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區域水環境質量管理
一、物業水環境的監測
物業水污染的監測主要是對物業所在區域的陸地水體污染、物業使用水質、物業排放水質等進行監測。對物業水污染進行監測時,首先要對水的外觀、透明度、色度、濁度、水溫、氣味、pH值、電導率、苯氯、亞硫酸根以及氧、CO2、H2S、游離氯等可溶氣體進行監測,一般現場采樣后立即測定;其次,物業水體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方面是它含有致病病原生物,因此要重視對物業水體致病病原生物的監測。這些致病病原生物主要有傷寒菌、霍亂菌、A型肝炎病毒、脊髓灰白質炎病毒、大腸桿菌等,此外,還包括了原生物,如犁形鞭毛蟲,它可引起胃腸功能失調。雖然現代水消費技術的發展,已很大程度地削減了水載流行病污染物的威脅,但是這種威脅并沒有完全解除。水中存在的大腸桿菌群表明水有受病原體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盡管這些寄生在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糞便中的細菌本身一般不致病。雖然大腸桿菌類并不是糞便污染的確切指示物,但是仍被廣泛地使用,因為它是一項檢驗物業水體水質各種致病生物體存在的常規基礎檢驗。
值得注意的是,對不能現場測定的水樣,則需妥善保存或進行預先處理,以防止變質、被污染或造成吸附損失。一般除對儲存容器質量嚴格要求以外,有時還要加入適當的保存藥劑,調節保存溫度和pH值,并限制測試期限。
二、物業水環境質量評價 (略)
三、物業水環境質量的管理
(一)控制污染源
在水域、水系或水體污染源調查、監測及污染現狀評價的基礎上,明確環境目標,采用總量控制的方法,對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數量和濃度進行控制。
(二)保護水體,防止污染
在國外通過規定水域等級,把水域劃分為以下6種污染控制等級:
1.特殊保護級(S級)
特殊保護級是指完全禁止廢水排入、只允許P級水域的水流入,如飲用水源、天然公園內的水域。
2.保護級(P級)
保護級是指排入的廢水要經過處理、達到BOT≤20mg/L,總懸浮固體SS≤30mg/L、pH=6.6~3.5、大腸桿菌數≤200個/毫升,其他有害物也必須控制在規定的排放標準之內的水域。
3.控制級(C級)
控制級是指排入的廢水其BOT、SS、pH與P級相同,但其他污染物濃度如若超過P級標準,必須經過充分稀釋后方允許排入的水域。
4.受限制級(R級)
受限制級是指排入的廢水中除大腸桿菌數不超過1000個/100毫升外,其他污染物要求與C級相同的水域。
5.河口級(O級)
河口級是指廢水經過低度處理后方準排入的水域。
6.地下水保護級(U級)
地下水保護級是指地下水域范圍。
在我國,水體保護特別重視飲用水源取水口的保護,并把水源地劃分為一級、二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是指以取水口為圓心,半徑為100米的區域;二級保護區是指以一級保護區的邊緣為起點,上游1000米,下游1000米的范圍。對設置一、二級保護區仍不能滿足要求的,可增設準保護區,即以二級保護區邊緣為起點,上游1000米、下游50米的區域。上述各級保護區均應設有明顯標志,并嚴格執行《飲用水資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不得低于《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Ⅱ類標準,并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不得低于《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Ⅲ類標準。
篇2:風水環境景觀學
風水與環境景觀學
人類生存在自然大環境之中,這種大環境中的山川水流花草樹木和各種組合,形成了各種自然的環境景觀。人們為了營造舒適、美觀的生存環境,還會創造一些人文景觀和人造園林等建筑景觀。這些自然形成和人為營造的環境景觀,都會對人類產生種種物理、生理和心理效應。人是自動化程度很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能力很強的有機體,周圍環境景觀形成的構架、色彩乃至引力、氣場等等都會對身心健康和事業發展等多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
例如當人們處在一種美觀舒適、色彩和諧的環境景觀中就會感到心情舒暢,心曠神怡,甚至思維更加清晰敏捷,創造靈感也格外活躍。
