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電線路復測分坑作業指導書
1、范圍
本作業指導書適用于公司范圍內35KV—220KV送電線路工程的測量工作。
本作業指導書與設計圖紙或部、省、局有關規定相抵觸時,按設計或有關規定為準。
2、規范性引用文件
《110KV—500KV架線電力線路施工及驗收規范》 GBJ233—90
《35KV—220KV架空送電線路測量技術規程》 DL/T 5146--20**
3、一般規定
3.1施工測量所使用的經緯儀其最小讀數不應大于1'。
3.2 測量用的儀器和量具必須經檢驗合格并貼有標簽的方可使用,在使用前必須進行檢查,誤差超過標準時應加以校正。
3.3 雨天不宜進行復測分坑作業。
4、作業技術要求
4.1施工復測
4.1.1 施工測量前應對照設計圖紙上的設計桿位中心樁和線路路徑、交叉跨越以及危險斷面進行復測,其內容和方法要求如下:
4.1.2 以設計勘測標定的兩個相鄰直線桿樁為基準用正倒鏡中分法檢查塔位中心樁,若發現中心樁偏移,應將中心樁找正;若有誤差,其橫線路方向偏差不大于50mm。
4.1.3 當采用經緯儀視距法復測距離時,順線路方向兩相鄰桿塔中心樁間的距離與設計值的偏差不大于設計檔距的1%。
4.1.4 轉角樁的轉角度數用方向法復測時對設計值的偏差不大于1'30〃。
4.1.5 施工測量時應對下列幾處地形標高進行重點復核。
4.1.5.1 地形變化較大,導線對地距離有可能不夠的地形凸起點的標高。
4.1.5.2 桿塔位間危險被跨越物的標高。
4.1.5.3 相鄰桿塔位的相對標高。復核值與設計值比,偏差不應超過0.5m,超過時應由設計單位查明原因予以糾正。
4.1.5.4 對丟失的直線桿塔中心樁,可用正倒鏡中分法補樁。丟失轉角樁的補測方法可按下圖一所示進行,將儀器架于F2點,對準F1,(F1,F2點為線路直線方向),用正倒鏡中分法定出A,B兩點,再將儀器架于G1點,對準G2點,(G1、G2點為另一線路直線方向)用正倒鏡中分法定出C,D兩點,AB,CD兩線交點E即為轉角中心樁。
4.1.2.5 復測時應注意,F1F2(G1G2)之間的距離應是AB(CD)之間距離的3倍及以上。
4.1.5.6施工復測時,應根據塔位中心樁的位置釘出加樁,作為施工及質量檢查的輔助樁。施工中保留不住的桿塔位中心樁必須對其釘立的輔助樁位置作記錄,以便恢復該中心樁。
分坑測量
4.2.1 施工基面測量
4.2.1.1 施工基面是設計給定自桿塔中心樁地面處為準的垂直降低或升高的一段距離, 施工基面是基坑深度測算的標準起始面。
4.2.1.2 施工基面測量如下圖二所示,首先將儀器架在桿塔中心樁,對準順線路方向(轉角桿為轉角方向)引出兩個順幅樁,然后儀器轉90°度引出兩個橫幅樁。再根據設計給定的基面高度(一)及尺寸確定開挖范圍,施工基面開挖完畢后,根據引出的輔助樁恢復中心樁。
開挖尺寸(長)為:根開 + (坑A + 坑B)寬 + 開挖操作面
4.2.2 單桿分坑測量
4.2.2.1 如圖三所示,將儀器安置在桿位的中心樁O點上,前視或后視相鄰桿塔中心樁1#或2#,然后訂出輔助樁A、B,以供底盤找正用。A、B兩輔助樁之間距離為2-3M,以不被基坑挖出的泥土埋沒為準。
4.2.2.2將儀器轉動90°,訂出橫向輔助樁C、D,以供放底盤找正之用。
4.2.2.3將儀器對準1?;?#樁并將水平度盤讀數調到0° 00'00〃位置,然后沿水平方向旋轉45°,按此方向自桿位中心樁量長度L = a訂出1點,繼續旋轉鏡頭,在水平度盤讀數分別為135°、225°、315°的視線方向上,同樣量取長度L,則分別可得點2、3、4, 并在這些點上釘木樁,這四只樁為單桿主基坑的四角頂點標志,則分坑完畢。
a——底盤寬度加放坡寬度,米。
4.2.3雙桿分坑測量
4.2.3.1 將經緯儀操平放在桿位中心樁1#處,前視相鄰中心樁2?;?#,水平度盤置零,然后水平轉角900,在線路左右兩側訂輔助樁A、B以供底盤找正用。輔助樁A、B訂立位置以不被基坑挖出的泥土埋沒為準。
