中心村,確定全區中心村總數25個。20**年,吳中區開始創建“先鋒村”活動,并于20**年建立了包括組織建設、經濟實力、社會保障、綜合環境、村風民風在內的市區鎮三級考核指標。20**年,吳中區又依照江蘇省出臺的《推進全省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工作方案》、《江蘇省鎮村布局規劃技術要點》等規劃要求,并結合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自然地理條件及文化風俗習慣,制定完成了全區鎮村布局規劃,包括分區規劃、村鎮規劃和一些單體規劃。這些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對于這十多年來吳中城鎮和農村的建設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

  (二)把改善村莊環境和公共服務作為新村莊建設的重點

  自20**年始,吳中區開展了農村十項實事工程,在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村保障水平、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工作。一是改水、改廁和公路等農村基礎設施普遍改善。20**年全區新增改水受益人口2.73萬人,累計受益人口50.42萬人,自來水普及率達96.1%。新建無公害戶廁1.69萬戶,累計達到13.81萬戶,無公害戶廁普及率80.8%。完成農村公路通車里程95.89公里,完成危橋改造80座。二是清潔村鎮、清潔河塘、清潔庭院的農村“三清”工作穩步開展,農村衛生環境大為改觀。20**年鎮村兩級投入農村“三清”活動經費超過1000萬元,切實加強了農村“三清”工作長效管理,按要求配備垃圾箱、垃圾清運工具和公共廁所,加強外來人員聚居地的環境衛生管理,村級轄區內基本無成片暴露垃圾,農民家庭庭園舒適干凈,農戶化糞池改造基本到位。配備衛生保潔人員1821名,落實河道保潔員723人,農村居民家庭95%以上達到文明戶標準。20**年全年共完成河道疏浚246條、230公里,三年共累計完成河道疏浚853條806公里。

  (三)將節約土地資源作為新村莊建設的重要內容

  吳中區在宅基地有效、合理利用方面摸索出了一些經驗。20**年4月,吳中區政府正式發文規定各鄉鎮可成立農民住宅置換中心,置換中心隸屬于鎮人民政府,辦公地點設在鎮(區)國土資源所、分局或村鎮建設辦公室,為農民提供宅基地交易、流轉、置換等服務。置換中心的主要職能是接受農民宅基地入市交易、流轉的委托,代理相關的交易服務;預先收購部分暫時無法交易的農民合法宅基地;負責農民自愿推出宅基地與新購農民公寓房的等價置換;收集、發布宅基地交易信息、提供相關咨詢代理服務。吳中區對于農民宅基地征用及補償、安置等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政策及管理措施。一些鄉鎮整理并盤活了老宅基地,節省下來的土地作為集體土地在其上修建標準廠房或集宿樓,并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物業股份合作社和社區資產股份合作社,集體土地資產量化到農戶,農民還可以再進行投資入股,獲得分紅,增加其財產性收益。該區堯南村就用節約的180畝宅基地修建了標準廠房用于出租,20**年廠房等固定資產出租收入達222萬元。目前,集體資產(土地)收益、投資性收益已經成為吳中區社區集體組織和農民的一項主要收入,基本上每個村都有廠房等固定資產出租收入,全區142個行政村(社區)中,村(社區)集體平均收入達250萬元,

  73%的村(社區)集體年收入超過50萬元,60%以上的村年收入超過100萬元,年收入200~500萬元的村有40多個,年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村有20多個。集體(土地)資產股份收益和農戶投資收益已經占到吳中農民收入的10%左右,一些鄉鎮和農村的這一比例更高。

  根據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需要,吳中區所屬的蘇州市創新了土地使用制度,20**年《關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意見》中規定:認真落實村集體建設留用地政策,在規劃時留出10%左右作為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加快農民向居住區集中,加大宅基地置換力度,置換后增加的土地,原則上20%~40%作為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上述兩類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以鎮或街道為單位,組建市場化運作主體,并置換到產出快、效益高的產業集聚區或規劃區內發展二、三產業(但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商品房開發),產權和收益歸村集體所有,并通過股份形式量化給農民,農民按股分紅。積極引導集體經濟組織提供非農建設用地、農民出資入股組建物業合作社,增加投資性收入。蘇州市《關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意見》中關于創新土地使用制度的條文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村莊改造節約宅基地、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的產權、收益支配、運作等內容,有助于村莊改造、建設,有利于集體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增加。

