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中班科學教案:蝌蚪寶寶是怎樣長大的

1957

中班科學教案:蝌蚪寶寶是怎樣長大的

  一、活動目標:

  1、了解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能用身體動作表現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2、養成觀察事物細微變化的習慣,能把自己對小蝌蚪變青蛙過程的猜想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3、喜愛青蛙,初步具有保護青蛙的意識。

  二、活動準備:

  1、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是人類的朋友。

  2、小蝌蚪變青蛙的VCD一張,《小魚與水草》錄音帶一盒。

  3、記錄卡片每人一張,彩色筆每人一支。

  三、活動過程:

  1、導入主題,介紹記錄卡片

  引入:(小朋友們,我們的生物角里有很多的小蝌蚪,大家是不是經常去看它們、照顧它們啊?小蝌蚪長大會變成什么?)

  介紹記錄卡片:(小朋友們有的通過觀察生物角的小蝌蚪,有的聽爸爸媽媽說,自己心里對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都有了想法,下面請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自己猜想的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畫下來。)

  出示卡片:(老師已經給小蝌蚪畫好了“家”,我們數一下,小蝌蚪有幾個家)

  手從左到右指著框框(對,共有5個“家”)(有的小朋友認為小蝌蚪變成青蛙很快,覺得3步或4步就夠了,沒關系的,小蝌蚪的家可以空出來,你認為要幾步就畫在幾個框框里。還有有的小朋友可能不會畫完整的青蛙,那畫個青蛙的頭表示,只要你自己知道圖畫代表的意思就可以了,畫地不好沒關系。在卡片的下面寫上學號,不會寫的可以舉手請老師幫忙。)

  提要求(小朋友在畫的過程中不要看別人怎么畫,也不要討論,自己動腦筋,每個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樣。起立,拿起小椅子,輕輕地坐到位置上。)

  2幼兒在記錄卡片上完成猜想過程(這里基本不進行指導,只鼓勵幼兒把這個過程完成)

  3講評卡片,組織討論。

  選兩張錯誤的卡片,請完成該張作品的小朋友講一下。

  選一張正確的卡片,請完成該張作品的小朋友講一下。(后來此步驟沒完成)

  在小朋友講自己的猜想時不進行“對與錯”的評斷。

  組織討論(有的小朋友認為小蝌蚪是先長出前腿再長出后腿,有的小朋友認為青蛙一下子就長出了四條腿。有這么多不同的意見,現在請小朋友想個辦法來說明你自己的看法是對的。)

  教師引導小朋友回憶過去的觀察經驗,解決本次活動認知上的難點--小青蛙是先長前腿還是后腿,還是四條腿一下子就長出來了。(我們生物角的小蝌蚪是不是都一樣的?有沒有小朋友看到過只長了兩條腿的小蝌蚪?請看到過的小朋友講一下長兩條腿的小蝌蚪長的是前腿還是后腿。)

  在順利解決此難題的基礎上讓小朋友認識到細致觀察的重要性(表揚觀察仔細的小朋友,提出觀察別的東西時也要仔細的要求)。

  4、播放VCD,給予幼兒感性和完整的經驗(有的小朋友因為沒有看到長兩個后腿的小蝌蚪,可能還不太相信老師講的。那我們來看一下VCD,看看從青蛙媽媽產下卵開始,是怎么一步步變成青蛙的)。

  5、總結,提升經驗,并激發他們愛護青蛙的意識。

  總結(我們看了VCD,對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是不是更清楚了。小朋友可以輕輕跟老師一塊講一下,“青蛙媽媽先在池塘里產下卵,接著變成了小蝌蚪,小蝌蚪長出了后腿,又長出了前腿,尾巴慢慢變短,變成了一只青蛙。)

  提升經驗(青蛙喜歡吃什么?青蛙是益蟲嗎?我們經常在市場上看到有人在賣青蛙,這樣做對不對的?請小朋友幫助青蛙和農民伯伯想個辦法,怎樣保護青蛙?)