4.2.3.2 由桿位中心樁1#點起沿A、B方向上分別量取 (*-a)和 (*+a)的長度,插入得到C點和D點,然后在其兩點的垂直方向量取a/2的長度得到四個點,倒轉鏡頭方向,重復上述操作方法,可測量出桿塔另一側坑口的位置。具體見下圖,其中a為坑口邊長,*為電桿根開。
四腿鐵塔正方形基礎的分坑
4.2.4.1如圖所示,a為基礎根開,d為坑口邊長,o為鐵塔中心,分坑前先算出L1和L2的值分別為:L1=(a+d),L2=(a-d) 4.2.4.2 將經緯儀安平在中心樁o上,并前視相鄰塔位中心樁,復核后,訂出順幅樁A、B,然后將儀器轉至900,利用正倒鏡訂出橫幅樁C、D。將水平盤置零,然后將儀器轉至450訂出E、F兩輔助樁,再轉至1350訂出G、H輔助樁。
4.2.4.3 自O點在OE方向分別量水平距離L1和L2訂出1、2兩點,然后取尺長為2D拉線基礎分坑;拉線桿塔拉線坑的地面高度與桿塔所處的地面標高往往是不同高的,按規范的要求,拉線的對地夾角的誤差不大于1',因此要測出其兩點的高差,計算出其m.airporthotelslisboa.com兩點的水平距離。
5.4.1 設拉線點A距地面高度為H,拉線與電桿夾角為B,拉線埋深為h,則拉線出土點距電桿根部的水平距離L=H×tg(90°–β);拉線坑中心樁距桿坑中心距離D=(H+h) ×tg(90°–β)。
5.4.2 分坑時,將經緯儀放置在桿坑的中心,根據施工圖要求定出拉線方向,然后用塔尺立于拉線方向上的一點,測出其高差和平距,將測得的數代入上式計算,如果計算出的值L與測出的平距相等,則塔尺點就是拉線的出土點(B),否則移動塔尺重測,直到計算出L與測出平距相等為止,用同樣的方法測出拉線坑中心點的C。
5.4.3 根據B、C兩點的方向,距C點水平距離一半的放樣尺寸定出兩點,再其兩點的垂直方向安放樣尺寸定出四點,連線劃出拉線坑的位置
。5.5 鐵塔基礎正方型分坑
5.5.1如圖所示,a為坑口寬度,*為基礎根開,根據幾何關系得出:
L=*L1=(*-a)L2=(*+a)
5.5.2 將儀器安置在桿位中心O點上,鏡頭瞄準順線路方向輔助樁上A,然后使水平盤讀數調至0°,再將鏡頭水平旋轉45°,在鏡頭方向上取大于L2約5米處釘E樁(應考慮基坑開挖的土方堆不到的地方),倒轉鏡頭,與上述方法相同,定出F樁,再將鏡頭旋轉水平90°,在正倒鏡的方向定出G和H的樁,四只樁均為鐵塔基礎對角線的控制樁。
5.5.3 用皮尺的零指標線對準中心樁的O點上,水平拉緊皮尺對準E樁上的標記,在皮尺上量取L1和L2,定出基坑的1、3點。
5.5.4 在皮尺上取2a長度,使其兩端分別固定在1、3的點上,拉緊皮尺則得出點2,同樣使皮尺的中心折向另一側,可得圖中的點4,將四個點連線就是坑口的位置,其他三個基坑的分坑方法,依上述操作進行。
5.6鐵塔基礎矩形分坑:
5.6.1如圖所示,將儀器安置在塔位的中心樁O點上,瞄準順線路輔助樁上,在鏡頭的視線方向上用尺量出水平距離OA=1/2(*+y)的長度釘出A樁,倒鏡用同樣的長定出B樁,再使鏡頭水平旋轉90°,在鏡頭的正倒鏡上釘出C和D樁,且使OC=OD=1/2(*+y),則四只樁為正方形的四個頂點,它們不但是基礎分坑時的控制樁,也是基礎找正時的控制樁。
5.6.2 將尺的零指標線固定在C樁上,并使尺拉緊平于A樁上,自C或D點起截取L1和L2,得出1和3的點,以2a尺長的兩端固定在1、3點上,將尺段長的中心點拉緊拉平,按正方形分坑定點方法,得到2、4點,將四點連線,則分坑完畢。其他三個基坑的分坑方法,依上述操作進行,圖中所示,根據幾何關系可得:
以C(D)為起點時,L1=(y-a)L2=(y+a)
以A(B)為起點時,L1=(*-a)L2=(*+a)
5.7鐵塔基礎放樣
5.7.1正方形和矩形所定出的A、B、C、D四只樁,在釘樁時,應用水平儀對其操平,并用混凝土進行澆制,防止松動,放樣的尺寸根據a值的變化(基礎制模時、放地腳螺栓)進行計算,編制后,發放到施工班的負責人。
6、施工測量所用儀器,工器具清單(略)
篇2:送電線路復測分坑作業指導書
送電線路復測分坑作業指導書
1、范圍
本作業指導書適用于公司范圍內35KV—220KV送電線路工程的測量工作。
本作業指導書與設計圖紙或部、省、局有關規定相抵觸時,按設計或有關規定為準。
2、規范性引用文件