  (四)分類實行新村莊建設

  吳中區在進行新村莊建設中,區鎮村三級依據經濟實力、地理位置、工業發展、拆遷安置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不同類型進行新村莊建設。

  1.以老村為基礎進行綜合整治——以天平村為例

  天平村緊鄰木瀆鎮駐地,有1365戶,5000人。20**年村級總資產2.3億元,村級可用財力1378萬元,主要來自廠房等固定資產出租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1.12萬元。天平村的新村建設主要是進行老村改造,注重村莊綜合整治。該村2000年以來90多個拆遷戶中,除有10戶搬遷到鎮上統一修建的馨樂小區外,其余農戶都在老村修建了新房。從20**年下半年開始,天平村按照區、鎮要求進行村莊綜合整治。20**、20**年分別投入260萬元、150萬元進行老村改造和村莊綜合整治工作。村莊綜合整治內容包括新建化糞池、下水道等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污水處理設施與鎮污水處理系統接軌,極大地改進了村莊的衛生環境;修建了水泥路,更新了電力設施,對農民居住區進行綠化,優化了農民生活環境。該村今后預計每年都將投入100-150萬進行村莊綜合整治工作。

  天平村進行新村建設的特點是沒有進行大拆大建,而是在老村基礎上修建新居,新老兼容,注重進行村莊綜合整治,對老村進行“梳妝打扮”。該村保留了上世紀60年代以來各個時代的房子,重新修繕過的老房子和新建的樓房交錯分布,掩映于綠樹叢中。房子盡管新舊不一,但每個農戶都可以享受統一便捷的公共服務,硬化過的路面鋪到了各家門口,改造過的上下水設施、電力設施、閉路電視通往各家各戶。

  2.統一規劃、農民自建——以淞南村為例

  淞南村是吳中區20**年確定的25個中心村之一。20**年,該村共有1215戶,人口4333人。20**年村級總資產6800萬元,村級可用財力7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5萬元,村距離鎮駐地1公里。淞南村拆遷戶較多,村集體對村莊建設進行了統一規劃。村安居小區中,每個農戶宅基地面積有135平米,農戶用拆遷補償費自己建2~3層、居住面積200~300平米的住房。村集體負責修建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安居小區的道路、綠化等都由村集體統一出資建造;該村的生活設施齊備,有社區服務中心、農貿市場、醫務室、幼兒園、村級老年公寓、娛樂保健設施等。僅是20**年,村集體就投入478.8萬元進行了包括道路、老人公寓、幼兒園、橋、垃圾處理設施等建設。

  3.統一建設、整體搬遷、集中到中心村居住——以橫涇街道“堯南花苑”為例

  橫涇街道面積53.39平方公里,本地人口3.02萬人,20**年財政收入9656萬元,人均純收入8476元。“堯南花苑”位于橫涇街道堯南村,總占地面積408畝,用來安置該鎮堯南村及鄰近村拆遷農戶的安居小區。規劃最終可以入住4個村2000多拆遷戶、8000口人,堯南村530戶人家將整體搬遷到“堯南花苑”。到20**年底,已建聯體別墅246戶,多層公寓130套,安置拆遷戶126戶。“堯南花苑”由鎮政府出資修建,拆遷農戶再用拆遷補償費購買住房。拆遷農民的住房補償費介于8~40多萬之間,平均為22萬元左右。每戶農民可以以500元/每平米的價格購買270平米的聯體別墅一套或者多層公寓2-3套。“堯南花苑”的建成綜合利用了宅基地面積,為工業和三產騰出了發展空間。以堯南村為例,該村過去共有500多畝宅基地,現可節約180畝,節約宅基地面積1/3。“堯南花苑”使農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過去村莊中臟、亂、差的狀況已經一去不返。該鎮農民中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較少,多數農民實際上已經轉變為產業工人、技術工人,多數人已不需要居住在老宅從事種植、養殖工作。