我國古代非常重視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視庭院風水,認為庭院建筑、花草樹木、假山流水的組合布局要符合風水的要求,這樣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財運事業,這是傳統風水學中樸素的環境景觀意識。如蘇州園林就是人造環境景觀風水的典范。
現代風水學的內涵與使命之一,就是要將傳統風水學中的樸素真理與現代環境景觀學相互嫁接,不僅研究環境景觀的美學規律、建筑學規律和植物學規律,更要進一步研究環境景觀的結構、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場態信息對人類生理和心理的各種作用力,從而探索選擇和營造出有利于人類自身健康和事業發展的環境景觀的科學規律和方法。
篇3:物業區域水環境質量管理
物業區域水環境質量管理
一、物業水環境的監測
物業水污染的監測主要是對物業所在區域的陸地水體污染、物業使用水質、物業排放水質等進行監測。對物業水污染進行監測時,首先要對水的外觀、透明度、色度、濁度、水溫、氣味、pH值、電導率、苯氯、亞硫酸根以及氧、CO2、H2S、游離氯等可溶氣體進行監測,一般現場采樣后立即測定;其次,物業水體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方面是它含有致病病原生物,因此要重視對物業水體致病病原生物的監測。這些致病病原生物主要有傷寒菌、霍亂菌、A型肝炎病毒、脊髓灰白質炎病毒、大腸桿菌等,此外,還包括了原生物,如犁形鞭毛蟲,它可引起胃腸功能失調。雖然現代水消費技術的發展,已很大程度地削減了水載流行病污染物的威脅,但是這種威脅并沒有完全解除。水中存在的大腸桿菌群表明水有受病原體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盡管這些寄生在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糞便中的細菌本身一般不致病。雖然大腸桿菌類并不是糞便污染的確切指示物,但是仍被廣泛地使用,因為它是一項檢驗物業水體水質各種致病生物體存在的常規基礎檢驗。
值得注意的是,對不能現場測定的水樣,則需妥善保存或進行預先處理,以防止變質、被污染或造成吸附損失。一般除對儲存容器質量嚴格要求以外,有時還要加入適當的保存藥劑,調節保存溫度和pH值,并限制測試期限。
二、物業水環境質量評價 (略)
三、物業水環境質量的管理
(一)控制污染源
在水域、水系或水體污染源調查、監測及污染現狀評價的基礎上,明確環境目標,采用總量控制的方法,對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數量和濃度進行控制。
(二)保護水體,防止污染
在國外通過規定水域等級,把水域劃分為以下6種污染控制等級:
1.特殊保護級(S級)
特殊保護級是指完全禁止廢水排入、只允許P級水域的水流入,如飲用水源、天然公園內的水域。
2.保護級(P級)
保護級是指排入的廢水要經過處理、達到BOT≤20mg/L,總懸浮固體SS≤30mg/L、pH=6.6~3.5、大腸桿菌數≤200個/毫升,其他有害物也必須控制在規定的排放標準之內的水域。
3.控制級(C級)
控制級是指排入的廢水其BOT、SS、pH與P級相同,但其他污染物濃度如若超過P級標準,必須經過充分稀釋后方允許排入的水域。
4.受限制級(R級)
受限制級是指排入的廢水中除大腸桿菌數不超過1000個/100毫升外,其他污染物要求與C級相同的水域。
5.河口級(O級)
河口級是指廢水經過低度處理后方準排入的水域。
6.地下水保護級(U級)
地下水保護級是指地下水域范圍。
在我國,水體保護特別重視飲用水源取水口的保護,并把水源地劃分為一級、二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是指以取水口為圓心,半徑為100米的區域;二級保護區是指以一級保護區的邊緣為起點,上游1000米,下游1000米的范圍。對設置一、二級保護區仍不能滿足要求的,可增設準保護區,即以二級保護區邊緣為起點,上游1000米、下游50米的區域。上述各級保護區均應設有明顯標志,并嚴格執行《飲用水資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不得低于《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Ⅱ類標準,并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不得低于《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Ⅲ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