《110KV—500KV架線電力線路施工及驗收規范》 GBJ233—90
《35KV—220KV架空送電線路測量技術規程》 DL/T 5146--20**
3、一般規定
3.1施工測量所使用的經緯儀其最小讀數不應大于1'。
3.2 測量用的儀器和量具必須經檢驗合格并貼有標簽的方可使用,在使用前必須進行檢查,誤差超過標準時應加以校正。
3.3 雨天不宜進行復測分坑作業。
4、作業技術要求
4.1施工復測
4.1.1 施工測量前應對照設計圖紙上的設計桿位中心樁和線路路徑、交叉跨越以及危險斷面進行復測,其內容和方法要求如下:
4.1.2 以設計勘測標定的兩個相鄰直線桿樁為基準用正倒鏡中分法檢查塔位中心樁,若發現中心樁偏移,應將中心樁找正;若有誤差,其橫線路方向偏差不大于50mm。
4.1.3 當采用經緯儀視距法復測距離時,順線路方向兩相鄰桿塔中心樁間的距離與設計值的偏差不大于設計檔距的1%。
4.1.4 轉角樁的轉角度數用方向法復測時對設計值的偏差不大于1'30〃。
4.1.5 施工測量時應對下列幾處地形標高進行重點復核。
4.1.5.1 地形變化較大,導線對地距離有可能不夠的地形凸起點的標高。
4.1.5.2 桿塔位間危險被跨越物的標高。
4.1.5.3 相鄰桿塔位的相對標高。復核值與設計值比,偏差不應超過0.5m,超過時應由設計單位查明原因予以糾正。
4.1.5.4 對丟失的直線桿塔中心樁,可用正倒鏡中分法補樁。丟失轉角樁的補測方法可按下圖一所示進行,將儀器架于F2點,對準F1,(F1,F2點為線路直線方向),用正倒鏡中分法定出A,B兩點,再將儀器架于G1點,對準G2點,(G1、G2點為另一線路直線方向)用正倒鏡中分法定出C,D兩點,AB,CD兩線交點E即為轉角中心樁。
4.1.2.5 復測時應注意,F1F2(G1G2)之間的距離應是AB(CD)之間距離的3倍及以上。
4.1.5.6施工復測時,應根據塔位中心樁的位置釘出加樁,作為施工及質量檢查的輔助樁。施工中保留不住的桿塔位中心樁必須對其釘立的輔助樁位置作記錄,以便恢復該中心樁。
分坑測量
4.2.1 施工基面測量
4.2.1.1 施工基面是設計給定自桿塔中心樁地面處為準的垂直降低或升高的一段距離, 施工基面是基坑深度測算的標準起始面。
4.2.1.2 施工基面測量如下圖二所示,首先將儀器架在桿塔中心樁,對準順線路方向(轉角桿為轉角方向)引出兩個順幅樁,然后儀器轉90°度引出兩個橫幅樁。再根據設計給定的基面高度(一)及尺寸確定開挖范圍,施工基面開挖完畢后,根據引出的輔助樁恢復中心樁。
開挖尺寸(長)為:根開 + (坑A + 坑B)寬 + 開挖操作面
4.2.2 單桿分坑測量
4.2.2.1 如圖三所示,將儀器安置在桿位的中心樁O點上,前視或后視相鄰桿塔中心樁1#或2#,然后訂出輔助樁A、B,以供底盤找正用。A、B兩輔助樁之間距離為2-3M,以不被基坑挖出的泥土埋沒為準。
4.2.2.2將儀器轉動90°,訂出橫向輔助樁C、D,以供放底盤找正之用。
4.2.2.3將儀器對準1?;?#樁并將水平度盤讀數調到0° 00'00〃位置,然后沿水平方向旋轉45°,按此方向自桿位中心樁量長度L = a訂出1點,繼續旋轉鏡頭,在水平度盤讀數分別為135°、225°、315°的視線方向上,同樣量取長度L,則分別可得點2、3、4, 并在這些點上釘木樁,這四只樁為單桿主基坑的四角頂點標志,則分坑完畢。
a——底盤寬度加放坡寬度,米。
4.2.3雙桿分坑測量
4.2.3.1 將經緯儀操平放在桿位中心樁1#處,前視相鄰中心樁2?;?#,水平度盤置零,然后水平轉角900,在線路左右兩側訂輔助樁A、B以供底盤找正用。輔助樁A、B訂立位置以不被基坑挖出的泥土埋沒為準。
4.2.3.2 由桿位中心樁1#點起沿A、B方向上分別量取 (*-a)和 (*+a)的長度,插入得到C點和D點,然后在其兩點的垂直方向量取a/2的長度得到四個點,倒轉鏡頭方向,重復上述操作方法,可測量出桿塔另一側坑口的位置。具體見下圖,其中a為坑口邊長,*為電桿根開。
四腿鐵塔正方形基礎的分坑