  6、游戲:蝌蚪寶寶變青蛙

  放背景音樂,教師說:“春天來了,青蛙媽媽在池塘里產下了一個又一個蛙卵?!?教師輕輕碰一下幼兒的頭,示意碰到頭的幼兒蹲下變成蛙卵)。

  師說:“天氣緩和了,蛙卵動起來了,變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游地好開心啊!”(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雙手環胸學小蝌蚪游泳的樣子)。

  師說:“小蝌蚪長出了后腿。(教師和幼兒兩腿向后踢)長出后腿的小蝌蚪游地更開心了?!?教師帶領幼兒學長出后腿的小蝌蚪游)

  師說:“小蝌蚪長出了前腿?!?教師和幼兒伸雙臂)四個腿都長齊了的小蝌蚪常常到陸地上去找食物吃?!?學小青蛙抓蟲子吃)

  師說:“尾巴慢慢變短了(用手假裝尾巴越來越短)終于長成了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呱呱呱?!?教師帶領幼兒學蛙跳)

  師說:“小青蛙,來,跟著青蛙媽媽到田野里去捉害蟲吃?!?教師帶領幼兒蛙跳著離開教室自然結束活動)。

篇2: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沉與浮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精選匯編)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沉與浮

  設計思路:

  大班上學期的幼兒已具備了某些物體(如石頭、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經驗,所以如果活動設計僅僅停留在讓幼兒了解,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幼兒的探索興趣不易深入。而讓幼兒帶著任務探索,如怎樣使浮的東西沉下去,使沉的東西浮上來,可以提高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大班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逐漸減少,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發展得比較好,所以活動設計既要為幼兒提供邊操作邊思考的機會,又要注重培養思考的有意性,培養幼兒先預測(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讓幼兒多講述、討論,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

  活動目標:

  1、知識: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

  (1)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實驗。

  (2)能與同伴溝通、交流與合作來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情感:

  (1)樂意參加探索沉與浮的小實驗。

  (2)初步形成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活動難點: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臉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條。

  2、每組裝滿水和空礦泉水瓶各一個、橡皮泥、石頭、雪花片、樹葉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張記錄紙,一只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它們就躲在你們的椅子下,找出來看看是誰呀?

  幼:是鑰匙、小木塊、玻璃球?

  二、實驗:沉與浮

  1、教師示范:教師取一塊雪花片請幼兒來猜猜:這塊積木放在水里會怎么樣?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請幼兒把準備的材料進行猜測,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教師指導:你們猜雪花片放在水里會怎樣?你們每人有一張記錄表,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來的,那就在“?“這一列中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上面加一個小帽子)如果你認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下面加一個小帽子)。

  2、實驗,把實驗的結果記在記錄紙上。

  幼兒按意愿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地指導;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

  鑰匙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它的東西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水了,我們端上這些東西到那邊去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小手“這一列中。

  3、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結果。

  提問:“有沒有試驗結果和猜測結果不一樣的?“總結:(出示表格和實物并演示)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東西有……沉下去的東西有……

  三、提升實驗

  (一)怎樣使浮起來的東西沉下去

  1、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頭寶寶是好朋友,他們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戲,讓我們來幫幫他們,好不好?幫幫瓶子寶寶,讓他沉下去。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小朋友們,同一個瓶子寶寶,不裝水時浮在水面上,裝滿水后,就沉到水里了。為什么呢?

  4、教師總結:不裝水時,瓶子寶寶很輕,所以浮在上面;裝滿水后,瓶子寶寶變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1、師:小朋友們,我們剛剛讓瓶子寶寶和石頭寶寶在一起玩了,他們玩得好開心??墒?,還有一個物品寶寶需要你們的幫助,看,橡皮泥寶寶和樹葉寶寶是好朋友,他們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讓我們來幫幫他們!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現在橡皮泥寶寶能和樹葉寶寶一起玩了,他好開心??伤幸粋€問題想問小朋友們“我的體重沒變,當我團成球狀時,我沉在底下;當把我做成船的形狀時,我就會浮上來,為什么呢?“4、幼:……(此問題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讓幼兒思考、交流和討論1-2分鐘。到時如果幼兒還回答不出,老師再加以引導。)

  5、教師總結:當橡皮泥寶寶是球狀時,

  活動延伸:

  1、師:小朋友們,老師這里還有一個物品寶寶,小朋友們看是什么,小朋友們猜猜看--寶寶放到水里是沉,還是浮呢?