  4.統一建設、集中進鎮——以木瀆鎮“馨樂花園”為例

  木瀆鎮有2500年歷史,鎮區面積6.6萬平方公里,人口6.6萬人,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經濟發展強鎮,20**年有1.84億元的可用財政收入,人均純收入11080元。從上世紀80年代的鄉鎮企業到如今的民營企業為該鎮工業化和城鎮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木瀆鎮有外資企業160多家,民營企業2000多家,僅20**年就新增就業崗位9000多個,包括約1萬失地勞動力在內的全鎮3萬勞動力98%以上就業,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還吸引了大量外來勞動力,登記外來人口就有13.7萬人。

  為了應對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解決經濟發展和土地資源稀缺的矛盾并充分集約用地,妥善安置拆遷農民并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木瀆鎮政府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了農民安置小區,將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馨樂花園”就是由鎮政府投資興建,安置拆遷農民的一個高標準城市型居住社區,小區占地190畝,建筑面積13萬平米,20**年底入住戶數1000戶。“馨樂花園”基礎設施完備、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完全是一副高檔城市社區的景象。小區樓房的市場價格為4500元/平米,但拆遷農民可以用拆遷補償款以400元/平米的平價按照30平米/人(獨生子女按2人計算)的標準購買一套聯體別墅或2~3套公寓,超出面積則以2200~2800元/平米的優惠價購買(市場價為4500元/平米)。農民搬到小區后,考慮到其居住開支增加,鎮政府還將按月發放的補償費提高了40元。拆遷農民正在從工作性質、居住方式等方面逐步由農民變為市民。

  二、吳中區新村莊建設遇到的問題

  (一)宅基地政策滯后

  宅基地政策及管理是新村莊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宅基地的權屬、管理、交易、流轉、置換、整理等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及其經濟性和可持續性。20**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28號)、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見》,對宅基地管理、審批、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等方面做出了相關規定,為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提出了一些可操作、實用的措施。但以上一些相關宅基地政策中,對宅基地的物權、上市交易和流轉、農民住房買賣等規定還比較謹慎,滯后于像吳中等一些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較快地區的客觀事實,忽視了大批農民流動、進城的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宅基地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空心村治理工作及新村莊建設的順利進行。

  雖然吳中區所屬的蘇州市已經在土地使用制度上有所創新,宅基地置換后增加的土地有20%~40%作為集體非農建設用地,用以發展二、三產業。但對于置換后增加的其余大部分土地,集體沒有完全的支配權、開發權和收益權。相對于宅基地置換的總成本,20%~40%置換后增加土地的收益仍嫌不足,還難以充分調動鎮、村高效集約利用集體非農建設用地的積極性,村莊建設和集體經濟資金來源也受制約。

  (二)村莊規劃與城鎮規劃對接性不強

  江蘇省在20**年出臺了關于鎮村規劃的工作方案及技術要點,但吳中區一些鎮、村在具體執行中卻遇到了難題。一些鄉鎮同志反映省級規劃在某些方面與實踐相脫節,對已經城鎮化、無地少地的村莊不太適應,規劃的分類指導性和實踐操作性不強。

  目前的村莊規劃沒有與城鎮規劃很好對接。雖然吳中區在道路、社區管理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村莊和城鎮已經基本實現對接,但在污水處理、自來水供應、液化氣供應、消防等方面,村莊規劃顯得滯后,沒有充分考慮到村莊和城鎮公共資源的共享性。

  (三)村莊拆遷缺乏法律依據

  在國家層面,村莊拆遷沒有統一的法律依據。而在吳中,市、區、鎮三級拆遷政策不統一,村莊拆遷評估標準、補償標準、安置標準、安居房購買標準等沒有規范,實踐中難以操作。一方面,政府部門沒有進行村莊拆遷的規范條例,村莊拆遷的行政成本和經濟成本比較高;另一方面,農民沒有正式的條文來保護自身權益,容易造成拆遷過程中關于補償和安置上的爭議,增加了群眾*事件的發生。

  三、幾點政策建議

  (一)村莊建設要盡量避免“大拆大建”