4.2.4.1如圖所示,a為基礎根開,d為坑口邊長,o為鐵塔中心,分坑前先算出L1和L2的值分別為:L1=(a+d),L2=(a-d) 4.2.4.2 將經緯儀安平在中心樁o上,并前視相鄰塔位中心樁,復核后,訂出順幅樁A、B,然后將儀器轉至900,利用正倒鏡訂出橫幅樁C、D。將水平盤置零,然后將儀器轉至450訂出E、F兩輔助樁,再轉至1350訂出G、H輔助樁。
4.2.4.3 自O點在OE方向分別量水平距離L1和L2訂出1、2兩點,然后取尺長為2D拉線基礎分坑;拉線桿塔拉線坑的地面高度與桿塔所處的地面標高往往是不同高的,按規范的要求,拉線的對地夾角的誤差不大于1',因此要測出其兩點的高差,計算出其m.airporthotelslisboa.com兩點的水平距離。
5.4.1 設拉線點A距地面高度為H,拉線與電桿夾角為B,拉線埋深為h,則拉線出土點距電桿根部的水平距離L=H×tg(90°–β);拉線坑中心樁距桿坑中心距離D=(H+h) ×tg(90°–β)。
5.4.2 分坑時,將經緯儀放置在桿坑的中心,根據施工圖要求定出拉線方向,然后用塔尺立于拉線方向上的一點,測出其高差和平距,將測得的數代入上式計算,如果計算出的值L與測出的平距相等,則塔尺點就是拉線的出土點(B),否則移動塔尺重測,直到計算出L與測出平距相等為止,用同樣的方法測出拉線坑中心點的C。
5.4.3 根據B、C兩點的方向,距C點水平距離一半的放樣尺寸定出兩點,再其兩點的垂直方向安放樣尺寸定出四點,連線劃出拉線坑的位置
。5.5 鐵塔基礎正方型分坑
5.5.1如圖所示,a為坑口寬度,*為基礎根開,根據幾何關系得出:
L=*L1=(*-a)L2=(*+a)
5.5.2 將儀器安置在桿位中心O點上,鏡頭瞄準順線路方向輔助樁上A,然后使水平盤讀數調至0°,再將鏡頭水平旋轉45°,在鏡頭方向上取大于L2約5米處釘E樁(應考慮基坑開挖的土方堆不到的地方),倒轉鏡頭,與上述方法相同,定出F樁,再將鏡頭旋轉水平90°,在正倒鏡的方向定出G和H的樁,四只樁均為鐵塔基礎對角線的控制樁。
5.5.3 用皮尺的零指標線對準中心樁的O點上,水平拉緊皮尺對準E樁上的標記,在皮尺上量取L1和L2,定出基坑的1、3點。
5.5.4 在皮尺上取2a長度,使其兩端分別固定在1、3的點上,拉緊皮尺則得出點2,同樣使皮尺的中心折向另一側,可得圖中的點4,將四個點連線就是坑口的位置,其他三個基坑的分坑方法,依上述操作進行。
5.6鐵塔基礎矩形分坑:
5.6.1如圖所示,將儀器安置在塔位的中心樁O點上,瞄準順線路輔助樁上,在鏡頭的視線方向上用尺量出水平距離OA=1/2(*+y)的長度釘出A樁,倒鏡用同樣的長定出B樁,再使鏡頭水平旋轉90°,在鏡頭的正倒鏡上釘出C和D樁,且使OC=OD=1/2(*+y),則四只樁為正方形的四個頂點,它們不但是基礎分坑時的控制樁,也是基礎找正時的控制樁。
5.6.2 將尺的零指標線固定在C樁上,并使尺拉緊平于A樁上,自C或D點起截取L1和L2,得出1和3的點,以2a尺長的兩端固定在1、3點上,將尺段長的中心點拉緊拉平,按正方形分坑定點方法,得到2、4點,將四點連線,則分坑完畢。其他三個基坑的分坑方法,依上述操作進行,圖中所示,根據幾何關系可得:
以C(D)為起點時,L1=(y-a)L2=(y+a)
以A(B)為起點時,L1=(*-a)L2=(*+a)
5.7鐵塔基礎放樣
5.7.1正方形和矩形所定出的A、B、C、D四只樁,在釘樁時,應用水平儀對其操平,并用混凝土進行澆制,防止松動,放樣的尺寸根據a值的變化(基礎制模時、放地腳螺栓)進行計算,編制后,發放到施工班的負責人。
6、施工測量所用儀器,工器具清單(略)
篇3:路面工程I級GPS點、四等水準點加密復測報告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成安渝高速公路四川段路面2標項目部測量方案
成安渝高速公路(四川段)路面工程I級GPS點、四等水準點加密復測報告
編制:
復核:
審核:
監理:
成安渝高速公路四川段LM2標項目經理部測量組
目錄
一、工程概況
成安渝高速公路起于成都繞城高速公路與成(都)洛(帶)路的交匯處,止于四川與重慶交界處的安岳縣忠義鄉觀音橋。我公司承建K114+953.593~K173+233.151段,全長58.279km的路面工程;測區為山嶺地區、山地廣布、丘谷之間地勢起伏延綿,山地多為樹林,山上灌木叢生,通視條件較差,給控制測量及工程測量帶來較大的困難。