  2、幼:……

  3、教師總結:老師也不知道--寶寶是會沉,還是會浮。其實,小朋友們,我們在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大家不知道它們在水中是會沉還是會浮,小朋友們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索我們周圍還有一些什么東西在水里是沉還是浮。

  設計思路:

  大班上學期的幼兒已具備了某些物體(如石頭、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經驗,所以如果活動設計僅僅停留在讓幼兒了解,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幼兒的探索興趣不易深入。而讓幼兒帶著任務探索,如怎樣使浮的東西沉下去,使沉的東西浮上來,可以提高幼兒探索……

篇3: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活動:動物是怎樣睡覺的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活動:動物是怎樣睡覺的

  設計思路: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喜歡動物是幼兒的天性,但幼兒缺少和動物接觸的機會,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了解幾種小動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同時通過飼養和管理幾種小動物,增強幼兒的責任感,讓幼兒有一種對生命的體驗。

  活動目的:

  1.了解一些常見動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動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自己。

  2.樂意與同伴交流經驗,并用肢體動作表現,萌發探究動物奧秘的興趣。

  3.知道人睡覺的一些衛生常識,懂得養成良好睡眠習慣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1、幼兒和動物午睡PPT

  2、地面游戲棋,篩子

  活動過程:

  一、昨天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嗎?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勢嗎?觀看PPT,幼兒講述

  講訴孩子們幾種睡覺的姿勢:趴著,咬被角,蒙著頭,蜷著……

  二、人需要睡覺,動物需要睡覺嗎?你們知道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幼兒邊看邊猜,并模仿)

  1.觀看PPT,觀察動物特殊的睡覺方式并講訴。

  蝙蝠:倒掛著睡,蝙蝠是倒吊著睡覺的。睡覺時,后肢鉤住屋檐,身體倒掛,頭朝下,一旦遇到敵害,便可松開腳爪展翅飛去。

  仙鶴:單腳站立睡覺。

  貓頭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睡覺

  小刺猬:變成球睡,刺猬睡覺時,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還把身體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這樣全副武裝的睡覺,可以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

  小金魚:睜著眼睡,因為它沒有眼瞼。魚兒睡覺時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且每隔十幾分鐘就有節奏地變換一次。

  馬:站著睡,馬是站著睡,如果馬躺倒睡覺,說明這匹馬已經有病了。

  烏龜:縮到殼里睡,更好的保護自己。

  小狗:狗常常用前肢捧著鼻子睡覺,這是因為它的鼻子特別“珍貴“,所以要好好保護。

  小貓:貓是側著頭,一只耳朵緊貼著前肢睡覺。它的耳朵特別靈,周圍稍有動靜,就會引起警覺。

  2.集體討論:動物為什么這樣睡覺?

  逐個講述

  小結:動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們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環境有著密切聯系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護自己。

  3.動物睡覺方式一樣嗎?

  哪些是站著睡覺的?馬、鴛鴦

  誰倒掛著睡?蝙蝠

  誰是趴著睡的:小狗、小貓

  三、游戲棋活動《動物睡覺的秘密》。

  (1)出示游戲棋

  教師:今天,黃老師還帶來了一副關于《動物睡覺的秘密》游戲棋,你們想不想玩?

  (2)認識游戲棋譜,了解游戲棋規則

  認識起點終點,行徑路線

  游戲棋規則:走到有小動物圖片的格子里時,必須模仿小動物的睡眠姿勢,模仿對的小朋友可以往前進一個,模仿的不對的請后退或停止。

  四、結束活動

  組織幼兒討論:“我們為什么要午睡?“教師:你們年齡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時間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時間是不夠的,因此中午還要再睡一會,這樣,大腦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會少生病,身體更健康。如果你午睡時,實在睡不著,也應該保持安靜,不影響他人午睡。正確的睡覺姿勢應該向右側臥,頭枕枕頭,小手放好,腿微蜷……

  今天,我們知道了這些小動物睡覺的樣子,你覺得有趣嗎?自然界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它們睡覺的方式,也很特別,請小朋友們回家后,繼續去觀察,小動物睡覺的方式。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到活動區繼續探討小動物的有關知識,豐富幼兒的認識。

  課后反思:

  動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子們對著新奇的事物有著濃厚的探究欲望。另外,午睡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從幼兒衛生學的角度出發,午睡是為了保證幼兒充足的睡眠時間,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增強抵抗力,促進幼兒的生長發育。同時也有要求教師在組織幼兒午睡時,不能強迫幼兒入睡。我發現平時總是有個別孩子不喜歡午睡。有的孩子入睡前有一些不良的習慣動作,如:挖鼻孔、摸眼、咬衣服、踢被子、纏繞頭發等。因此,從孩子的興趣出發,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我們組織了《動物是怎樣睡覺的》活動。