  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居住環境、風俗習慣、收入水平、自然資源、經濟社會功能等各方面條件都存在很大差異。因而,新村莊建設須因地制宜,從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分類指導,不宜偏頗,不能追求千篇一律,而應實行村莊建設和整治的多樣化。既要關注新村建設,更要注重老村整治;既要有條件地讓農民集中進社區、進城鎮、進中心村,又要兼顧農民生產需要和生活習慣,合理化村莊布局;既要統一規劃、有序建設,又不能搞一刀切。吳中區不同的鄉鎮、村在進行新村莊建設時,注重村莊的綜合整治和基礎設施配套,避免資源浪費。前述以老村為基礎的綜合整治模式應該是未來我國多數農村進行新村莊建設的主要方向。當前,一些地區正在探索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建房和居住,要認真總結有關經驗和教訓,避免走彎路。實現農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居民小區相對集中,一定要在農民自覺自愿的前提下進行,不能強迫命令。村莊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大多數農民掙了錢還是選擇在生活了幾代的村莊建房居住,村莊建設不要搞“大拆大建”,不是普遍建“中心村”,更不是修寬馬路、建大廣場等勞民傷財的工程,也不能簡單把城市住宅小區建設模式照搬到農村。從對吳中區的調查看,新村莊建設的重點應該是整治村莊環境,完善配套設施,改善公共服務,節約使用資源,方便農民生產生活,突出地方特色,體現農村風貌。

  (二)將新村莊建設與城鎮建設統籌規劃,共同推進

  新村莊建設與城鎮建設之間關系密切,不可斷然割裂。吳中區在新農村建設、新村莊建設過程中,既注重像天平村這樣的老村整治模式、淞南村的新村建設模式,也推行像木瀆鎮“馨樂花苑”向城鎮集中的模式。在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有必要也有可能將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和新農村的建設統籌規劃,立足于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使城市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保障農民有能力分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要注意城鎮規劃、村莊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不同規劃之間的銜接,處理好不同層級規劃、不同部門規劃之間的關系,為新農村建設規劃出科學的藍圖。

  (三)創新宅基地政策,依法保障農民權益

  農民宅基地具有特殊的價值,宅基地政策是新村莊建設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目前,農村宅基地存在使用權殘缺、超標嚴重、利用率低等問題。從對吳中區的調查看,在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保障農民宅基地應有的權益,同時促進更有效地利用土地,是當前必須重視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蘇州等發達地區正在探索的由村集體牽頭,對農村宅基地進行整理、開發和置換的做法,有利于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效益;有利于緩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土地供需矛盾,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有利于居民居住向城鎮集中,推進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進程。從吳中等地的實踐來看,宅基地政策這篇文章還應當進一步做好、放活。一是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流轉機制。物權法草案對農民在處理其房屋及其房屋下面的宅基地方面的權利限制過于嚴格。如果農戶僅可以將房屋轉讓給本集體內的農戶,由于在目前的法律下一個農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那么有條件成為受讓人的農戶的數量將會是非常少的。農民通常會將很大一部分的可支配收入花在蓋房或翻修房屋上。由于經濟發展和人口遷移,越來越多的農民將會遷出農村,一旦他們決定遷到城市,由于市場幾乎不存在,農民面臨的難題是如何收回在房屋上的投資。與城市居民擁有的處分其房屋的權利相比,這些限制是非常不必要而且嚴格的。因此,法律應至少提供一些有限的靈活性。農村宅基地的轉讓至少應該對所有農民開放,而不僅僅是同一集體的農民。二是對農民的宅基地要依法保障其合法權益。不能以擴大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動機,隨意收回農民的宅基地,引起農民的不滿。要鼓勵農村集體整理節約出的宅基地地更多由社區集體組織支配使用,將節約土地的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農村、留給農民。三是完善農村宅基地用地登記制度。

  (四)建立健全村莊拆遷法規,并以市為單位統一拆遷條例

  隨著城市化發展、新村莊建設的推進,村莊拆遷會越來越多,而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村莊拆遷的規范性法規,村莊拆遷仍處于無法可依狀態,以致拆遷中各個行為主體無所適從,因而引發的矛盾和問題也比較多。為此,國家層面應參照城鎮拆遷法規政策、土地征用補償法規政策,出臺專門關于村莊拆遷的規范性法規政策,以指導村莊拆遷的有序進行??紤]到各地區經濟、社會、地理等差異,應區別對待,以市為單位制定本地區拆遷條例,統一確立本地區的拆遷安置標準和辦法。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