標段內主線設有平曲線交點35個,平曲線長度37720.173m,平曲線最大半徑R=6500m,最小半徑R=1030m,豎曲線變坡點54個,主線最大縱坡為+3.75%/830m,最短坡長450m,豎曲線比例38.158%;控制網布測前,詳細閱讀設計文件,領會設計意圖,然后進行實地校對和踏勘埋點,再進行全線貫通和加密復測等工作,為了能夠達到較好的網圖強度,提高控制網結構精度,根據實際地形盡量沿線路兩側呈“Z”字型布設GPS控制點,點名統一采用字母“I”加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按要求及需要加密水準點,并進行水準閉合測量,盡量將高程引測至平面控制點上。
本項目起訖點的銜接:
1、本合同段起點與第B合同的止點(K114+953.593=第B合同段止點K115+139.731)相接,其平面坐標系高程系統完全相同。
2、本合同終點與重慶段相接,其平面坐標系高程系統采用全站儀聯測了2個重慶段的GPS導線點,其成果見《兩階段施工圖設計》第二冊第一分冊。
二、編制依據
1、《成安渝高速公路四川段》兩階段施工設計圖紙
2、《公路勘測規范》JTGC10-20**
3、《公路勘測細則》JTG/TC10-20**
4、《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
5、《國家三角測量規范》GB/T17942-2000
6、《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8-91
7、《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18314-20**
8、國家和部頒法律、法規以及施工合同等資料
9、本公司多年累積經驗和技術設備力量
三、主要技術指標
3.1、測量人員配置
公司結合該項目合同段內的現場實際情況,以及以往施工中的累積經驗,本著科學管理、合理布局,節約成本的前提下,前期復測擬配備測量主管1名、測量工程師2名、測量員4名,測量雜工數名,對本標段58.279公里范圍內的GPS控制網、高程網進行加密復測工作。
測量人員配備表
序號 姓名 學歷 職稱 擔任職務 備注
本科 中級 測量主管
本科 中級 測量工程師
??啤 y量工程師
??啤 y量員
高中 測量員
高中 測量員
初中 測量員
雜工數名
3.2、儀器及其它設備配置表
測量儀器及設備表
序號 儀器名稱 規格及型號 單位 數量 檢定日期 檢定結果 備注
南方GPS接收機 S86-T 雙頻 臺 10 20**-11-20 合格
徠卡全站儀 TS06-2 套 1 20**-11-22 合格
索佳電子水準儀 SDL30 套 20**-1-13 合格
索佳光學水準儀 B40II 套 20**-1-13 合格 5
摩托羅拉對講機 GP2000 臺 8 全新
3.3、控制網的等級選用及精度要求
合同段內山巒起伏,樹林茂盛,對GPS測量的精度要求較高,為了能滿足測量規范和施工放樣精度的要求,根據現場踏勘與《公路勘測規范》中平面控制測量等級選用表(見下表),結合設計提供的控制點資料及其說明,設計平面控制系統為工程獨立坐標系,中央子午線105°15′00″,采用高程投影補償面:H=420m。其平面控制網總體布置型式為分級、分段附合導線,技術等級為一級導線;平面控制網首級控制測量采用全球定位系統GPS進行,分段一級附合導線測量采用全站儀進行。
高程控制系統為:1985國家高程基準并進行了國家網確認。高程控制網采用附合路線水準儀施測法,技術等級為四等水準。
綜上所述,擬對區段內首級平面控制網布控一級GPS網;高程控制網布控四等附合水準網,后期的內業計算將采用南方測繪公司提供的《GPS數據處理V4.5版》軟件和《道路測設大師》6.50加密狗正版軟件進行計算與平差,對GPS接收機的靜態觀測數據進行基線解算及平差處理并整理成冊。
平面控制測量等級選用表
高架橋、路線控制測量
多跨橋梁總長L(m)
單跨橋梁Lk(m)