  在活動中我嘗試讓孩子們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了解的知識中尋找答案,如因為小魚沒有眼瞼,要睜著眼睛睡覺;貓頭鷹睡覺睜著一只眼睛,是為了捉老鼠,還有警惕有沒有敵人等等。找不到答案的,教師引導孩子去思考,去想像。如:馬、象、牛、鹿為什么要站著睡覺?有的說,如果敵人來了,便于很快逃跑;有的說,它們的身體太大了,躺下去,再爬起來,不方便;還有的說,能夠馬上醒來,隨時準備出發。最后,引導孩子們了解動物睡覺方式的不一樣是為了保護自己。

  幼兒在邊觀察中學學動物的睡覺姿勢,特別是對“縮“、“倒掛“、“趴“這幾個詞進行了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學學做做這幾個睡覺的動作。在教學中幼兒的積極性始終保持著,每一分鐘都能跟隨著老師的引導和提示,對各種動物的睡眠姿勢都能很好的掌握,這在后面的游戲中可以看得出來。游戲《天黑了》,就是讓幼兒在模仿中鞏固了解不同動物的睡覺姿態。最后,讓幼兒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么睡覺的?請幼兒回家后,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后將結果與其余幼兒共享。讓幼兒把探究的熱情帶回家。

  從這個教學活動中幼兒的掌握情況來看,活動是成功的,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許多平時很難接觸到的知識,但是,從整個活動的開展來看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在提問時,孩子們回答最多的是“我不知道“,盡管我在課前發動家長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方面的圖片,設想讓家長在收集的時候能帶領著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了解,便于幼兒在課堂上發言講述,但是沒有想到家長在收集的時候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一項任務,自管自的在網絡上下載一些圖片,忽視了跟幼兒一起學習的機會。這也給我在以后的家長工作進行了一次提醒:在利用家長配合的同時,要跟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讓家長了解我讓家長配合的意圖,讓家長助教不流連于形式。本節課的活動過程,我設計了情境導入、欣賞探索、想象體驗、引入生活四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

  通過小朋友午睡的圖片導入,迅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興趣。讓他們思考,人要睡覺,動物需要睡覺嗎?

  二、欣賞探索

  1、出示小馬睡覺的圖片,引導幼兒發現“小馬是站著睡覺的“。并要求幼兒用肢體動作隨著老師的朗誦進行表演。

  2、出示實物小金魚,讓幼兒觀察小金魚是怎樣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的,特別提醒幼兒觀察金魚的眼睛,原來“金魚是睜著眼睛睡覺“的,幼兒都情不自禁地表演起來。

  三、想象體驗

  出示小刺猬圖片,發現小刺猬縮成刺球睡覺,引導幼兒進行模仿,并鼓勵幼兒進行大膽想象“它為什么要縮成刺球睡覺呢?““原來,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其它動物的傷害。““那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睡姿?“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結合身邊的小動物,模仿小動物睡覺的姿勢,加深對動物特征的了解?;顒又形谊P注每個幼兒,使每個幼兒都有表現的機會,充分發揮幼兒的探索精神和培養幼兒樂于表達的心理。

  四、引入生活

  在模仿了小動物睡眠的方式后,我引導幼兒進行討論:“這些睡眠方法適合我們嗎?“我及時地把握教育的契機,引導幼兒互相交流“什么樣的睡眠方式才適合我們?“得出了,我們是要躺著睡覺的。

  整個活動上下來,我以“平視“的眼光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世界,蹲下來和孩子一起觀察動物,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他們眼中的世界,達到了“視覺融合“,形成了“興趣共鳴“,幼兒產生了活動興趣。同時作為幼兒的合作伙伴,我們之間產生了信息的互動,我沒有以一種指揮官的身份命令幼兒回答“動物的睡眠方式,也沒有以灌輸的方式把“真理“傳給孩子,而是以一種“故事“的方式,引導幼兒發現問題,獲得知識。但在整個活動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時間過長了,這個活動,由于我自己上上太投入了,幼兒呢,也相當的有興趣來進行探討,所以時間上我沒有把握好。在游戲環節呢,部分幼兒不能很好的遵守游戲的規則,音樂停了有的幼兒還在動,在今后的活動中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相關文章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国产原创剧情经理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