隧道貫通長度LG(m)
測量 等級
— L≥3000 Lk≥500 LG≥600
二等 — 2000≤L<3000 300≤Lk<500 3000≤LG<6000
三等 高架橋 1000≤L<2000 150≤Lk<300 1000≤LG<3000
四等 高速、一級公路 L<1000 Lk<150 LG<1000
一級 二、三、四級公路 — — — 二級
3.3.1、GPS控制網技術要求及規定
1)點位應遠離大功率發射臺或高壓線,距高壓線不應小于100m,距大功率發射臺不宜小于400m。
2)點位應避開因地面或其他目標反射所引起的多路徑干擾的位置。
3)高度角為15°的上方,應無妨礙通視的障礙物。
4)GPS控制網應同附近等級高的國家平面控制點聯測,聯測點數不少于3個,并力求分布均勻,且能覆蓋本控制網范圍。當GPS控制網較長時,應增加聯測點的數量。
5)同一公路工程項目的GPS控制網分為多個投影帶時,在分帶交界附近宜同國家平面控制點聯測。
6)二、三、四等GPS控制網應采用網連式、邊連式布網;一、二級GPS控制網可采用點連式布網。GPS控制網中不應出現自由的基線。
7)GPS控制網由非同步GPS觀測邊構成多邊形閉合環或附合路線時,其邊數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測量等級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級 二級
閉合環或附合路線的邊數(條)
≤6 ≤8 ≤10 ≤10 ≤10
相鄰點間平均邊長參照值
測量等級
平均邊長(km)
測量等級
平均邊長(km)
二等 3.0
一級 0.5
三等 2.0
二級 0.3
四等 1.0
GPS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
測量等級
項目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級 二級
衛星高度角(°)
≥15 ≥15 ≥15 ≥15 ≥15
時段長度
靜態(min)
≥240 ≥90 ≥60 ≥45 ≥40
快速靜態(min)
— ≥30 ≥20 ≥15 ≥10
平均重復設站數(次/每點)
≥4 ≥2 ≥1.6 ≥1.4 ≥1.2
同時觀測有效衛星數(個)
≥4 ≥4 ≥4 ≥4 ≥4
數據采樣率
≤30 ≤30 ≤30 ≤30 ≤30
GDOP
≤6 ≤6 ≤6 ≤6 ≤6
3.3.2、高程控制測量技術要求及規定
1)高程控制測量平原微丘地區采用索佳SDL30數字水準儀進行四等測量;跨江、河等路線視情況也可采用徠卡TS06-2型全站儀進行三角高程觀測。
2)區段內均采用同一個高程系統,即1985國家高程基準。
3)高程控制網最弱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25mm;用于跨越水域和深谷的大橋,特大橋的高程控制網最弱點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10mm;每公里觀測中誤差和附合(環線)水準路線長度應小于下(表1)規定。當其超過規定時,可采用雙擺站的方法進行測量,其長度不得大于(表1)中水準路線長度的2倍。
表1高程控制測量的技術要求
測量 等級
每公里高差中數中誤差(mm)
附合或環線水準路線長度(km)
偶然中誤差M△
全中誤差Mw
路線、隧道
橋梁
二等 ±1 ±2 600 100
三等 ±3 ±6 60 10
四等 ±5 ±10 25
五等 ±8 ±16 10 1.6
注:控制網節點間的長度不應大于表中長度的0.7倍。
4)各級及構造物的高程控制測量等級不得低于(表2)的規定。
表2高程控制測量等級選用
高架橋、路線控制測量
多跨橋梁部長L(m)
單跨橋梁Lk(m)
隧道貫通長度LG(m)
測量 等級
- L≥3000 Lk≥500 LG≥6000
二等 - 1000≤L<3000 150≤Lk<500 3000≤LG<6000
三等 高架橋、高速、一級公路 L<1000 Lk<150 LG<3000
四等 二、三、四級公路 - - -
五等
高程測量數字取位要求
測量 等級
各測站高差(mm)
往返測距離總和(km)
往返測距離中數(km)
往返測高差總和(mm)
往返測高差中數(mm)
高程 (mm) 各等
0.1 0.1 0.1 0.1
1 1
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測量等級
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
檢測已測測段高差之差(mm)
平原、微丘
重丘、山嶺
二等 ≤4√l ≤4√l ≤6√Li
三等 ≤12√l ≤3.5√n或≤15√l ≤20√Li
四等 ≤20√l ≤6.0√n或≤25√l ≤30√Li
五等 ≤30√l ≤45√l ≤40√Li
注:計算往返較差時,l為水準點間的路線長度(km);計算附合或環線閉合差時,l為附合或環線的路線長度(km);n為測站數。Li為檢測段長度(km),小于1km時按1km計算。
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測量 等級
測回內同向觀測高差較(mm)
同向測回間高差較差(mm)
對向測回間高差較差(mm)
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
四等 ≤8√D ≤10√D ≤40√D ≤20√∑D
五等 ≤8√D ≤15√D ≤60√D ≤30√∑D
注:D為測距邊長度,以km計。
水準測量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
測量 等級 儀器 類型
水準尺類型
視線長(m)
前后視較
差(m)
前后視累積差(m)
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m)
基輔(黑白)面讀數差(mm)
基輔(黑紅)面高差較差(mm)
二等 DS05
銦瓦 ≤50 ≤1 ≤3 ≥0.3 ≤0.4 ≤0.6
三等 DS1
銦瓦 ≤100 ≤3 ≤6 ≥0.3 ≤1.0 ≤1.5 DS2
雙面 ≤75 ≤2.0 ≤3.0
四等 DS3
雙面 ≤100 ≤5 ≤10 ≥0.2 ≤3.0 ≤5.0
五等 DS3
單面 ≤100 ≤10 — — — ≤7.0
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
測量等級
儀器
測距邊測回數
邊長(m)
垂直角測回數(中絲法)
指標差
較差(″)
垂直角
較差(″)
四等 DJ2
往返均≥2
≤600 ≥4 ≤5 ≤5
五等 DJ2 ≥2 ≤600 ≥2 ≤10 ≤10
跨河水準測量兩次觀測高差之差
測量等級
高差之差(mm)
測量等級
高差之差(mm)
二等≤1.5
四等≤7
三等≤7
五等≤9
跨河高程測量的觀測方法及跨越視線長度
觀測方法
跨越視線長度(m)
觀測方法
跨越視線長度(m)
直接讀數法
三、四等≤300
傾斜螺旋法≤1500五等≤500
測距三角高程法≤3500
光學測微法≤500
四、測量規劃及注意事項
4.1、測量計劃
本合同段長度58.279公里,區段內根據路基施工進度,現場地形條件,結合我公司路面施工進度需要,擬分區段進行平面控制網的布設,經現場考察及與區段內路基標測量組提供資料,先期將進行K114+953.593~K131+200段,長約16.25公里內的平面及高程網加密復測,為了施工過程中使用的方便,盡可能將平面與高程控制點設為同一點位且統一按序編號。
平面控制網計劃投入10臺GPS接收機同步觀測,自20**年10月20日至20**年10月29日止,用10天時間(下雨天等特殊原因除外)完成野外作業;四等高程控制網的加密復測,我們將先復測設計院提供的三等水準點,在既不降低測量精度,又節省人力、物力及時間的基礎上合理布置滿足路面施工及進度需要的高程控制網點。
4.2、測量方法
4.2.1GPS觀測
GPS網擬計劃采用邊聯式或網聯式結網,即每十臺接收機同步觀測完后遷站時,至少保留兩臺及以上接收機繼續與遷站后的接收機進行同步觀測,形成兩網間的公共邊(網)式聯接。
1)從出發到測點前,認真檢查GPS主機、電池、電纜、測GPS天線的鋼尺、記錄紙、筆、腳架及對講機等必備品;
2)架站:認真地架好儀器,對中、整平、接好電纜,儀器架設高度保持在1.3~1.5米間,對中誤差不能超過2mm;
3)量測天線高:各種GPS量測天線高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同一種GPS也有幾種不同的量測方式,一定要記清楚自己用的是哪種方式;此外GPS天線高的量測一般都是量的斜高,不要人為地改為垂直高;要對稱量幾個方向,然后取平均值并詳細記錄;
4)開始觀測時,只需按下電源開關,這時記錄好測點名、開機時間、開機時天線高,粗略經緯度,概略高程等;
5)觀測結束時,先保存接收數據后再關電源,不要馬上拆機,還要再量天線高,以判斷觀測過程中儀器是否動過;中途是否有衛星信號失鎖等情況。
4.2.2四等水準的觀測
四等水準可使用自動安平S3型光學水準儀和紅黑雙面板尺進行觀測。閉合路線和附合路線視需要可以只進行單程觀測,支線必須進行往返觀測。在進行施測前,必須仔細檢校儀器的水準汽泡;建立穩固可靠的檢校儀器的基線,水準儀需進行i角測定和校正,待i角穩定后方可使用;每站上的觀測順序是:“后-后-前-前”;可直接讀視距,而不讀上、下絲。
如果采用索佳SDL30數字水準儀進行四等水準觀測,必須熟練操作規程,儀器自動記錄數據時,內業數據處理采用索佳公司提供的軟件進行平差處理;并用其他計算方法進行校核無誤后方可使用。
4.3、測量管理制度及糾偏措施
1)嚴格按規程辦事,遇到超限時要認真檢查,不符合規范要求要及時返工。
2)測量組人員團結配合,并保持測量人員的相對穩定。
3)制定儀器維修和保養制度及周檢計劃,加強儀器的維修和保養工作,保持其良好狀態,要按時送檢。
4)專人負責對樁點的保護,注意防止樁點沉降、偏移并定期復核,有偏差時及時復核調整。
5)觀測和計算結果必須做到記錄真實,注記明晰,計算無誤,格式統一,裝訂成冊和長期保管。
6)一切原始觀測記錄和記事項目必須在現場記錄清楚,不得涂改,不得憑記憶補記,手簿必須填明頁次,注明觀測人、記錄人、計算人、復核人、觀測日期、起始時間、氣象條件、使用的儀器和覘標的類型等,并詳細記錄觀測時的特殊情況。因超限劃去的觀測記錄應注明原因。未經復核和檢算的資料嚴禁使用。
7)執行現行有關測量技術規范,保證各項測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8)定期組織測量人員與進行區段內控制點復測,保證控制點的準確性;與相鄰標段要進行聯測確認,保證全線的平縱橫的貫通無誤。
9)認真審核用于測量的圖紙資料,復測后方可使用,抄錄數據資料,必須仔細核對,且須經第二人核對。
10)各種測量的原始記錄,必須在現場同步完成,嚴禁事后補記補繪,原始資料不允許涂改,不合格時,應當補測或重測。
11)測量的外業作業必須采取至少兩組獨立觀測,并形成合格檢核條件;內業工作,堅持兩組獨立平行計算和相互校核。
12)重要的定位和放樣,必須采用不同的測量方法或測量環境下進行。
13)利用已知點(包括控制點、方向點、高程點)必須堅持先檢測后使用的原則,即已知點檢測無誤或合格時才能利用
五、測量資料管理
測量放樣的依據是施工圖紙及相關規范,要求使用的圖紙及規范必須蓋“受控”章,確保其有效。對工程所用測量資料加以分類存檔,并按要求進行管理。所有原始測量數據必須在現場用鉛筆或規定的黑色不褪色水性筆記錄在規定的測量手簿內,記錄數據字跡應端正、整齊、清楚,不得涂改、轉抄。每次施測前應在室內做好測量資料計算,同時將施工過程、測量方法及要求對測量人員交底。
測量資料必須由一人計算,另一人復核簽認后才能用于現場測量放樣。所有現場測量原始記錄,必須將觀測者、記錄者、復核者記錄清楚且須是各崗位操作人員自己簽名。各施工放樣記錄必須用規定用表記錄,各項內容應填寫清楚完整。
六、測量成果資料
見附件。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
成安渝高速公路四川段路面II標項目部測量隊
二零**年十月